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人数持续上升,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当前,我国估计心血管患者2.9亿,每5个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每5例死亡患者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全国每年约有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是中国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虽然现在国内已广泛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仍成上升趋势,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heartdisease,IHD)的死亡率也成上升趋势,这也是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的主要原因。现在IHD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戒烟限酒、药物治疗、PCI术、CABG术等,但是,即使应用了最佳的药物治疗和最合适的血运重建术,临床上仍有大量病人存在心绞痛反复发作,活动耐量较低,日常活动受限等情况,这种病人即为难治性心绞痛患者。我们所熟悉的Courage研究显示:经过PCI术及最佳药物治疗,1年后IHD患者仍有34%有心绞痛发作;药物组有42%有心绞痛发作,而到第5年时,两组仍分别有26%和28%的患者有心绞痛发作。这类病人常常反复住院,由此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也给患者及其家属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1体外反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年,美国专家Kantrowitz提出升高舒张期动脉血压可以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20%-40%,从而使冠脉功能获益,改善心肌缺血。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Soroff教授设计研制成功体外反搏术,目的是在心脏舒张期将肢体血液驱返至主动脉,从而增加舒张期冠脉灌注,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心肌缺血。但是,由于当时的反搏装置采用液压非序贯式驱动,装置体积庞大且反搏波振幅不高,疗效差而被淘汰。之后Birtwell等]对此技术进行拓展性研究,并首次研制出了动脉内反搏器达到了增加冠脉血流灌注,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19世纪70年代,由我国中山医科大学郑振声教授课题组继续研制反搏装置,并于年研制成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动式四肢序贯型体外反搏装置,并开始在临床上应用,但是,由于患者四肢被束缚,会感觉不舒服。年,郑教授课题组去掉双上肢气囊,加用臀部气囊,成功研制出现在国际上公用的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进入美国市场并展开了它的“镀金”之旅。这个有中国人自主研发并出口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使用的装置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闯进现代科学领域的一个典型突出”。
上世纪80年代,EECP曾在我国多家医疗单位使用,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中,数十万的临床数据对体外反搏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宝贵资料,然而随后体外反搏市场急剧下滑,大部分曾经开展过体外反搏的医疗单位都将其丢弃不用。究其原因,第一:体外反搏的收费过于廉价(50-80元/次),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得不到重视;第二:体外反搏疗效不如手术等治疗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疗程累计,因此有些患者没有耐心;第三:人们对体外反搏的认识不足,很多人们甚至医务人员没有听说过体外反搏。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心血管界再次热衷于体外反搏的理论及基础研究,随着MUST-EECP研究themulti-centerstudyofenhancedexternalcounterpulsation,MUST)、IEPR研究themulti-centerstudyofenhancedexternalcounterpulsation,MUST)、IEPR研究(prospectivevaluationofEECPincongestiveheartfailure,PEECH)等大型研究结果的发布,EECP被推广至世界各地,并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病、突发性耳聋、缺血性阳痿等疾病的治疗中。随着PEECH研究结果的发表,我国专家再次聚焦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EECP,EECP市场在我国也再次起飞,随着我国心脏康复事业的快速推进,EECP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经济、有效的康复工具正越来越有力的发挥其作用。
2体外反搏技术的工作原理
体外反搏是一项无创性体外循环辅助装置,病人躺卧在治疗床上,双下肢及臀部包扎三组气囊,身上连接电极片,计算机系统自动捕获人体心电图,通过识别心电图中的R波作为触发信号,在心脏的舒张早期,三组气囊由下至上以约50ms时差逐级充气加压,之后保压一段时间,在心脏收缩期前,三组气囊同时放气,完成一次循环(如图1)。同时,患者指尖上有指脉氧监测系统,可以获取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收缩波和反搏波波形。心脏舒张期,下肢动脉血被驱返至胸腹主动脉内,提高了舒张期主动脉内压力,从而增加心、脑、肾等脏器血流灌注;心脏收缩前,三组气囊同时放气使外周血管阻力明显降低,心脏后负荷明显减轻,从而减轻心脏做功,减少心肌耗氧量体外反搏时,双下肢静脉血亦被驱返至右心系统,从而增加回心血流,增加心输出量。EECP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在于EECP同时作用了静脉系统,增加了回心血量,提高了心输出量。基于EECP安全、无创、廉价,易于操作且可反复使用,因而比IABP在适应症选择和普及推广方面更具优势。
3体外反搏治疗适应证
建议的适应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冠心病血管重建术后等。
ECP尤其适合以下情况:慢性心绞痛,左室功能尚可,有1~2支冠脉病变,而左主干及前降支近端无阻塞,估计血管重建不可能提高存活率者;单支或多支冠脉有严重、弥漫病变,搭桥难以找到适当的部位;用多个小支架作血管腔内成形术亦困难者;估计搭桥术不能降低其病死率,PCI成功率也不高者;血管病变不严重,血管重建似无必要或不可能,而单纯药物又不能满意控制症状者;有慢性心绞痛,但造影显示冠脉病变不严重,无大面积心肌缺血者;历经1次或多次血管重建术,但心绞痛仍反复发作者。
此外,由于ECP特殊的肌肉挤压及增加血流切应力的作用类似于运动,但又无需患者主动用力因此被称为一种特殊的“运动”。如冠心病患者具有心血管康复运动指征,但因为存在运动不便情况如合并严重的关节病变、肢体活动障碍如偏瘫、显著疲劳、运动耐量极低不能耐受轻微运动、有运动诱发的胸痛、气促、心悸等不适经过调整运动方案仍不能缓解以及患者对运动训练存在顾虑和主动运动意愿不强者,均可首先选择ECP治疗,待症状改善再开始康复运动或两者交替进行治疗。
由于ECP不似主动运动增加心脏负荷,因此对具有运动的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选择ECP来代替运动治疗。见于以下情况: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直立性低血压;休息时ST段压低或抬高>2mm;未控制的糖尿病;严重的限制运动的骨关节疾病;水电解质和代谢异常如急性甲状腺炎、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低血容量等以及其他可因为运动加重的非心源性情况。当心血管康复的患者具有以上运动禁忌证时,可在积极临床处理原发疾病的同时,选用ECP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
4体外反搏治疗禁忌证
建议的禁忌证包括:(1)中至重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夹层动脉瘤;(3)腹主动脉瘤;(4)显著的肺动脉高压;(5)各种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或用抗凝剂,INR3.0;(6)活动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7)反搏肢体有感染灶;(8)未控制的高血压(/mmHg);(9)未控制的心律失常,包括频发过早搏动;(10)严重的左心衰竭;(11)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12)妊娠。
另外在有以下情况需要谨慎,包括严重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血压高于/mmHg;心动过速的患者,应在EECP治疗之前将心率控制到次/分以下;应当慎重选择因静脉回流增加可能引发并发症的患者尤其是严重心脏瓣膜疾病如显著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严重的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此外EECP治疗没有年龄限制,可安全用于肥胖、糖尿病、心室率控制于50-次/分的心房颤动患者,以及安装有起搏器和除颤器的患者。
5体外反搏治疗用于心血管康复的时机及疗程
第一阶段(即住院期康复或Ⅰ期康复)
住院期康复需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以下健康教育:(1)戒烟及健康生活方式教育;(2)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本知识、风险控制、ECP疗法及运动锻炼的基本原理的。(3)心血管疾病危险症状的识别和急救方法。
出院前或出院早期(1-2周)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血管康复评估,对患者可能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高低进行危险性分层。
高危患者,或虽属于中危但其运动耐量低下,运动不适症状明显,或暂时对运动有顾虑的患者,可先进行EECP治疗,待危险等级下降或运动耐量增加时,再进行运动训练。
对某些存在运动禁忌的情况如不稳定性心绞痛、直立性低血压、静息心电图显示严重心肌缺血改变,合并肢体活动障碍如偏瘫,严重的骨关节疾病等情况,可先予以EECP治疗,待情况好转无运动禁忌时再开始运动训练。对合并运动障碍和严重骨关节疾病的患者,可以EECP作为运动训练的替代方式。
第二阶段(出院早期康复期或门诊康复期)
本阶段应一般为出院后2-8周,其心血管康复内容包括:继续健康教育,生活方式调整和维持、监督下的个体化运动训练及ECP治疗,营养和饮食咨询,心理咨询服务,用药监测等。重点在于EECP治疗和运动训练。个人训练计划应该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来建立。。建议患者应该每周进行3到5次的ECP治疗和训练。每次治疗包括60分钟ECP和医务人员监护下的个体化运动训练。一般情况下为5到10分钟热身,20到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60-80%VO2max),逐渐增加到60分钟。运动结束应有5到10分钟的放松。可通过心率、自我疲劳评分和谈话试验来控制运动强度。EECP治疗与运动锻炼结合的方案可参考表1。
针对低危组、有运动能力的患者,运动训练与ECP疗法可同步进行;针对中危组、运动能力较差的患者,ECP疗法被证实在14天后开始帮助患者增加体力、精力,同时患者可以在医疗监督下进行运动训练直至完成35-36个小时的锻炼。对于高危组患者,可在ECP治疗后运动耐量有所改善后开始运动训练。
第三阶段(长期康复期或社区康复期)
阶段III是心血管康复项目的维持阶段,主要强调长期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二级预防药物服用及运动训练。医院监督下持续进行体育训练,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控制危险因素。在这一时期患者除运动训练外,建议每半年接受15-20小时(30-40次)的体外反搏,以保持心脏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更佳的状态。由于体外反搏对机体系统有益的影响,部分药物如血压、血糖药物的使用可根据相关情况给予实时调整。对不能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患者,如条件许可,建议长期进行EECP治疗。对于已开始运动康复训练的患者,由于EECP具有显著的缓解运动后疲劳的作用,建议可与运动训练交替进行治疗。
ECP治疗与运动锻炼结合的参考方案:
ECP治疗与运动锻炼结合的参考方案:
张辉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北京比较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by/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