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浅论艾灸十大温效刘春二


浅论艾灸“十大温效”及临床应用

中医院

刘春导师:吴中朝

艾灸十大温效及临床应用之“温润效应”、“温升效应”、“温降效应”、“温散效应”。

温润效应

润,与干,燥,阴虚相对而言。温润,通过艾灸滋阴或生津作用。阴虚则燥,津亏则干。艾灸的温润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阴液不足。人体无阳则阴不生,无阴则阳不长。艾灸以温热而鼓舞阳气,以资阴生,以滋阴液。其二,人体津亏,或因于失液,或因于气虚,或因于阳碍,或因于湿阻。艾灸能益气阳,散湿滞,除阴霾,布津液,利津生。以上二者,皆足以润燥益阴。这就是艾灸的温润效应。

《针灸聚英.卷二、四花穴》“崔知悌云,灸骨蒸劳热,灸四花穴。”古代“四花”穴用于肺痨,而肺痨多阴虚,其四花穴(双胆俞、双膈俞)就是艾灸温润效应具体应用的体现。《灵枢》云“阴阳俱虚,火自当之。”对于阴阳俱虚的,自当更加适用于艾灸以温润之。

主要用于多种阴虚而无严重内热者;津液亏虚者;湿邪内阻津常而者;以及干燥性病症,如干燥综合症等。

临床以辨证施灸、背俞穴施灸为宜,结合对症与病部施灸(如干眼症亦可灸眼周等)。

温升效应

升,针对于陷下方面的病症。其陷下病症,包括三个方面,一为有形的解剖学意义上的内脏位置下陷之病症;二为功能学方面的清浊不分之病症;三为阳衰欲竭之危急重症等。《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故宜灸之”。《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灵枢·官能》云:“经陷下者,火则当之。”《伤寒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表明艾灸具有温升效应,即具有升提举陷,升位固置,升清降浊的作用。

主要用于:中气不足,内脏下陷,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清阳不升,清浊相混的病症,如久泻、久痢、头晕昏蒙等;以及病延脉虚陷,经脉陷下等。

临床主要是灸相应脏腑的背俞穴、募穴、特定穴,并辨证结合对症取穴施灸。

温降效应

降,针对临床病机该降不降的病症。五脏以守为要,以藏为本,六腑以降为和,以降为顺。气机当降不降,则病必由生,上逆为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上者下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此足以说明脏气上逆之害;《灵枢.脉度篇》曰:“六腑不合,

则留为痈”;《素问·五脏别论》还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生理上腑以通为用,功能上是以降为顺,以降为和,以降为常。

艾灸的温降效应,可以使人降其浊气,顺其阴阳,和其脏腑,使腑脏功能正常。

主要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咯血、鼻衄;肝气上逆的胁胀、头晕、目眩;胃气上逆的呕吐、呃逆、嗳气、泛酸、呕血等。

临床针对脏腑病机与症状之差别,以灸脏腑背俞穴、募穴及特定穴为主,并结合症状局部或对症施灸。

温散效应

散,主要是散风,散寒。对于六淫外邪入侵所出现的表证,如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有表证者,艾灸温以发散,温以开泄,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故而艾灸温散效应明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开之发之”。

主要用于普通感冒、外感风寒,肢体风湿疼痛,寒邪直中,部分传染病、急性病的早期、寒湿痢的逆流挽舟,皮肤病等。

临床多艾灸肺、大肠经和膀胱等经脉腧穴,以解除外感风寒等症状,并适应其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等其他病症,如有表证的皮肤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等。

(未完待续)

医院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by/19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