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神经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左下肢多见,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而神经内科疾病常伴肢体运动障碍,由于长时间卧床,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

二、正常人会得静脉血栓吗?(哪些人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会,如:(1)乘飞机作长途飞行的正常人群中也有非常高的血栓形成患病率。对普通乘客而言,飞行时间在3至4小时以上就可能发生肺栓塞;飞行时间越长,乘客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险性就越高。(2)高龄人群、中晚期孕妇、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瘫痪、有严重外伤史、下肢(特别是髋关节)大手术、长期卧床或心力衰竭等。如果没有预防措施,这些人患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可以高达40%~80%,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机会为1%~5%/。

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1)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机械性创伤、化学性损伤、感染性损伤

(2)静脉血流瘀滞:既往VTE病史、长期卧床、瘫痪、制动

(3)高凝状态:高龄、肥胖、全身麻醉、中心静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人工血管等。

四、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有哪些症状?

急性期表现为肢体突然肿胀、疼痛、血栓部位常有明显压痛,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慢性期具有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和后期静脉血液逆流,浅静脉怒张和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疼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溃疡等。

五、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

1、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

2、下肢静脉曲张溶栓治疗出血: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及颅内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形成淤积性皮炎,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形成臁疮腿,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什么情况下必须下滤器?

(1)急性血栓形成,病变位置在股静脉、髂静脉或下腔静脉。

(2)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具有发生肺栓的高危因素、又急需做盆腔、腹部或下肢手术时。

(3)有抗凝治疗禁忌症的,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需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七、神经科患者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指导督促患者多做深呼吸,有效咳嗽;(2)抬高双下肢20-30°;(3)每2h翻身,正确指导和协助患者床上活动,如勾足运动。

(4)尽量避免穿刺下肢静脉及深静脉;(5)指导进食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等;(6)遵医嘱使用下肢静脉泵或足底泵、分级弹力袜、抗血栓袜;

(7)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钙等;

(8)观察患肢大小腿周径、肢体肿胀程度及颜色改变;(9)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饮水,避免血液浓缩;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血脂等。

八、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我们应该怎么护理呢?

(1)保持室温在24℃左右注意患肢保暖。

(2)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

(3)严禁选择患肢作为注射对象。

(4)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20°—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5)每日定时对比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长并记录。

对于下肢静脉血栓往往预防大于治疗,在患者没有形成血栓时我们应该多鼓励患者活动,运用相应的措施如下肢气压泵,早期应用抗凝药物等,让下肢静脉血栓真正做到可防可控。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by/45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