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我的太极人生生病走上太极之路


V

太极,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中国经久不衰,近年来更是享誉世界。

说起我与太极的缘分,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要说那真可以说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能坚持习练40多年的太极拳,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我自己以为可能是“缘于”我年轻时的身体太“差”所致。我身体差太慨是我出生后19天时的一场“变故”所造成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在我家排行老五,上有3个姐姐,1个哥哥(当时,在那有点男孩“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盛行的时代,哥哥可是家中的宝贝,据说哥哥出生后连吃三个“人奶”),到我出生时,家里大慨是人口多了,按说一个家庭小孩多了更需要人照顾,然而,因经济条件不允许,父母们还都是要忙于生意,挣钱养家。在我出生后的“满月”期间,家中也就只是临时请了一个短期保姆帮忙照顾。听妈妈说,在我出生后的19天时,保姆抱我时因“用力不当”,保姆只抱住包我的小披风(民间叫“口中”,现在这“口中”已不多见),可怜我一个“出生才19天”的婴儿竟然从保姆的肩上滑出,并头朝下重重的摔在地上。要知道,那天可是大年初一啊!也可能从那天起就“埋”下了我身体差并个头不高的原因吧。自那次从保姆的肩上滑出后可能影响了我的身高,因而,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坐第一排,记得升初中时我才1米43,20岁时才1米50,虽说现在有1米75,那大概也是后来妈妈给我吃“三七”时间适时的原故吧。

因身体太差,我从小不喜爱运动,每年到了冬季,我是手脚耳朵都会“生冻疮”并腐烂。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未,70年代初,大概由于我长年不运动,致使我长年“低烧”(体温经常在37.2至37.5度)不退,还时不时的“感冒发烧”,一但社会上有流感,我肯定是“首当其冲”。那时的我不仅瘦弱的“皮包骨头”,且人们喜称为“风”都能把我“吹倒”。

年,我初中未毕业走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道路,正因为我“皮包骨头”的瘦弱身体,当我第一天到农村报到时,当时的大队领导看我“皮包骨头”的样子,竟然说要我回家到妈妈跟前再“吃奶”。70年代初,我虽有幸“返城”进工厂工作,可那时的我更是有“胃下垂、肾下垂、肝肿大”等多种病魔缠身,医院的“常客”,最终直至开出“病休”,在家“长年休息”。

那时,我为了看病也曾找过许多医生,总不见好。在家“长年休息”后,当时,医院中医科一位姓胡的老中医给我开了一剂中药,所开的药方中要配以一味新鲜的药材叫“垂盆草”,那时,我除了在家休息,还要每天上山采摘名叫“垂盆草”的草药。那“垂盆草”专门长在崖岩壁旁,因而采摘“垂盆草”就要爬山,当年,“夏河塔”旁的岩石崖壁上“垂盆草”最多,其“垂盆草”的质量也好,我就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夏河塔采摘“垂盆草”。采来的“垂盆草”必须要先洗干净再捣碎,然后包在纱布里“挤”出汁,然后再加入煎熬好的中药中一起喝,那“垂盆草”的“青草涩味”可真难吃,可那时的我为了身体也没办法,真可谓只能是“眉头一皱”把药喝下,我妈妈有时会给我一颗糖,因家中经济条件差,有时喝完药我就用舌头添一添那颗“糖”,以减少口中那苦涩味,再把那颗“糖”包好下次再用。

在那吃药在家休息的那段时间里,我有时无聊就会到我妈妈做生意的小摊位旁,一天,一位也曾经是个“老病号”,后经习练太极拳身体好转的长者(这位长者姓张,医院药房工作)劝说我不妨练太极拳试试看,在那长者(后来也成了我习练太极拳的启蒙老师)的劝说之下,我试着走上万象山公园学打太极拳。

这一练,我竟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丽水练太极拳的人是“屈指可数”,其中大都是身体虚弱的人。

由于身体差,刚开始一段时间,我身体差的连登上万象山也非常困难,登那几十米高的万象山按说很简单,而那时的我竟然要休息二、三次才能登上万象山。那时,刚开始我每天只是跟在老人后面“胡乱比划”着学习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我记得刚开始练太极拳时还有点“脸皮薄”吧,一遇上熟人就会“害羞”地停下来躲在一旁,等人走后再继续“练”。

随着时间的推延,我慢慢地“胆子大”了,脸皮也“厚”了,再说,“锻练”加“吃药”后我的身体也慢慢开始“好转”,加上时间一长,我对习练太极拳也摸索出一点对身体不太好的人如何坚持学习的“门道和方法”。如遇上那天身体吃不消时就应先在一旁坐下来歇一歇后再接着练,但锻练不能停止。那时的我因为年轻“贪玩”,难免有几天早晨起晚的时候,但我还是每天不管时间多少迟,那怕几分钟时间也要坚持要到万象山上走一走,练一练。就这么着“练练歇歇”,“歇歇练练”,几个月下来,我的身体竟然奇迹般的有了一点好转。能上班了。几年后,我又学习了简化24式太极拳、太极剑等。年,我还学习了国家规定套路“甲组剑术”,丽水人称“甲组剑术”为“青年剑”,因而练此“剑术”者大都是10多岁的青少年。此“剑术”不仅难度大,且活动量也非常大,练此“剑术”一定要练“压腿”和“踢、蹬腿”及“内、外摆腿”等“基本功”什么的,我一个25岁的人仅也坚持了下来,不过,起初我是练的很苦很累,腰酸背痛,全身贴满伤湿肓。这一“剑术”至今我一个70多岁的人也能完整“演练”,连我自己都有点“不可思议”。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丽水当然也不能落后,当时丽水社会原有流行的杨式和陈式传统套路等已不能适应全国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形势。年年底,我有幸和三位拳友被丽水体委(撤地建市后改称体育局)抽调参加了浙江省体委举办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所谓“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我国国家体委和国家武术协会为使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太极拳等武术运动能进入年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于年对太极拳传统套路进行改编的套路,当年只改编了杨、陈、吴、孙“四式”太极拳套路)训练班学习。

那年省体委举办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学习班在海宁举办,我们几人当时“吴式”和“孙式”太极并不了解。我们一到海宁,陈文星和胡德胜二人首先分别挑选了与他们姓氏相同或相近的“陈式”和“吴式”,郭靖波说他年龄比我大一岁,他说就学习他原来习练的“杨式”吧,叫我学习当时丽水还没有的“孙式”。我只得欣然接受,学习“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并师从陈爱萍老师。

一个星期后,我们学成回到丽水,一到丽水我们几人每天刻苦习练各自的拳种。年4月,我们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四个人在丽水举办了首次“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训练班。那年,丽水要求参加“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训练的学员有几百人之多,也轰动了整个丽水武术界,为满足群众学习“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之要求,此后我们又陆续开办了几次训练班,从而为杨、陈、吴、孙“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在丽水的推广和普及做了一点有益的事。我本人更使孙式太极拳在丽水生根、发展贡献了一点力量。

那几年,我们四人也曾被丽水人喜称为丽水武术界的“四大金刚”。

在几十年的习练太极拳中我还对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某些动作进行了创新。通过几年的习练太极拳,我发现我国的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中有一个“缺陷”,就是传统套路中的“下势”和“揽雀尾”动作永远是一个方向,从而不能全面锻练身体的各个部位,而简化24式套路中就把“下势”和“揽雀尾”改成左右两个方向,为使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能更全面的锻练身体各部位的肌体,我就把简化24太极拳中的一些动作融合到传统套路当中,从而使传统套路更具科学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by/60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