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少吃点,别把脾胃累残了


医者仁心·生命如金

导读

脾气除了自己得升,还有托举内脏的重任。脾气上升了,内脏的位置才能相对固定,不会下垂。如果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反而下陷,就会导致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来源:懒兔子

过食甘肥,其实最伤脾胃。因为你吃进去的每一样东西,都需要这个两个部门加班加点的帮你消化和输送出去。你以为吃东西就是嘴累啊,其实嘴最享福了,吃香的喝辣的,然后把食物嚼成一堆废碴传给人家脾胃。

来看个民工兄弟脾胃的工作流程图吧。

脾气的特性为“升清”,就是说脾气要靠自己的升动,将水谷精微上输给心、肺、头面部,然后心肺再将水谷精微生化为气血,用来濡养全身。

脾气的升清其实就是它运化机能的表现,脾气从人体的左边升起,胃气从人体的右边下降。脾气运送的是清气,胃气下降的是浊气,“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如果脾气虚弱,不能升清,浊气就无法下降,就会导致上面头面部没有清气的滋养而头晕眼花,精神疲惫;浊气在中间不能下行,腹满腹胀;清气在下,精微下流,常见腹泻便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chn胀。”

另外,脾气除了自己得升,还有托举内脏的重任。脾气上升了,内脏的位置才能相对固定,不会下垂。如果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反而下陷,就会导致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所以在临床治疗内脏下垂的时候,一般都用补中益气汤。中气,其实就是脾胃二气的合称。但是在中气的运转中,脾气占主导地位,如果脾气不升,这个中轴就无法正常运转,所以中气下陷其实就是指脾气下陷。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水湿代谢,身体里的水液都要靠脾来运化,送给脏腑和四肢。如果脾气健运,水精四布,人就妥妥的,没有水饮停留体内。但如果脾失健运,就会内生“痰饮水湿”,所谓脾生湿。然后湿气反过来又会遏制脾气的生发,损伤脾阳。所以脾最怕的就是湿气,《医学求是-治霍乱赘言》:“脾燥则升”。

所以临床上对脾湿的治疗都是健脾利湿。“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意思就是要去除身体里的湿气,就得治脾,否则就是白治。

所以根据脾以上的特性,治疗脾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升脾气,防止中气下陷。二是去除水湿,防止脾为湿困。

推荐两个非常好的中成药。治疗中气下陷的“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黄芪(蜜炙)、党参、甘草(蜜炙)、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和胃生津。白术祛湿健脾,当归滋养肝血,升麻、柴胡、生姜升阳举陷,和解表里,陈皮理气,甘草、大枣补中。

主治:体倦乏力,内脏下垂。

治疗脾为湿困,推荐“参苓白术丸”。

参苓白术丸: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这个方子之所以可以用来健脾祛湿,就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健脾祛湿的药物,比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薏苡仁。

主治: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刘希彦:最健脾胃的原来如此廉价

刘希彦国学研究者

国学研究者,在古中医、红学、古琴等传统文化领域皆有涉猎。著有《至简古医——道鉴伤寒论》一书。

导读

建中用什么药呢?《伤寒》里是四味药:人参、姜、炙甘草、大枣,简称“脾四味”。很常见的药,对脾胃最管用的自古以来就是这四味。

后世对药物的认识阴阳混淆,气味不明,陈陈相因,人云亦云,以至于中医落到了今天这个境地。

来源:希言館(ID:xiyanguan)

在《伤寒论》的原则里,治病首先要守中建中,就是守中土,建脾胃之运化。脾胃都不运化,津血都不生成,谈何自体免疫力,谈何治病?

建中用什么药呢?《伤寒》里是四味药:人参、姜、炙甘草、大枣,简称“脾四味”。很常见的药,对脾胃最管用的自古以来就是这四味。

生姜和大枣已广泛种植,是最常见的食材了。中国人早已经将这四味药引入了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追求稀有昂贵的保健品,其实最管用的东西都会被普及,哪里可能昂贵呢?昂贵的多数没太多用。这就是所谓的“老百姓日用而不知。”

1

甘草和大枣

现在说药性,先说甘草和大枣。这两样东西都是甘而微温,煮出来汁液黏黏的甜甜的,所谓甜入脾,能够直接补充胃里的津液,同时性质微温,可以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所以这两样补充脾胃津液最适合。

2

姜,我们知道它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热起来运行起来。所以只要是脾胃寒的,一味姜就管用。后世的医学一见津血亏,就喜欢用麦冬地黄来滋阴养血,问为什么不用姜,则答曰姜性热,会耗散津液。津血靠的是脾胃运化而生成,难道是靠生地麦冬里那些黏液直接补进去的吗?后世的医学理解问题就这么简单。脾胃虚了寒了,本身就是阴了,麦冬生地之类的滋阴药,也是寒凉属阴,阴上加阴,脾胃就更不运化了。《伤寒》的用药法则是从阳引阴的。阴上加阴必是死路。除非阴虚阳亢,脾胃不缺运化之力,才可用麦冬地黄滋阴制阳。我看过很多慢性病的病人,吃了很多年中药的,病没治好不说,看脉证尽是一派阴寒之象,再看吃过的方子,无非就是滋阴养血之类的药。

3

人参

人参这个药要多说几句。后世说它补气,“气”是什么?从医理上来说,气是“阳”,是能量,是无形的气化物质;与气相对应的是“血”,血是“阴”,是有形的物质。既然“气”是能量,气化是需要热能的,所以姜桂附是气化药;“味”是有形物质,像地黄阿胶这样没什么香气,却很粘稠的东西就是典型味厚的,所以补阴。

药物主要是以“气”和“味”两个方面组成的。人参呢,人参在土里长得很慢,得土气最厚,所以补中入中焦。具体是怎样的能量运作呢?它的“气”是一种很厚郁的参香,所有香的东西都有刺激亢奋的作用。这种气有没有热能呢?我们尝一下就知道了,它不辛不辣不麻不热,没有热能。所以人参亢奋的是主要是“阴”的层面,“阳”的层面居少。

《伤寒》里人参是用来救阴的。药物里亢奋阳的药居多,能亢奋阴的很少,这就是人参作为药物的不可替代性。经方里人参寒热不禁,既能合温热药治阴证,也能入白虎汤之类的寒凉之剂治大热伤津。后世说人参补气,所谓“阳化气、阴成形”,人参既然没有热能,哪里能阳化气呢?还有一味所谓的补气药黄芪也是如此,黄芪的作用类似于人参,也是没有一点热能的,只是黄芪的性味更轻更升能往表走,能滋养表而已。后世的中医却惯用这两味药治虚寒之证,说是补气。有一个癌症术后的病人,四肢冰冷懒言少气,脉沉弱得摸不到,已是四逆汤的症候,非姜附不能救的。医院的专家,没用姜附,主药是五十克黄芪。后世对药物的认识阴阳混淆,气味不明,陈陈相因,人云亦云,以至于中医落到了今天这个境地。

总结一下脾四味的作用:炙甘草和大枣,甜而微温,能快速补充津液。炙甘草补中最速;大枣微香,更能帮助脾的运化。甘草色黄而偏白,偏向于补津;大枣色外红里黄,兼能补血。姜是亢奋阳的,运化脾胃而去寒。参是平性,是亢奋阴的,生成津液。这四味药各司其职,在临证上可以选而用之。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多少
治白癜风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by/65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