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知识普及简述转移因子


年,Lawrence把阳性白细胞裂解物注射于试验动物,发现受体动物被动接受了供体动物的免疫特性,说明此种白细胞裂解物具有转移免疫活性的能力,据此,命名为转移因子(transferfactor,TF)。

转移移因子是一种小分子肽,非免疫细胞所特有的,机体的其它组织与细胞也可生成转移因子。

具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转移因子的分类

1、按功能分类

分2类,一类是特异性TF,另一类是非特异性TF。

(1)特异性TF是用于治疗某些病毒感染而专门制备的,采用某种特定病原感染或免疫动物,再提取含该抗原特异活性的转移因子,即为特异性TF。目前主要应用于医学临床,有乙型肝炎病毒特异转移因子。

(2)非特异性转移因子是指用自然动物白细胞提取的具有多种免疫活性的转移因子,可非特异性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或疫苗的免疫效果。

2、桉来源分类

分为:人TF、猪TF、牛TF、羊TF、鹅TF和猴TF等;

3、按器官组织可将TF区分为:白细胞TF,脾脏TF,牛奶TF和胎盘TF等。

转移因子的组份

1、转移因子是分子量小于lOOOOdt、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非均一性的小分子混合物,其中小分子肽是功能标示物,并作为其主要功效成份。除小分子肽以外,还包含游离氨基酸(16-18种),核酸(RNA)等。

2、对各种TF的水解研究表明,发现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较高的是精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

3、各种TF的理化特性,组成成分差异不大,但含量有较大差异(0.25?3.5mg/ml)

4、目前在国内外TF的结构尚未阐明。

转移因子的特性

1、不耐热,56℃30分钟可灭活,37℃时保持稳定6小时,在-20℃以下可保存较长时间(5年),其活性不消失。

2、可透析,没有抗原性,但与载体结合后可能具备抗原性。

3、TF不被各种消化酶所消化,但可为酸、碱水解(一些工具酶的作用尚不了解)。

4、来源不同以及纯化方法的差异,得到的转移因子分子量大小不同,但主要差异是技术问题。

5、TF无种属特异性,其临床使用不受种属限制,而且种间差异越大其作用越显著。

6、TF即可注射也可口服,口服用同位素碘标记的猪脾脏转移因子示踪液给大鼠灌胃给药后,测定血、肝脏及尿标本中的放射活性,分别在2、8、24小时达到血药局峰,且血中24小时后仍残留40.3%。

7、肝脏是主要代谢器官,代谢产物主要随胆汁从粪便中排出体外,小部分经肾脏随尿排出。

8、大白鼠试验证明,胎盘TF的半数致死量(LD50值)大于mg/kg;还有试验表明,按mg/kg剂量给药,小白鼠未见死亡,mg/kg和mg/kg剂量未见动物中毒现象;

9、TF制剂不含蛋白质,通常对动物无致敏性,即不引起变态反应。

生物学特性

1、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

(1)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提高

(2)粒细胞趋化功能:对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活性,对巨噬细胞也有弱的趋化活性;能增加单核细胞浓度,增强K细胞的杀伤活性;

(3)诱导靶细胞释放免疫物质:

有助于自由基的清除;进一步促进机体的免疫反应。

2、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

作用机理

1、信息传递:TF可传递特异性免疫信息,激活正常淋巴细胞及其膜受体活性。

2、调节作用:TF可调节淋巴细胞mRNA的合成,促进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使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提高;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3、促进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在有抗原成分存在的情况下,TF可通过传递抗原信息、激活细胞受体、诱导活性因子合成等机理活化各种免疫细胞;而在缺乏抗原成分的条件下,TF则通过促进细胞mRNA的合成及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导致淋巴细胞活化。

4、提高细胞因子水平:诱导靶细胞分泌白介素、干扰素、淋巴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进一步发挥免疫作用。

5、抗放射性、抗免疫抑制、提高白细胞数量:TF作为免疫激活剂进入机体后、可使造血系统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白细胞,同时活化淋巴细胞,增加T辅助细胞产生和释放更多的淋巴因子,促进T淋巴细胞生长和分裂从而发挥抗放射、抗免疫抑制、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6、免疫增效与免疫佐剂:与疫苗协同使用时,可提前抗体产生时间,缩短机体免疫应答期,增加抗体滴度并延长抗体维持时间。

7、抗肿瘤机理:TF诱导免疫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并激活免疫细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8、细胞趋化:TF对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促进多形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游走,刺激巨噬细胞产生淋巴细胞激活因子,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干扰素。

9、解毒机理:TF可提高肝脏细胞的解毒功能,并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自愈。这是因为TF增强了肝细胞吞噬、吸收、聚集与排泄功能,并增强了肝脏本身的免疫功能,在其它功能细胞组织的协同作用下,提高对毒物的解毒作用。

10、抗菌抗病毒机理:

抑菌谱相当广泛。TF在体内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表现为多效性,即有自身的抗菌抗病作用,同时与被激活的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协同作用,产生显著的抗感染作用。

11、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机理:

动物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由T4、丁3和协同调控而完成。GH主要促进组织生长,T4、T3主要促进器官、组织的分化,而且,GH的促生长作用,需要有适量的T4、T3的存在。试验表明,注射不同浓度的TF鸡组在8周龄时血液T4、G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作用特点

1、多效性: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针对多种靶细胞产生作用。

2、协同性:不是孤立的,它通过多种效应细胞的相互调节,多种受体表达的相互调控、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而形成TF作用的综合效应。

3、非特异性:除特异性TF外,TF的作用是缺乏特异性的。在有抗原成分存在时,TF协助抗原提呈细胞活化免疫细胞,并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免疫介质;在缺乏抗原成分时,TF直接作用淋巴细胞等细胞的膜受体,使之活化,进而调节免疫功能,随时应对外源性及内源性抗原的出现。

4、直接与间接性:TF对靶细胞的作用即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作用,如抗感染作用。

5、连锁反应性:TF作用靶细胞使靶细胞活化,活化后的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进一步强化TF的作用。

6、非种属特异性

7、安全性

(1)机体内无残留,也不会污染环境,是真正的“绿色”药品;

(2)无毒性,安全剂量高;

(3)不带毒,经过纯化精制而成,不带有任何可能病原,不会存在散毒的风险。

8、多源性:使用外源TF,可促使动物某些靶细胞(如巨噬细胞)释放特异性TF;

9、多源同效性:多种来源的TF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功效;

10、广谱性

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能力。

11、无耐药性

干扰素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发挥作用,而不是直接杀灭病原,因此病毒不会对干扰素产生耐药性,而其它化学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等)使用一段时间后,病毒就会逐渐产生耐药性。

转移因子的应用

1、用于动物保健,用作免疫调节剂。

作为种畜和珍稀动物的免疫调节剂,可提高动物的抵抗力,预防疫病发生,提高畜群整体健康水平。

2、用于动物的被动免疫。

发生疫情时使用TF,可使患病动物获得被动免疫,并激发其主动免疫(特异性、非特异性),从而达到保护动物健康的目的。

3、用于疫苗增效(佐剂)。

与疫苗协同(联合免疫)使用,可提高疫苗的保护率。

4、用于疫病治疗:(1)用于幼龄动物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2)用于免疫功能低下(障碍)的治疗;(3)用于抗应急调节;(4)用于其它病毒性感染;(5)用于真菌和其它病原体(支原体、衣原体、霉菌和原虫等)感染的治疗。

5、用于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试验证明,按推荐剂量与疗程,育成羊体重增加3.17kg,新生羔羊初生重增加0.24kg;奶牛提高产奶量8.71%;仔猪初生重增加0.kg;肉仔鸡平均日增重增加3.10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by/65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