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常见疾病的自我诊治与合理用药七中医


-07-09

很I高I兴I你I能I来

希I望I你I别I离I开

好久不见

从棉袄到短裙

你抢走了我的冰淇淋

留下干的玫瑰花

和酸奶

已经过了小暑啦,风中都带着热气。小编也光荣中暑了?。家中常备烧酒用来喝(guasha),还有慈溪的杨梅烧酒,一个提神,两个醒脑,三个醉倒?(皮这一下很开心~)。

最近很多朋友跟小编提到养生啦~

这么热的天大家也要照顾好自己,快来跟小编看看中医养生的一些方法吧~

先来认识几个重要穴位~

膻中

治疗乳房疾病要穴

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宽胸理气,降逆化痰。

①咳嗽 气喘 胸痛 

②心痛 心悸 

   ③噎膈 呕吐    

 ④乳汁少 乳痈

神阙

仰卧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回阳救逆,补肾培元。

 1.泄泻,绕脐腹痛。

 2.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证。

 3.风痫,脱肛,晕厥,风疹。

有小朋友不知道一寸是多少的吗?

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我们用手比一下~

关元

强壮保健要穴

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补肾培元,清热利湿

1.遗精,阳痿,早泄。

2.痛经,黄白带下,月经不调,不孕。

3.遗尿,小便频数,尿闭。

4.腹痛,泄泻。

5.中风虚脱,虚劳羸瘦无力。

中脘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注:前正中线,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中点取穴。)

调理肠胃,理气降逆、消食化积。

1.胃痛,腹痛,腹胀。

2.反胃,呕逆。

3.食不化,纳呆,疳积。

4.肠鸣泄泻,失眠,脏躁,癫痫。

中极

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补肾培元,清热利湿

1.癃闭,水肿,遗尿。

2.遗精,阳痿,疝气。

3.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月经不调,带下。

天枢

脐中旁开2寸。

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月经不调、痛经、小儿腹泻、急性阑尾炎、肠麻痹

命门

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培元固本、强健腰膝。

 1.虚损腰痛,手足逆冷,五劳七伤。

 2.遗精,阳痿,带下,不孕,月经不调,胎屡坠。

 3.遗尿,尿频,五更泄。

 4.头晕,耳鸣。

 5.癫痫,惊恐。

足三里

强壮保健要穴、降压降糖要穴

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

1.全身强壮要穴,四大补穴之一,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

2.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

3.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

4.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

6.乳痈,水肿。

三阴交

孕妇敏感穴、皮肤病、降压要穴

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健脾化湿、舒肝益肾、理血调经。

1.脾胃虚弱,肠鸣腹胀,飧泄,饮食不化。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3.小便不利,遗尿,水肿,失眠。

4.梦遗,遗精,阳痿,阴茎痛,阴挺,难产,滞产,疝气,缩阴症。

涌泉

急救要穴、敷贴要穴

正坐或仰卧,跷足。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醒脑开窍、清心泻热、镇痛止痉

1.昏迷,晕厥,善恐,癫狂,痫证,不寐。

2.头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

3.足心热,下肢瘫痪,霍乱转筋。

4.催产下胎,小便不利。

太溪

强壮保健要穴

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补肾益阴、培本固精、壮腰健腿

1.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咯血。

2.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健忘,失眠。

3.消渴,小便频数,下肢冷厥,足跟痛。

百会

正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开窍醒脑,回阳固脱

1.为头顶部之要穴。

2.头痛,眩晕,昏厥,中风不语,半身不遂,虚脱。

3.癫,狂,痫,癔病,小儿慢惊风,惊悸,健忘。

4.耳鸣,鼻塞,鼻衄。

5.脱肛,阴挺,久泄不止,胃、肾下垂。

印堂

正坐仰靠位或仰卧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祛风散热、醒脑宁神

1.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颜面疔疮。

2.小儿惊风,不寐,子痫。

太阳

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祛风散热、通络镇痛、明目利窍

 1.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多种眼科手术麻醉用穴)。

2.口眼斜,牙痛。

风池

正坐俯伏或俯卧。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祛风解表、平肝利胆、镇痛利窍。

1.头痛,颈项强痛,感冒,热病。

2.眩晕,中风,口眼歪斜。

3.目赤肿痛,鼻渊,耳鸣。

大椎

退热要穴

俯伏坐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疏风解表、清解里热

1.虚证,寒证。

2.热病,午后潮热,疟疾。

3.颈背强痛,颈肩疼痛。

4.癫狂,小儿惊风。

肩髃

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通经活络、利节止痛

肩周炎、上肢麻痹、咯血、风热瘾疹。

肩髎

正坐或俯卧位。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1.肩臂痛,肩重不能举,中风瘫痪。

2.风疹。

肩井

孕妇敏感穴、肩项躯干行气要穴

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

通经调气、清热散结

肩背疼痛,滞产,难产。

合谷

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

清热散风、安神定惊、调肠降逆、催产下胎

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

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痢疾。

3.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

4.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狂躁证。

5.疔疮,疥疮,瘾疹等皮肤外科病证。

6.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产科病证。

呼~

终于把穴位说完啦

下面看看怎么做吧~

自我穴位按压的基本方法

点压、按揉、掐按、拿捏、搓擦、叩击、捶打。

刮痧可以活血、舒筋、通络、解郁、散邪

●刮痧器具——刮痧板

●刮痧介质——刮痧油(适用于成人)、刮痧乳(适用于儿童)

拔罐可以散寒湿、除瘀滞、止肿痛、祛毒热

(1)拔罐过程要随时检查罐吸附情况;

(2)以局部皮肤紫红色为度,其疗效最佳;

(3)皮肤有无烫伤或小水泡,有无疼痛、过紧,有应及时起罐;

(4)留罐时间10分钟,询问患者的感觉。

(5)拔罐时要注意保暖,勿使患者受风寒,以免影响疗效。

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温通经络

温盒灸

悬灸

隔物灸

还有一些简单的养生保健方法哦~

★四季起居要点:春季、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人老脚先老,足浴有较好的养生保健功效。但妊娠期及经期女性、空腹或过饱者、肾衰或心衰等各种危重患者、严重出血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冻脚泡脚需注意。

★体质虚弱者可在冬季适当进补。膏方按需进补,忌乱补!

★早餐要好,午餐要饱,晚餐要少。

★小儿喂养不要过饱。

★煎服中药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

★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

★叩齿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咽津法:每日清晨,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搓面法: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梳发: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运目法: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凝耳法: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提气法: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摩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足心按摩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顺时针方向按摩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夏天是彻底来了

脚步也跟着轻盈起来

每一口西瓜

每一个故事

都将深深烙进

夏的底色里

下期再见~

浮沉hc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hg/22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