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周围的大、中动脉由于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致肢体血供受阻,表现为肢体缺血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闭塞性周围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典型症状是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跛行是指在持续活动后出现下肢肌肉的疼痛、痉挛或无力,短时休息可缓解,表现为典型的“行动-疼痛-休息-缓解”的重复规律,每次能行走的距离亦大致相等。病变进一步发展动脉严重狭窄以致闭塞时,肢体在静息状态下也可以出现疼痛的症状称为静息痛。多见于夜间肢体处于平放的状态,可能与丧失了重力性血液灌注作用有关。若将肢体下垂可以使症状减轻,更严重的时候肢体下垂也不能缓解症状,患者丧失行走的能力并可以出现缺血性溃疡。体征:阻塞远端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肢常呈苍白或斑驳状,趾端凉。患肢发生组织营养障碍;肌肉萎缩、软组织丧失致骨质突出;皮肤变薄、毛脱落、趾甲增厚、萎缩等是慢性持续性缺血的体征。无论是间歇性跛行还是静息痛,都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与烦恼。针对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西医目前还没有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血管扩张剂临床上已证明对缺血性肢体疼痛无效。抗血小板药特别是阿司匹林对防止四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进展有效,但不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能力。抗凝药肝素和华法林对慢性肢体动脉粥样硬化无效。同样,尿激酶、链激酶等也只能对急性血栓性血管闭塞有效。血管重建包括导管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这类治疗仅适用于缺血性症状急剧加重,出现休息痛并有致残危险者,或由于职业的需要必须消除症状者。
中医对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此病与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失调年高体衰,肾精亏损气血亏耗,心脉失养有关。空军医院老年病科刘吉祥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刘教授逐步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包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范畴。刘教授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若脾胃受损,使脾不健运,输化失常,则水谷精微变为浊脂,进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浊脂越积越多,不得清化而变为血中之痰浊。人之血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脏腑功能失调则血运不畅,易生瘀滞。痰瘀互结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中风、胸痹、真心痛、痴呆等诸病。治疗原则主要从活血化瘀、祛痰降脂、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治法入手。
临证举例:张某某,男,82岁,住院号L,主因“双下肢无力1月”于年12月10日就诊于我科。既往该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10年,平素口干、多因症状较为明显,坚持口服“瑞格列奈片1mg3/日”降糖治疗,自述用药期间空腹血糖控制在6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近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易跌倒,1月内共跌倒5次,发作时无明显头昏、头晕、头痛、意识障碍及肢体麻木等不适。入院后查体示:血压/80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低。行双下肢动脉血管B超提示:右侧胫前动脉管壁上散在动脉硬化强光点及小光斑形成伴血栓形成致节段性管腔闭塞,双侧股总动脉、股浅动脉及左侧腘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右侧腘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诊断为: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入院后刘吉祥教授详查患者:双下肢无力,行走约米即感乏困,视物模糊,易流泪,喜凉食,多食易饥,尿频,尿失约,大便正常。舌红苔白,脉弦细。结合症状、体征、四诊合参、舌苔脉象,刘教授拟方如下:天麻25g钩丁25g黄芩15g黄连9g甘菊花25g决明子25g生地15g制首乌15g枸杞子10g菟丝子15g肉桂3g炒杜仲15g桑寄生25g赤白芍各15g地龙10g,煎ml,分早晚2次服用。连用7剂。1周后患者复诊诉双下肢无力较前稍有减轻,但仍只能行走米左右,继续前方7剂。2周后复诊诉双下肢无力较前改善,行走约-米才感觉双下肢乏困,病人心情大好,很是安慰。后续给予辨证论治所得纯中药专方专制浓缩丸长期口服。从年至今,该患者共服用中药浓缩丸剂,随访时患者诉双下肢无力情况逐渐有所改善,生活质量较过去亦明显提高。
中医药治疗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确切,充分体现了中医在慢性病治疗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薛盼
赞赏
长按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可以治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hg/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