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又来了,很多人蠢蠢欲动,开始计划外出旅游,或飞去国外,或自驾出游。专家提醒,此时一定要警惕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经济舱综合征”,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或“旅行血栓症”。
指导专家
沈思琴
中华预防医学会旅行卫生专业委员会
委员、旅行医学教授
马义海
国际旅行医学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
先来看看以下这个案例???
50多岁的胡先生是沪上某高校的副教授,平时工作非常忙碌,常常到各地开会、讲学,常常一坐飞机或火车就是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有一次,孙先生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后,回到家中突然感到胸口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以为孙先生突发心脏病,焦急的家人赶紧给他含服了一粒硝酸甘油,但没能得到缓解。医院后,被确诊为因“旅行血栓症”引发的“肺栓塞”。
——肺栓塞重症可致“猝死”
类似胡先生的病案并不少见。所谓“旅行血栓症”,其实就是指乘客由于长时间坐在相对狭小的座位上不动,导致双下肢静脉血液淤滞发生凝固形成血栓的一种病症。而经过人体活动后,血栓又会迅速脱落,并随血流经右心室到达肺动脉,阻塞肺动脉,也就进而诱发了医学上所说的“肺栓塞”。其后果是:轻者引起呼吸困难、胸痛等,重者可直接引起猝死。
“易栓症”人群尤需警惕
导致血栓形成有一个重要因素——血液黏稠度的问题。“血液流得慢虽然并不一定会形成血栓,但如果同时伴有血液黏稠,那发生血栓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所以一般来讲,体重过重和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患者以及正在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患‘旅行血栓症’的概率也会更高一些,这些人群也尤其应该注意血栓的预防。”沈思琴教授说。
长途旅行中多喝水、多活动
由于肺栓塞的表现可以从毫无症状到突然死亡,从而令人猝不及防,因此,做好日常的预防措施也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在了解到长时间搭乘交通工具、久坐不动,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进而诱发肺栓塞之后。
其实,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很好地加以预防,比如,临床医生一般就很推荐市民在长途旅行中要多喝水、常活动。
多喝水
一些人在长途坐车时,由于感觉上厕所不方便而不敢喝水,但体内缺水往往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又由于不喝水,很少上厕所,在座位上坐着的时间更长了,更易导致肺栓塞。
因此,专家建议旅行者们千万不要把多喝水当成一种负担,要换个角度想,把多喝水当作一种很好的排毒保健方法,还要想到,多喝水也能让起身上厕所的次数增多,从而有效增加四肢的活动机会,更好地预防肺栓塞的形成。
多活动
旅行途中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每隔一小时就起身一次,在车厢里走走路,活动数分钟。而如果交通工具非常拥挤,哪怕是在座位上有意识地把腿抬高一会儿,促进静脉血回流,也比坐着不动好。
此外,坐飞机或长途车最忌讳的是一上去就睡觉,坐着睡的状态不仅缺乏有意识的肌肉活动,连无意识的肌肉收缩也会大大减少,再加上有些体位可导致下肢主干静脉的压迫,因此更易形成血栓。
久坐后脚麻勿胡乱按摩
旅行中,我们经常见到许多游客因为久坐而导致腿发麻了,此时,他们大多会用力蹬几下地,或拿手揉搓大腿,以期能够活络血脉。
需要特别强调,如果旅途中一旦怀疑下肢静脉血栓了,应该避免按摩理疗,以免引起血栓脱落或诱发肌肉内出血,为进一步治疗增加障碍。相反,正确的做法是要及时卧床休息,并抬高下肢,待情况稍有缓和后,紧急送医,在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抗栓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有时腿部症状或许并不明显,因此,旅途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胸痛、干咳、“岔气”,严重时则有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甚至休克死亡等症状时,也应考虑到肺栓塞的可能,医院接受胸部X线、CT或核素扫描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
马义海副主任强调,“旅行血栓症”看似只是胸闷、气喘,其实却是心内科的危急重症,拖延不得,一旦确诊后,要根据具体情况立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dvdf
最后,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在国庆期间玩的开心,玩的健康哦~
素材来源:《自我保健》10月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天冷了,当心难缠的两大呼吸道疾病,秋季养肺还要注意这两点!
金秋时节,菊香蟹肥,吃蟹全攻略在此!
年10月新刊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北京中科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hg/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