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是由于原发灶肿瘤细胞转移至骨骼所致,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难题。发生骨转移的患者一般伴随着明显的疼痛甚至活动障碍,易导致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升高。
一
骨骼那么坚硬,为什么会发生转移呢?
正常的骨骼中存在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顾名思义,成骨细胞是“建设队”,破骨细胞“拆迁队”。骨组织和人体的所有组织一样都是动态平衡的,像一栋永远在施工中的房子,每秒钟都在经历着修修补补。
骨组织虽然坚硬,但是也需要血液循环提供营养。骨骼中的血管较为丰富,毛细管管网可以滞留体积较大的肿瘤细胞,同时骨的动静脉广泛吻合,而静脉网的直径较大且血流平缓,非常适合肿瘤细胞的定植。而肿瘤细胞转移到骨组织之后通常首先激活破骨细胞,就是“拆迁队”,“拆迁队”忙着拆,“建设队”就要忙着补,从而打破了骨的平衡状态。
骨转移部位多在骨膜,或向内浸润至骨髓、脊髓,或向外进入肌肉层引起肿块。
二
骨转移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哪些?
临床上,针对恶性骨转移瘤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减轻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为重点的姑息治疗:针对肿瘤的治疗:骨转移本质上也是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因此可采用抗肿瘤治疗,包括放疗,化疗,靶向以及免疫治疗等。针对症状的治疗:包括了止痛治疗(药物、介入、手术),骨转移部位的放疗,放射性核素治疗,手术治疗(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的固定术),介入治疗(消融术、骨成形术、近距离放射治疗),骨改良药物(双磷酸盐、地诺单抗)治疗。其他治疗:如心理治疗等。
骨转移发生率高,患者预后差,而目前的临床治疗重点在发生骨转移后。且骨转移的发生往往起病隐匿,并不是所有的骨转移都会出现症状,大约一半的骨转移是没有症状的。一旦出现症状才开始治疗,其获得的最终疗效有限。那么,是否有办法提前预防,来降低骨转移的发生率呢? 黄金昶主任认为,理解“少阳主骨”和“肾主骨”理论,对骨转移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三
如何理解“少阳主骨”?
“少阳主骨”和“肾主骨”是中医理论里与骨骼最相关的论述,均出自《内经》。“肾主骨”广为大家熟知,那么,如何理解“少阳主骨”?少阳与肿瘤的骨转移是否相关?少阳主“诸节皆痛”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骨转移多为血行转移,肿瘤细胞随血液所到之处均可累及,病变范围广泛。厥阴、少阳相互络属,肝胆表里相合
“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之气所荣,故言主于骨。”全元起从筋与骨的关系或者说脏腑表里的关系角度解释“少阳主骨”,认为厥阴、少阳两条经脉相互络属,两脏表里相合,肝藏血主筋荣骨,故“少阳主骨”。少阳主枢
少阳经是三阳之枢也是阴阳之枢,称为枢机。人体的关节都是以运动功能为主,类似于人体骨骼中的枢机,通过关节的运动可观察出骨骼的作用。少阳主枢机旋转开阖,这和人体关节的运行相对应。骨转移患者亦可见到功能活动受限。骨质与胆气相通
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足少阳经脉属胆,禀受胆腑之刚气影响全身骨骼。也就是说,少阳胆经的功能和骨质的强度应该关系密切。骨转移患者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与少阳生化功能异常,导致骨质强度降低相关。少阳与膜系
少阳以胆腑为枢机,主司少火的升降出入。三焦以膜原为门户开阖升降,主使上、中、下三焦气化有序。少阳、三焦、膜系,其位皆为半表半里。膜系涉及范围广,包括外通性膜系,如呼吸道、消化道与泌尿生殖道内的膜层,内通性膜系,如骨膜、肠系膜、网膜、胸膜等。
骨之膜再细分,包括骨膜、脑膜、关节之膜等。骨膜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等组织,是肿瘤细胞随血液漂流最先停留的地方,侵犯神经后导致骨痛的发生。
四
“少阳主骨”与“肾主骨”之间的关系?
骨骼的结构分为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膜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对骨组织有营养的作用。骨皮质质地坚硬,抗压性大。骨髓充于骨髓腔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属于造血组织。
《素问·宣明五气》载:"肾主身之骨髓",《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亦云:"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结合上文提到的少阳的生理病理特点,骨膜、骨皮质属少阳,而骨髓则与肾密切相关。
五
骨转移当肾与少阳并治
理清了少阳、肾、骨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骨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思路也就清晰了。我们在临证中,除了补肾填精的常规思路以外,还需考虑和解少阳,望为各位同道的临床辨治提供一点思路。作者:北京中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 徐竞男
徐竞男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
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长期从事肿瘤临床与科研工作,擅长结合中西医理论,运用中药及针刺调控肿瘤微环境,运用中医药防治常见恶性肿瘤如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及处理常见放化疗副反应。
告患者书: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hg/9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