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是颅脑损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DVT最初是从小腿后部的腓肠肌—比目鱼肌静脉丛开始的,再逆流向上发展。而早期的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包括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
1
被动运动:
卧床、术毕即可按摩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踝关节被动运动。尤其是左侧肢体。
2
主动运动:
卧床开始、清醒后或术后6h。主动做踝泵运动5min/次,6-8次/天。病情允许可做膝关节伸屈运动。
就在我们通过运动积极预防DVT时发生了点意外,这是一例踝泵运动引起下肢肿胀的案例,总结几条经验分享给大家:
患者男性51岁,因头晕、行走不稳2h以“脑梗死”于2.8收神经内科,入院后头晕、头痛症状持续加重,对症治疗稍缓解。于2.10由神经内以“脑水肿”转入,转入时患者神志清,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应灵敏,四肢肌力5级,急症在局麻下行右侧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持续侧脑室引流,引流出少许血性液体。2.12患者脑水肿进行性加重,意识转为昏睡状态,在全麻下行后颅窝枕下减压术,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我科。
根据上表进行VTE评分,患者年龄41-60岁评分1分,卧床≥72h,评分2分,大手术2分,脑卒中评分5分,右上肢有血栓,VTE病史3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评分3分,肥胖1分,经评估VTE评分为17分,属于极高危患者,指导患者家属为其做踝泵运动6-8次/天,同时挤压小腿后部腓肠肌—比目鱼肌逐渐向上,使静脉血管内血液向心流动,使小腿后部肌肉群“收缩-放松-收缩-放松”,从而发挥正常“肌泵运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抗拴泵治疗bid,病情逐渐好转。
于3.13发现左下肢肿胀,局部张力高,腘窝内有片状淤血,立即通知值班医师,给予抬高、制动,嘱家属切勿按摩。这是怎么了?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了?还是挤压力度过大导致下肢毛细血管破裂了?
处理过程:
1
发现左下肢肿胀,立即给予抬高、制动,嘱家属勿按摩。通知值班医师,给予床边超声,结果示左侧腘窝至小腿段肌间不均质团块回声,考虑肌间血肿,请外科会诊,暂停抗凝药物,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
2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而减轻水肿,同时配合局部冷敷,有利于减轻局部出血及组织的肿胀和疼痛,48h后给予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淤血的吸收,给予TDP照射bid,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肿胀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
患者于3.17左下肢肿胀明显减轻,3.21患者好转出院。
经验教训:
1
在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宣教中不到位,只告知患者家属怎么做,未告知其细节及注意事项,对于昏迷患者,可以在家属身上示范一下,让其感受一下力度。
2
挤压泵对下肢循序挤压,模仿了下肢踝关节伸屈运动时肌肉收缩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的机制,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技压泵45mmHg模式使静脉充分排空和充盈,促进静脉回流效果最佳。
3
在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中,挤压小腿力度勿过大,以防血管破裂引起血肿。
4
一旦发现一侧肢体肿胀,应警惕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也要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肌间血肿相鉴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分享理由:
1
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肢体偏瘫、长期卧床、脱水治疗等原因并发DVT极易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所以预防DVT尤为重要。
2
在神经外科VTE评分大多属于极高危,预防DVT过程中,指导踝泵运动5min/次,6-8次/天,要适度适量而行切勿贪多,指导家属挤压小腿肌肉动作轻柔,力度适中,纠正家属力量越大效果越好的误区。
3
NICE关于减少住院患者DVT风险指南中建议在脚踝部位的压力为14-18mmHg,小腿部位的压力为14-15mmHg,当小腿部位的压力达到15mmHg,可保证静脉血流量又不影响静脉回流,且低压的舒适感更易被患者接受。
(医院李秀慧)
参考文献:
秦霞,顾玉英.颅脑损伤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护理应用[J].使用临床医药杂志,,21(6)
汪晖,方汉萍.梯度压力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11(5)
精彩内容推荐:早期下床活动能否代替踝泵运动?图式康复操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中的运用环节式健康宣教在胸外科肺叶切除围手术期的应用手术后你还在静养么?大错特错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您做到了吗?温馨提示投稿邮箱:hulizixun.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wh/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