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土脏也”。中医的五脏是归五行的,脾五行属土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个是运化。这里注意是两个动词,一个是运、一个是化。很多人学中医很喜欢跟西医对,一跟西医对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把脾主运化简化成了脾主消化。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消化仅仅是脾功能的一部分。
严格来讲,脾主运化,固然包括消化,但消跟化还是可以分的。比如说饮食入胃,胃初步化食磨谷,按照西医的说法是有机械消化、化学消化,所以真正的消大部分其实是在胃里完成的。在胃中形成食糜,食糜下到小肠,真正的消化吸收完成是小肠。
脾这个符号很大,它等于说把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都涵盖了。在这个标签内,小肠的功能相当大的比例被脾包括了。
所以中医其实很简单,比如心功能减退,中医一般叫心气虚,脾功能减退叫脾气虚,肾功能减退叫肾气虚。但中医讲的功能减退跟西医讲的功能减退还不能完全对等。
主运化是指具有把饮食水谷转换为水谷精微并将之转输布散的功能。饮食水谷就是进来的最原生的东西。转换为水谷精微又细化一点,其实这里应该还多一步,水谷精微再转换成气血。然后将之吸收,吸收完了转输到全身各脏腑。这就包括了运与化,化完再运。
中医学的任何脏器都有它的实体基础,但是功能不局限于实体基础。所以中医学的脏腑边界不是以结构来划定的,而是以功能来划边界的。功能是边界,结构不是边界。
脾主运化
运化谷子+运化水液
食物首先经过口腔的咀嚼,然后到胃。胃的功能叫作受纳腐熟,受纳就是接受、容纳食物,腐熟的意思有点像煮饭。米进入胃,需要加把火有温度,把它初步消化;消化了一部分,然后就降到小肠,真正的消化吸收是在小肠完成。
脾干什么?脾作为一个大符号,涵盖了胃的一部分、小肠的主要功能,也涵盖了结构上的胰。它起一个背景的推动激发作用。
当你的消化功能出现问题的时候,中医首先分是胃的事儿还是脾的事儿。
第一:胃的那部分比较好分,最简单的,首先位置上脾的位置很大,整个腹部算脾,但是胃的位置相对小,比如患者来看病都说医生我胃痛,他不会说我脾痛的。
第二:脾主升,胃主降。胃主降,胃正常是降下去,降到小肠,当胃有病的时候,除了出现胃本身的不舒服,还出现胃气不降的表现,比如恶心、呕吐、打嗝、嗳气、反酸。
脾是升,如果升不上去,它反而下陷了,所以当出现了大便的问题,比如说大便烂,那是脾的。当你假如出现了腹部症状,你看它上升还是下降,上升症状为胃,下陷症状为脾。
脾的自转输+上输于肺
所谓的脾的自转输,是指水谷精微化是化生好的气血通过脾这种转法运到了全身,供全身利用。脾气上输于肺,就是地气上为云,把水谷精微跟水液向上运输运到肺。
肺有宣发肃降功能,简单表达一下,宣发是把脾运来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上、向外输布,比如上到头部、去到皮肤。宣发对应地气上为云。肃降是把运来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下、向内通降,降到五脏六腑,供五脏六腑利用。
脾主运化,当你化不了又运不了,一个是东西还在,另外一个是还没运走。所以第一组症状是腹胀、纳呆(不同教科书可能有不同表达,比如纳呆、饮食不振、食欲不振),就是既消化不了,也运不走。
还有,讲过脾主运化的方式是向上运的,水谷精微应该往上走,假如不运走,就反过来,水谷精微往下走,那就是便溏,大便像烂泥一样
脾不是化生气血吗?气血不够充养,还可以进一步,比如削瘦、肌肉无力。这个就对应了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轻的可以是一般的肌肉无力,重的就如西医所讲的重症肌无力。
不管你是轻是重,在中医中重症肌无力跟肌肉有关、跟无力有关,肯定是有脾虚的,至于你说我补脾疗效好不好,也得看你病情的轻重,我不敢说用了中医的补脾一定好,但是肯定是补好过不补,轻度的肯定有效,中度的跟西药配合,应该说效果也不错。
但是如果说你辨错了,明明是脾阳虚,而辨成了脾气虚,有没有效呢?有效。至少功能减退的一部分你能改善,你最多说,你对寒象的改善没那么分明。
但假如说脾气虚你辨成了脾阳虚又会怎么样?部分症状能改善,但是吃了药有点上火。因为我本身不需要那么温,你虽然改善了症状,但是过温了,因为脾气虚寒象并不分明,你用了太温的药物就易上火。
阳虚有个特点,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的就是寒。比如说感冒的时候,咳嗽痰黄是热的,咳嗽痰白清稀是寒的;大便黄臭是湿热,大便清稀是寒湿;小便黄是热,小便清是寒。
……运化水液……
运化水液完全可以说是运化水谷的一个外延。我们吃进去的东西,除了固体的食物,实际上也包含了水。它的运作方式跟运化水谷基本上是一致的。
脾主运化,如果进来的是水,那这个化就不费劲,因为它不像固体食物,还要化的过程,所以重心是运。
西医没有气这一说,但假如真的体内有气,它的运行是弥散性的,你不应该有一个具体的管道限制住它,经络也不是管道,只是气运行的相对路线固定的通道。
那水更加不是,你说有哪条管道是有限制水在里面流动的。虽然你说淋巴液里面有水,血管里面有水,但它没限制,它可以自由进出的,你还有组织液,你还有细胞液。
水液运作过程出现了问题,其实在中医无非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水少,水少了津液不足,属阴虚范畴。第二种是水多了,水多了就有四种产物,水、湿、痰、饮,这四种东西应该说接近同类,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完全一样。
水就是水肿,比如按上去一个窝的那种叫水肿;还有腹水,很多人可能会说腹水不是肝系统的吗。你知道肝系统是从西医理念来的,从西医理念确实是肝系统,但在从中医里面你这个水出现在腹部,除了跟肝系统外,跟脾系统的关联也很大。
不管你是水,还是湿,还是痰饮,治疗思路差不多,大部分跟脾关联度大。《黄帝内经》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还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换成临床表达就是,你碰到水、湿、痰、饮,差不多都要健脾。古代文人写东西也有一个坏习惯,“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会把程度夸大,所以上句话准确的表达应是,“诸湿肿满”多半跟脾有关,而不是全部跟脾有关。
脾主统血
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讲白一点,就是控制血液的流动不让它出血。
这个功能从哪里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中这个气的功用有很多,比如推动、温煦、防御,其中一个叫作固摄。
固摄:控制体内的液体不让它无故流失。临床上只要见到体内的液体无故流失,基本上是气虚固摄不足。
脾的生理特性
脾气上升
脾气上升指脾气具有向上运动与维持水谷精微的上输和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其实主要就是讲的就是脾主运化,运的方向。
升清
脾气上升,即升清——水谷精微向上运(第二个是稳定内脏)。
当升清功能不行,水谷精微上不去,不能濡养头和目,就会出现头晕眼花。所以一旦出现头晕眼花,中医很可能就用补脾升清,尤其是像现代医学的低血压。血压不够血上不去,我就用补脾升清的药,如北芪,既补脾又补气又往上升。然后用升麻,升麻虽没有补的作用,但是它有往上升的作用。柴胡也没有补的作用,但也有往上升的作用
其实湿也可以理解为水,水气一蒙,气就上不去,甚至是往下走的,这时治疗就得往上升,也能够解决昏沉感。这是在上部的。
第二个在中部的,升不上去水谷精微就停留在中间了,其实腹胀纳呆你可以说它不运,而不运的特征是升上不去还停留在中间。
再进一步,就是表现在下部,这种比较麻烦,水谷精微不升反降,就会出现便溏,甚至下利清谷。
注意:下利清谷的表达要比之前讲的完谷不化重一点。清谷肯定有完谷不化,但是完谷不化可以成形。而下利清谷除了吃什么拉什么,还有大便不成形。到了这个程度,就是脾阳虚了,比脾气虚更重,连形都成不了了。所以中医治疗下利清谷,会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阳气不够,补阳;另一个就是帮你升上去。
升举内脏
升举内脏是治疗内脏下垂的,瘦高的人容易内脏下垂。瘦则肌肉无力,高则空间大,就往下坠。
既然脾有升的作用,所以凡是内脏下垂,中医都用升脾的方法。内脏下垂,皆和脾有关。
肝下垂=肝气下陷
肾下垂=肾气下陷
脾属土,土有什么特征?承载。承托东西是土气的作用,你这个下垂就是土气不够承托不了,所以不管哪种下垂,都用补脾升气。
同机理的可以互用,所以学中医学得活就是在这里,而不是说我这个方治什么症状,那我没讲过的症状你就不会用了。其实没讲过的症状,只要你学得聪明,你觉得机理一致的这个方就可以用。一个方的治疗外延就大了很多。
脾的生理特性
喜燥而恶湿
脾喜欢干燥的环境,不喜欢湿的环境。
关键:脾五行属土。
中医的五行还分阴阳,土分阴土和阳土。潮湿低洼的土叫阴土,向阳干燥高坡的土叫阳土。土系统包括两个脏腑:脾和胃。
中医是这样界定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就说脾和胃的喜恶是不同的,脾为阴土,是潮湿低洼的土,它就喜欢干燥,土地太干燥不能生长万物,但是土地太湿依然不能生长万物,要干湿适中。反过来,胃是喜欢湿润的。
所以,干燥的环境有利于脾气升运,尤其是升,升是向上,而湿是沉重的,是往下走的。
我们在这里加些症状。比如之前讲的,脾不运化的便溏。大便烂了,但是我怎么判断有没有湿呢?其实很简单,假如是纯粹的大便烂,就是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假如大便烂出现了黏的感觉,那就是湿。
湿性黏滞,只要有黏乎乎(表现为擦不干净)的感觉都是湿。还有一种,拉完又想拉,拉不干净,那种感觉还是湿。
再把这种感觉外延,人体出现的所有黏性的东西全部是湿,比如妇科的带下,带下是黏的,白带是寒湿,黄带是湿热。眼屎多为黏的。还有油性皮肤油腻的,油性头发油腻的黏。还有舌上舌苔是黏的,这些都是湿。
中医不单只有诊断,也有鉴别诊断,每一个细微症状它多了一点特征,就会不太一样了。
脾气下陷升不上去的病机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脾气不够力升,一种就是湿困。但是我们教课书太强调第一点,就变成我们很多人下意识觉得,脾气不升就是补脾然后升,而忘了还有湿困。你可能要除掉湿效果才能显出来。
它怕湿,所以它喜欢什么?当然是阳气(中医很少说脾阴虚),它喜欢干燥,不喜欢湿润(脾不怕因阴虚,脾喜欢阳气)。
仁仁艾灸健康管理中心
健康--: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沂蒙路与平安路交汇处向西米路南
以艾会友,弘扬传统艾灸
长按指纹识别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wh/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