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中诊学壹零


北京皲裂医院哪最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6/8596227.html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病性的辨证方法。

所谓病性,是指疾病当前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是对疾病一定阶段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由于病性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发生的本质性原因,因而也有称病性为“病因”者,即“审症求因”。这里的“因”既包括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始病因,如外感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外伤等,也包括气、血、精、津、阴、阳等正气的虚损及气血、脏腑等功能失常所导致的各种病理产物的阻滞。病性辨证的任务就是在中医病因、病机及气血津液理论指导下,根据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推求疾病当前病理变化的本质属性。

具体来说,即根据传统的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阴阳虚损辨证等得出反映病变性质的基础证,如风淫证、气虚证、血瘀证、痰证、阴虚证等,是临床施治的重要依据。

本章重点介绍六淫辨证、阴阳虚损辨证、气血辨证及津液辨证的内容。

第一节 六淫辨证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六淫辨证,是根据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六淫病证的辨证方法。

六淫病证的发生,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久居湿地易患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为病等。由于六淫病证的发生是因外邪侵入而致,各病证既可单独存在,又可相互兼夹,还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一、风淫证

风淫证是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等,导致卫外功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

恶风,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突起风团,皮肤瘙痒,瘾疹;或突发肌肤麻木,口眼㖞斜;或肌肉僵直、痉挛、抽搐;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因气候突变、环境不适、体弱等因素导致风邪外袭所致。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风淫证根据其病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

风邪袭表,伤人卫气,卫气不固,腠理疏松,则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风邪袭肺,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则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风邪侵袭肤表、肌腠,营卫不和,则见突起风团,皮肤瘙痒,瘾疹;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轻则可出现肌肤麻木,口眼㖞斜,重则肌肉僵直、痉挛、抽搐;风与寒湿相兼,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则见面睑、肢体浮肿。

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形成不同的病性兼夹证,如风寒证、风热证、风火证、风湿证、风痰证、风水证、风毒证等。

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为主要表现。

二、寒淫证

寒淫证是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无汗、局部冷痛、脉紧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四肢厥冷,局部拘急冷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舌苔白,脉弦紧或沉迟有力。

多因淋雨、涉水、着衣单薄、露宿、在冰雪严寒处停留、食生饮冷等感受阴寒之邪所致。寒为阴邪,具有凝滞、收引、易伤阳气的特性。

寒淫证常分为伤寒证和中寒证。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肤表,阻遏卫阳所表现的表实寒证,又称风寒表证。寒邪束表,腠理闭塞,肺卫失宣,故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脉浮紧;寒凝经脉,经气不利,则见头身疼痛等。中寒证是指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气血,遏制并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寒邪客于不同脏腑,可有不同的证候特点,寒邪客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等症;寒滞胃肠,使胃肠气机不利,和降、传导失常,则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等症。

此外,临床上寒淫证还有多种类型,如寒滞肝脉证、寒滞心脉证、寒凝胞宫证、寒胜痛痹证等,均可见肢冷,局部拘急冷痛,无汗,面色苍白,舌苔白,脉弦紧或沉迟有力。

恶寒肢冷、无汗、局部冷痛、苔白、脉紧或沉迟有力等为主要表现。

三、暑淫证

暑淫证是指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汗出、口渴、疲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发热恶热,心烦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胸闷脘痞,腹痛,呕恶,无汗,苔黄腻,脉濡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急;甚至昏迷、抽搐,舌绛干燥,脉细数等。

因夏季气候炎热而感受外界暑邪。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暑淫证有伤暑证和中暑证之别。伤暑证为人体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气伤津所致。由于暑性炎热,蒸腾津液,故见发热恶热,心烦汗出;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小便短黄等症;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若湿邪较甚,阻遏中焦,脾胃运化、和降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胸闷脘痞,腹痛,呕恶;邪气闭阻,玄府不通,则无汗;苔黄腻,脉濡数为暑湿之征。中暑证是由于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引动肝风,则见发热,甚至猝然昏倒、昏迷、抽搐;暑热炽盛,营阴受灼,故汗出不止,气急,舌绛干燥,脉细数等。

夏季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等为主要表现。

四、湿淫证

湿淫证是指感受外界湿邪,阻遏人体气机与清阳,以头身困重、肢体倦怠、关节酸痛重着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倦怠嗜睡,或伴恶寒发热,或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湿疹、瘙痒;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腹胀腹痛,大便稀溏,小便混浊;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

多因气候潮湿、淋雨涉水、冒受雾露等感受外界湿邪所致。湿淫证又称外湿证。湿为阴邪,具有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黏滞缠绵、重浊趋下等致病特点。

湿遏经络、肌肉、筋骨,阻滞经气,气机不畅,则见头身困重,倦怠嗜睡,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湿邪阻遏肌表,卫气失和,则恶寒发热;湿邪浸淫肌肤,则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湿疹、瘙痒;湿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则见面色晦垢,倦怠嗜睡;湿困脾胃,气机不畅,运化失调,则见脘腹痞胀或痛,纳呆恶心,大便稀溏;湿性趋下、重浊,湿侵阴位则见带下量多,小便混浊;感受湿邪,则见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此外,湿邪还可与风、暑、水、痰、毒等邪气合并为病,形成不同的病性相兼证,如风湿证、暑湿证、水湿证、痰湿证、湿毒证等,各自可有不同的证候表现。

身体困重、酸楚、痞闷、腻浊,脉濡缓等为证候特点。

五、燥淫证

燥淫证是指外感燥邪,耗伤津液,以口鼻、咽喉、皮肤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口唇、鼻腔、咽喉干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渴欲饮,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等。属于温燥者常兼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咽喉疼痛,舌边尖红,脉浮数;属于凉燥者常兼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紧。

因秋令气候干燥,或居处干旱少雨,感受外界燥邪所致。燥淫证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地域性。燥邪具有干燥、伤津耗液、易伤肺脏等致病特点。

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从而表现为皮肤、口唇、鼻腔、咽喉、舌苔干燥,干咳少痰等症;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渴欲饮,为津伤的表现。

燥淫证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多见于初秋之季,气候尚热,余暑未消,燥热侵犯肺卫,在干燥津伤的表现基础上,又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咽喉疼痛,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表热证候;凉燥多见于深秋季节,气候既凉,气寒而燥,人体感受凉燥,除了干燥少津的表现之外,还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紧等表寒证候。

临床常见的燥淫证有燥邪犯表证、燥邪犯肺证、燥干清窍证等。

时值秋季或处于气候干燥的环境,具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六、火淫证

火淫证是指外感温热火邪,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面红、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疼痛,鼻塞流浊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壮热喜冷,面红目赤,渴喜冷饮,汗多,烦躁或神昏谵语,吐血,衄血,痈肿疮疡,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绛,苔黄而干或灰黑干燥,脉洪滑数。

多因外感温热火邪,或因其他外邪郁积化热,化火而成。火、热、温邪同属一类性质,仅有轻重之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故常有火热、温热并称。火、热、温邪为阳邪,其性燔灼急迫,伤津耗气,具有炎上、生风、动血、易致疮疡的特点。

热邪犯表,卫气失和,故发热微恶寒;火热上扰,故头痛,咽喉疼痛,鼻塞流浊涕;舌边尖红,脉浮数,为热邪客表之征;火热炽盛,充斥于外,故见壮热喜冷;火热上炎,则面红目赤;热扰心神,轻则烦躁,重则神昏谵语;邪热逼津外泄,故见汗多;热盛伤津,则渴喜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热盛动血,血液妄行,故见吐血,衄血;火热郁结不解,局部气血壅滞,肉腐血败,则发为痈肿疮疡;舌红绛,苔黄而干或灰黑干燥,脉洪滑数,均为火热炽盛之象。

火淫证的常见证型有风热犯表证、肺热炽盛证、心火亢盛证、胃热炽盛证、热扰胸膈证、肠热腑实证、肝火上炎证、肝火犯肺证、热闭心包证、热入营血证等。

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出血、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表现。

第二节 阴阳虚损辨证

阴阳虚损辨证,是根据阴阳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阴阳虚损病证的辨证方法。

阴阳虚损辨证主要内容包括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作为阴阳病性的辨证,还应包括阴盛证和阳盛证,但由于“阴盛则寒,阳盛则热”,故其具体内容参见第五章八纲辨证中的寒证、热证和本章六淫辨证中的寒淫证、火淫证,本节不做论述。

一、阳虚证

阳虚证是指人体阳气亏损,其温养、推动、气化等功能减退,以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

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表现。

多因久病伤阳,或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居寒凉之处,或过服苦寒清凉之品,耗伤阳气;或年老命火渐衰等而成。

由于阳气亏虚,机体失温,故见畏寒,肢冷;气化无权,则见小便清长或尿少,大便稀薄;水湿不化,津不上承,则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失于固摄,则见自汗;水液内停,水气泛溢,则见面色白,浮肿,舌淡胖嫩,苔白滑;推动乏力,则脉沉迟无力,或兼见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症状。

阳虚可见于不同脏腑的病变,临床常见证型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胃阳虚证、胞宫(精室)虚寒证等。

阳虚证多与气虚证共存,故常合称阳气亏虚证;阳虚证者又易感寒邪;阳虚证可发展为亡阳证,或阳损及阴而为阴阳两虚证;阳虚证也可导致气滞、血瘀、水泛、痰饮等病理变化。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白,常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阴虚证

阴虚证是指人体阴液亏少,其滋润、濡养等功能减退,或阴不制阳,阳气偏亢,以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

多因热病后期,或杂病日久,耗伤阴液;情志过极,火邪伤阴;房室不节,耗伤阴精;过服温燥之品,暗耗阴液;年高体衰,阴液亏虚所致。

阴液亏少,机体失于滋润濡养,则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少津、少苔,脉细;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脉数等症。

阴虚可见于不同脏腑的病变,常见证型有心阴虚证、肺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胃阴虚证等。

阴虚证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或燥热等证同时存在,或互为因果,表现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燥热证等;阴虚可发展为亡阴,也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

三、亡阳证

亡阳证是指人体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

冷汗淋漓,汗液稀淡,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肌肤不温,神情淡漠,呼吸气弱,舌质淡润,脉微欲绝等。

可因阳虚进一步发展,或因阴寒之邪过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亡血、失精等致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严重外伤、剧毒刺激、痰瘀阻塞心窍而使阳气暴脱。

由于阳气极度衰微,失却温煦、固摄、推动之能,故见冷汗,肢厥,面色苍白,神情淡漠,呼吸气弱,脉微等垂危病状。

临床所见之亡阳证,一般是指心肾阳脱证。由于人体阴阳互根,故阳气衰微亦可致阴液消亡。

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为主要表现。

四、亡阴证

亡阴证是指人体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以汗出如油、身热烦渴、面赤唇焦、脉数疾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

汗热而黏,如珠如油,身热肢温,虚烦躁扰,呼吸气急,口渴饮冷,小便极少,皮肤皱瘪,目眶凹陷,面赤颧红,唇舌干焦,脉细数疾,按之无力。

可因病久致阴液亏虚发展而成,或因高热大汗、吐泻过度、失血过多、严重烧伤等致阴液暴失而成。

由于阴液亏虚欲绝,阴竭阳浮,迫津外泄,故见汗出如油,身热肢温,呼吸气急;阴亏液竭,失于濡润,故见口渴,皮肤皱瘪,目眶凹陷,小便极少,唇舌干焦;阴竭阳浮,上扰心神,则虚烦躁扰;阳气浮亢于上,则面赤颧红;脉细数疾,为阴伤重症之候。

亡阴所涉及的脏腑,多与心、肝、肾有关,临床一般不再逐一区分。本证若救治不及,阳气亦随之而衰亡。

汗出如油、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脉数疾为主要表现。

亡阳与亡阴均出现于疾病的危重阶段,且极易导致死亡,故须及时准确地辨识、治疗(表6-1)。

表6-1 亡阳证与亡阴证鉴别表

第三节 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是根据气血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以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气血病证的辨证方法。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与运行有赖于脏腑生理功能的正常,而脏腑功能活动也依赖于气血的推动与荣养。因此,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必然影响气血的生成、敷布与运行,从而产生气血的病变;反之,气血的病变也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失常。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气血辨证与脏腑辨证必须互相结合,互为补充。

气血辨证主要内容包括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病辨证

气病范围较为广泛,《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这里的“气”,主要是指人体的气机而言。因为脏腑能正常发挥功能,有赖于人体气机和畅通达,升降出入有序。所以,当气失调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景岳全书·杂证谟》曾言:“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气病以气的功能减退、气机失调为基本病机,其常见证型有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等。

(一)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组织机能减退,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剧,舌质淡嫩,脉虚。

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重病、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导致元气不足,使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失司而成。

元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虚推动乏力,清阳不升,头目失养,则头晕目眩;气虚卫外不固,肌表不密,腠理疏松,故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气虚无力推动营血上荣于舌,故舌质淡嫩;气虚无力鼓动血脉,故脉虚。

由于元气亏虚,常常导致诸多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故临床上常见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胃气虚证等;也可各脏气虚证相兼出现,如心肺气虚证、脾胃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肺气虚证等。

气虚可因多种原因所致,而气虚又可引发多种病理变化。例如,气虚而机能减退,运化无权,推动无力,可导致营亏、血虚、阳虚、生湿、生痰、水停、气滞、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同时,气虚可与血虚、阴虚、阳虚、津亏等兼并为病,而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阳气亏虚证、津气亏虚证等。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

气陷证是指气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以自觉气坠,或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证。

头晕眼花,神疲气短,腹部坠胀,或久泄久痢,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舌质淡嫩,脉虚。

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为气虚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凡是能引起气虚证的原因,均可导致本证的发生,故可见头晕眼花,神疲气短,舌质淡嫩,脉虚等气虚症状。中气亏虚,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则久泄久痢;气虚无力升举,内脏位置不能维系,故见气坠,或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肝下垂),或有脱肛、阴挺。

由于气陷主要是指中焦脾虚气陷,故此证又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

气坠、脏器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

(三)气不固证

气不固证是指气虚失其固摄之职,以自汗,或二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证。

气短,疲乏,面白,舌淡嫩,脉虚,或自汗不止;或流涎不止;或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大便滑脱失禁;或各种出血;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或滑胎,小产;或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多为气虚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气虚不能固摄津液、血液、小便、大便、精液、胎元等。其辨证是有气虚证的一般证候表现,并有各种“不固”的证候特点。若气不摄津,则可表现为自汗,流涎;气虚不能固摄二便,可表现为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大便滑脱失禁;气虚不能固摄血液,则可导致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及各种慢性出血(皮下出血、尿血、便血、呕血等);气虚胎元不固,则可导致滑胎,小产;气不摄精则见遗精,滑精,早泄。

自汗,或出血,或二便失禁,或津液、精液、胎元等不固与气虚症状共见。

(四)气脱证

气脱证是指元气亏虚已极而欲脱,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

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神识朦胧,面色苍白,口唇青紫,二便失禁,舌质淡白,舌苔白润,脉微。

多由气虚、气不固发展而来;也可在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等情况下,出现“气随津脱”“气随血脱”;或因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状态下发生。元气欲脱,则肺、心、脾、肾等脏腑之气皆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为肺气外脱之征;神识朦胧,面色苍白,口唇青紫,为心气外脱之象;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为脾气外泄之征;二便失禁为肾气欲脱的表现;舌质淡白,舌苔白润,脉微,为元气亏虚的表现。

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证。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证候亦基本相同,亡阳以肢厥身凉为特征,气脱以气息微弱为主症,故临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证。

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与气虚症状共见。

(五)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脉弦为主要表现的证。气滞证又称气郁证、气结证。

胸胁脘腹等处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胀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矢气、太息等减轻,脉象多弦,舌象无明显变化。

多因情志不遂,忧郁悲伤,思虑过度,而致气机郁滞;或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砂石等邪气阻塞,使气机闭阻;或阴寒凝滞、湿邪阻碍、外伤络阻等因素,导致气机不畅;或因阳气不足,脏气虚弱,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胀闷,疼痛;因气滞聚散无常,故疼痛多见胀痛、窜痛、攻痛,按之无形,症状时轻时重;气机以通顺为贵,气机得畅,则症状减轻,故胀闷疼痛常在嗳气、矢气、太息后减轻,或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脉弦为气机不利,脉气不舒之象。

由于引起气滞的原因不同,气滞部位、病变脏腑亦有差异,故其证候表现各有特点。临床常见的气滞证有肝郁气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不和)证等。

气滞常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若与血瘀相兼为病,则成气滞血瘀证;气机郁滞日久,可化热、化火,而形成火热证;气机不利,影响水液代谢而生痰、生湿、水停,可形成痰气互结、气滞湿阻、气滞水停等证。此外,气滞常是引起气逆证、气闭证的病理基础。

胀闷、胀痛、窜痛、脉弦为主要表现。

(六)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以咳喘、呕恶、头痛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咳嗽,喘促;或呃逆,嗳气,恶心,呕吐;或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呕血。

气逆一般是在气滞基础上气机阻滞程度更甚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气机当降不降反上升,或升发太过。常因外邪侵袭、饮食失节、痰饮瘀血内阻、寒热刺激、情志过激等所致。由于气逆证有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的不同,故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则咳嗽,喘促。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则出现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诸症。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气血上冲,阻闭清窍,故轻则头痛,眩晕,重则昏厥;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络破血溢,则见呕血。

一般来说,气逆证多指实证,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气虚而肃降无力,或肾气虚失于摄纳,则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或胃阴虚,胃和降失职,亦能致胃气上逆,此皆因虚而致气上逆。

此外,气逆只是一种病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证名,临床应注意辨别病因,再结合病位、病机而构成完整的辨证诊断,如胃寒气逆证、胃火气逆证、肝火气逆证等。

咳喘、呕吐呃逆、头痛眩晕与气滞症状共见。

(七)气闭证

气闭证是指邪气阻闭神机或脏器、管窍,以致气机逆乱,闭塞不通,以突发神昏晕厥、绞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突发神昏、晕厥;或脏器绞痛,或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等症。

因大怒、暴惊、忧思过极等强烈的精神刺激,使神机闭塞;或瘀血、砂石、蛔虫、痰浊等邪气阻塞脉络、管腔,导致气机闭阻;或因溺水、电击等意外事故,致使心肺气闭。极度精神刺激,神机闭塞,神失所主,则见突发神昏、晕厥;有形实邪(痰浊、瘀血、砂石、蛔虫)闭阻气机,故脏器绞痛;气机闭阻不通,则二便闭塞;邪气阻闭,肺气不通,故呼吸气粗、声高;实邪内阻,故脉沉实有力。

突发神昏晕厥,或脏器绞痛,或二便闭塞为主要表现。

二、血病辨证

血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血液不足,或血行障碍,其常见证型有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热证与血寒证。

(一)血虚证

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证。

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肢体麻木,妇女经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导致血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血液耗损过多,主要见于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重病耗伤阴血;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虫积肠道,耗吸营血等。二是血液生化乏源,可见于禀赋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或进食不足;或因其他脏腑功能减退不能化生血液;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等。

血液亏虚,不能濡养头目,上荣舌面,故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色淡,头晕眼花;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则失眠多梦;血少不能濡养筋脉、肌肤,故肢体麻木,爪甲色淡;女子以血为用,血虚致血海空虚,冲任失充,故月经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均为血虚之象。

血虚证临床主要见于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或心肝血虚证,并可有血虚肠燥证、血虚肤燥证、血虚生风证等。

血虚可与气虚、阴虚、血瘀等相兼,形成气血两虚证、阴血亏虚证、血虚夹瘀证。血虚进一步发展可致血脱。

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等为主要表现。

(二)血脱证

血脱证是指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致使血液亡脱,以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芤为主要表现的证,又称脱血证。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舌淡或枯白,脉微或芤,且与血虚症状共见。

大量失血以致血液突然耗失,诸如呕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失血、分娩过程中的大量出血等;或因长期失血、血虚进一步发展,导致血液亡脱。血液亡脱,脉络空虚,不能荣润舌、面,故面色苍白,舌淡或枯白;血液亡失,心脏、清窍失养,则见心悸,头晕,眼花,脉微或芤。血脱常伴随气脱、亡阳。

有血液严重耗失的病史,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芤等表现共见。

气脱证、血脱证、亡阳证、亡阴证,皆属疾病发展到濒危阶段的证,且常可相互影响而同时存在,临床不易严格区分,诊断时主要是辨别何种亡脱在先。亡阳、血脱、气脱均可见面色苍白、脉微;亡阴、亡阳、气脱均有汗出的特点。亡阴证有身热口渴的特征,亡阳证以身凉肢厥为特征,气脱证以气息微弱尤为突出,血脱证有血液大量耗失的病史。

(三)血瘀证

血瘀证是指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的证。

有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表现。其疼痛特点为痛如针刺、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触之坚硬,推之不移。出血的特点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瘀血色脉征主要有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肌肤甲错,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或皮下紫斑,或腹露青筋,舌质紫暗、紫斑、紫点,或舌下络脉曲张,脉涩或结、代等。

凡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某处;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以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形成瘀血的原因很多,或外伤、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成;或因气滞血行不畅,以致血脉瘀滞;或因寒血脉凝滞;或因热血液浓缩壅聚;或因湿浊、痰浊、砂石等实邪阻塞脉络,血运受阻;或气虚、阳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或血脉空虚,血行迟缓等,终致本证的发生。

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有刺痛、固定、拒按等特点;夜间阳气内藏,阴气用事,血行较缓,瘀阻更甚,故夜间痛甚;血液瘀积不散,凝结成块,滞留于体表则色呈青紫,滞留腹内则触之坚硬,推之不移;瘀血阻塞脉络,阻碍血液运行,终致血涌络破,血不得循经而外溢,排出体外者,则见出血;停聚体内者,凝结为瘀,又堵塞脉络,成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由瘀血引发的出血,其特点是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血行障碍,气血不能濡养肌肤,则见皮肤干涩,肌肤甲错;血行瘀滞,则血色变紫、变黑,故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脉络瘀阻,则见舌下络脉曲张,皮肤显现丝状红缕,皮下紫斑,腹露青筋;舌质紫暗,或见紫斑、紫点,脉涩或结、代,均为瘀血之征。

根据瘀血阻滞部位的不同,临床常见的血瘀证有心脉痹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阻胞宫(精室)证、瘀滞胸膈证、下焦瘀血证、瘀滞肌肤证、瘀滞脉络证、瘀滞筋骨证等。

血瘀与气滞可互为因果,或相兼为病,形成气滞血瘀证或血瘀气滞证,简称瘀滞证。血瘀可与痰、热等相合为病,而成痰瘀互结证、瘀热互结证。瘀血内阻还可导致血虚、水停等病理改变。

综上所述,血瘀证具有病变范围广泛、病理变化多样、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的特点,临床时只要善于抓住其基本的病理环节和临床特征,即能做出正确诊断。

疼痛、肿块、出血与肤色、舌色青紫等表现共见。

(四)血热证

血热证是指火热炽盛,热迫血分,以出血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女子月经量多或月经先期,血色鲜红,质地黏稠,舌红绛,脉弦数。

多因外感热邪,或因情志过极、过食辛辣燥热之品等因素,化热生火,侵扰血分所致。热邪灼伤血络,血不循经,而致出血。由于火热所伤脏腑不同,其出血的部位各异。肺络伤则咳血;胃络伤则吐血;肾及膀胱络脉伤则尿血;肠络伤则便血;衄血又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之分,皆与所属脏腑火热炽盛,络破血溢有关;胞络受损,则见崩漏,女子月经量多或月经先期;邪热煎熬,使血液浓缩壅聚,故血色鲜红,质地黏稠;舌红绛,脉弦数,为血热炽盛,血流涌盛之象。

血热证在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中皆可见之,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内伤杂病的血热证,外感热病的血热证,可参阅“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

出血与实热症状共见。

(五)血寒证

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以拘急冷痛、形寒、肤色紫暗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

手足或局部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形寒肢冷,得温则减;或少腹拘急冷痛;或为痛经,或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紫,苔白润或滑,脉沉迟或弦紧或涩。

多因寒邪侵犯血脉,或阴寒内盛,凝滞脉络,血行不畅而致本证。寒凝血脉,脉道收引,血行不畅,致手足络脉瘀滞,气血不达于局部,故手足或局部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寒邪遏制阳气,阳气不达肌肤与四肢,失于温煦之职,故形寒肢冷,得温则减;寒滞肝脉,则少腹拘急冷痛;寒凝胞宫,经血受阻,故痛经,或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紫,苔白润或滑,脉沉迟、弦紧或涩,为阴寒内盛,血行不畅之征。

临床上常见的寒滞肝脉证、寒凝胞宫证、寒凝脉络证等,均属于血寒证的范畴。

拘急冷痛、形寒、肤色紫暗、妇女痛经或月经愆期与实寒症状共见。

三、气血同病辨证

气与血在生理上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即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气病可影响及血,血病也可波及气,这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的状态即为气血同病。因此,气血同病辨证是根据气与血关系的特点,分析辨认气血病证的辨证方法。

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型有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和气滞血瘀证。其病机特点是:二者互为因果,兼并为患,即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可导致气滞;气虚可导致血虚、血瘀和失血,而血虚、血瘀和失血也可演变为气虚,失血甚至可致气脱。

(一)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血不能互相化生,以气虚和血虚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颜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形体消瘦,肢体麻木,月经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舌质淡白,脉弱或虚。

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气虚,气不生血,或因血虚,化气乏源,气随之不足;或失血,气随血耗等原因,导致气血两虚证的发生。气虚,脏腑机能减退,则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虚,卫外不固,则见自汗;气血双亏,脑窍失养,故见头晕目眩;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及眼睑颜色淡白;血液亏虚,冲任失养,则见月经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血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心悸失眠;血亏,不能滋养形体、筋脉、爪甲,故见形体消瘦,肢体麻木,爪甲淡白;舌质淡白,脉弱或虚,均为气血两虚之征象。

气虚证与血虚证的症状共见。

(二)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指由于气虚运血无力而致血行瘀滞,以气虚和血瘀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面色淡白或面色暗滞,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胸胁或其他部位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淡紫或有紫斑、紫点,脉涩。

多因素体气虚,或病久气虚,或年高脏气亏虚,气虚运血无力,以致血行不畅而瘀滞,进而导致气虚、血瘀互见。气虚致脏腑功能减退,故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不上荣于面,而见面色淡白;血行迟缓,瘀阻脉络,故见面色暗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本证临床多见心肝病变,故疼痛常见于胸胁。舌淡暗或淡紫或有紫斑、紫点,脉涩,为气虚血瘀之象。

气虚证与血瘀证的症状共见。

(三)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是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出血,以气虚及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鼻衄、齿衄、皮下紫斑、吐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各种出血,面色淡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眠,舌淡白,脉弱。

多由久病、劳倦等因素导致气虚,或慢性失血,气随血耗,终致气虚不能摄血而引发本证。气虚统摄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血溢于上,则见鼻衄、齿衄;血溢肌肤,则发为皮下紫斑;溢于胃肠,则吐血、便血;血溢于膀胱,则发尿血;气虚冲任不固,而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机能不足,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虚失血,气血双亏,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淡白无华;不能滋养心神,故见心悸失眠;舌淡白,脉弱,为气虚之象。

出血与气虚证的症状共见。

(四)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量失血时引发气随之暴脱,以大出血及气脱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大量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气少息微,大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或舌淡,脉微或芤或散。

多因大量失血,如外伤失血、异位妊娠破裂、产后大失血、妇女血崩,或因某些原因引致内脏破裂而大量出血,进而引发气无所依附而亡脱。血亡气脱,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舌淡;气脱致宗气不足,故见气少息微;气脱亡阳,形体失于温煦,则手足厥冷;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津随气泄,则大汗淋漓;血液骤然亡失,气无所依附而迅速外越,故见脉芤或散;若阳气亡失将尽,无力鼓动于脉,则脉微。

大量失血,随即出现气少息微、大汗淋漓、脉微等症。

(五)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导致血行瘀阻,或血瘀导致气行阻滞,出现以气滞和血瘀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局部(胸胁、脘腹)胀闷走窜疼痛,甚或刺痛,疼痛固定、拒按;或有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或有情志抑郁,急躁易怒;或有面色紫暗,皮肤青筋暴露;妇女可见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或夹血块,经闭或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紫斑、紫点,脉弦或涩。

多由于情志不遂,或因痰湿、阴寒内阻,或因跌挫损伤,使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本证。气机不畅,则胀痛、窜痛;瘀血内停,则刺痛,疼痛固定、拒按;瘀血内阻,积滞成块,可见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情志不遂,肝失条达之性,则见情志抑郁,急躁易怒;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瘀血之色显见,则面色紫暗,皮肤青筋暴露;瘀血阻滞胞脉,血行不畅,则痛经,经色紫暗或夹血块;经血不行,则经行不畅,或闭经;舌质紫暗或有紫斑、紫点,脉弦或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气滞证与血瘀证的症状共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wh/58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