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吸收,如果脾胃虚弱的话,就会引起消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乏力等,那么怎么判断呢?
可分为两部分;一看舌质,二看舌苔。
看舌质
正常的舌质湿润,色泽为淡红色。舌质偏淡的多数血少、血稀;舌质发紫、发暗的代表体内有寒并有经络淤堵的现象;舌质红的内热大;舌体颜色正常,而舌尖发红的心火旺;舌边发红的肝火旺;舌边有牙齿印的,说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弱。
看舌苔
舌头上都应该有一层淡淡的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情况下应是淡淡的薄白,是湿润的,不滑不燥。
舌苔发白;是体内有寒。
舌苔发黑,说明寒重,已严重影响了脾胃功能,消化能力极差。
舌苔发黄;如果舌苔黄而舌质是红的,说明体内有热。
如果没有舌苔,那就是脾胃非常虚弱的人了。
还有的人感冒、发热的时候是白苔,可用了消炎药后不但白苔没了,连舌苔都没了,就认为消炎药还真管用。其实这可不是好事,只能说明你的消化、吸收功能更虚弱了,体质下降了。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食疗方法补气血,你又会看到舌苔上出现淡淡的正常舌苔了。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禀赋不足,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都可以导致脾胃虚弱证。《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病候》:"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一为饮食失调;二为劳累过度;三由于急慢性病。以上诸因,耗伤脾胃,导致脾胃不足,运化失健,形成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弱的常见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如表现为脾气虚则见: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治则:益气健脾,主方:六君子汤加减。
如表现为脾阳虚则见: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则:温中散寒,健脾,主方:附子理中汤加减。
如表现为脾不统血则见: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则:益气补血,主方:归脾汤加减。
如表现为中气下陷则见: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浑浊如米泔等。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腹泻等病。治则:升阳举陷,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如表现为脾胃虚寒则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则:温中健脾,主方:小建中汤加减。
精彩推荐
穴位按摩有讲究:4个地方别随便按,是在找病用好西洋参,懂吃是关键:2个搭配方法,中医手把手教你中药名方:健脾丸、归脾丸,吃对了身体会好处,医生教你怎么选我是如何免费领取到iphoneX手机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wh/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