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十二经络原穴,可断全身疾病


何为元气?我们常把元气大伤挂在嘴边当口头禅,却不知道,元气大伤了真的会要命!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元气”二字很抽象,但我们不妨打个比喻:如果把人体比喻为一个手机,元气就是人体的电量,它就是人体生命活力的来源,如果元气大伤了,元气不足或没了,人也就要生病或死亡了!元气又叫“原气”,包括元阴之气(精、血、津、淑)和元阳之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摄入之营养不断滋生。原气自命门发生之后,通过三焦→五脏六腑→原穴这一路线完成的,原穴是反映脏腑原气盛衰的一个重要穴位,可以体会为人体生化动力的源泉!所以中医巨著《难经》一直强调原气的重要性:《难经·八难》云:“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名曰原。”《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老师译注,上文大意为:双肾之间、肚脐以下,为元气生发之处(就像中国的三江源!),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头,十二经脉经气的根本。元气通过三焦(就像调度官)疏布、分配到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在每条经脉上,都有一个元气留驻的穴位,叫做原穴(古人善用通假字,事实上,原穴也可以称之为元穴)。当我们五脏六腑有病了,都应取用所属经脉的原穴。元气虚弱的五大表现!其实只要你细心体会生活中的细节,你就能发现身体原气不足时的警告声,告诉你电量不足了,需要充电了!1、食欲低下!伤元气的人,食欲变得低下。如吃饭不香,只有吃刺激性的食物,如麻辣烫、辣椒、烧烤等重口味食物才会感到嘴里有滋味。从中医角度来看,人的元气充沛,口中津液充盈,即使吃粗茶淡饭都会有滋有味,啃窝头、喝米粥都会觉得香甜无比,这说明脾胃健运,中气充沛,消化能力强健。伤元气之后最容易引起脾虚,如果人的脾胃之气衰败,食欲就会降低,即使是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懒得动一下。2、智力下降!伤元气的人记忆力、专注力和思维能力都会下降。尤其是很难提起精神进行深度思考,想问题往往想到一半就感到疲劳,不再打算往下思考了。写文章、学习、考试、工作等,乃至于生活杂事等都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是脑力下降、精力不足的表现。从中医角度来看,肾主骨生髓,肾气通于脑,肾精充足脑力才能充沛,智力才会高。3、脾气烦躁!伤元气的人,心火就容易上犯,心情变得急躁,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健康人的身体是,火在下,水在上的格局。水在上,表示心是清凉的。火在下,表示元气充足,阳气固秘,丹田气暖。水火既济,身体就健康。不健康的格局是火在上,表示心火上炎。水在下,表示肾气虚寒,丹田发凉,水火分离,火往上,水往下,上下不能交通,身体就不健康,百病丛生。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在生气的时候,往往头脑发热,手脚冰凉,容易造成“火往上,水在下”的格局。时间长了,就会口中干燥、口臭、小腹冰凉,双脚冰冷,上热下寒,水火不能交通。该睡觉的时候心火下不来,心神不能安定,就会造成失眠。所以一般失眠的人都有口干舌燥的表现,这便是元气不足,心火上炎的表现。4、头发稀疏、枯黄!元气生自两肾之间命门,而中医认为“肾之华在发”,肾的精华都表现在头发上。元气、肾气充足的人,头发通常比较茂密而且有光泽。反之,元气不足的人头发也会枯黄、稀疏、没有光泽,严重的会导致脱发。5、眼睛浑浊!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肾同源,肾间动气(元气)不足,则肾水便不能滋养肝木,两眼便无神,眼圈发黑。所以元气不足的人,眼睛往往很浑浊,像喝醉酒一样游离而没有定力,而元气充足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奕奕有神。当你出现上面的某些症状或者所有症状,说明你的元气已经亏损的较为严重了!这个时候一定要速度给自己充电,趁着大病还没有酿成,赶快用艾灸补充元气。元气大伤,就找原穴!十二条正经在腕关节或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由于原穴是原气在五脏六腑腧注、经过、留止的穴位,所以我们元气大伤了,都可以通过刺激原穴来补原气!正如《难经·六十六难》所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记住十二个“原穴”,可治疼痛多阳明大肠合谷强胃经疼痛取冲阳太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三焦阳池胆丘墟肺觅太渊脾太白心包疾发大陵治肝原太冲按摩良少阳心经神门在肾寻太溪是良方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以上为指压治疗十四经脉一切伤痛,久年内伤。每穴指压5-10分钟,用按、揉二法由轻至重。穴位小者如大陵穴,则用指尖掐揉之,更以指爪压之妙。所取各穴部位,见下文一一说明。各原穴功能1太渊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可灸。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2合谷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桡神经浅支。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妇禁针灸。配伍: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文献摘要:《铜人》: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资生》:风疹,合谷、曲池。《大成》: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3冲阳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局部解剖: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主治:上齿痛,足背红肿,口眼歪斜,足痿。现多用于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文献摘要:《素问》:刺跗上,中大脉,出血不止,死。《甲乙经》:善啮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胃脘痛,时寒热。《铜人》:偏风口眼喎斜,肘肿。4太白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文献摘要:《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千金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痠转筋。《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研究进展:胎位不正对胎位异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较好的转胎效果。小儿腹泻配丰隆,每穴艾灸10分钟,经治疗后大便转为正常。5神门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痴呆,胁痛,掌中热,目黄。现多用于无脉症,神经衰弱,心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文献摘要:《甲乙经》:遗尿,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铜人》:治疟心烦。《大成》:主心性痴呆,健忘。6腕骨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局部解剖: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指挛腕痛,黄疸。现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文献摘要:《甲乙经》:消渴,腕骨主之。《大成》:主头痛,惊风。《金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研究进展:腰痛配下巨虚,用导气手法,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增加肠蠕动,针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减弱的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7京骨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金门。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痫证。现多用于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风池、天柱,有祛风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项强。文献摘要:《甲乙经》:癫疾,狂妄行,振寒。《圣惠方》:善惊悸,不欲食,腿膝胫痿。《循经》:寒湿脚气,两足燥裂,或湿痒生疮。8太溪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局部解剖: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主治:咽喉干痛,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咳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现多用于支气管哮喘,肾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贫血,下肢瘫痪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文献摘要:《甲乙经》: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大成》: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研究进展:喉痹以太溪为主,治疗阴虚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肾绞痛据报道刺双侧太溪,以患者有发麻发胀感向足跟部放射为度,治疗23例,经针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对肾功能影响据报道针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增高,尿蛋白减少,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这种效应维持约2~3小时,个别可达数日,浮肿亦减轻,对肾炎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9大陵位置:在腕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局部解剖:有腕掌侧动、静脉网。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痫症,胸闷,胁痛,惊悸,失眠,烦躁,口臭。现多用于心动过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神门、列缺,有舒畅经筋,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丰隆、太冲,有疏肝理气,化痰醒脑的作用,主治气郁痰结型之癫狂。文献摘要:《甲乙经》:两手挛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千金方》:主目赤,小便如血。《铜人》:治热病汗不出,臂挛腋肿,善笑不休,心悬善饥,喜悲泣惊恐。《大成》:短气,大陵、尺泽。研究进展:手痉挛针刺大陵穴,有针感后,不移动针尖,在原处提插,以加强针感。跟骨骨刺针刺大陵穴,边行针,边震跺患侧足跟,手法不宜太重。调整心功能针刺大陵、神门等,对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多数情况下心冲击图的收缩波增强,经X线示波摄影,针刺前表现为左心室与主动脉峰减低变形,收缩性弯曲变斜和舒张期隆起减弱等。针刺后,左心峰增大,收缩性偏斜减弱,舒张期隆起也加大,说明针后心肌收缩加强,心脏功能改善。另有针刺大陵穴,对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有使之规则化的倾向。10阳池位置: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局部解剖:有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主治:肩臂痛,腕痛,疟疾,耳聋,消渴。现多用于腕关节炎,风湿热,糖尿病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外关、曲池,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痉挛或麻痹。配少商、廉泉,有清热通络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配脾俞、太溪,有疏调三焦,养阴润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文献摘要:《甲乙经》: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阳池主之。《外台》:治寒热痎疟,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肿。《图翼》:主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举。11丘墟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局部解剖:有外踝前动脉分支。分布着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呕吐,嗳酸,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现多用于胆囊炎等。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配伍:配风池、太冲,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配昆仑、申脉,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肿痛。配阳陵泉、期门,有疏肝利胆的作用,主治胆囊炎。文献摘要:《甲乙经》:目视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见,腰两胁痛,脚酸转筋,丘墟主之。《千金方》:主胸痛如刺。主脚急肿痛,战掉不能久立。跗筋脚挛。《大成》:胁痛,针丘墟、中渎。《图翼》: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寒热,目生翳膜,颈肿,久疟振寒,痿厥,腰腿痠痛。髀枢中痛,转筋足胫偏细,小腹坚卒疝。12太冲位置: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骨背动脉。分布着腓深神经的分支。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肿痛,郁证,小儿惊风,口喎,胁痛,崩漏,疝气,小便不利,痫证,内踝前缘痛。现多用于高血压,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合谷,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行步艰难。配气海、急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文献摘要:《甲乙经》:痉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千金方》:主黄疸,热中喜渴。《铜人》:治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金鉴》:主治急慢惊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胸胀满,寒湿脚气,行痛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等证。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下面标题,查看详细内容!

①吃得多死得快——震惊世界的医学新发现!望朋友知晓

②一人传染一桌人!春节聚餐,最怕这种传染病...不是乙肝、艾滋!

③警惕!别再买这4种“有毒”的年货“残害”家人!第一种你就常买

④“五万一次,刺穿下体”:比性交易更恐怖的无性交易

⑤“8个总穴”一打开,百病都逃走

⑥这种病比癌症、艾滋还可怕!很多人却不以为意…

⑦四十岁后,若身体6处疼痛,可能心脏血管堵了

⑧肩胛一颗结,乳腺一条梗

⑨寒冬腊月,一定要吃"三冬三冻"!健康过冬天!为家人收藏

⑩16岁男孩染艾滋身亡!“性无知”到底还要害多少人?

?锉刀脚、鱼鳞腿、蛇皮肤,你以为只是皮肤缺水?病根在这里!

?央视曝光,利润惊人!这种治疗,正一步步抢走中国人的血汗钱和寿命

本期编辑:任彪

想看视频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wh/72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