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眩晕的可怕让人控制不了自己


眩晕是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动、倾斜或升降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临床主要表现常伴有站立和走路不稳、眼球震颤自觉视物不稳、天旋地转,站立或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严重者甚至不敢睁眼,坐下或躺下休息后可逐渐缓解等,但一般无意识障碍。部分患者还可伴恶心、呕吐、全身大汗和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

病因病机:

1.肝阳上亢:素体阳盛,或肾阴素亏,或因忧郁恼怒,气郁化火,肝阴耗伤,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2.气血亏虚:久病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气血未复,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导致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发为眩晕。

3.肾精不足:脑为髓之海,因先天不足,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不足,不能生髓,髓海不足,发为眩晕。

4.痰湿中阻:嗜酒肥甘,或饥饱劳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内生痰湿,痰湿中阻,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疾病鉴别:

眩晕与中风鉴别:严重的眩晕常发生仆倒,应与中风昏仆相鉴别。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醒后常有失语,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状。但眩晕之昏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脏腑病位:应辨其在肝、在脾、在肾的不同,常见的有肝阳上亢之眩晕;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肾精不足之眩晕等。

(2)辨标本虚实:以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为本,属虚证;以风、火、痰、湿为标,属实证;临床常见虚实夹杂的证候。

2.治则治法: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补肝肾,健脾胃,填精生髓,补益气血;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祛湿。

3.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遇恼怒则加重,甚则仆倒,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病机要点: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牛膝、盐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首乌藤、茯苓。

加减: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虚,伴两目干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

(2)气血亏虚证: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色淡,面色萎黄,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要点: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人参、木香、炙甘草。

加减: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便溏下坠,脉无力者,合用补中益气汤;若脾胃阳虚,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加桂枝、干姜。

(3)肾精不足证

症状:眩晕日久,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或遗精,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沉迟。

病机要点: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治法:补肾益精填髓。

方药:偏阴虚者用左归丸,偏阳虚者用右归丸。

左归丸组成: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甲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

右归丸组成:熟地黄、炮附片、肉桂、山药、酒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盐杜仲。

加减:若见虚阳上浮者,见眩晕加重,面色潮红,脉偏弦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

痰湿中阻证

症状:眩晕,头重昏蒙,胸闷脘痞,恶心,或呕吐痰诞,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要点:痰浊中阻,清阳不升。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

加减: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视物旋转,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降逆止呕;若痰湿化热者,合用黄连温胆汤。

转归预后:年轻体壮,病程短,病情轻者,预后良好;年老体弱,经久不愈,病情重者,预后较差,特别中老年眩晕反复发作者,应警惕发生中风。

调护要点:注意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的加重,或发生昏仆。有眩晕病史者,应避免剧烈活动和高空作业。眩晕严重者应卧床休息。

结语:眩晕有虚实不同,常见的病因病机有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与肝、脾、肾三脏有关。根据标本缓急,采用平肝、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治其本。

本文来自医学书籍,如有使用不当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wh/77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