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你知道打喷嚏的正确姿势么


啊~qiu~冷空气突袭

一时间,喷嚏声、咳嗽声、

鼻涕吸溜声……声声入耳

最近,位于南中国的广东

终于开始降温了

公共场合里,为了文明礼貌

你是否这样打喷嚏呢?

又或者习惯性甩腰?

但是打喷嚏时弯腰或者侧身

可能会因此出现腰痛甚至骨折哦~

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打完喷嚏后突发腰痛医院,部分人过段时间就能够自愈,但部分人却因此落下了反复腰痛的后遗症。

打喷嚏为什么会引起或加重腰痛?

在打喷嚏的瞬间,口腔气流速度可高达公里/小时左右(即41.7米/秒),接近14级台风中心最大风力(42米/秒),能瞬间把唾沫喷到几米开外。

打喷嚏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我们的肺部、口腔及鼻腔,都会受到巨大的压力。腹部、腰背部及颈部的肌肉突然剧烈收缩,这个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不仅速度快而且力量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肌肉,骨骼或者是椎间盘可能都会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压力而发生损伤。

所以打喷嚏后腰痛,可能是因为以下四个原因:

1

急性腰扭伤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闪了腰”,正是因为打喷嚏时弯腰或者侧身这个瞬间动作,强烈的腰肌扭动、不协调收缩而拉伤了腰背部的肌肉、韧带或者是筋膜,从而引起疼痛和不适。

2

腰椎稳定性破坏

打喷嚏的瞬间,身体快速剧烈晃动,腰椎的稳定性很可能因此遭到破坏,导致关节紊乱。

3

腰椎间盘突出

在打喷嚏时,空气被瞬间吸入体内导致腹内压力急剧升高,造成腰椎间盘的压力突然增大,从而引起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被挤出纤维环,压迫神经,引起明显的腰痛等症状。

4

椎体压缩性骨折

打喷嚏时产生巨大的压力使椎体被压缩进而导致骨折,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尤为常见,其中大多为中老年患者。

所以不要轻视这小小的喷嚏哦~

如何正确打喷嚏才能保护腰部?

1

坐位

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手掌支撑在大腿上抵抗腹直肌收缩产生的力量。

2

站立位

站立位时手支撑腰部抵抗冲击力,或手掌撑在桌面上稳定腰椎。

3

半蹲位

半蹲下来手掌支撑在大腿上形成稳定的三角形,还能减小腹压。

打喷嚏时,还要有意识地收缩颈部和腰背部肌肉,产生一种抵抗力,从而对抗打喷嚏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除了打喷嚏,生活中常见的大笑、咳嗽、或者用力排便都可能诱发腰痛。

所以如果是已经有腰痛症状的患者,更要注意生活中做很多事情都不宜动作过大或用力过猛。

如果发生急性腰痛要怎么处理呢?

1

休息放松

急性腰痛时首先要找个地方躺下,减小腰椎和腰椎周围肌肉的压力,避免继发性损伤,减缓疼痛。短时间卧床休息,一般以2~3天为宜,疼痛缓解后即可,不主张长时间卧床。亦可佩戴腰围限制腰椎的运动,以保证损伤组织可以局部充分休息,但不能连续佩戴腰围超过一个月。

2

冷敷

可用塑料袋包住冰块,在外层包裹毛巾,对患处进行冷敷可减轻疼痛,或直接将毛巾放入混有冰块的冷水中完全浸透,然后拧去多余水分,再将毛巾敷于患处,每2~3分钟更换一次毛巾,敷15~20分钟即可,冷敷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正常血液循环,适得其反。

3

禁止按揉

急性期不要对患处进行按揉,更不可涂抹活血类药物,否则可能会加剧患处的出血、肿胀和疼痛。

4

热敷

48小时急性期过后,冷敷改为热敷,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如果疼痛剧烈或疼痛无法缓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到康复科或骨科就诊,查明病因,及时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如何防止腰痛复发?

可以通过以下运动疗法加强核心肌群,巩固腰部稳定性,防止腰痛复发。

1

臀桥

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手掌支撑在大腿上抵抗腹直肌收缩产生的力量。

起始体位:仰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屈髋45°,屈膝90°,双脚间距与肩同宽,膝关节对准脚尖方向,腰椎贴紧垫面。

动作要领:臀部发力收紧,骨盆后倾使脊椎逐节在垫子上滚动抬起至肩关节支撑,顶峰位置要保持膝、髋、肩三点一线。尽可能坚持,到极限时缓慢控制放下。

2

鸟狗式

起始体位:四点支撑跪位,双手掌及双膝之间距离与肩同宽。

动作要领:收紧腹部肌肉,同时举起对侧手臂和腿,保持躯干稳定。手臂不要高于肩,腿不要高于髋,使肢体与地面平行,保持6~8秒。

3

猫式

起始体位:四点支撑跪位,双手掌及双膝之间距离与肩同宽。

动作要领:吸气时慢慢地将臀部翘起,腰向下微曲,形成一条弧线颈部自然伸展向上看。呼气时收缩腹肌的同时慢慢地把背部向上拱起,颈部自然下垂看向大腿位置,收缩的时间不少于3秒,再吸气慢慢放松重复以上动作。

4

死虫式

起始体位:仰卧位,手臂前屈与地面垂直,双腿离地,髋关节屈曲90°,膝关节屈曲90°。

动作要领:整个过程保持腰背部紧贴地面,吸气时对侧手和腿同时向上向下伸展,不要触及地面,呼气时回到起始位置,双侧肢体交替伸展。

腰痛病因因人而异,上述运动可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不同病因引起的腰痛症状治疗性运动也不同。

运动康复过程最好要有专业康复师的指导,医院进行专科指导。

本文指导专家

康复医疗中心王于领主任

主任物理治疗师、博士生导师、康复医疗中心主任、客户服务管理处处长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香港理工大学康复科学系博士,澳大利亚Curtin大学访问学者

先后被评为“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广东省实力中青年医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基金20余项,研究方向:慢性疼痛的脑网络机制与神经调控,人工智能与疼痛人群大数据等。主编主译教材专著19部,是14本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高水平杂志的审稿专家。

学术任职:中国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康复器械与生物材料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康复治疗学组副组长、运动医学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运动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学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常委运动康复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社区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物理治疗师分会会长、康复医学教育分会副会长等。

学术专长:从事康复医学与物理治疗临床工作近30年,专长于骨关节疾病、运动损伤的康复和物理治疗。对脊柱常见疾病和膝关节损伤诊治形成了以运动、手法和理疗为特色诊疗手段,坚持整体康复的理念,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重返生活、工作和运动为最终康复目标。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上午

雅和门诊:周四上午

感谢康复医学中心李莉娟对本文的支持,责任编辑:张源泉、唐小雨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

终审:朱昌平

审定发布:李汉荣

模特:郭胜

供稿科室:康复医疗中心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图/图蜗创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yf/103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