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肾下垂 > 肾下垂预防 > 小儿外科学小儿泌尿外科
当前位置: 双肾下垂 > 肾下垂预防 > 小儿外科学小儿泌尿外科
小儿泌尿外科
一、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所致肾积水
1.概述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所致肾积水是小儿较常见的泌尿系统畸形。男性多于女性、左侧多于右侧,双侧也不少见。梗阻和积水也可发生在孤立肾。
2.病因
(l)正常情况下,肾盂有蠕动时输尿管上段扩张,因而能有效地将肾盂内尿液推向输尿管。若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有梗阻存在,则将引起肾积水。
(2)梗阻的因素:
①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最为多见,约占85%。一般认为,连接处狭窄是由该处肌层增厚或纤维组织增生所形成。
②迷走血管压迫迷走血管压迫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而造成梗阻。由于长期压迫,该处输尿管壁的发育也有障碍。
③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瓣膜形成内在性瓣膜样结构而引起梗阻。
④高位输尿管在正常情况下,输尿管起始部连接于肾盂之最低处,以利尿液引流。倘若肾盂-输尿管连接处位置偏高,可造成折角或活瓣作用,因而尿液引流不畅,最终导致肾积水。
⑤输尿管起始部扭曲或折叠胚胎发育早期输尿管上段往往折叠、扭曲,随着肾脏的上升,输尿管逐渐拉直。如有发育障碍或纤维膜有异常覆盖、粘连,可使输尿管起始部折叠、扭曲,从而造成梗阻。
3.病理
(1)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造成肾盂内尿液排出受阻。梗阻持续存在或加重,则出现失代偿现象,肾盂内压力升高,肾盏及乳头处的括约肌样功能受损,肾小管内压力升高。如肾小管内压力超过肾小球滤过压,则肾小球滤过暂停。
(2)由于肾盂内压力升高,引起肾窦部黏膜撕裂,尿液反流进入肾实质,经肾实质内的淋巴和静脉系统进入血循环,达到所谓“平衡状态”。
(3)这种平衡状态最终遭到破坏,则肾盂逐渐扩大,继而肾大盏、肾小盏也先后扩张,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实质血供减少、肾实质萎缩。由于肾盂内尿液引流不畅,可继发肾内感染或结石。肾盂、肾盏扩张,靠近肾门的肾实质内血管受到牵拉、断裂,从而引起肾内出血。肾实质缺血、肾素分泌增加而引起高血压。
4.临床表现
(l)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所致肾积水以腹部肿块为主诉。
①肿块位于一侧或两侧,大小不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囊性感,透光试验阳性。若肾盂内尿液排出较多,肿块可能缩小,但不久后又恢复原状,甚或更大。
②临床诊断时应追问病史并反复检查肿块,如发现有肿块大小和张力的变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诊断依据。
(2)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的另一个表现是腰腹部疼痛。
①往往为钝痛,但无明确定位。有时大量饮水后可诱发腹痛发作。偶有剧烈绞痛,可能为并发的结石嵌顿所致。轻微损伤后可能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发生尿路感染后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②尿常规检查往往无特殊发现。双侧肾积水或孤立肾积水的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不少婴幼儿的肾积水表现为长期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厌食、恶心、呕吐,因而引起生长发育滞缓。
5.诊断和鉴别诊断
(1)对有腹痛或血尿的小儿,检查腹部有囊性肿块,而且透光阳性者,可初步诊断为肾积水,但需进一步完善辅助检查。
①B超检查无损伤性,可分辨出积水的程度并估测肾实质的厚度。
②静脉肾盂造影患侧大多不显影,其原因是造影剂在大量积水中被稀释,并不表明肾功能已完全丧失。加大造影剂和延迟摄片,或能观察出患侧扩大的肾盏。对于尚不严重的病例,在X线片上可见扩张的肾盂、肾盏影。
③肾盂测压压力大于2.2kPa,提示有梗阻;介于1.5-2.2kPa之间,为可疑梗阻;1.5kPa以下,大致无梗阻。
④肾穿刺造影对静脉肾盂造影不显影者,可于测压后行此项检查,并可明确梗阻部位。
⑤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部分肾盂一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性肾积水合并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如不在术前明确诊断,术后膀胱输尿管反流会影响治疗效果。
⑥膀胱镜检查逆行输尿管插管造影可了解梗阻的部位、程度和梗阻远端的输尿管情况,为手术设计提供参考情况。
⑦放射性核素肾图和利尿放射性核素肾图。
⑧放射性核素肾扫描和利尿后肾扫描。
(2)经过以上程序的检查,对肾积水的原因、部位、程度以及肾功能可有比较明确的诊断,并可与肾母细胞瘤和胆总管囊肿区别。肾母细胞瘤静脉肾盂造影也可不显影,而B超检查为实质性。胆总管囊肿亦为囊性,但静脉肾盂造影显影正常;B超虽见囊性肿块,但其肿块在肾实质以外。肾图及肾扫描正常。
6.治疗
(l)总体原则: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所致肾积水,凡有并发症如反复感染、腰腹疼痛或出现结石者,都应手术矫治。手术以解除梗阻为原则,除非术中发现有明确的化脓性病灶,应尽量保留患侧肾脏。尽管过去有众多的术式用于解除梗阻,但目前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术式是断离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
(2)双侧病变手术原则:应先治疗积水程度较轻的一侧。在技术条件允许时,也可双侧同期完成。
(3)无症状的轻度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所致肾积水:应定期随访。如病情加重,择期手术。
(4)产前及新生儿:产前B超发现的肾积水,应于出生后复查,如持续存在,应在出生后3周做静脉尿路造影。对无症状的轻度肾积水,不必急于手术,应密切随访B超和利尿后肾扫描,3个月后再行决定。手术解除梗阻后原有症状可以消失,而扩张的肾盏(肾盂已大部分切除)和受损的肾实质并不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二、下尿路梗阻
1.尿路梗阻分类
上尿路梗阻输尿管膀胱开口以上的梗阻,可分为单侧及双侧膀胱以上的梗阻直接影响肾脏,引起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发展较快下尿路梗阻膀胱及其以下的梗阻。因有膀胱作为缓冲,发展较慢,但最终双侧肾脏均受损害2.发病机制:下尿路梗阻时膀胱肌肉肥厚,加强排尿力量以克服梗阻。膀胱肌肉增厚,在平整的黏膜表面出现“成小梁”,如持续时间长,则膀胱黏膜从肌肉束间膨出,形成假性憩室。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组织肥厚、隆起,如有炎症则更加重膀胱颈部梗阻。当强力排尿不能克服梗阻时,则每次排尿后有残余尿。残余尿量的多少和膀胱功能不足的程度成正比。继之,肾、输尿管积水,输尿管壁肌肉肥厚,输尿管扩张、伸长、迂曲、粘连、固定,加重了梗阻及肾积水的发展。
3.发病年龄影响病理解剖变化,胎儿及婴儿尿路梗阻所产生的尿路扩张程度较儿童及成人严重,正在成长发育的肾所受危害也更大。
4.下尿路梗阻常见原因: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结石与异物,膀胱内、外之肿瘤,尿路瓣膜以及外伤性尿路狭窄。
(一)后尿道瓣膜症
1.概述男孩先天性下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的原因。其梗阻程度不同,严重者因并发双肾发育异常或肺发育不良,出生后不能存活。轻者少见,症状不明显,只是小儿长大后出现某些排尿症状。
2.病理分型后尿道瓣膜症分为三型。
I型占引起梗阻瓣膜的95%。是一对瓣膜,呈“大三角帆”样,起自精阜,远端走向前外侧瓣膜部尿道的近侧缘,双侧在中线汇合,仅留一孔隙,可逆行插入尿管,但排尿时瓣膜膨大并突入膜部尿道.甚至可达球部尿道而导致梗阻。瓣膜组织结构为单一膜性组织。很多人认为属中肾管发育不正常,进入泄殖腔比正常位置靠前而形成了后尿道瓣膜I型Ⅱ型黏膜皱褶从精阜走向后外侧膀胱颈,大多不造成梗阻,无临床意义Ⅲ型占梗阻性后尿道瓣膜的5%.位于精阜远端膜部尿道,呈环状隔膜样,中央有一孔隙,可逆行插入尿管,但排尿时瓣膜膨出并突入后尿道或球部尿道,造成梗阻。形成的原因推测为尿生殖隔分化不全所致后尿道瓣膜于胚胎早期形成,可引起泌尿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发育异常及功能障碍,如肺发育不良、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及肾积水。膀胱功能异常,多见尿失禁。后尿道瓣膜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占40%-60%,膀胱输尿管反流加重了肾实质、肾曲管的破坏,发生反复泌尿系统感染,造成肾瘢痕形成、远期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3.临床表现
(1)后尿道瓣膜症被检出的机率是位于肾盂一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巨大梗阻性输尿管之后居第三位。在产前被检出的尿路畸形中,胎儿有后尿道瓣膜症者少于l0%。
(2)如胎儿期未被检出,新生儿期可有排尿滴沥、费力,甚至急性尿潴留、膀胱胀大。可触及腹部肿物(膀胱、输尿管、肾)或有尿性腹水。如小儿出生后未被诊断,至婴儿期可有尿路败血症或生长发育迟滞及呕吐。这些婴儿在得到正确诊断前往往接受了不恰当的治疗,使病情恶化。
(3)患儿因肾功能不全,可有高血压及多饮、多尿,尿浓缩能力差。胎儿或新生儿腹水,其原因包括尿路梗阻性病变、胃肠道畸形、心律紊乱或宫内感染。其中最多见的尿性腹水继发于下尿路梗阻,常常是由于后尿道瓣膜症。尿液多由肾实质或肾窦漏出,膀胱减压可防止腹水的集聚。如腹水过度膨胀引起呼吸困难,需做腹腔穿刺减压。临床上观察,由于尿外渗引起尿性腹水,减轻了肾内压力,保护了肾功能。
4.诊断
(1)产前超声检查可见肾、输尿管积水,常呈双侧;膀胱膨胀;长而扩张的尿道前列腺部及羊水量少。这些检查所见需于小儿出生后做超声复查核实,确诊要依靠清晰的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
(2)瓣膜近端的前列腺部尿道伸长、扩张,膀胱颈肥厚。膀胱壁肥厚、扩张,有成小梁及假性憩室形成。40%-60%病例并发膀胱输尿管反流,也可见反流人生殖道,梗阻远端尿流极细,有些可见瓣膜影。静脉尿路造影可发现肾浓缩能力差及肾、输尿管积水;肾核素扫描可了解肾功能。
(3)在大年龄患儿可见到所谓“非梗阻性瓣膜”,排尿症状或有或无。影像学检查只见有环周的充盈缺损,既无梗阻以上的扩张,亦无梗阻以下的尿流变细;也没有继发于梗阻的膀胱壁肥厚或成小梁表现,也不一定有残余尿。但尿动力学检查可显示排尿压增高及尿流率降低,电灼瓣膜后排尿压及尿流率恢复正常而尿道的形态亦趋正常。
5.治疗近年来,由于进一步了解后尿道瓣膜症的病理生理及内镜应用等因素,使后尿道瓣膜症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降低了死亡率。疗效与梗阻及肾发育异常的程度有密切关系。小婴儿有严重尿路梗阻的首要治疗是矫正水、电解质失衡,控制感染及引流尿液。有些经尿道或膀胱放人导管引流,可改进一般情况,然后经尿道或膀胱电灼瓣膜。对一般情况差的小婴儿、新生儿或早产儿可先做膀胱造口,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再电灼瓣膜,很少需要做上尿路转流如输尿管皮肤造口、肾造瘘。
(二)前尿道瓣膜及憩室
1.概述先天性前尿道瓣膜可伴发或不伴发憩室。瓣膜位于阴茎-阴囊交界处尿道的腹侧,不阻碍导尿管的插入,但呈“风帆样”阻碍尿液排出,导致近端尿道扩张。严重梗阻时与后尿道瓣膜所造成的损害相同,可有肾、输尿管积水及膀胱输尿管反流。有孔隙的小口憩室一般不造成梗阻,但可并发结石而有症状;广口憩室被尿液充满时,其远端唇起到梗阻尿液的瓣膜作用。该先天性憩室可能是由局部海绵体缺乏所造成。
2.临床表现
(1)有排尿困难、尿滴沥、膀胱可有大量剩余尿。憩室被尿液充满时,则可于阴茎-阴囊交界部出现膨隆肿物,尿后仍有滴沥,用手挤压肿物,仍有尿排出。
(2)本症也可并发尿路感染,梗阻严重的小婴儿,则可因败血症及严重电解质紊乱就诊,也有以腹部肿物或生长发育迟滞就诊者。
3.治疗
(l)手术切除瓣膜或憩室,如系单纯前尿道瓣膜,也可经尿道电灼瓣膜。对有水、电解质失衡及尿路感染的小婴儿则须矫正水、电解质失调,控制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引流尿液,待情况好转再行尿道瓣膜的处理。
(2)新生儿及小婴儿的前尿道瓣膜也可像后尿道瓣膜一样先做膀胱造口.6-12个月后再处理瓣膜,如前尿道憩室可先做憩室造口,日后再做憩室切除并修复尿道。
三、尿道下裂
1.概述
(1)尿道下裂是男性下尿路及外生殖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每-例出生男婴中有—例。,
(2)解剖学特点:
①尿道外口异位。
②阴茎下弯。
③包皮堆积于阴茎背侧。
(D阴茎缝“v”形分裂、皮肤缺损、系带缺如。
(3)性别的区分及尿道形成始于妊娠8周,完成于第15周。由于胎儿睾酮缺乏或其作用不足,演化停顿于不同阶段而发生不同类型的尿道下裂。又因尿道沟是由近端向远端逐渐闭合,故尿道下裂多见于远端,而尿道周围的海绵体发生纤维化致阴茎下弯。
2.分型
(1)根据尿道口的位置将尿道下裂分为四型:①阴茎头下,冠状沟型(I型)。②阴茎体型(Ⅱ型)。
③阴茎阴囊型(Ⅲ型)。④会阴型(Ⅳ型)。
(2)尿道开口于阴茎头下、冠状沟、阴茎体前部占65%,阴茎体中间部位占l5%,阴茎体后、阴茎阴囊、阴囊和会阴部占20%。
3.诊断
(l)典型的尿道下裂有三个特点:
①异位尿道口。尿道口可异位开口于从正常尿道口近端至会阴部尿道的任何部位。部分尿道口有轻度狭窄,其远端有一黏膜样浅沟。海绵体缺如的病例可见菲薄的尿道襞。尿线一般向后,故患儿常取蹲位排尿,尿道口位于阴茎体近端时更明显。
②阴茎下弯,即阴茎向腹侧弯曲。按阴茎头与阴茎体纵轴的夹角,可将阴茎下弯分为轻度:小于;中度:-;重度:大于。后二者在成年后有性交困难。导致阴茎下弯的原因主要是尿道口远端尿道板纤维组织增生,还有阴茎体尿道腹侧皮下各层组织缺乏以及阴茎海绵体背、腹两侧不对称。
③包皮的异常分布。阴茎头腹侧包皮因未能在中线融合,故呈“V”形缺损、包皮系带缺如,全部包皮位于阴茎背侧而呈帽状堆积。
4.治疗
(l)患者因有阴茎下弯及尿道口异位,不能站立排尿,并表现为痛性勃起及成年后不能生育,必须手术治疗。
(2)手术要求阴茎下弯充分矫正,尿道口在正常位置,阴茎外观好。
(3)近年来主张l岁后,在小儿认知之前手术,可减少对小儿心理发育的影响及对家长的焦虑。Duckett则主张出生后3-18个月是最合适的手术年龄。
(4)近年趋向行一期手术,也有人分两期,当然要根据尿道下裂类型、阴茎发育情况以决定是否分期和选择手术方法为宜。最终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应追求减少手术次数,达到最好效果。
四、包皮与阴茎异常
(一)包茎与包皮过长
1.定义包茎是指包皮不能上翻使阴茎头外露,常因包皮口狭窄或包皮与阴茎头粘连所致。包皮过长是指包皮冗长遮盖阴茎头及尿道外口,但可以翻转显露阴茎头。
2.病变包皮与阴茎发育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时因包皮与阴茎头间的粘连存在,故均有包茎。随着出生后粘连逐渐吸收,阴茎和阴茎头生长及阴茎勃起对包皮口的间歇扩张作用,包皮逐渐自行向上退缩,到3岁时.90%小儿包茎自愈;以后包皮进一步向上退缩,到青春期后大部分小儿包皮过长逐渐自愈。因而婴幼儿包茎和小儿包皮过长本身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婴幼儿阴茎头外露反而是病理性的,应考虑有无尿道下裂、尿道上裂等先天性畸形。但是,有些包茎的小儿包皮口非常狭窄或粘连未吸收而使包皮不能正常退缩,可妨碍阴茎头甚至整个阴茎的发育。到17岁以后,仍有不足l%的包茎存在。有的尿道外口亦有狭窄,甚至仅呈针孔状。
3.临床表现与并发症单纯包茎与包皮过长很少有症状,患儿就诊的原因是其并发症所致。
(l)排尿困难:严重包茎者包皮口狭窄(有时小若针孔),引起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时尿液积聚于包皮囊内,鼓起如球状,尿线变细或滴淋。尿道外口狭窄亦是引起排尿困难的原因之一。长期严重的排尿困难可引起脱肛等疾病。
(2)包皮垢形成:包皮口狭窄,包皮与阴茎头粘连,使其皮脂腺分泌物和表皮脱落屑不易排出,积聚于包皮囊内,形成了包皮垢;而局部炎症及尿积留于包皮囊内,可经常刺激包皮及阴茎头,促使分泌物产生和表皮脱落,形成过多的包皮垢;积聚的包皮垢呈乳白色豆腐渣样,可从细小的包皮口排出,但常存留于包皮囊内,隔皮可见呈白色小肿块,多位于冠状沟处。长期亦可形成结石。
(3)阴茎头包皮炎:包茎及包皮过长者因包皮口狭窄、包皮粘连、包皮垢和尿液积留,容易导致细菌感染而形成阴茎头包皮炎,表现为包皮水肿、阴茎头及包皮面潮湿充血,严重时可有糜烂或形成溃疡;阴茎痒痛,小儿常扯拉、挤压阴茎,排出的包皮垢腐臭,有时可发生急性尿潴留。而反复的感染会引起阴茎头与包皮炎性粘连及尿道外口狭窄,亦可导致继发性包茎,包皮口瘢痕挛缩,皮肤无弹性和扩张能力,包皮无法上翻。
(4)嵌顿性包茎:包茎及包皮口较紧的包皮过长者,若包皮被勉强上翻而未及时复位,包皮口狭窄环紧勒于冠状沟处,使远端包皮和阴茎产生静脉和淋巴血流障碍,产生水肿、淤血,称之为嵌顿包茎。包皮水肿、淤血后致使狭窄环越来越紧,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溃烂,甚至坏死。表现为患儿疼痛剧烈、哭闹不止,检查可见阴茎头上方狭窄环,远端包皮明显水肿,阴茎头肿大呈暗紫色。
4.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包茎和包皮过长及其并发症易于诊断。应注意与其他包皮、阴茎异常相鉴别。特别是包茎者,易与隐匿性阴茎相混淆。切不可将隐匿性阴茎当作包茎行包皮环切,否则将造成阴茎皮肤短缺。
5.治疗
病情处理方法小儿包皮过长与婴幼儿包茎系正常生理现象,无症状及并发症者不需治疗,但应注意局部清洁有症状与并发症者须治疗或急症处理。有包皮垢积存和包皮狭窄而排尿困难者,可以反复轻柔手法翻转包皮,以便扩大包皮口,可借助血管钳逐渐扩张包皮口及分离粘连。露出阴茎头后清除包皮垢,涂抗生素药膏后将包皮复原,否则会造成嵌顿包茎。如包皮垢不易去除,可用液体石蜡棉棒擦除之。大部分小儿经此方法治疗后,随年龄增长均可痊愈,只有少数在4-5岁后仍有包皮口狭窄,需行包皮环切术尿道外口狭窄者均应行尿道外口切开术有阴茎包皮炎者急性期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局部每日用温水或沽尔阴、1:高锰酸钾溶液泡洗数次。炎症消退后,先试行手法分离包皮、局部清洁治疗,无效时考虑做包皮环切术。炎症难以控制者,应做包皮背侧切开以利引流。反复发作的阴茎头包皮炎或包皮口已形成瘢痕纤维环(继发包茎)者,应行包皮环切术嵌顿包茎(1)应及早就诊,大部分患儿可行手法复位(2)复位方法:㈠在阴茎冠状沟处涂石蜡油后,紧握阴茎头并逐渐加压,用两拇指挤压阴茎头,两手指示和中指将包皮从阴茎体退下来,使之复位。㈡左手握住阴茎体将包皮从阴茎体退下来,右手拇指推压阴茎头进入包皮囊中。复位前压迫阴茎头及远端包皮使水肿消退或用粗镇头在多处穿刺包皮、挤出水液,亦有助于复位。复位后应择期行包皮环切术。如嵌顿包皮已破溃或情况允许,可急症做包皮环切术(3)包皮环切术:应根据患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一般需全身麻醉或以其为基础加阴茎根阻滞麻醉。术中应切除多余的内、外板(包括狭窄处),注意术中仔细止血,包皮系带处勿保留过多,以免术后水肿。缝合时应避免造成阴茎扭转。术后切口包扎固定,2天后即可暴露切口,用洁尔阴等清洗。丝线缝合在术后10天拆除(二)隐匿性阴茎
定义隐匿性阴茎是指阴茎埋藏在皮下者。肥胖儿,特别是耻骨前脂肪堆积时,较易出现。包皮口与阴茎根间的距离很短,阴茎外观短小,包皮与阴茎体不附着,像“鸟嘴样”包埋住阴茎。包皮背侧短、腹侧较长,内板多、外板少。握住阴茎并将周围皮肤后推时,可显示正常阴茎体鉴别诊断应注意与包茎及小阴茎相鉴别。隐匿性阴茎治疗的目的是扩大包皮口,暴露阴茎头以利阴茎发育。如能上翻包皮而暴露阴茎头者,可不必手术,以后随年龄增长可逐渐好转治疗隐匿性阴茎矫形术是利用内、外板嵌插皮瓣或包皮腹侧转移皮瓣等方法重新将包皮分配、修整、缝合。切不可按包茎行简单的包皮环切术。手术年龄争议很大五、隐睾
1.定义也称睾丸未降。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达阴囊底部。
2.胚胎学睾丸发源于胚胎后腹中线旁的两侧泌尿生殖嵴,其位置相当于第12胸椎。睾丸下降开始于胚胎第7个月。下降开始前,睾丸和睾丸引带以及腹股沟管都增大,精索的血管增多且延长而呈曲张,睾丸的活动度也增大,有利于下降,所以睾丸的下降与其发育有一定关系。若睾丸发育发生停顿或延迟,则将影响其下降。睾丸通过内环、腹股沟管及外环向外脱出,是跟随腹膜鞘状突的外突而出现,再沿睾丸引带尾端阴囊支而进入阴囊底部。如睾丸下降停留在腹股沟管的内环、管内或外环,则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全。如睾丸未降至阴囊底而沿睾丸引带尾端其他分支下降至会阴、耻骨部或股部,则成为异位睾丸。睾丸下降至阴囊常是先左侧、后右侧。
3.病因与内分泌失调、睾丸本身或附睾发育缺陷或睾丸下降途径中有某些机械性障碍有关。
4.病理
(1)大体病理:睾丸常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全,体积明显小于健侧,质地松软。部分病例伴有睾丸、附睾发育异常,如睾丸与附睾分离、附睾头或输精管缺如。
(2)组织学改变
①主要是曲细精管病变,如曲细精管较细,精原细胞减少,曲细精管周围胶原组织增生。
②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无论是光镜或电镜检查,隐睾的病理在出生后的第二年起就有明显改变,38%患儿的睾丸没有生殖细胞。睾丸位置越高,组织发育越差。隐睾的间质细胞受累较轻。对侧降至阴囊内的睾丸也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发育畸形或交感性病变。
5.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为患侧阴囊明显地发育不良。
(2)单侧显示左、右侧不对称;双侧者则阴囊扁平。
(3)病变侧阴囊内空虚,仔细检查未能扪及睾丸。隐睾发生扭转和睾丸恶变的概率都比正常下降至阴囊的睾丸高得多。
(4)隐睾伴有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很高,如发生嵌顿性疝,则容易引起肠坏死和睾丸梗死。隐睾停留在腹股沟部或阴囊以外的其他部位,失去阴囊的缓冲保护,容易受到外力的直接损伤。
6.诊断
(1)阴囊内没有睾丸,但应排除睾丸上缩和异位睾丸。
(2)绝大多数隐睾都可在腹股沟处或阴囊上方扪及睾丸,不能推人阴粪内。约20%隐睾患者的睾丸扪不到,这些患者中又有约20%经手术探查后未能发现睾丸。
(3)对扪不到的隐睾,术前如何判断患侧有无睾丸和睾丸所在的位置,需通过一些特殊检查如腹腔镜检查、疝囊造影和睾丸血管造影才能确定。
7.治疗
(l)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创造睾丸正常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有利于生育功能。
(2)治疗:应行手术将睾丸置入阴囊内,并且现在已公认隐睾的手术年龄以2岁以前为最适宜,也可提早,但不可过晚。睾丸固定术要求充分松解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应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将睾丸固定在阴囊的内膜和皮肤之间。腹膜后广泛游离精索血管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白癜风类型分期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疗效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yf/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