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听到有拳友反应,打拳时或做六式基本功时,手臂一上举过肩,胸口就憋得慌,脖子也感觉发紧。甚至打拳若干年的老拳友也偶尔有此现象。实际上,只要双手一上抬,即使手臂不过肩,很多人的心气就提上来了,只不过他还没有感觉到胸闷、气短。
记得五年前,我们新乡刚开始正式学习六式功法,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肩胛骨不会下行。双手一上举,肩胛骨就跟着提溜起来了。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呼吸之气横逆在了胸口;二是肩部没有松开。我当时解决的方法就是让心气下行,实际上就是心静下来。后来拳友们试了一下,也感觉有用。
心气下行,首先要解决沉肩坠肘的问题;而沉肩坠肘,又必然涉及到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这三个词可以说是太极功法和拳架习练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认为这三个术语既是练功的前提,也是成功后要达到的效果。
一.虚领顶劲。头部虚虚上提、上拎,拎起脊柱,这样就避免了身架下塌、下坠、下压的弊端。上身不会懈了,不会坠压在下肢上了。就如用手提起衣领,也即这个脊柱被拎住了,衣服的所有其它地方都是向下垂的。这里要注意:只有中间这一根中轴被提了起来,而且从腰带这个地方分成上下两夺之势,腰之上(即脊柱)被动地提溜着;腰之下(腰椎至尾闾)自然下垂着,这一根中轴线直立着,但此中轴线四周所有环绕的地方,包括手臂、肩胸背、腰胯、骨骼、关节、肌肉、筋膜,等等,都是处于一种放松、松开、松长、不紧不僵的状态。这就叫“西山悬磬”。西山庙里那个大铁钟,就是这等模样。这都是在讲习拳的第一阶段,我们在松体。
二.气沉丹田。在功成之后,或者说练拳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之后,你所下沉的是内气了,但在习拳的第一或初始阶段,谈不到内气之流动,只能结合呼吸之气,或者简单就说心气比较好理解,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让心气下降。比如说你吸一口气,这口气大部分是聚在胸部,所以有人是胸式呼吸;也有人吸一口气,胸腹、尤其是肚子都鼓了起来,他就不单单是胸式呼吸了。但他这种呼吸绝对和内气(即太极内劲)的呼吸不是一回事。有一个词叫心浮气躁,其实就是心气上提、下不去,躁动不安之意。所以不论干任何事,要静下心来,平心静气,才有可能做好。打拳练功更是如此。
这里提一下我个人的感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虚领顶劲,双膝微屈,去找一找此时要去准备下坐在椅子上的状态,但脑袋不要下垂,要提着上身下坐;或者再说一句不太文雅之语,想想你要去坐马桶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气肯定是下去的。加上松腰落胯,气必定会下沉于丹田,后边的命门之处自然会微微外鼓。
而真正要做到让心气下降,气沉丹田,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是沉肩坠肘。
三.沉肩坠肘。我认为如果做不好沉肩,也就谈不上坠肘,太极拳就永远打不好,上身上肢之轻灵圆活就不会有。
请看这一段话:上肢姿势最重要的是沉肩坠肘和“坐腕”,其中最重要的是沉肩或松肩。肩是上体极为重要的环节。三角肌把上臂同肩胛骨和锁骨连接在一起;背阔肌把胸椎、腰椎与肱骨连接在一起;胸大肌又把肱骨、胸骨和锁骨连接起来。所以做全肩部的活动,同时又是胸和背的活动(周稔丰)。
只有上体胸背等处高度放松,真正的松肩才能做到。所以放松肩部不是仅仅指大臂根节、肩头、肩胛骨这一块儿,它关乎到几乎整个上身和上肢的放松与否。
六式基本功的主要目标是练习太极运行的五大基本规律,但同时又是锻炼整体肩背、胸部的运动。要达到放松肩关节,必须同时放松三角肌、胸大肌、背阔肌,以达到放松前胸后背整个上身上肢。
这是为将来要以脊柱行拳,用腰背领动四肢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功能。所以,能真正做到沉肩、松肩何其重要!
会了沉肩、松肩,肘和手腕还必须配合上,否则,肘不会松、不会变软,如一根直棍儿,手臂灵活不了。肘部必须松活了,手臂才有可能整体松软的如一根绳子一般。
肘软了、不用力了,手腕最后还要配合上。说手腕,实际上是讲的整个手掌。通过手腕的上下微折微展,形成掌指、掌心的微合与舒展。拳谚上讲:力达指尖;还有一说:掌心空,这都离不开肩、肘、腕的放松与屈伸收放。
小结
解决行功走架中胸闷的问题,一是要让心气下降;二是要通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头部拎起脊柱,身体其余部位整个放松下沉,让整个上身上体变松软、灵活,为将来以脊柱行拳打下基础。这时才会做到真正的心气下降、心肾相交。
相关阅读:
“八式太极动功功法”网络训练营招生简章
六式太极基本功法网络训练营,您太极入门的台阶
理可顿悟功需渐修---认识太极拳是学好太极拳的前提
六式功法养生祛病建奇功-于老的习练体会
公告:
“六式太极基本功法”“八式动功功法”网络训练营,每月在“全民太极”APP都有新班开班,老学员可以免费复训。欢迎报名参加。掌握传统的正宗的太极理论、习练真正的太极,这是最佳选择!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yf/7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