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一般保健或治疗中使用的黄芪指的是生黄芪,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主要是制成饮片,调剂于中药方剂中。现代也用黄芪提取物制成工业制剂,口服或静脉滴注。
中文学名
生黄芪
拉丁学名
AstragalusmongholicusBunge
别称
生黄耆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蔷薇目
亚目
蔷薇亚目
科
豆科
亚科
蝶形花亚科
族
山羊豆族
属
黄耆属
种
生黄芪
命名者
Bunge.
目录1形态特征
2分布范围
3主要价值
?用药禁忌
?功能主治
?营养质地
4物种历史
形态特征编辑
一般保健或者治疗中使用的黄芪指的都是生黄芪,也就是黄芪晒干以后的切片。炙黄芪是用蜂
生黄芪
蜜炮制而成,医生常常给“中气不足,脏器下垂”的患者使用。
又称膜荚黄芪或黄耆。豆科。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圆柱形,稍带木质,外质土黄色或棕红色。羽状复叶,小叶13~27,卵状披针形世椭圆形,两面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蝶形花冠,淡黄色或白色。荚果具黑色短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喜干旱,适应性强。
生黄芪(5张)
分布范围编辑
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主要价值编辑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
生黄芪图片(20张)
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
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古人不仅善用黄芪治疗疾病,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黄芪不仅是医疗中的常用中药,而且也是经济实惠的
生黄芪
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用药禁忌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强壮补益药,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它是一种温补性药物,补气
生黄芪
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如患有肺结核病的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用黄芪。此外,有研究表明黄芪可使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故孕妇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功能主治黄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药。商品黄芪呈圆柱形,略扭曲,长20~60厘米,以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
生黄芪
足、味甜者为好。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浮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症。临床用来治疗高血压和急慢性肾炎。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陈皮等组成,对治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懒言短气、中气下陷有良好效果。
营养质地黄芪以西北及内蒙产的质是最好,其质量好坏与微量元素硒有很大关系,越是质地好的黄
生黄芪
芪,含硒量越高。另种多序岩黄芪的根,商品名“红芪”,在甘肃应用历史悠久,并销广东、福建及出口。
物种历史编辑
黄芪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箭芪、百药绵、二人抬等。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姓
生黄芪
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而献身。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生长发育比较研究摘要:黄芪是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有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养血助阳,止汗利尿等功效,被历代医家认为是补药之长。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了药用黄芪的来源为豆科蒙古黄芪
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生长发育比较研究
张慧[1]张丽萍[2]周学刚[2]陈震[2]
[1]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北京[2]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中国中药杂志》年第34卷第12期,-页
膜荚黄芪蒙古黄芪生长发育《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典》常用中药托毒生肌历代医家
黄芪是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有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养血助阳,止汗利尿等功效,被历代医家认为是补药之长。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了药用黄芪的来源为豆科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我国北方多数省区都有栽培生产。
摘要:对山西浑源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及其变异类型以及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种子千粒质量、硬实率和发芽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浑源蒙古黄芪主要分为绿茎无毛、绿茎有毛、紫茎有毛和紫茎无毛4种类型,膜荚黄芪主要分为紫茎有毛、紫茎无毛和绿茎有毛3种类型;通过对不同年限蒙古黄芪的根长、根高等指标的比较得出,5年生野生蒙古黄芪的整体等级比3年生植株高,因此,扩大5年生野生蒙古黄芪的种植可满足一部分市场上对高品质外观要求的需求;通过对6个产地蒙古黄芪种子特性的分析得出,不同产地的种子发芽率和千粒质量相关性各不相同;而硬实率与发芽率则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即硬实率越高发芽率越低,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破除硬实率来提高发芽率.
摘要
黄芪(RadixAstragali)是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由于近年来的过度采挖,致使野生黄芪资源几近枯竭,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离体培养已成为增加黄芪产量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以购自甘肃省陇西县的优质蒙古黄芪种子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建立其快速繁殖体系。蒙古黄芪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主要是针对种子的消毒和萌发、外植体的筛选、愈伤组织初代诱导培养基、继代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的选择,以及褐化现象的抑制进行的。种子的消毒和萌发率的高低对于无菌条件下获得外植体是很重要的。将蒙古黄芪种子浸泡在适量洗洁精10min中后,再依次进行45s中75%的酒精浸泡和9.5min0.1%的升汞消毒,其萌发率可达%,且不发生任何污染现象;另外,在低温中存放半年和一年后的种子若经过萌发前蒸馏水中10h的浸泡预处理,其萌发率可有大幅度提高,达到%。分别以蒙古黄芪的子叶、下胚轴和胚根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结果发现,在分别添加了NAA、2,4-D及6-BA的单一植物激素的MS培养基中,子叶均不能诱导出愈伤组织,而下胚轴在NAA为1.0mg/L时诱导率可达70%;在添加了不同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组合的培养基中,子叶诱导的愈伤组织褐化程度较轻,但诱导率均较低,而胚根的诱导率虽高于子叶,但褐化严重,只有下胚轴的诱导率最高,可达%,虽仍有褐化现象发生但生长旺盛。所以,下胚轴是诱导蒙古黄芪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培养基中的激素种类与浓度配比是影响蒙古黄芪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及生根培养的重要因素。其中,愈伤组织的最佳初代诱导培养基是:MS+0.5或1.0mg/L6-BA+0.15mg/LNAA。在此激素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到%;而继代中仍可以此浓度来进行增殖培养,这样不仅可使愈伤组织达到较好的生长效果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增殖量。另外,在继代培养时愈伤组织易发生褐化,当用单一防褐剂对其进行抑制时,活性炭(AC)的作用不明显,而一定浓度的Vc对愈伤组织的褐化则起到了较明显的抑制效果;因而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对综合因素抑制褐化的效果做了对比,得出当培养基中添加0.1mg/LVc,前3天进行暗培养,其余几天进行光培养(10h/d),10天后继代时,其褐化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在生根培养中,1/2MS+2.0mg/LNAA为最适生根培养基,其中诱导生根率可达到83.3%,若再向培养基中添加0.3%的活性炭(AC)时,则生根数量更多。通过对蒙古黄芪愈伤组织总的生长趋势进行测定,发现即使按照所有筛选出的最适条件进行培养,愈伤组织的最佳生长旺盛期(即具有最大的增殖率、最佳的生长状态并无褐化现象的发生)只能稳定在3、4代左右,若继续进行增殖培养,则长势逐渐变缓,且伴有褐化现象的发生。
黄芪(黄芪)编辑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1]
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中文学名
黄芪
拉丁学名
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
别称
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黄参,血参,人衔等
二名法
RADIXASTRAGALI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蔷薇亚纲
目
豆目
科
蝶形花科(豆科)
族
山羊豆族
属
黄芪属
种
黄芪
分布区域
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
英文名
MilkvetchRoot
保护级别
3级
命名者及年代
Bunge..
目录1形态特征
2生长环境
3地理分布
4主要品类
5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食疗价值
6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
?留种采种
?采收加工
?病害防治
7植物文化
形态特征编辑
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
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
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2]
生长环境编辑
鲜黄芪[1]
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强盐碱地不宜种植。根垂直生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带畸形;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质量差。忌连作,不宜与马铃薯、胡麻轮作。种子硬实率可达30%-60%,直播当年只生长茎叶而不开花,第二年才开花结实并能产籽。[1]
地理分布编辑
产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生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下,亦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中国各地多有栽培,为常用中药材之一。原苏联亦有分布。[2]
主要品类编辑
黄耆(原变种)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var.membranaceus
蒙古黄耆(变种)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var.mongholicus(Bunge)P.K.Hsiao
淡紫花黄耆(变型)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f.purpurinus(Y.C.Ho)Y.C.Ho[1]
主要价值编辑
药用价值中药疗效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黄芪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6、疮疡溃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3]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3]
药材选方
1、玉屏风散
2、防己黄芪汤
3、黄芪桂枝五物汤
4、补中益气汤[4]
临床应用
1、高血压病
2、缺血性心脏病
3、急性肾小球肾炎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5、银屑病
6、糖尿病
7、慢性鼻炎
8、骨质疏松[4]
配伍禁忌
黄耆-原植物[1]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黄氏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3]
食疗价值食疗功效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
黄芪-原植物[1]
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3]
食疗组方
1、黄芪建中汤
2、黄芪补肺饮
3、黄芪桂枝五物汤
4、当归黄芪乌鸡汤
5、参芪大枣粥
6、黄芪山地粥[3]
栽培技术编辑
种植方法栽培方法
1、选地:山区、半山区选地势向阳,土层深厚、土质肥活的沙壤土域或棕色森林土。平地选地势较高、渗水力强、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或积土,忌白浆土、盐碱土、粘壤土及积水草甸土。
2、整地:深耕并施厩肥或堆肥每亩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耕细后做畦,宽厘米,高30厘米。
3、繁殖:黄芪用种子繁殖。[5]
田间管理
松土除草:人工除草同大田作物。还可使用除草剂,即在播种时或播种后施用氟乐灵每亩克,或施用拉索每亩克。
追肥:5月上旬追硫酸铵,每亩5公斤--15公斤,6月上旬追尿素,每亩7--10公斤,7月上旬追过磷酸钙,每亩50公斤,厩肥公斤。
打尖:7月下晚打尖,减少营养消耗。
排灌:雨季注意排水。天旱时,苗期、返青期适当灌水。
留种采种采收黄芪长到第3年便可以收获。收获过早,黄芪质量差;年久不收,极易黑心或木质化。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时进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发前进行,因此时根生长充足,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
黄耆[1]
高,黄芪产量高。采收时要深挖,不要伤根,防止挖断主根,影响药材产量与质量。南方多雨地区,为减少烂根损失,最好当年收获。留种选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地块作黄芪种子田。对种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础上(切勿打掉花芽),于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钾肥,每亩施过磷酸钙25千克,氯化钾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饱满。结果种熟期间,如遇高温干旱,应及时灌水,降低种子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黄芪种子的采收宜在8月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变褐色时立即进行,否则果荚开裂,种子散失,难以采收。因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随熟随采。若小面积留种,最好分期分批采收,并将成熟果穗逐个剪下,舍弃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实,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荚。若大面积留种,可待田里70~80%果实成熟时一次采收。收后先将果枝倒挂阴干几天,使种子后熟,再晒干,脱粒、扬净、贮藏。[5]
采收加工一般2-3a采收,生长年限过久可产生黑心,影响品质。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为佳。用工具小心挖
黄芪—原植物[1]
取全根,避免碰伤外皮和断根,去净泥土,趁鲜切去芦头,修去须根,晒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摊开晾晒,反复晾晒,直至全干,将根理顺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药用。质量以条粗、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甘者为佳。正常年份每平方米可产干品kg左右。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病害防治白粉病高温多湿的7-8月间为盛发期,危害叶片和荚果。受害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绒状霉斑,后期出现很多小黑点,严重减产。可于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0倍液或1:1:12
白粉病
0波尔多液喷雾2-3次,效果较好。
黄芪紫纹羽病俗称“红根病”。因发病后根部变成红褐色,先由须根发病,而后逐渐向主根蔓延,根部自皮层向内部腐烂,最后全根烂完。防治方法:除清除病残体、轮作、雨季排水外,可结合整地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1.5-2.0kg进行土壤消毒或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甲托、退菌特等灌根。蚜虫7-8月份发生,为害嫩梢,高温干旱年份尤为严重,可用40%乐果0-0倍或50%避蚜雾-0倍喷雾防治。豆荚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包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钻出果荚外,入土结茧越冬。在花期用敌敌畏或敌杀死按用量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4次,直到种子成熟为止。[5]
植物文化编辑
黄耆-原植物[1]
相传,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4]
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SSR鉴定:目的:分析蒙古黄芪转录组序列中的SSR位点,设计引物并对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进行鉴定。方法:对蒙古黄芪根和叶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头组装,利用MISA软件搜索SSR位点并设计引物,随机选取对引物对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进行鉴定。结果:蒙古黄芪根、叶转录组共获得条unigene,平均长度bp。在长度大于1kb的条序列中检索到个SSR位点,选取其中对SSR引物对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进行鉴定,发现引物CL在10个膜荚黄芪样品中均能扩增出约bp的特异条带,而蒙古黄芪无此条带。结论:蒙古黄芪转录组序列的SSR标记可用于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的鉴定,这些SSR将为黄芪的遗传分析、种质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有利的工具。
:目的确定甘肃7个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的品质优劣。方法:从性状、显微、理化等方面对甘肃7个不同产地的蒙古黄芪进行质量比较研究。结果:甘肃7个不同产地的蒙古黄芪在性状上区别较大;显微结构及薄层色谱有差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小:而灰分、酸不溶物和重金属的含量差异较大。结论:甘肃7个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的品质差异较大,主要以庄浪、陇西、宕昌所产蒙古黄芪质量较佳。今后应从种、产、储、销等各个环节严格控制和提高栽培黄芪的质量。
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区别何在?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献,上面说蒙古黄芪是膜荚黄芪的变种,分布地域很相近,像在浑源,既有蒙古黄芪也有膜荚黄芪。后来向一些专业教授请教了一下,他们说二者只有通过仔细检查才能发现区别,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没什么分别,都是药典上的正品黄芪泡水喝的作用与禁忌,不懂的不能乱用黄芪简介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黄芪的分布
黄芪属约有种,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均产,但主要产于北温带。中国产余种,分布于东北至西南部。黄芪产于中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甘肃、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区,四川,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膜荚黄芪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蒙古黄芪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黄芪的药用价值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本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增强抗疲劳的作用
黄芪能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肌力。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6日或14日,能增强大鼠游泳耐疲劳的作用,并使游泳应激大鼠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增加,超过空白应激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黄芪可使游泳应激大鼠肾上腺重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增厚,束状带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表明黄芪增强大鼠抗应激能力是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来实现的。
黄芪补气养血
经常吃黄芪有补气养血的好处,有益中功效,对于出现内伤,身体疲劳,胃虚脾寒,经常腹泻,出现气虚,气衰,血虚等等症状,可以每日吃黄芪,就可以通过补气养血,远离这些疾病对身体构成的危害,但是必须要坚持,比如每天可以通过吃黄芪就能达到很好的补气养血的效果。
减缓自然衰老的作用
黄芪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减缓人胎肺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自然衰老过程,使细胞寿命延长达98代,对照组仅为61-66代,使寿命延长l/3。对小鼠肾细胞培养也有保护作用。黄芪并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动物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含量。过氧化氢损伤中国仓鼠肺细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黄芪总黄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生物膜的损害。
黄芪的食用方法
1、每天用黄芪3片,泡水喝。用黄芪3片,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2片,煎汤。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可以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黄芪鸡肉粥
食材有,黄芪10克,大米(一杯),鸡胸肉(也可以是一般带骨的鸡肉),枸杞(生完孩子第一个星期不要放枸杞)。不能用下蛋的老母鸡。大米淘干净,放适量水,把黄芪加进去,用电饭煲煮粥功能煮。鸡肉切碎,放盐,虾粉(虾皮打成的粉,代替味精调味),姜碎,腌制一下。待粥滚起来,米煮的已经打开糜烂时,电饭锅的时间还有十分钟左右就跳转保温的时候,打开盖子,把鸡肉倒进去搅拌,把鸡肉搅散,不要结团。最后加入枸杞。水的量看个人喜欢,喜欢稠的水放少些,喜欢稀的加多点水,如果水放多了煮出来想吃稠的话,只需把电饭锅盖回去,放一会,粥就稠了。
黄芪的禁忌
黄芪是比较常用到的中药,对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都有比较好的防治保健功效,但是在使用黄芪的时候,还是要注意量的,以免用量过多导致上火甚至其他副作用。给大家介绍黄芪用法的6个禁忌。
1、忌食生冷食物,忌烟酒浓茶
2、及过度劳累忧虑恼怒惊恐
3、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4、有过敏使者禁用
5、脾胃湿热者禁用
6、严禁配伍
黄芪的选择
挑选黄芪,先要看外皮,外皮发白,内心发黄为佳;再看黄芪切片的断面,有没有洞,因为黄芪容易霉蛀,有黑洞就质量不佳。最好能嚼一嚼,有豆腥气更佳。
黄芪气微、凑近闻有股豆腥气为佳,嚼之味道略甜。挑选黄芪时,以身干、条粗壮、皱纹少、粉性足、质坚实而绵、不易折断、味甜、无黑心为佳。凡切后金井玉栏不存在或不明显的,可能黄芪条受潮质变了。
当然,现在市场上基本上没有野生黄芪,都是栽培黄芪,这一点要清楚。
扁茎黄茋1蒙古黄芪绵黄芪的根都是中药材黄茋吗?扁茎黄芪不是中药黄芪,它是中药沙苑子。蒙古黄芪是黄芪的正品,绵黄芪是正品中的上品。
蒙古黄芪栽培技术蒙古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人药。它与膜荚黄芪的主要区别是:小叶12~18对,叶片长5~10毫米,宽3~5毫米,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花冠黄色至淡黄色,荚果无毛。蒙古黄芪喜凉爽气候,耐寒、耐旱,怕高温、水涝。适合在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栽培。主分布于内蒙古、山西、甘肃等省、自治区,北方地区均有分布。
栽培技术
蒙占黄芪多采用育苗移栽方式繁殖。育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木箱育苗,适合小面积栽培。在春季进行,根据移栽地的大小制作木箱。木箱内充填富含腐殖质的土壤。种子采用撒播方式,覆土2厘米左右。播后保持土壤湿润。另一种是大田做畦育苗。产区均采用这种方式。将选好的育苗地精作,施足基肥,每平米施圈肥0千克或磷酸二铵20千克。做宽1.2米的畦,按行距8厘米条播。每亩播2~3千克种子,育苗地播5~8千克种子。保持上壤湿润,半个月可出苗。
当年秋季或次年春进行移栽。移栽地应深翻耕细.施基肥。做成宽l~5米左右的长畦,按行距l5厘米、深5厘米开沟,将新挖的苗栽以株距10厘米斜摆人沟内,覆土,镇压。芦头在土下2厘米处为宜。挖苗与移裁时切勿伤芽苞,不然影响成活率。根苗长最好不短于25厘米。
出苗后要中耕除草2~3次。苗高15厘米左右追肥,每亩施人畜粪水0千克或尿素15千克,施后浇水。6月中下旬再施一次,每亩施堆肥0千克,加磷酸二铵10千克。
女孩每天喝黄芪泡水,一个月后医生都惊讶了!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这是民间对黄芪的认识,无论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在,但不可否认的是黄芪的功效确实不少。但是,人们都知道黄芪是一种中药,却不了解黄芪的具体功效。
黄芪泡水是黄芪的常见用法。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肝、脾、肺、肾经。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黄芪之功效与应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补气升阳,长于升举之力。常应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崩漏及眩晕乏力,或短气不足以息等,并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敛汗。多应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若卫气不固,汗出,又复加外感风邪者,可与防风、白术,以固表逐邪;
三是托疮排脓。常应用于疮痈久不溃破,或疮疡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又可用于疮疡溃破之后,气血虚弱,久不收口之患者,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伍金银花、皂角刺、蒲公英等用之;
四是利水消肿。常应用于阳气不运所致之虚性水肿。通过黄芪补气健脾,使脾阳得运而水利肿消。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而兼有气虚的,亦可用之,且常与防己、茯苓、白术等同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黄芪还有升高白细胞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黄芪服用小妙招!
1.黄芪泡水
黄芪是泡茶的佳品,取生黄芪10~20克,用沸水冲泡,加盖闷数分钟,趁热温服。每天服用有补中益气之功效。
2.黄芪+猪肝
黄芪补益脾气,猪肝护肝养肝,二者搭配食用有补气、养肝、通乳的作用。
3.黄芪+银耳
黄芪是补气佳品,银耳滋阴补肺,二者搭配可作为白细胞减少症者的食疗方。
黄芪等中药材在制成饮片前经过了一系列炮制,包括去杂质、晒干等一系列程序,卫生条件已经达标了,不必再用水洗。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甙类成分,水洗会让这些有效成分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影响治病效果。因此选择已经是粉末的黄芪粉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一情况,充分保证营养的不流失。
黄芪的食用注意事项
1、黄芪味甘性温,宜于气虚阳微的病人。如果湿毒内蕴,表实邪盛,气机壅滞,痰食郁结,疮疡肿毒初起及其它实症者,均不适合食用黄芪。
2、黄芪比较适用于脾胃虚弱的食欲不佳者,如果因饮食太多而引起食积症的食欲不佳者也不宜用黄芪。
3、黄芪中含糖类和淀粉类比较多,因此要注意防潮,防霉,防蛀,要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存储。
4、注意生黄芪和炙黄芪的区别应用。生黄芪多用于托疮,固表,利水;炙黄芪多用于益气补中。
蒙古黄耆简介蒙古黄耆(学名:AstragalusmongholicusBunge)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生长于海拔2,米至2,米的地区,见于草原。
蒙古黄耆
Mengguhuangqi
MongolMilkvetch,MongolianMilkvetch,InnerMongolianMilkvetch
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P.K.Hsiao
豆科Fabaceae,黄耆属Astragalus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而粗壮,棒状,稍带木质。茎直立,上部多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阔椭圆形,长5-10毫米,宽3-5毫米,先端钝尖,具短尖头,基部全缘,全缘,两面密生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具花10-25朵,排列疏松;苞片线状披针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仅在萼齿边缘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黄色,蝶形,长约16毫米,旗瓣长圆状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龙骨瓣均有长爪,基部长柄状;雄蕊10,2体;子房柄长,光滑无毛,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1.1-1.5厘米,无毛,先端有喙,有显着网纹。种子5-6粒,黑色、肾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于山坡,沟旁或疏林下。分布黑龙江,新疆,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药材主产于山西、内蒙古、吉林、河北等地。
以根入药。中药名:黄耆。
春夏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或斜切厚片,干燥。
主要含黄耆苷Ⅰ,Ⅱ,IV,大豆皂苷等成分。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病毒作用,抗癌作用。
甘,温。生用:益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炙用:补中益气。
生用: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不溃,溃久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炙用: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内服:煎汤,用量9-30克;或入膏,散,丸剂。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1.自汗:防风,黄耆各一两,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2.治消渴:黄耆三两,茯神三两,栝楼三两,甘草(炙)三两,麦门冬(去心)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千金方)3.治痈疽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黄耆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五味一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牡蛎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四圣心源)
北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1
2
3
4
5
6
7
分步阅读
北芪,即黄芪,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出去须根几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工具/原料:棉芪,绵芪,黄蓍,黄耆,王孙,独根,二人抬,炮台芪
功效1
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症,以及脾虚泄泻,久泻脱肛等。北芪的补气力强,善补肺气,可以治疗肺虚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症。常配党参、白术、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后的北芪补益力更强。
2
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北芪补气之中而有外达之性,故能补气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较好。临床上通过不同配伍,能治疗各种汗出症;同助阳药配伍,治阳虚自汗;同补气药配伍,治疗气虚自汗;同滋补药配伍,治阴虚盗汗。若气血不足,外受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药中配伍黄芪,能鼓舞阳气,补益汗源,使其发汗,所谓“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就是这个道理。这时宜生用。
3
益气升阳用于气虚下陷之症。中医认为脏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气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气升阳,可治疗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以及气虚血脱的崩漏等症。中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脏器下垂各症,补中益气汤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补气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阳。这时宜蜜制后用。
4
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肿,常配白术、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均有本品。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5
托疮排脓用于气虚痈疽久不溃破,或溃后久不愈合,常与党参、肉桂同用。取本品补气健脾,能促进脓疱的早溃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脓生肌作用。
END
用法用量1
10~30克。大剂量可用60~克。
END
食用方法1
北芪肉苁蓉煲猪展北芪为补气类药材,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肉苁蓉为助阳补肾类药材,能补肾、益精、润燥、滑肠;火麻仁为润下类药材,能润燥、滑肠、通淋、活血,均为性温、平,味甘。合而为汤甘润醇香,有补肾固表、润燥通便的功效,亦为秋燥时的家庭靓汤之一。材料:北芪20克,肉苁蓉、火麻仁各12克(中药店均有售),猪展肉克,生姜3片。烹制:各物分别洗净,猪展肉切块。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1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2
黄芪枸杞乳鸽方药:黄芪、枸杞各30克,乳鸽1只,料酒、精盐、味精、姜片、鸡清汤、鸡油各适量。功效:具有补气壮阳、固表止汗、解毒祛风之功用。适于中气虚弱、体倦乏力,表虚自汗及痈疽疮溃久不愈合之人食用。食用方法:将乳鸽宰杀,去毛、内脏、斩脚爪、洗净,放入沸水中氽一会,捞出洗净斩块放炖盅内。黄芪、枸杞分别洗净,放入炖盅内。将料酒、盐、味精、姜片、鸡清汤同放炖盅内,上笼蒸到肉熟烂,取出笼,拣出姜、黄芪,淋上鸡油即成。
3
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4
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5
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6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
7
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END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END
注意事项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肿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忌服。
北芪的常用量为9~30克,由于北芪升阳助火,性微温,对于邪气盛、无汗,阳亢有热毒的患者,均不宜使用。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我非常喜欢这句格言,它是胡适先生说的。
著名学者胡适因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原本对牛鬼神蛇的中医有不小的偏见,然而一味中药却彻底改变的他的看法。年秋,胡适因水肿遍访西医,吃了很多种西药却不见什么好转,后幸得民国初北京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方子里第一味就是黄芪,而且采用大剂量来治疗,用到了四两(克)。如此大剂量的黄芪真的控制住了胡适的病情,其病迅速痊愈。不久胡适的友人罹患水肿,肿到两眼难视,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亦不出百日便好。
陆仲安非常擅长用黄芪,人称“陆黄芪”。“洋”的胡适先生便对“中”的黄芪不离不弃了,平日常用黄芪泡水饮用,体力明显改观。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王孙”者非人也,黄芪是也。
内蒙古打造西部蒙中药材产业带发力精准扶贫 目前,呼、包、乌兰察布已经开始打造蒙古黄芪种植基地,正在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种植示范基地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生产发展环境。”据悉,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已经建立了多个黄芪种植基地,帮助当地的农民改变种植习惯,扶持贫困户走出贫困。(内蒙古打造西部蒙中药材产业带发力精准扶贫) “内蒙古已经开始推进建设百万亩道地们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项目,中药种植正在服务内蒙古的精准扶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内蒙古医药商会会长王岩山告诉记者。 据了解,国务院于去年引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内蒙古相继出台支持蒙中医发展若干意见,“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要把蒙中医药产业打造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 中药种植服务贫困户 包头市达茂旗石宝镇腮吾素村,36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农牧民向中药种植企业流转了自己的土地,每年他们可以拿到元的分红。 腮吾素村委会支书栗天喜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腮吾素村已经种植中药黄芪0亩,成立了3个中药种植合作社,每亩黄芪可以收入近0元。全村21户、36个建档立卡的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到中药种植。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发现,截至目前石宝镇中医药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全部实现了订单销售,农民在种植中药材后,亩产可以达到多斤,亩收益已经超过了普通农作物的种植。 公剑,内蒙古天创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用他的话说,中药种植是个赔钱的活,公司成立总资产从年0万到年万,他在不停的赔钱的经营中才发现了种植黄芪这个产业链。公剑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53个中药品种,只有黄芪从开始就在为公司盈利。截至目前,公司中药种植中,98%都是黄芪,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已经建立了多个种植基地,帮助当地的农民改变种植习惯,扶持贫困户走出贫困。仅在达茂旗石宝镇,就有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到中药种植中来,公司每年以入股比重的8%,为贫困户提供分红收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全表示,目前,全国野生蒙古黄芪、膜荚黄芪总蕴藏量为3.88万吨,栽培蒙古黄芪、膜荚黄芪总蕴藏量为23.11万吨,其中,野生蒙古黄芪蕴藏量为吨,栽培蒙古黄芪蕴藏量为19.69万吨,栽培黄芪占市场主要供需量。蒙古黄芪是分布于内蒙古、山西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特有药材,自古以来,其药效价值受到传统中医的认可,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目前,呼、包、乌兰察布已经开始打造蒙古黄芪种植基地,正在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种植示范基地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生产发展环境。”目前,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石宝镇,万亩黄芪种植核心示范区已建成,年产黄芪0吨。公剑称,企业开展示范化种植,形成集生产、销售、科研于一体的专业型中药材种植基地,能够为药企提供各种规格黄芪,以及按要求进行清洗、加工、仓储、配送服务。此外,基地与当地农户合作,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同时,保证了人员、土地等种植生产条件,为企业创造了稳定的生产环境。基地规划到年,以核心区带动当地农户,形成6万亩黄芪种植基地。 公剑的公司只是内蒙古推动中药种植发力精准扶贫的一个个例,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内蒙古医药商会了解到,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鄂尔多斯、达茂旗、四子王旗已经成立专门种植委员会,积极推动内蒙古优势蒙中药材生产骨干企业、种植流通企业与国内外蒙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强强联合,共建跨省(区、市)集中连片蒙药材种植、中药材生产、加工、仓储、输出、基地。 打造西部蒙中药材产业带 王岩山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今年,商会力争在全区蒙中道地药材示范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至40万亩,加快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盟等地区蒙古黄芪、黄岑、防风、赤芍、桔梗、麻黄、北沙参、知母、北苍术、金莲花等蒙中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挥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阿拉善盟等地区甘草、沙棘、枸杞、苁蓉、锁阳、苦豆子、银柴胡等特色资源种植优势,打造西部蒙中药材生产及滋补保健为特色的产业带。 王岩山坦言:百万亩蒙中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成后,一是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濒危野生及大宗特色蒙药材中药材资源,加快濒危稀缺蒙药材中药材繁育种植基地建设。二是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把农牧民从传统的种植经济模式转向具有高附加值的蒙中药材种植经济发展模式。三是有利于提高蒙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把过去松散型的蒙中药材种植形式组织联合起来,实施蒙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按照百万亩蒙中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的规划和目标,支持蒙中医药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联合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打造内蒙古蒙中药材品牌,努力把蒙中医药产业打造成为自治区支柱产业。四是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央和内蒙古有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带动贫困地区农牧民转型发展,达到精准脱贫和全区农牧民创收致富。
耆,长也。耆者,长者也,指年长之人。黄耆色黄,色黄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补药之长,故名。蒙古黄耆开放分类: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蔷薇亚纲被子植物亚门豆目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基本信息编辑信息模块中文学名:蒙古黄耆拉丁学名:Astragaluspenduliflorussubsp.mongholicus命名者及年代:(Bunge)X.Y.Zhu分布区域:云南,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陕西,山西,西藏目录1基本简介
2相关变种
基本简介/蒙古黄耆编辑植株较原变种矮小,小叶亦较小,长5-10毫米,宽3-5毫米,荚果无毛。产黑龙江(呼伦贝尔盟)、内蒙古、河北、山西。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上。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乌拉山。根亦作黄耆入药。
相关变种/蒙古黄耆编辑阿克苏黄耆AstragalusaksuensisBunge 樟木黄耆AstragaluschangmuicusC.C.NiP.C.Li 祁连山黄耆AstragaluschilienshanensisY.C.Ho 窄翼黄耆AstragalusdegensisUlbr. 窄翼黄耆(原变种)AstragalusdegensisUlbr.var.degensis 大花窄翼黄耆(变种)AstragalusdegensisUlbr.var.rockianusE.Peter 梭果黄耆AstragalusernestiiH.F.Comber 多花黄耆AstragalusfloridusBunge 广布黄耆Astragalusfrigidus(L.)A.Gray 短花梗黄耆AstragalushancockiiBungeexMaxim. 秦岭黄耆AstragalushenryiOliv. 沙基黄耆AstragalusjosephiE.Peter 天山黄耆AstragaluslepsensisBunge 光萼筒黄耆AstragaluslevitubusH.T.TsaiT.T.Yu 长萼裂黄耆AstragaluslongilobusE.Peter 黄花黄耆AstragalusluteolusH.T.TsaiT.T.Yu 黄耆AstragalusmembranaceusBunge 淡紫花黄耆(变型)AstragalusmembranaceusBungeform.purpurinus(Y.C.Ho)K.T.Fu 黄耆(原变种)AstragalusmembranaceusBungevar.membranaceus 边向花黄耆AstragalusmoellendorffiiBungeexMaxim. 莲花山黄耆(变种)AstragalusmoellendorffiiBungeexMaxim.var.kansuensisE.Peter 边向花黄耆(原变种)AstragalusmoellendorffiiBungeexMaxim.var.moellendorffii 单蕊黄耆AstragalusmonadelphusMaxim. 单蕊黄耆(原亚种)AstragalusmonadelphusMaxim.subsp.monadelphus 西太白黄耆(亚种)AstragalusmonadelphusMaxim.subsp.xitaibaicusK.T.Fu 木里黄耆AstragalusmuliensisHand.-Mazz. 新单蕊黄耆AstragalusneomonadelphusH.T.TsaiT.T.Yu 黑紫花黄耆AstragalusprzewalskiiBunge 紫花黄耆AstragaluspurdomiiG.Simpson 灌县黄耆AstragalussimpsoniiE.Peter 东俄洛黄耆AstragalustongolensisUlbr. 小金黄耆AstragalusxiaojinensisY.C.Ho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功效: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别名: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绵黄芪、绵芪、独根、绵黄。主治:脾气虚证及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气虚自汗、浮肿,小便不利、气血亏虚用法:煎服,9至30克,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药性:甘,微温
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荚黄芪,蒙古黄芪或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两季采挖,除掉须根和根头。
黄芪作用和功效
黄芪生用能生肌,炙则又能补中气。黄芪甘温味微甜,利水排脓医下陷。生用走表炙走里,气虚不固自盗汗。
1、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
2、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
3、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用于治慢性虚弱,内伤劳倦,消瘦泻痢,食欲减退。
4、黄芪能固表,用于治表虚自汗,内热盗汗。
5、黄芪有补气功效,可治病后气虚体弱、四肢无力或肺脾气虚,用于治气虚者,痈疮久不愈,长久不溃破,溃后久不愈。
6、黄芪有补气利尿退肿功效,故适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之证,用于治急慢性肾炎,水肿,消渴证(糖尿病)。
黄芪的治病验方
1、用于体弱气虚,四肢乏力,可用党参克,黄芪克,用水煎服,去渣取汁,滤清浓缩,加冰糖5千克,收膏。治脾虚气弱,食少便溏或者泄泻,可用黄芪,白术,制成膏剂。治血虚证和血虚发热证,可用黄芪30克,当归6克,用水煎服。治气虚阳衰,怕寒多汗,可用黄芪,附子各等分,生姜10片,用水煎服。
2、用于痈疽不溃,可用黄芪12克,川芎9克,当归6克,炒穿山甲3克,皂角刺4.5克,用水煎服。如果治气血双亏而兼有阳虚者,痈疽溃久不敛,可用人参8克,肉桂8克,川芎5克,地黄15克,茯苓8克,白术10克,甘草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芍药8克,生姜3片,大枣2枚,用水煎服。
3、气虚自汗: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桂枝10g,杭芍15g,浮小麦30g,桑叶20g,生姜,大枣,甘草各6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2星期。具有补气止汗的作用。可治气虚自汗等症。
4、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室性早搏:黄芪30g,水煎。口服,每天三回,连续服用60日。可益气养心。
5、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芪30至90g,水煎。口服,连续服用2至12个月。
6、治疗体虚自汗,易感冒:黄芪15g,水煎。口服,隔一天一剂,10日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停药五天再行第二个疗程。
7、治疗慢性溃疡久不收口者:黄芪适量的,研成极细粉,装瓶留着备用。用时取药适量的外敷于溃疡处,可生肌敛疮。
8、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黄芪30至45g,用水煎服。服药的时候不要吃刺激性食物与洗凉水。
9、预防感冒:黄芪g,放进0ml水中,煎至0ml,取上清液放入适量的防腐剂,装容器内备用。用时每侧鼻孔滴三至四滴,每天两回。用药后要轻揉鼻以便药液分布得更均匀。
10、治疗肠风泻血:黄芪,黄连等份,共研成粉末,用面调成糊状,做成如绿豆大小的药丸,每回30丸,米汤送服。
11、内脏下垂:黄芪60g,党参15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白术10g,柴胡10g,葛根15g,枳壳10g,甘草5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两至三个月,具有补气升陷的作用。
12、贫血:黄芪30g,当归15g,党参15g,茯神15g,鸡血藤30g,生姜,大枣,炒白术,陈皮各10g,砂仁3g,炙甘草6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个月。具有益气补血的作用。可治气血不足之贫血,症见脸色苍白,无力神疲,动辄心慌,头晕眼花等症。
13、少尿: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熟地黄15g,黄精15g,益母草20g,车前子,草各20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两至三个月。具有补肾利水的作用。可治少尿或者无尿,体乏无力,面浮肢肿,不思饮食,烦躁不安者。
14、功能性低热:黄芪30g,龟版15g,青蒿10g,功劳叶15g,当归10g,甘草6g。先把黄芪,当归,龟版用沸水煎煮半小时后,再放进青蒿,甘草,功劳叶煎10分钟,取药液ml分早、中、晚温服。具有补养气血,清虚热的作用,可治无明显原因的低热,功能性低热等症。
黄芪保健食谱
黄芪炖乌鸡益卫固表黄芪30g,防风,焦白术各15g,乌鸡一只,盐适量的。把鸡去内脏洗干净后入沸水里焯一下,把上述几味中药用纱布包好,装入鸡肚内,入锅加水和盐适量的,炖至鸡烂熟就可以。黄芪鲤鱼补益脾胃黄芪30g,鲤鱼g。把鱼去杂,和黄芪同置砂锅里,加清水共煎,调味,鱼熟烂后饮汤食鱼。比较适用于脾胃虚弱,消瘦无力和营养不良性浮肿等症。黄芪鳝鱼汤补气活血黄芪30g,红枣5枚,鳝鱼g,姜片3g,色拉油一大匙,料酒,酱油,盐各适量的。把黄芪,红枣洗干净,鳝鱼去杂洗干净后切块;起油锅放进鳝鱼,姜,盐,炒至鳝鱼半熟,把黄芪,红枣放进锅里,加清水适量的,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约一小时至熟,加料酒,酱油调味。黄芪桂枝五物饮益气和营温经通痹黄芪18g,白芍10g,桂枝10g,生姜12g,大枣6枚。用水煎服。北芪炖鲈鱼养血补气健脾行水鲈鱼一条(重约g).黄芪30g,料酒,精盐,葱段,姜片,生油,鸡精少量。将黄芪浸润洗干净切成片。把鲈鱼去鳞,鳃,内脏,洗干净,入油锅煎到金黄色,锅里注入适量的水,加入鸡精少量,然后加入黄芪,料酒,盐,姜、葱,武火烧沸,撇去浮沫,改为小火炖至鱼肉熟烂,拣出黄芪即可。具有养血补气,健脾行水的功效。比较适用于脾虚食少,无力,眩晕,心悸,健忘,面色无华,还用于慢性肝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慢性白细胞减少症,慢性支气管炎,脑血管意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和周围神经麻痹等症。补虚正气粥益气固本炙黄芪30g,人参3g,粳米50g,适量的白糖,先把人参,黄芪切成薄片,用凉水浸泡半个小时,入砂锅煮沸,后改用小火煎成浓汁,取汁后,再加凉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把两回煎汁合并,分两份于每天早晨和晚上用粳米加适量的水一起煮粥。粥成后,加白糖调味,稍煮就可以。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星期。具有益气固本的功效。比较适用于年老体弱,元气不足,脸色苍白,身倦肢乏,动则自汗,易于感冒,大便溏薄等症。长期服用大补元气,益寿延年。黄芪茶提高体质生黄芪15g,大枣10枚。水煎代为茶饮。具有提高体质,增强人体肌表的防御功能,提高预防外感性病患能力的功效。比较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感冒的人,有比较好的预防治疗感冒作用。黄芪补血饮补益气血黄芪30g,当归10g,山慈菇10g,甘草5g。把上述药材一并放进砂锅里,稳火煮沸约半小时后去渣取汁备用。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比较适用于肿瘤手术后气血虚弱而头晕眼花,体乏无力等症。注意事项
1、黄芪味甘性温,宜于气虚阳微病人。如果表实邪盛,湿毒内蕴,气机壅滞,痰食郁结,疮疡肿毒初起及其它阳证与实证,均不适合用黄芪。
2、注意生黄芪和炙黄芪的区别应用。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蜜炙黄芪多用于益气补中。
3、黄芪比较适用于脾胃虚弱的食欲不佳者,如果因饮食太多而引起食积证的食欲不佳者不宜用黄芪,
4、黄芪中含糖类和淀粉类比较多,要注意防潮,防蛀,防霉,要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存储。
:目的研究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体积分数为80%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黄芪皂苷Ⅳ(ZD1),异黄芪皂苷Ⅱ(ZD2),黄芪皂苷Ⅱ(ZD3),膜荚黄芪皂苷Ⅱ(ZD4),黄芪皂苷Ⅰ(ZD5),乙酰黄芪皂苷Ⅰ(ZD6),异黄芪皂苷Ⅰ(ZD7);2个为异黄烷类化合物,分别为:2′,4′-二甲氧基-3′-羟基异黄烷-6-O-β-葡萄糖苷(ZD10),(3R)-8,2′-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烷(ZD14);2个为紫檀烷类化合物,分别为:(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ZD11),(6aR,11a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ZD12);4个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ZD8),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ZD16),毛蕊异黄酮(ZD13),阿弗罗摩辛(ZD17);其余2个化合物为:β-谷甾醇(ZD9)和胡萝卜苷(ZD15)。结论化合物ZD2,ZD4,ZD6,ZD7,ZD10,ZD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根。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它有许多功效,可以起到这些作用。
1.补气升阳
可用于脾气虚弱,中焦失运引起的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等症;气虚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脏器脱垂症;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引起的气虚发热、视物模糊、耳鸣耳聋等症。
2.固表止汗
可用于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等症。
3.利水消肿
可用于脾气虚弱引起的尿少浮肿、疲乏无力、纳呆便溏等症;卫表不固,外感风邪,水湿郁于肌表之风水证。
4.生津养血
可用于气血双亏引起的心悸乏力、头晕目眩、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孕妇胎动或滑胎、产妇缺乳或少乳等症;气虚失摄引起的吐血、便血、紫癜、崩漏、遗尿等症及气虚肠道传导无力引起的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疼痛等症。
5.行滞通痹
可用于气虚血瘀引起的中风偏瘫、口眼歪斜、胸痹心痛等症。
6.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可用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及小儿疮痘气虚塌陷者。
黄芪的作用众多,如果存在以上所述问题,均可对症治疗,喝一个月定能缓解症状。尤其是气虚、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经常头晕的人,用黄芪泡水喝可以补气、升阳,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但黄芪毕竟属于中药,不能擅自饮用。且黄芪属温热性质的药物,久喝容易上火,应适当饮用,不能代替白开水。还有,有以下情况的人不能用黄芪泡水喝。
1.对本药过敏者不宜泡水饮用。
2.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症不宜使用,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本药泡水饮用。
3.平素容易上火、大便干、小便黄,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耿介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yy/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