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星期二),我们援藏医生一行五人到达阿里地区普兰县。从海拔米“高升”到米,每个人的高原反应或轻或重,但均无法避免。医院的领导们熟悉这个规律,安排我们休整至下周一上班。普兰和韩城有两小时的时差,这里的工作作息是早上10点钟上班,中午1点钟下班,下午4点上班,6:30下班。虽然我们还没有上班,但要在县政府的机关食堂吃饭,所以也就慢慢调整成了普兰节奏。
普兰县不大,一共两条主街,用缺氧的频率和步幅,两小时内就可以走完。街上人很少,很多店铺都没开门。据当地人讲,因为疫情原因普兰中印尼边境口岸关闭,旅游经商的人流中断了,所以普兰县城显得很萧条。援藏队伍有纪律,不经允许是不能出城的,所以我们最习惯的适应方式就是白天在街上散步,晚上看天上的星星。昨晚仰望星空时我想,郭沫若一定没来过西藏,因为他在《天上的街市》里对明星和街灯的混淆,在这里绝对是清晰的各自,因为天高星亮。
昨天接到孟院长的本来想让你们休息到周末,但上级要求周六要举行“普兰县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广场义诊,希望派医生参加。我征求五名援友谁愿意去,大家争相请缨。援藏医生在原单位都是科里的技术骨干,每天的忙碌早已成习惯,长时间的无所事事让他们已经有些不适了,而且大家都急切的想了解这个气候、水土、饮食和生活习惯与内地大不同的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疾病谱。那就全体出动,和医院的八名援友组成普兰史上最强大的义诊团。
我们10点半到达中心广场开始准备,广场中央进行着“非遗”的展示活动。藏族群众能歌善舞,他们习惯于用歌舞庆祝他们节日、表达他们的快乐。11点,我们的义诊开始,科目分为内、外、妇、眼科。在西藏的户外,帽子和墨镜是防范太阳强光的必须,我们这些“白大褂”的也不例外。一开始我还不习惯带着墨镜给患者检查,但工作一小会儿眼睛就有些难受了。藏族群众秩序感很强,对援藏医生也很尊敬。虽然人很多,但都在各自科目的医生面前自觉的排好了队。
我接诊的第一位患者是个14岁的小男孩,因为他从小上学,所以我们的交流没有障碍。他是双眼急性结膜炎,我给他开了药,并详细的嘱咐了预防传染和复诊的事项,从表情上看他很满意,说了一句我没听懂的话就去领药去了。
第二个病人是个老大爷,他不懂汉语,院上给我们配有两个年轻同事做翻译。老头对着我的翻译讲了一阵子藏语,翻译过来是眼疼、怕光、流泪好多年。我问视力如何,他说前几年看不清经书了,这一两年看不清远处的羊了。我给他做了一个眼表检查:结膜充血,上下睑结膜散在肥厚的瘢痕,这应该是几十年来结膜炎反复发作的结果。看近不清是老花,看不见远处的羊,可能是白内障,也可能是其它眼病,医院进一步检查。按医疗原则处理完后,我让翻译给老先生再三强调了手卫生。
第三位是个中年汉子带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走到我跟前用手指着小男孩的右眼比划,因为翻译去为别的医生工作了,我就先检查,只见孩子右眼紧闭、眼泪像流水,我强扒上睑后看见角膜中央溃疡已经很深了,似乎都要穿孔。我急忙喊来翻译,告诉汉子,让他带孩子赶紧去拉萨吧,病情很严重,也许拉萨能保住孩子的眼睛。汉子牵着孩子走了,我一直在担心他们会不会去两千公里外的拉萨。
又是一位老大爷,他说左眼流泪七八年了,眼角疼。我看他泪湖充盈外溢,就让翻译拿个棉签,在泪囊处一压,一包黄脓就瀑了出来了,把我的翻译吓了一跳,我告诉她,这是化脓性泪囊炎,她说没见过……
广场中央的歌舞表演散场了,过来义诊的病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翻译左右开弓,已经忙不过来,病人站在跟前总是要等翻译。我看旁边有个戴眼镜很文静的学生模样的藏族小姑娘,就问道,你能翻译吗,她点点头,说可以,并落落大方的做了自我介绍,她叫格桑,是华中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因为疫情没复学,她愿意在假期给援藏医生当义工做翻译。格桑很聪明,她流利的和病人们交流时,我能听出来她是很尽心尽力的,尽管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因为眼表炎症的病人很多,为了提升效率,我编了四条医嘱:1.强调手卫生;2.一盆一巾;3.避免强光直射;4.拿处方到救护车上取药。有此类情况,我只要告诉格桑:四条,她就能很好的处理了病人。我旁边的援友笑问,你不停的喊四条,在打麻将吗?我说你过来看看我是怎么工作的,他坐我旁边观摩了一会儿,因为不懂藏文,很惊异于一个汉语“四条”竟有那么丰富的藏语内涵。
太阳已升到了头顶,一点钟了,援友们都处理完自己的病人,聊着天在等我,而眼科的病人还排着长队。救护车上的护士也告诉我,带来的各种眼药已经发完了。我得加快速度,闲下来的翻译们也过来帮我,格桑也加快了“四条”的宣教,但我还是拖了大家的后腿,两点半才处理完最后一个病人,害得大家错过了县机关食堂的开饭时间。
医院也经常组织义诊,每次面前病人排长队,最后影响大家吃饭和回家的总是我的女神刘江茹,今天却是我给大家拖了堂。我问当地的医生,为什么眼科病人这么多,他说,因为你来了,这方圆三四百公里才有了眼科医生。
初来乍到,尽管业务还没正式开展,但今天的各种接触让我感受到,这里需要我。
—END—编
辑:赵明投稿邮箱:hcszxyjs.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yy/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