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半面而右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极拳半面向左转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后两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虽然三拳“太极式”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内意要领却基本一致:腰要用意塌住,两肩松开,心气要自然、平稳、沉静。孙式拳用法之理就是制人之中心;拳术修炼之理就是诚一、归一、守一,即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而孙式拳的目的就是通过拳术的修炼,体一悟道。大多功夫都是动中求静,而道家修炼功夫则是静中求动,具体目标是还虚、胎息的境界,是先天修炼的秘诀,以达到长生的目的。 就在无极式的基础上改为太极式;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撑船时用的竹篙一样,左手掌心露盖于自己的肚脐眼,右手不动,向右旋时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转,即拳中之研劲。无极式时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极式时两足足根各向外扭,两足足趾均向地扣紧,这样做既感到心平气和,依靠重心在两足足根,身子往下坐,松开胯根,右膝不冲过右足足尖,要膝与足尖垂直成一直线,左手在下,右手中指盖在左手食指上,两手与胸间人字骨相齐,这就是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内三合,然后迈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齐一线向前迈出,要在不影响右足与右胯之下向前,如推东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如拳谱上说:脚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着地,足尖后着地,在着地的同时,要与后足即右足时把两足足根向外扭,把两足足尖向下扣,两膝如同骑马般向里扣,右腿在极力松胯,即往后坐满在足根,然后用力往上蹬,蹬腿、扣膝、扣足尖、扭足根,都不许显露形迹,在左足迈出的同时,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之指要撑开,大指与食指之间的虎口与人字骨在一水平线,肘要朝上极力往里裹,这是左手,右手往后拉,拉至肚脐眼,手腕靠脐停止,也要平腕竖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离肋,左手食指中指分开,如有两线牵着两眉,即拳谱上说: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开,极力往上翘,这就是二指挑肩,这就是三体式,右足足根与右胯与右肩成一条垂直线,左足足跟与左膝与左臂肘尖成一条垂直线,外三合是形意原的基本功,初练时老师往往传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规矩,亦不将平腕、竖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脚跟相告。先从扣足尖、扭足跟、扣膝顶膝、松胯塌腰蹬腿、垂肩松肩裹肘、平腕竖掌、手根横翻、二指挑眉挑肩、竖项头目视虎口、嘴虚合、齿轻叩、舌顶上腭、自足趾手指及头顶等五处,要由下而在喊口令“一”均要做到。用这九要作为练拳工具,使人体由踵至顶浑然成为整个一块钢铁。心与意合,就要做到整个体重70%置于后右足跟,30%置于前左足跟,也就是单重。内求三合,力除三害,其出发目的,就是要求身体组织稳定,循环系统正常。在内三合外三合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九要,由下而上逐一检查足尖扣了没有,足跟扭了没有,膝往前顶了没有,扣了没有,胯松了没有,坐满在两足足跟没有,腿往上蹬了没有,腰往前向下塌了没有,肩往下垂扣了没有,两肘往下垂往里裹了没有,两腕要平着塌了没有,两手指要撑开,两手手掌要圆满,手根往外横翻,大指与食指之间虎口要极力分开,力求食指指竖直,左手食中二指象有二根线牵牢印堂间两眉眉端,右手食中二指指尖象有二根线牵牢右肩,最后检查竖项和顶头。这种检查起初时只能一二个项目,逐次增添就能习惯在一声口令下即能自踵至顶完全都到,以后开步打劈拳时每手都要做到,即等于写字时没一笔败笔一样,所以要这样练法其目的把四肢散乱互不相关养成浑然一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体则首尾相应,所以要用九要的方法使得躯干和上下肢紧密联系一起。 三体式 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谓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它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头,臀,脚跟,为一线;重心放在后脚上。前脚的脚后跟与后脚脚后跟在一条线上,并明白双脚,双腿的撑劲。体会到重心的同时,明白档圆。孙氏拳三体式区别于其它行意拳之一式:小手臂保持扭劲,有涨感;两掌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但同为立掌,上掌中指尖于眼同高;大臂有内扣之意。体会撑劲。三体式站好姿势后,要求不加一丝血气在其中,即心中平和。站三体式,开始是增加腿部力量,但目的是调息。道家有炼丹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即趺盘坐定之后,静下心来,将心意神气入于丹田之中,万念具泯,一念独存。久之,静极,真阳萌动(即有时真阳勃起)而精生,真气萌发,然后不离不即,绵绵若存,以文火养之,这就是最初还虚筑基之功,然后才能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工夫。 由无极式(无思无意,无形无象)——虚无含一气(无形之横拳,动之初始之征兆)——太极式(浑圆一气形成)——两仪式(动而分为阴阳)开始,是由静到动,是心中生一气,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三体式姿势站好,将神气注于气海(丹田)之中,其心意如同人平地立竿将要立住之时,心气自然平稳沉静,是心与意合,是由动到静。血气不加于丹田之内,心中静极,真意则萌发,元气萌动,形成形意拳内劲之萌芽,这是由静而后动,是人的先天元气真意萌动,这便是形意拳最初还虚筑基之功,形意拳的基础,五行十二形演练之起点,叫做先天之真意;而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叫做后天之形。以后天之形按照规矩形容内中先天之意(即外有后天之形内有先天之意),自最初还虚开始,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以至达到神化之功,这便是形意拳练习之道。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和气,以至精气满足中和,中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这就叫形意拳内劲,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孙禄堂当年教学生时,十分严格要求站好三体式,要求初学者先站一百天三体式,以求最初还虚之功,因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习者不知其所以然,为使学习者免入歧途,所以三体式是形意拳入门之总机关。一百天是对初学者的最初要求,即站一百天才可开始练习劈拳,但三体式还要继续站。 孙先生晚年将三体式曾改为立掌,但非90度,塌腕,虎口要圆,手往前推,后面掌也为立掌;身子向出手侧倒,但外型不要有所表现,此倾倒的目的,可使脚趾自然抓地。其实有些拳家不知脚为何抓地,这只是在实战中出现倾倒显现时一种自然保护,故此式要倾斜(外型不可带出,切切!)练习脚趾之力。关于立掌、塌腕、前推的目的,可使周身成为一体,形成整劲。崩拳孙禄堂晚年练法和书中都不相同。腰中之拳是立拳,而非拳心朝上。此三体式更科学的表现了形意整劲的练习。孙禄堂的三体式寓意明显,如果接触过军队的刺杀训练,就会对这个动作感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顺掌三体式与立掌三体式内意有别,顺掌三体式,其意在顺。立掌三体式,其意在圆。谓之在圆,因有三窍,可由立掌中体会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不同的劲意。若为顺掌则难体会此三窍的妙用。立掌要领:虎口撑圆,讲究一个字塌,塌则气沉腹充实,为练功之架。顺掌要领:掌背与臂平顺,讲究一个字顺,气灌四捎,为用之架。内家功成一般内劲直达指端,用指发人,收放容易控制,不易伤人。手形与劲力,食指与拇指撑开、食指向上挑住劲儿,指尖微扣,拇指与食指虎口撑圆、指尖微微向里扣住劲儿,其它三指均向里扣劲,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大指与小指这时也是向外撑的劲儿,这样,大指、小指与食指、三指之间形成一个很圆的劲儿,然后手腕极力立起(书中手腕是不立的,但晚年改为立掌),塌住劲,也叫塌腕,手的大指一侧向外拧劲,手心向回缩劲,这时,塌、拧、扣、挑、缩、五劲齐全。前脚,脚尖向正前方,如果地上划一条直线,这时,脚的内侧应紧靠线的边缘。后脚脚尖与前脚脚尖呈45度角分开,(步子的大小可以根据人的高矮和式子的高低具体决定)。前脚后跟对着后脚的踝子骨。这时全脚要落实,脚尖抓地,脚后跟往外拧劲,后脚往前蹬劲,前脚往前搓劲。重心的分配是:前脚三分,后脚七分。这时脚的力量应该是:抓,蹬,搓,拧,扎。(两脚向下扎跟)。特别注意一是脚尖抓地不能太过,否则站不稳。二是向下扎跟之力来自松腰和松胯。站桩重要的是姿势一定要准确,注意腹部的感觉,也就是气沉丹田。注意一定要三尖相照,整个身体要正,不要歪斜,但要有身体向前冲的意念,但形是向后坐。前后手都要有撑劲,不能一味的松,但不是说要用犟劲。站完桩,可以站浑圆桩放松,然后拍打全身,练练惊抖劲。下面是孙存周先生论三体式,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础,为各拳之起点。其主要在两足不可双重。单重又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之谓。主要者注重后足,前足可虚、可实,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折纯刚是也。三体式为形意拳之根本,务要详视学者身体有无斜倚,说明其三折、开裆、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执张开,食指直立,手掌微向里合,目注视食指梢。 三体势因站的标准不同,站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后脚尖至前脚跟一跪距离,臀肩脚后跟与一垂面相切为标准姿势或称三体势的临界状态,此势难度大,单腿支撑突破10分已十分困难。三体势站的时间长短,首先取决于姿势的选择,姿势难易取决三个因素:1、前后脚之间的距离;2、姿势的高低;3、重心的位置。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后腿的持重大小。难度小的姿势容易入静和调息,时间有与浑圆桩相提并论的可能性。标准单重三体势难度较大,加上规矩要领约束,初练者来说时间少长,还谈不上入静的问题,就气息难调,腿部颤抖,以致全身开始发僵。假设站桩人规矩要领完全掌握,调息已经完成,可以放松身体,气沉入丹田,五脏归位,按标准单重三体势站桩〔排除微调和腿部颤抖〕保持姿势一动不动,单腿支撑突破十分钟是一大关。形意拳四正八柱 形意拳扣脚趾、拧脚跟的功夫称为鸡腿。形意拳一站出来就要做到一气合四象。虎抱头、熊膀、龙身、鸡腿。股大肌两根就是鸡腿。要做到筋象钢筋一样坚硬而又不能失去弹性,这叫做筋长力大,这是暗劲要做到的基本功,就象人推着板车走上坡,千斤重量都往上在拉,筋长力大。 当小周天循环时,从长强穴入气,吸气提肛,立刻走道百会穴,速度相当快,然后从鼻尖到喉咙再往下到会阴穴,速度象眼泪在流,而感觉如蜜糖般甜,到达会阴穴后稍微停顿,然后重复长强穴入气的过程,这就是小周天锻炼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从膻中到肚脐中出现一条白线,这叫做气槽。练到一定时间,头脑爆炸,百会穴旁有两个小心脏快速跳动,当慢慢平息下来以后,这样就能够做到鹤发童颜,返老还童,皮肤非常细嫩光滑,脸和手也如婴儿一般光滑。松肩、松胯、坚顶要把每个关节脱开拉长,如两肩拉开做到胸中空,虚灵顶劲,一定要顶足,这才能有利于小周天循环,胸要空,使呼吸加深,同时气就满了,腹象皮球一样饱满。呼吸加深气就不上涌,这样不论是打拳练功或者做其它高强度工作就不会气往上涌,做到心平气和。使人的皮肤变的细嫩。
一、无极式(沙地立竿) 站立方法;两脚根靠拢,两脚尖分开成90度。此时不能扣脚趾。两膝微弯,两髋根微向后缩,腰部稍塌,就是身子要直一点。头要向上顶。两手自然下垂于两腿侧。两肩夹骨向两侧打开,两肩微向里合。不可露形。此动作正确了,前胸自然松空。两肋自然抽紧了。所谓的含胸拔背,不是把胸弯着,而是靠打开后面的肩夹骨而使前面松下来空下来。这和外家拳就是一个道理了。所以孙老说拳术无内外家之别。直项,顶百汇,即向天顶头。不可扬下颚。目视前方或下视前下方。舌卷顶上颚,扣齿,嘴微闭。意守丹田。气沉丹田。呼吸方法;吸气法;气自会阴处向上,自身体后顺脊柱上去,经后项直上百汇。呼气法;自百汇起,缓缓由前脑向鼻,口,喉,胸,腹,经丹田而后至会阴。稍停于会阴处,再吸气重复。吸气时髋根稍有内缩,人的重心缓缓向脚后跟移去;呼气时,两髋根稍稍向前移动,人重心缓缓向脚前掌和脚尖移去。如此反复移动,以求静中有动。不可有意为之,只可自然形成。此法练习久之,便走通为小周天了。此式最少重复二十次以上,有时间者最好做十五分钟以上。再做下动。二、太极式 双掌外旋手心朝前打开双肩夹骨,双肩自然尽量下垂,可看出明显肩下沉。双手内旋,回到原处,手心向大腿两侧,两肩夹骨微向里合,向里合不可露型。左脚尖向里转动,将脚尖对前方,右脚不动,两脚成45度夹角。左手慢慢抬起,手心向里,放于肚脐前。不是靠在身上,有一点空隙。呼吸两三次再接下动。三、两仪式,虎抱头式 缓缓下蹲,蹲到三体式的高度就行了。同时左手和右手同时缓缓上抬,手心向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的中指和左手的食指重迭。手指向前。扣脚趾,用真人呼吸法。多做几次。全身要放松。此时如能走通小周天,可感觉自身重心是会由呼吸而动的。即吸气时重心向后根移,呼气时重心向两前脚掌移动。不可有意去做,练习久之自有分晓。也是动中求静。此动最好也是多做几次呼吸为佳。四、三体式 左脚慢慢向前伸出,落下,前三后七的重心。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成立掌。右手同时向下按掌,大指后侧靠在肚脐前。要扣脚趾。就是用脚的五趾扒住地面。双膝微展,两脚跟微向外撑,不可露型。沉肩坠肘,打开两肩夹骨微向内合。两肋自然抽紧,头顶,项竖。立掌圆虎口,掌面斜如劈斧。不可掌面正对前方。意识上左手两指挑眉,右手两指挑肩。挑右肩。真人呼吸法,走通小周天,此时重心也会吸时向后,呼时向前。呼吸越长越好但是不可不均衡。即每次一样。重心移动熟练后可以吸时前三后七分重心;呼时前四后六分重心。全为自然为之,不可强行为之。时日久了自然功成。站不动时收回。方法正确,便有身备五弓之势了。目视前方,神态安祥,思想集中。收回如虎抱头,再回到左手在肚脐,右手在身右边,左脚尖向前。再回到沙地立竿。无极和三体已经有不少人撰文介绍,在此不述。从无极到三体之间还有虚无含一气、太极、两仪的练法。无极重心在两脚跟,虚无含一气是外形不动,内中重心移到两脚心;太极是半面向左,左脚跟对右脚踝,两脚一虚一实;两仪是双手合于胸前,右手中指压在左手食指,身子微微下蹲;此式可单练,手合身蹲一吸——手分身起一呼,反复习之,这也就是山西蹲猴式。 、含胸拔背这是初学者和长期练习者容易出现的理解性错误.它不是你特意形成的.它是通过两只手臂,肩膀的不同用力达到的.2、沉肩坠肘:前臂肩膀向前抻拉,小臂微向里裹.后臂肩膀沉肩,小臂坠肘并向肋部夹紧之劲..前臂,后臂都有一种向前,又向后的抻拉,挣拧之劲.但这些都不要做的过分.在站架.做动作时不要过分.过分劲就捆在身上发不出去.3、形意有说.沉肩坠肘.塌肩坠肘,抻肩坠肘.它们又是怎么理解呢..沉肩指的是后肩.塌肩,抻肩指的是前肩.前后臂的坠肘有什么不同吗.后肘是夹坠之劲.前肘是裹坠之劲..4、站架的整劲感觉是每块骨胳.每条筋.都要有一种抻拉.压迫相互作用.抗争.还有一种向前并还向后的感觉.我给站架的评价是..相互压迫.抗争.拉伸.说白了就是骨头要与骨头叫劲.能抻的筋就要抻.这就叫抻筋拔骨.向前又向后又是什么呢?我的理解不光是手顶.膝顶,头顶.还有一种书上看不到拳谱也没有的小腹也要顶.小腹顶与气贯丹田有关系.5、三体式是求身整的第一步,我所学的是,通过三体式,先把松松垮垮的全身练的犹如钢铁(这个就应该是松中紧),此时各部位应该有相互抗拒和支撑之意;当按照九要模式站任意姿势时,全身在外人一摸的情况下都能硬如钢铁,此时应该从神意中放松(此求的是紧中松)全身处于空洞、空虚的感觉,此时站桩当有稳中还有不稳,不稳中含稳(就是这个时候站桩,好像越站越不稳,当快要倒下的时候又一下子站稳啦,寻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全身平衡感)6、在站三体式和混元桩时.站一会你会感到缺氧.你必须大喘气.气到胸口又下不去.这是好事.它不光增大你的肺活量.这也是你气沉丹田的必经之路.经过长期练习你会感到每吸一口气都能吸入小腹...这也许就是气沉丹田.7、我理解..在抓拳吸气时.气入小腹将它蓬涨,压缩到极点.呼气[擤气]同时将拳打出....擤气..就好象一个打气筒有下去的也有出去的.8、两腿的扣劲...站三体式两腿无扣劲它就散.站不出整劲...有些练习者一扣可又夹了...俺理解...扣指的是内扣.不是外表的扣..虽说外表也能体现一点.但它是由内扣照成的.9、坐胯..字面就说明问题.拿胯部当一个凳子坐在上面你以找到胯部那个凳子的面.这时你上身就坐在上面.上身向下坐可后腿用力蹬又不让它坐.这时你的胯部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你的臀部..尾椎..自然前送..在这种压力下自然提肛..在这种压力下你会感到两肾会有一种向前的压破感这也许就是逼肾
李仲轩论站桩 有一句“练功不练拳”的话,认为功是站桩,拳是打拳,“练功不练拳”就是只站桩不打拳一这是初学者容易产生的误解。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有无穷益处,是练功。其实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靓丽,就是气的作用,正所谓生机勃勃。至于呼吸的气,叫做“息”,劈拳就是练息(不说打法,只谈练拳的练法)。 腿功是站桩站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唐维禄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起来一走便是十里,两手背后,活动着脊椎,或带着点拳意。我们有时将“行意拳”的“意”字省去,顺口地说,跟唐师学“行拳”。 但真正神奇的是,尚云祥练武入迷,以神作拳,行住坐卧都是这个,这是上道的东西,不是入门的技巧。李存义和尚云祥都站桩,但他俩平时练功就是五行拳,很少站桩,只是可怜徒弟不长进,方教站桩。 站桩与打拳最关键的要点是一个,对这个要点没体会,练拳不出功夫,站桩也照样不出功夫。这就是“桩法能融入拳法中,拳法能融入桩法中”的道理。 练武其实是在练心智。 唐师所传的桩功,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 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鼓出,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 桩法是活动的,不是静功而是慢练。薛颠原话为“此桩法之慢练,增力之妙法也,慢慢以神意运动,舒展四肢”——桩法是动的,只不过动得极慢,外人看不出来。 站桩时,也要动起步趟进、侧身而闪的心思,外表看似不动,其实里面换着身形。要静之又静,长呼长吸尽,站空了自己。 浑圆桩足以眼神站桩,两眼要往上高瞟。练武先练眼,跟能生神,所以是练武先练神。人爬上山顶,累得疲惫不堪,但目光一远眺,身上就轻松一浑圆桩是这个原理。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眼神就是这个灵犀。久站磨炼筋骨,但只坚实了筋骨。等于没有站桩。眼神和肉体的关系,是浑圆桩要体味的东西。有了灵犀,才能有生机,冬天过去大地回春,生机一起,土里都是香的,抓把土,粒粒都是活的,站桩也要把自己站活了。 站浑圆桩时,身子让眼睛领走了,身子不能做作。 摆拳架看似不动,其实筋骨肌肉都牵挂着,扑出去一厘米。犹如山谷有回声,身体也有回力,扑出去一厘米。再回来一厘米,要用回力来锻炼,如此易出刚劲。站桩之苦首先是筋骨软弱的疲劳之苦,学会了这个方法,站二十分钟桩,等于打二十分钟拳,也就喜欢站桩了。王芗斋教常志朗站桩常志朗先生于年认识王老先生并向他学习大成拳,不久便得到王老先生的偏爱,于是让志朗先生搬到自己家去住,管吃、管住,便于练拳,以后常先生的在家监护人变成了王芗斋,有时候开家长会都是王先生去。常先生每天放学回到王先生家里做完作业便开始学拳。王先生教的是站桩(食指挑眉桩)。时间久了,志朗先生有些厌烦,当时他才11岁,对站桩也不是太理解,而且太累、太疼,觉得见效不快,于是慢慢的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便偷偷地去别的地方去打拳、打沙袋、推手等,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自己感觉长进快。以前一点也不会打,现在通过实作有了一些经验,比同龄的孩子都强了,自己非常得意。又听到一些练拳的人讲说和王先生学拳慢,光站桩什么时候能练出来呀,多实作、多推手,二、三年就练出来了,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志朗先生开始骗王先生,放学后去别人那里练,说学校下课晚,要不就是学校有事。总之,每天回到王先生家都很晚,吃完饭已经更晚了,再草草站一会桩,应付王先生一下便去睡觉。时间长了就让王先生看出来了,于是王先生每天晚饭后就留志朗先生聊会天,当然王先生是有针对性的,聊天的内容自然离不开站桩的重要性,于是王先生讲了很多关于站桩重要性的话。王先生说他跟郭先生习拳时,每天站桩要站二炷香,那种大粗香五十年代王先生家里还有,志朗先生看见过。我和于鸿坤买过这种香,非常难买,市面上没有,后来不知道于鸿坤从哪里弄来了这种香,让志朗先生一看正是这种香。点上一试一炷能烧两个小时零一刻钟,因此我们推断,除去磕头时间,再插深一点,人累了总得想办法偷点懒,这是人之常情,站桩时间应为二个小时。每天早上天不亮到一座庙里,点上一炷香先给达摩磕头,再给郭先生磕头,然后站桩,食指挑眉桩,站完一炷香再点一炷香,再给达摩磕头,再给郭师磕头,再站一炷香,郭先生去逝后王先生一直坚持站桩,一站就是九年。郭先生在世时总是嘱咐王先生一定按照此法站十年桩,后来王先生站到九年,实在是耐不住寂寞了,想来北京逛逛,没想到一炮走红。王先生后来每每回忆此事都非常遗憾,总是说自己差一年的桩,王先生说我要再站一年桩功夫还要好。王先生跟随郭先生学拳主要是站桩,每天天不亮站桩,累得回到家里上不了炕,得用手把自己的腿搬上炕。晚上再到郭先生家里讲拳,也什么都练,比较杂,但没要求,累了不去也行。郭先生主要对早上站桩抓得紧,晚上是说得多练得少。王先生说郭先生也是这样站桩,但是郭先生站的是一边桩,说郭先生是死心眼,他琢磨着我要把两边桩的功夫都搁在一边,不是功夫就更大了吗?他一边站两炷香,郭先生说他过去老在城墙上站,腿站在城墙上身子向后探,郭先生站桩身子向后仰的历害。所以郭先生的功夫是一边的功夫,但奇大。郭先生和人比武时老是右手在前、右腿在前把人往身后放,背冲着对手,一搭手一拧身子就把人给扔起来,天下的人都知道郭先生是半边好,可谁也防不了,就是功夫太好,所以称郭先生是半步崩拳打天下。郭先生说李洛能先生也是站了十年桩,三十七、八岁开始站桩,四十七、八岁成名。功力非常大,和人比武总是把手前伸,但总比别人手高,李先生个子高,他的胳膊抬高能过头。他总是让对手从他手下进行攻击,一接手往下一按就能把对手按起来。郭先生说当年他和李先生比武,李先生抬手高过头,嘴里总是唠叨“慢、慢……”,郭先生一出手,李先生手往下一按,郭先生两脚离地被扔出,功力之大难以想像。尚云祥也站了十年桩,先和李存义先生站桩,后被郭先生发现,又跟郭先生站桩十年苦功,尚云祥先生四十岁站桩,五十岁成名。尚云祥说他和程庭华先生试过。两人一搭手,尚往后一拽,程先生肩架一丝不变,蹭的一下顺着劲就跑到尚先生身后去了。尚一看说我连头都不回撒丫子就跑。尚先生说程先生功夫非常好,别人做眼镜都是坐着,程先生做眼镜是单腿站着,弯屈度还比较大,程先生金鸡独立工作可达二个小时,可见程先生腿功之大。程先生夜里练功,每天推磨(转围)二、三个小时,工作中还得单腿站立,功夫十分了得。王先生说以前西南有一个军阀(叫什么志朗先生回忆不起来了),他跟王先生说“您要是把练拳的诀窍告诉我,您想要什么我给您什么,只要是中国有的”。王先生说那我就告诉你吧,你过来我只能对你一个人说,不能让他们听见。那个军阀凑过去,王先生对着他的耳朵说:“两个字——傻站”。军阀听了哈哈一笑,他认为王先生是和他开玩笑。王先生说实际上我跟他说的是实话,可是他不信,我就知道他不信。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都认为站桩简单,是初学者都练的玩意,时间长了就应该练点诀窍,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其实站桩就是诀窍。现在的人都讲究“巧”,都想巧练,我最烦的就是“巧”。你看那个字怎么写的,那不是“亏工”吗,我为什么能练出点功夫哇!我傻,我们那时候的人都傻,先生怎么教就怎么练,就知道傻练。尚云祥、郭先生、李洛能先生都是傻练练出来的,我们那个时候在农村什么都没有,你不练功夫也没得干,不像现在的大城市节目多,不练功夫也有的干。那段时间里王先生常对志朗先生说“你守着个我这个练功夫的人,你不学练功夫,你老想去打,打能打出功夫来吗!打是打不出功夫来的,到头来只能闹个‘打熟’,最不值钱的就是‘打熟’。打熟的人都没有功夫,打笨人行,一遇到有功夫的人就打不了啦”。“摔跤有摔熟,摔跤不练功夫也不行,摔熟的人成不了好跤手”,“过去郭先生和李洛能老先生在没练咱们这个拳的时候就打得很好哇,为什么不打了,打得好的都不打了,都改练功夫了,中国几千年的经验就是打也打不出来的,必须得练功夫,你现在倒好,守着练功夫的你还到处学打去,学砍砖头”。志朗先生每每回忆起往事都非常感慨地说:“先生对我真是煞费苦心呀!要不是先生苦口婆心地给我讲这些话,我怎么能安下心来学站桩呢。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学站桩,后来王先生又把站桩的学问教给了我。”无极式桩站好了,三体式就好站了。形体,架子调好要靠师傅,因为自己看不见自己,自己也可以对镜子调整,但初期一定要师傅整架子,差之微毫,效果相距甚远。架子正确,符合九要,浑身不僵,不顶,不懈,从前面推不能动摇,泄劲到脚后跟;从后面推不能动摇,前脚掌有支撑;左蓬右动,上顶下撑;虚灵顶劲,松沉饱满;发劲于脚,瞬间传达指尖;真气启动,从脚下上爬,贴督脉上沿;虎啸龙吟,犹如闷雷滚动;雷音霹雳,震撼天庭;动极必静,归于天息,空洞无涯,一灵独觉。
禅修武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yy/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