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转译了多篇国外泌尿外科学者的文章,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国内,看看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对于输尿管软镜取石的一些看法。下面这篇文章来自曾国华教授:
浅谈关于输尿管软镜术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腔内技术迅猛发展和配套设备不断完善,输尿管软镜术(RIRS)在治疗上尿路结石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仍有一些RIRS相关问题未能达成共识,存在一定的争议。现将这些问题收集整理,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分析论述如下。
1.RIRS的适应症
目前欧洲泌尿科学会(EAU)肾结石治疗指南指出,对于<2cm结石首选治疗方式为ESWL,而2cm以上的结石首选PCNL,而RIRS仍未作为上尿路结石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临床应用已经显示RIRS相对于ESWL而言具有较高的结石清除率,且并发症相对于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要少。
对于<1.0cm结石,ESWL可达到RIRS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对患者创伤较小。但是,随着结石的增大,ESWL的治疗效果下降,需要多次ESWL才能奏效,尤其是质地较硬的结石或肾下盏结石,RIRS治疗效果要优于ESWL,RIRS需重复治疗的几率更小。因此,对于1.0-2.0cm肾下盏结石,估计结石质地较硬(可参考CT值)或者有ESWL治疗失败史的患者,推荐选择行RIRS治疗。
对于部分>2cm结石,有研究显示RIRS亦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随着结石的增大,RIRS需要多次手术。尽管一些文献报道多次手术时安全的,但多次手术往往意味着治疗周期延长,增加手术及麻醉风险;而且RIRS治疗多发性结石及复杂性结石的清石率并不理想。除此之外,由于RIRS治疗中到大结石患者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难度较高,故对手术医师的术中操作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目前尚未有文献关于RIRS单独治疗鹿角形结石的报道。尽管在本中心个别孤立肾患者曾试行多次(3-4次)RIRS成功清除鹿角形结石,但我们并不建议单独使用RIRS作为常规处理鹿角形结石的方法。PCNL联合RIRS治疗时,使用PCNL快速清除大部分结石,RIRS处理散在的残留结石,可提高结石清除率,同时可避免多个经皮肾通道带来的损伤,有利于保护肾功能和减少通道相关并发症。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孤立肾合并鹿角形结石患者。
总之,尽管目前国内外治疗指南未将RIRS作为处理结石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对于1.0-2.0cm结石,RIRS相比ESWL可减少重复治疗的次数,提高肾下盏结石的清除率,尤其是对于质地较硬的下盏结石,RIRS结石清除效率要明显高于ESWL。而对于>2.0cm结石,RIRS亦可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增加手术时间,且必要时需要多次行RIRS。因此,一般建议选择单发性肾盂结石,患者耐受手术情况良好的患者;对于结石负荷较大,多发性结石或鹿角形结石患者,我们不提倡单独使用RIRS处理结石,建议PCNL联合RIRS进行处理。
2.RIRS术前是否有必要常规留置双J管
有学者认为RIRS术前常规留置一段时间双J管可以使输尿管被动扩张,改善术中输尿管条件,从而使输尿管通道鞘(UAS)或输尿管软镜更易通过输尿管,方便手术操作,同时可提高手术的结石清除率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然而,年EAU指南并不提倡对每位行RIRS的患者术前常规留置双J管。研究显示8%--10%患者在RIRS术中由于输尿管开口较小导致UAS置入失败或输尿管进镜失败,这类患者通常需留置一段时间双J管后择期再行RIRS处理结石。可见,大多数患者通过一期RIRS是可以成功处理结石的,而术前常规留置双J管的做法,可能带给约90%患者因支架管引起相关下尿路不适症状,感染的风险,延长治疗过程。
因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手术医生术前应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术中可能出现由于输尿管开口狭窄而使术中进镜困难的可能性。如遇该类情况,切忌暴力进镜,视情况选择合适的输尿管扩张方式,或留置双J管2-4周,待输尿管扩张后行二期RIRS处理结石。对于早期开展RIRS者,我们仍然建议每位患者术前均留置双J管2-4周,以降低手术难度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3.输尿管口的扩张方式
患者在初次行RIRS术中可能发生由于输尿管开口较小,导致UAS置入失败或进镜失败的情况。当这类情况发生时,一些学者建议留置双J管2-4周后再行二期RIRS处理结石。该方法安全有效,但同时会相应增加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留置双J管所引起的不适。另有一些学者则建议术中使用输尿管扩张器或气囊扩张输尿管口,从而可顺利进镜并继续手术。该方法的缺点是可能导致输尿管局部缺血,损伤,长期甚至可能造成输尿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Bourdoumis等认为,一期手术主动扩张输尿管开口与留置双J管被动扩张同样安全有效,并且使用气囊扩张输尿管开口相比输尿管扩张器扩张更为安全;同时还建议在扩张输尿管开口时,应在有经验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扩张全过程应在X线密切监视下进行,以便观察扩张的深度及位置,以免造成输尿管损伤。
除扩张器外,也可应用输尿管硬镜镜体逐级扩张。在RIRS术中,当F8/9.8输尿管管硬镜不能进入输尿管开口时,改用输尿管细镜(F4.5/6.5,Wolf)上镜至肾盂处;随后留置导丝,退镜后在导丝引导下更换输尿管硬镜(F6.5/8.5,Wolf)上镜至肾盂处;最后退镜,再次更换输尿管硬镜(F8/9.8,Wolf)上镜至肾盂。经过上述输尿管镜镜体的逐级扩张后,本中心所处理患者均能顺利留置F9.5/11.5的UAS,90%患者可留置F12/14UAS,并成功施行RIRS处理结石。我们发现这种方法简单可行,费用相对低廉,而且可减少X线暴露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总之,当RIRS术中遇到输尿管开口狭窄而入镜困难时,应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及所拥有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4.RIRS术中是否一定需要X线监视
以往认为RIRS术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如导丝的置入,UAS的放置,气囊扩张输尿管口,双J管的放置,需要在X线监视下进行。尽管每台RIRS所接受X射线的辐射量较少,但对于手术量较大的泌尿外科医师而言,每年累积的辐射暴露并不容忽视。因此,对于RIRS术中的一些步骤是否有必要在X线监视下进行,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Greene等认为输尿管镜取石术中导丝的置入,检查术结石的情况以及放置双J管均可在输尿管镜直视下完成,而不必在X线监视下进行;他认为术中合理地减少X线的使用量以及暴露时间并不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Tepeler等认为输尿管镜在治疗一些不复杂的病例时,一些步骤如导丝的置入,气囊扩张输尿管开口等,不必在X线监视下进行;但他还强调,只有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才可适用这些技巧,对于初学者以及术中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输尿管狭窄,扭曲,解剖异常等,在X线监视下手术仍然十分必要。Kirac等同样认为RIRS术中导丝,UAS,双J管的置入可以在输尿管镜直视或者触觉反馈下进行,不需要X线监视;但在放置UAS和双J管后,建议用X线透视证实其位置是否正确。
对于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而言,术中可以适当减少X线的使用。术前术者应对患者的病情,肾脏的解剖结构,输尿管的形态及走形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在置入导丝,放置双J管时可在输尿管镜直视下进行,但置入完成后建议在X线监视下,以防止盲目粗暴放置UAS导致输尿管穿孔,尤其是女性患者及肾下垂患者,需要防止插入过深。
5.RIRS术中是否需要取石
RIRS术中钬激光能够将大部分结石击碎成直径<2mm碎石,也有部分结石碎片相对大一些,可以被套石网篮取出。术中应用套石网篮将结石碎屑全部逐个取出,在理论上讲是对患者最好的结果,但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且损坏手术器械,增加手术成本。RIRS术中是否需要将结石取出?答案是肯定的,但没有必要全部取出;对于较大的碎石屑取出,剩下的<2mm碎石屑有其自行排出。RIRS术中取出结石的主要目的还包括留取结石标本进行结石成分分析。结石成分分析对结石患者至关重要,其地位类似于肿瘤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只有知道结石成分,才能更好地指定后续治疗方案,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预防结石复发。因此,建议在RIRS术中应用套石网篮取出部分结石留置标本行结石成分分析,其余结石则尽可能击碎。这样既保证了结石清除率,也能够明确结石成分,同时也不会显著延长手术时间,避免相应的风险。
6.儿童患者是否可行RIRS
年EAU指南针对儿童肾结石患者特别指出,若结石大于2cm,首选治疗方式为PCNL;若结石小于2cm,首选治疗则为ESWL。尽管ESWL仍然是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对于一些质地较硬或者直径大于1cm结石,ESWL有时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多的泌尿外科医生对于儿童结石倾向选择RIRS及PCNL进行处理。Mokhless等前瞻性随机试验比较RIRS与ESWL治疗学龄前儿童上尿路结石的效果,结果表明RIRS治疗1-2cm结石的效果与ESWL相当,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Resorlu等回顾性分析比较RIRS与mini-PCNL有着更短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因此,EAU指南也推荐RIRS用于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特别是当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和肾下盏时。
RIRS治疗儿童患者尚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由于儿童输尿管开口普遍较小,部分患儿术中可能难以上镜成功,故RIRS有一定的失败率。年龄越小的儿童(特别是婴儿),RIRS失败率越高。Erkurt等报道约7.69%年龄小于7周岁的患儿在RIRS前需留置一定时间双J管,以被动扩张输尿管。儿童RIRS术中宜用较细的UAS(F9.5/11.5,cook),使用镜体较细的输尿管软镜(StorzFlex-X2)。②由于儿童的输尿管长度较成人短,术中放置UAS应在X线密切监视下进行,以免UAS置入位置异常导致肾脏或输尿管损伤。③尽管RIRS治疗儿童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手术仍需在有条件的中心,由有丰富经验的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进行。④儿童泌尿系结石患者应在手术前后进行全面的代谢评估,包括24小时尿危险因素评估,结石成分分析,甲状旁腺素检测等,以帮助明确结石成因及术后给予相应措施干预结石复发。
7.如何降低RIRS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RIRS感染性并发症包括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尿源性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等,这些一旦发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在本中心回顾性分析例行RIRS的患者,术后发热率约为10.3%,SIRS发生率约为6.5%,与文献报道类似。Zhong等通过多因素分析方法,发现结石负荷大,感染性结石,术中高流量灌注以及使用更小的规格的UAS是RIRS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结石负荷较大的患者,通常需更长的手术时间,从而增加了术中细菌返流入血的机会;术中高流量灌注和使用小规格的UAS易使术中肾盂内压过高,从而增加术中返流促进感染性并发症。因此,对于结石负荷过大的患者,应注意控制手术时间,必要时应行分期手术结石处理。术前存在泌尿系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充分控制感染,必要时行径经皮肾造瘘或置入双J管引流,以控制感染。术中应在保证视野清晰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灌注流量,以免肾盂内压过高。术中液体灌注可不用灌注泵而改用人工推注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控制灌注流量,建议平均流量控制在25-30ml/min.
总之,随着手术器械及设备的发展和使用者的经验积累,RIRS在临床的使用越来越普遍。RIRS目前在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尚未明确,甚至存在争议,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有些问题仍需循征医学高级别的研究证据来统一认识。充分认识RIRS治疗中的一些争议问题,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手术水平及治疗效果,减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曝光北京民间偏方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yy/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