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肾下垂 > 肾下垂病因 > 岫岩满族自治县是中国玉都蘑菇之乡
当前位置: 双肾下垂 > 肾下垂病因 > 岫岩满族自治县是中国玉都蘑菇之乡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素有"中国玉都"、"菱镁之乡"、"全国蘑菇第一县"等美誉,地处辽东半岛北部,东及东南与凤城市、东港市毗连,西与大石桥市、盖州市为邻,南与庄河市相接,北及西北与辽阳县、海城市接壤。县城距鞍山市公里,距沈阳市公里。
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岫岩满族自治县,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的3个满族自治县之一。每年的5月20日为岫岩满族自治县成立纪念日。岫岩下辖6个园区、17个乡镇,共有个行政村、个村民组、8个社区,总人口52万,其中满族人口占90%以上。
岫岩满族自治县6个园区:大洋河临港产业区、玉都新城、岫岩食品工业园区、偏岭矿产品深加工园区、兴隆经济区、新甸经济区;17个乡镇:牧牛镇、三家子镇、药山镇、石庙子镇、清凉山镇、黄花甸镇、朝阳镇、大房身镇、大营子镇、红旗营子乡、苏子沟镇、石灰窑镇、前营镇、龙潭镇、杨家堡镇、岭沟乡、哨子河乡。
岫岩是一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近海山区县,境内多山,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有名的山岭多座,其中帽盔山海拔.5米,是辽南第一高峰,比千山主峰仙人台高.2米。 岫岩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43种,其中菱镁石、玉石、铁矿石、方解石、白云石和滑石,有岫岩"六大宝石"之称,是全国最大的玉石产地,菱镁储量丰富,品质居全国第一。
岫岩农业兴盛,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基地县、滑菇生产第一县、全国柞蚕生产基地县、绒山羊生产基地县、秸秆养牛示范县,食用菌、畜牧、中药材、柞蚕、干鲜果等特色农业产业颇具规模。
岫岩有清代奉天省四大名山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药山;有"东北黄山"之称的国家AAA级、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清凉山,融奇松、怪石、瀑布、溶洞、温泉、绝壁、天女木兰花、古庙、塔林、枫叶等于一体;冰湖旅游度假区是国家AAA级旅游区,曾被评为"游客喜爱的辽宁十佳乡村旅游区";百菇园已成为鞍山市农事旅游的第一个AAA级旅游度假区;水秀潭美、犹如明珠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龙潭湾;国家A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鹿山效圣寺是辽宁省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制古庙;高峡平湖罗圈背水库;七锅、七瀑垂直落差百余米、总长东北第一的石湖瀑布;岫岩陨石坑被誉为"神州第一坑",是目前中国国土上唯一被科学证实的陨石坑,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此类地质形迹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科研、旅游开发价值;哨子河漂流具备成长为辽南地区知名漂流企业的潜质;以及独具特色的满族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地热资源。
岫岩满族博物馆
满族博物馆:始建于年,建筑面积平方米,是全国第一座满族博物馆。该馆设有满族源流厅、满族习俗厅、满族服饰厅、满族民间文化艺术厅、满族传世文物厅、出土文物厅6个展厅,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满族历史文化。
非遗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建于年,建筑面积平方米,是我省第一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该馆通过展板、实物陈列、音像、真人表演等方法面向参观者展示岫岩玉雕、岫岩满族民间刺绣、岫岩满族剪纸、岫岩皮影戏、岫岩东北大鼓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岫岩单鼓、满族民间歌曲、民间鼓乐等3个省级项目及农民画、民间鼓乐、满族面活制作等7个市级项目。
岫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共有岫岩玉雕素活、岫岩东北大鼓、岫岩皮影、岫岩剪纸、岫岩满族刺绣5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岫岩民间剪纸、岫岩皮影2个项目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岫岩单鼓、岫岩满族民间歌曲、岫岩民间鼓乐3个省级非遗项目。岫岩农民画、岫岩满族面塑、岫岩孔氏核雕、岫岩沥粉彩画、岫岩满族婚庆习俗、岫岩满族葬祭习俗、岫岩满族民间故事、岫岩满族民间歌谣、谚语8个市级非遗项目。岫岩艾叶绿玉印、岫岩满族根雕、岫岩满语口语、岫岩满族苏叶饽饽、岫岩满族酸汤子5个县级非遗项目。
岫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岫岩剪纸
岫岩皮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岫岩玉雕
东北大鼓
岫岩满族刺绣
年11月17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首批“辽宁工匠”表彰大会上,岫岩玉雕传承人、金鼎玉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运岫被省政府授予首批“辽宁工匠”荣誉称号。
“素活”是岫岩玉雕界的行话,指的是运用玉料制作以炉、瓶、鼎、熏、壶、罐、樽等为代表的古代陈设器皿。上世纪80年代,刚过而立之年的王运岫,通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和不懈努力成为业内的翘楚。随后,师徒二人共同创作了“华夏灵光塔薰”,历时一年多制成以后,以其多吨的重量,3.15米的身高,28尊佛像、70个玉钟、98条活链和个玉环的装饰,作为中国玉雕素活之最而一举摘得了年国家工艺百花奖最高奖——金杯奖,并被国家收藏。通过“华夏灵光塔薰”的雕刻制作,王运岫的素活设计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也为他日后独立创意、设计、雕刻素活精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运岫,年出生,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喜爱美术,师从贺德胜,专攻玉雕素活雕刻、设计,是岫岩玉雕素活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其作品文化底蕴深厚、雕功细腻、手法独特。主要作品有:《天坛》、《花薰》、《双龙瓶》、《书画坛》、《九龙薰》等。王运岫曾获辽宁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辽宁省民间玉雕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满族民间剪纸
满族的剪纸起源于旧时贴在祖宗板子上的纸旗——“挂旗”也称“挂笺”。据满族老人讲,各家根据自家是什么旗就贴什么色的挂笺,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贴几张。直至今日,到偏远的山区的满族人家,不用主人说出他是在旗在民,在什么旗,稍加留意他家的挂笺便明白。
满族民间剪纸所表现的领域有着广阔的范围,从画面内容上,有歌族颂主的,有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有红白喜事祝寿祭祀,有妇孺皆知的戏曲人物,有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有理想中的灿烂世界,有现实生活的写照,有花草果蔬、鱼虫鸟兽,有山水林木、房舍器具,可谓包罗万象。
满族剪纸用途广泛,平时家农总好把纸棚中间贴上龙凤、蚍蜉等团花,棚的四角贴上蝴蝶、双鱼等棚角花,炕围上贴上手扯手的女人或鱼、猫、金鸡叼蜈蚣等;窗上贴双喜、福、禄、寿、财等;一些手巧的老太太,甚至还把自己的烟笸箩也贴上小动物,装饰得五彩缤纷。各种节日、婚丧嫁娶自然更少不了剪纸,就连满族人的服饰上精绣的花纹图案,也多是采用先剪后绣的办法,于是男人戴的扇子套、钱褡子、烟口袋、钱包,女人戴的针扎、香荷包等,都因为这些剪纸图案而斑斓多彩。
皮影
努尔哈赤执政后,清军推行移民垦荒政策,旗人迅速随军入关占荒,当时鼓舞士气的军中娱乐中,皮影是主要的项目。这些皮影与关内流行的皮影在制作工艺上并无太大差别,它的独到之处在于表演时融入了大量满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满族单鼓、满族八角鼓、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东北大鼓、东北秧歌、莽式舞的曲调,形成了具有强烈满族特色的满族皮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岫岩皮影,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及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岫岩皮影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岫岩皮影延续发展在满族聚居地区,生存在满族民众之中,长期受到满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岫岩的县志记载,皮影是在明清之际传入岫岩,主要分布在石灰窑乡、哈达碑镇、偏岭镇、黄花甸镇、汤沟乡、兴隆镇,前营乡等十几个乡镇及周边地区,是岫岩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岫岩皮影表演结构经历了“独影”、“溜口影”、“翻书影”三个阶段的演变。演唱结构从随意自由演唱到完整的弦挂、音乐,固定板式的演唱形式,音乐深厚古朴,具有常唱常新的朴实的艺术特征。岫岩皮影虽然繁衍生息在岫岩,但在辽东、辽西、辽南地区有着强烈的影响,特别在辽南、辽东地区更受欢迎,因而具有广阔的区域特征。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传入岫岩已有多年历史,先后经历了五代传承至今。目前,岫岩东北大鼓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濒危状态,亟待抢救和保护。在东北大鼓传承的过程中,很多老艺人没有现成的乐谱,只能依靠口口相传记忆整个书目,一部书目甚至可以演唱三天三夜。老一辈民间艺人的记忆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精神令人感叹!
东北大鼓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击。
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唱词的基本形式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还有悲调、西城调、怯口调等小调为它的辅助唱腔。
岫岩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王福玲的遭遇给他很大的启示,非遗完全可以凭自己走出一条活路。今年48岁的王福玲,16岁便师从岫岩有名的大鼓书艺人孙景州学唱大鼓书。王福玲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看着师傅唱,不久之后便能独自登台唱大鼓。
非遗与市场对接、和企业共舞,既为企业带来了效益,又推动了非遗项目的发展。与王福玲签订合同的餐饮公司的老板张松坦言,餐饮做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与之相关的地域文化,唯有文化才能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反过来,企业也有责任和义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盘锦这家餐饮公司不但将非遗传承人请到餐厅进行常态化的演出,还对东北大鼓的传统段子进行整理,到现在已有40多部。这种做法,也分担了非遗传承人肩负的压力。企业和非遗的结合,让传承人看到了发展的新希望,但一些民俗学家对此却格外抵触。在他们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国家拿出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支撑,而不是拿着遗产去换钱。
民族节日
药王圣诞法会暨萨满民族文化节
药山坐落在中国玉都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北60公里处的药山镇、石庙子镇、三家子镇三镇交界处,位于辽东半岛腹地北部,属于长白山系千山余脉。
药山青华观成功举办"药王圣诞法会暨萨满民族文化节",得到了宗教界人士、药山风景名胜区、四野八荒萨满同好及信士大德的大力支持,在这里田道长携合观道众谨此向诸位善信大德、四海八荒萨满同好致敬!祈愿众等合家安康,吉祥如意!更祈华夏大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药山原名“长乐山”,公元年,唐王李世民帅部东征,三军将士水土不服染疾病,士气锐减。大军行至此处,山上众道友采集中草药用山泉水煎服,将士疾病痊愈。唐王大悦,赐名“宝药山”,又派大将尉迟敬德来此监修庙宇。后人简称"药山"。
据《奉天通志》记载,在清代药山与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一起被誉为奉天四大名山。药山风景区面积67.38平方公里,属山岳型风景区。现为国家AAA级旅游区、辽宁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八届玉文化艺术节
年10月30日,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业特种资源保护办公室、岫岩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玉瑾瑄珠宝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岫岩玉瑾瑄第八届玉文化艺术节暨全国玉石雕刻“玉星奖”评选活动开幕式在中国玉雕会展中心举行。
岫岩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玉石产地之一,玉石品种繁多,储量丰富,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当前,我国玉文化产业正处在增长的转型期,相信在岫岩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在岫岩全体玉雕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岫岩玉产业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天下之美玉为先,中华美玉出岫岩。岫岩玉是最早被发现和使用的玉种之一,其所积淀的灿烂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爱玉之人前来赏玉、琢玉、购玉,从此与玉结缘。
特产和美食
中国玉都
岫岩县现有中国玉雕会展中心、玉都、荷花玉器市场、东北玉器交易中心、玉雕精品园、万润玉雕园、天马玉器市场、伟兴珠宝玉器交易中心、哈达玉器一条街等大型玉器市场。 岫岩县现有国家级玉雕大师5人,即张玉珍、车绍国、刘宝玮、孙立国、马凤山;省级玉雕大师46人,省级鉴赏大师10人;市级玉雕大师45人。
四大玉王
玉石王:年发现于岫岩玉石矿,具有深绿、绿、浅绿、黑、黄红等颜色,质地细腻,无杂质,通体无断裂,因其体积庞大故之为"玉石王"。玉石王年被琢成全世界最大的玉雕佛像,年11月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现落户鞍山玉佛苑。鞍山玉佛苑玉佛
巨型玉体:高25米,最大直径30米,总体积达2.4万立方米,总重量约6万吨,是玉石王的多倍,被称为"巨型玉体"或"玉石皇"。9年,巨型玉体自然脱离山体。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围绕巨型玉体规划建设玉皇宫及玉皇山文化旅游观光带。
河磨王:重约8吨,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大的一块璞玉,现陈列于中国玉雕会展中心大厅。
井中王:因发现于岫岩玉石矿井下米的原生矿床上而得名。该玉通体翠绿、透明晶莹、色质极佳,高1.2米,宽2.6米,重12.6吨,是迄今世界上取自井下原生矿床的最大玉石体。
0年,岫岩玉被评为"中国国石第一候选石";5年,岫岩玉和岫岩玉制品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6年,岫岩玉雕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年,岫岩被命名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6年,岫岩玉制品被定为8年奥运旅游纪念品,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奥运会纪念品的地方玉种;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号小行星命名为"岫岩玉星";6年,岫岩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玉都"。
岫岩特色农牧业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岫岩享有"中国滑菇第一县"、"中国柞蚕第一县"之誉;也是"全国绒山羊生产基地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县已建成食用菌、柞蚕、绒山羊、黄牛、干鲜果、蔬菜、中药材等七大优势主导产业。年,岫岩荣获"全国食用菌出口基地示范县",被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七大优势主导产业:
食用菌——全县已形成"一条线,三大片"的食用菌产业区域化布局,"一条线"即以张庄公路两侧为主线,建成生产能力50吨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多个;"三大片"即以桓盖线为界,在北部乡镇形成香菇主产区,在中部乡镇形成滑菇主产区,南部乡镇形成草腐菌主产区。
柞蚕——柞蚕是岫岩的传统特产,又称山蚕,放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岫岩素有"蚕乡"之誉,是中国柞蚕生产第一县。柞蚕一身是宝,茧的外壳是高贵的动物蛋的纤维,可以织绸,供衣着、装饰和工业用,柞蚕茧丝还能广泛用于军工、化工、医药等方面,柞蚕蛹含有大量蛋白质和氨基酸,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绒山羊——岫岩县绒山羊饲养业有悠久的历史,是绒山羊原产地和主产区,岫岩山区农民依靠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逐渐把绒山羊饲养业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
黄牛——黄牛饲养是我县传统的养殖项目,主要品种以本地黄牛和夏洛来为主。
干鲜果——在干鲜果基地建设上,全县重点抓了果树精品园建设和专业区发展,确定"南果北梨,全面发展板栗"的发展格局,并形成了"统一规划、分户经营"和"小群体、大规模"两种责任制形式。品种以苹果、梨、桃等为主,其中"尖把梨"、"金瓜梨"是地方知名品种。
蔬菜——主要品种番茄、菜豆、甜瓜、草莓、黄瓜等。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5万亩,包括温室无公害蔬菜面积3万亩,露地无公害蔬菜面积2万亩。温室蔬菜生产主要分布在新甸、黄花甸、朝阳、三家子等乡镇,冷棚蔬菜生产主要分布在岭沟、哨子河、清凉山等乡镇。岫岩县的无公害番茄果实饱满、口感上乘,倍受消费者喜爱,绝大多数出口俄罗斯。新甸镇的樱桃番茄、清凉山镇的甜瓜、农业产业园区的草莓等蔬菜成为当地知名品牌。
中药材——中药材生产是岫岩立足山区资源、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的多种经营项目。全县已发展中药材6.2万亩,主栽品种五味子面积2万余亩,林下参3万余亩。其中,鞍山聚缘食品有限公司是岫岩最大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主营产品是五味子茶、酒(饮料)及五味子核仁油总木脂素和五味子藤茎果柄浸膏总木脂素。五味子种植规模较大的有药山水獭村0亩,前营西老爷庙村0亩。林下参种植规模较大的有雅河剑峰山参种植基地0亩,石庙镇大沟村0亩。
岫岩羊汤
羊肉烂汤甜,可饮汤食肉。羊肉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l、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铁等。其性温味首,温中散寒,化滞,健腺益气,温补肾阳。
岫岩滑子蘑
滑菇(Pholiotanameko)又名光帽磷伞,滑子蘑,珍珠菇。属真菌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环锈伞属。其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滑菇因菌盖表面有粘液而得名,这种粘液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在东北三省已得到大面积推广,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食用菌。
岫岩榛子
榛子是岫岩地方特产,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富含人体必须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是老少皆宜的滋补保健之美味佳品。榛子果仁可以制作精美的糕点,也可制成榛子乳、榛子脂等高级营养补药;榛子果仁还可以制淀粉或榨油,生油率达50%左右,油色橙黄,味香质清,为高级食用油。
满族大院
岫岩满族民居大院共有18处,共分布于洋河镇3处、石灰窑镇1处、龙潭镇1处、岭沟乡2处、哨子河乡1处、杨家堡镇2处、前营子镇2、偏岭镇3处、汤沟镇1处、朝阳乡1处、韭菜沟乡1处。
1、北沟林家大院
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洋河镇贾家堡村北沟村民组林家大院内。地势北高南低,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20米,分布面积约平方米,大院内现由正房一栋,面阔七间,进深一间,硬山式、砖瓦石结构建筑,房屋用青砖、小青瓦等材料建成,在山墙挑檐处、房脊处都用砖雕做装饰,从其建筑形式和用料来看,应为清末民初的建筑。
2、葛家大院
位于岫岩县洋河镇贾家堡村葛家大院村民组葛家大院内,地势北高南低,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25米,面积约平方米,从大院的建材及建筑形式来看应为清末民初建筑。该大院现存有正房和西厢房,正房七间,西厢房三间,进深一间,皆为硬山式、砖瓦石结构建筑,房屋的山墙挑檐处为砖雕砌成,门的上框亦有精美的木质刻花。正房向前20余米处有铺地的门洞石,再向前约20余米处有古树一棵
3、湾沟林家大院
位于岫岩县洋河镇湾沟村大院村民组,林家老宅处,地势北高南低,长方形分布,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分布面积约1平方米。石结构建筑,在其西南有水井一口,方形井底用石板铺成,井壁一用石板立砌,井口用石条砌成,有沿,在井口的石制方角处有方孔两个。从房屋的建筑用村及形制看应为清晚期建筑。大院现存有东厢房一栋,水井一口。东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式砖瓦房。
4、沈家大院
位于岫岩县石灰窑镇新华村上沈村民组村民沈海业所居五间正房、东厢房五间、门楼一座。现占地面积平方米(东西长25米、南北长25米)。宅居窗上亮子,满族风味浓厚,正房屋内的隔壁木扇及门上窗棱雕刻,还有古朴的炕沿,西厢房前窗窗棱子都是不可多得的满族民居特色。普查队认定此处为清末古建筑。
5、山西宋家大院
位于岫岩县龙潭镇鹿圈子村山西村民组内。座北朝南,大院为南北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0平方米,四周围墙保存尚好,四周四个炮楼皆倒塌,大门上为门楼门洞。院内原为两进院。现院内所有建筑皆被拆除,重建新四处民宅,所用门垛雕花盆景块石等都为原建筑块石。据正房房主宋太平讲宋家大院始建于清末民初。
6、岭沟福合隆大院
位于岫岩县岭沟乡岭沟村前医院院内及西侧大院内,地势较平坦,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35米,面积约3平方米该大院现存有东厢房两栋,共10间,位于西院内,两栋厢房皆为砖石结构,砖砌拱形门窗,硬山式建筑,西院南侧东部尚存院墙一处,长约10米,高约3.7米,在墙的西侧有残炮楼一处,长约3米,宽约1.8米,高约3米,另在医院院内有围墙两段,即东墙和北墙东段,两墙均长约35米,高约3.7米,从大院的建筑格局及建筑形式来看,应为晚清建筑。
7、朱家岭王家大院位于岫岩县岭沟乡碾盘村朱家岭村民组王坤家院内,地势北高南低,呈方形分布,边长约30米,面积约平方米。院内现存有门房、正房和围墙。门房一间,由砖石砌成,房内墙壁用砖铺平,并砌有壁龛,山墙有砖雕。正房五间,皆由石块砌成,进深一间,为硬山式建筑。正房门前有台阶,高约50厘米,分为6级。四周有围墙大,现仅存有南大墙为原墙。根据其建筑形式、用料及住户介绍判断,应为清代晚期建筑。
8、马岭白家大院
位于岫岩县哨子河乡马岭村马道沟村民组,地势北高南低,呈长方形分布,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约1平方米。从房屋用材及建筑形式看应为清代末期建筑,该大院现有正房五间,西厢三间,东厢三间,皆为硬山式砖瓦石结构建筑,进深一间。四周有石砌围墙,围墙四角原有雕楼现已扒倒,南为门房,现已只剩过道石条。
9、柳树沟胡家大院
位于岫岩杨家堡镇兴开岭村柳树沟组12号,东西约40米,南北约50米,占地0平方米。大院现保存原有四面院墙,南侧墙高约2米,墙基以上1.5米处为原有建筑,保存完好,以上至2米处为后修。东西墙有部分破损,北墙保存相对完好,约有三十米墙高约3.5米。有约十米高约1米。在西北角有一原有炮楼,高约5米,在南、西、北三侧各有三个直径约十五厘米枪眼,东侧一个枪眼。在院东南原有炮楼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折除。据房主胡应吉介绍,大院为其祖父胡广德于上世纪一十年代所建,原为两进院,原有东厢房五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
10、五道岔王家大院
大院位于岫岩杨家堡镇夹道沟松石线五道岔路口东南八百米处,五道岔居民组11号,大院南北长约五十米,东西长约四十米,大院现存南北围墙,南围墙长约十米,高约一米七,均为方形石堆砌,其上为新砖所砌。后围墙残存四十米,距墙内地面高约六米,厚约半米,在大院东南及西北原有高约九米的炮楼已于文革其间已被拆除。大院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为王殿文所建,其为夹道沟王家闯关东第三代(王家乐第一代)。院内现有五间砖房,是在上世纪末在原地基之上所建。
11、门楼王家大院
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前营子镇门楼村王家大院村民组居民住宅区内,呈方形,南北长47米,东西宽3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四合双重院,一色五檩五臼柁檩,块石青砖垒、青瓦硬山起脊。东西厢拆除,仅存前后两栋正房,每栋5间,门窗皆改变原貌,根据年长村民介绍,此大院是王姓所建,已有余年历史。
12、新屯夏家大院
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前营子镇新民村夏家隈子村民组住宅区东侧,原有两庭东西院,现仅存西院前庭客厅五间住宅。为清一色花岗岩凿制块石墙体,青砖青瓦硬山式,前出廊檐后出梢。进深8米,3.3米开间,占地面积平方米房木为五檩五臼,木板或窗棱花隔扇。前窗已改为现代样式。据村民介绍该宅为清道光年间登洲府荣和县知县夏云岫故居,故居仅存一处五间青砖瓦硬山式建筑一座,局部破旧,腐蚀严重。
13、李家堡子胡家大院
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包家堡村李家堡子村民组北部。其原来的主人叫胡风柱,民国时期在张作霖大帅手下供职。李家堡子胡家大院近景整座大院坐北朝南,东西30米,南北40米,面积约1平方米。分别有正房及东、西配房等主要建筑物组成,现存的只的正房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硬山式建筑。李家堡子胡家大院西山墙全景其中通面阔21米、进深6米。正房东、西山墙外各有一个高约四米,底部直径约一米的烟囱。东、西山墙都为青石结构,其中戗檐、墀头、腰线石、角柱上都有刻画的吉祥图案。
李家堡子胡家大院正房正门两边是对称的。在前檐木装修风槛下面为每块长约1米、高约0.15米的木塌板及三层石条砌成的槛墙。李家堡子胡家大院正房东山墙山面及山花后檐墙共有三个窗户。其中明间一处,东、西次间梢间各一处。并有二处透风口位于后槛墙底部。李家堡子胡家大院入口处石条现存建筑的前后坡屋面都已经被换成新型红瓦。其建筑风格具有民国东北满族民居的特点。
14、包家堡子宋家大院
位于岫岩县偏岭包家堡村。宋家大院座北朝南,呈长方形分布,南北长53米,东西宽41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宋家大院正房全景大院由正房,东西厢房、门楼、炮楼、围墙所组成。正房五间,东西长17米,南北宽6米,高5.4米,为硬山式建筑,青砖青瓦,房屋墙体下半部为石条结构。东西厢房各五间,与正房建筑形式基本和正房相同。现在门楼是后修复的为对开铁大门。据了解当时有门楼两座颇为宏伟。大院炮楼分布于大院墙体的四个角,与墙体相连向外凸出,基本呈正方形,每个炮楼有枪眼三处,枪眼直径约0.5米。
据了解炮楼原先有坡式屋顶,现今全无。炮楼分别坐落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方向。据走访当地老人和宋家后人宋国文了解。宋家大院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宋万吉(排行老大)所建,在此院子同时期居住的还有其兄弟,“老二宋万春、老三宋万生、老四宋万余”。宋家大院在伪满时期呈做过警察所。后年初归功,分给6户人家居住。上世纪50年代由县供销社所购买至今。大院现居住的是供销社职工包女士,在此开商店并看管此处大院。宋家大院四周均为农田,种植玉米。四周群山环抱景色秀丽,院外西面一条小河至北向南流过。
15、粉房谢家大院
位于岫岩县偏岭镇小偏岭村粉房村民组,据现房主谢延伍介绍,大院正房建于清代晚期,面阔六间、进深三间、五架梁。通面阔20米,进深长6米,硬山式。
家谱记载了谢家原为满族,清初驻守此地,后御赐谢姓。其大院大门外有二块枕石,长0.86米、宽0.37米、厚0.29米。
16、马里马家大院
位于岫岩县汤沟镇马阳村马里村民组瓦房沟后山东80米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长方形分布,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面积约1平方米,从大院的房屋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看应为清代建筑。大院内现存有东门房、西厢房和围墙。东门房面阔2间,进深1间,东门房西侧为大门过道,但门房及西门房已不存在,但过道的过道石、石墩尚在。西厢房面阔3间,进深1间,以上建筑皆为砖、石、木制硬山式建筑。正房已被拆除,新盖3间房,新房建在老房基础上,正房后及东侧为原大院的部分院墙,房后院墙残长约12米,东院墙残长约30米。
17、荒地王家大院位于岫岩县朝阳乡荒地村荒地村民组,地势较平坦,大体呈方形分布,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王家大院原为当地大地主王金科家,王金科原为国民党军人,解放后随军去了台湾,据说在台湾官职升到中将,后迁居美国,且病逝于美国,终上所述该建筑属于民国期间。
大院现存有四周院墙及四角炮楼,院内建筑已全部破坏,院墙长80米、宽80米、高约4米,炮楼皆与院墙连接,并突出于院墙约1米,底宽、上窄,炮楼楼盖覆有青瓦。
18、佟家大院
位于岫岩县韭菜沟乡佟家堡村佟西村民组内现存东西两院。东院现有东正房五间,东院东围墙,残高1.3米。大门过道石等,西院现有西正房五间,东厢房五间。皆石块砌筑东院正房完好,门窗已换,西院房盖已换,窗为原貌,西院东厢房窗棱有刻花,有喂马石槽,通往西正房有台阶石,东院院后,东北角现存炮楼残基,据建筑的形制和遗物分析应为清代建筑。该建筑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其中南北宽80米,东面长米,成长方形分布,此建筑为硬山式建筑。
岫岩满族自治县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是举世闻名的玉石产地。岫岩玉被评为第一候选国石。观巨型玉体、看岫玉加工、逛岫玉市场、购买玉器已经成为东北地区不分冬夏的一条旅游热线。
岫岩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国家AA级、省级风景名胜区药山在清代就是辽宁四大名山;国家AA级、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清凉山有“东北黄山”之称,融奇松、怪石、瀑布、溶洞、温泉、绝壁、兰花、古庙、塔林、枫叶等于一体,是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品位很高的一座山;国家AA级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龙潭湾森林茂密植被良好空气清晰是旅客休闲度假的圣地;国家AA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鹿山效圣寺是辽宁省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制古庙。岫岩是满族聚居地,满足风情浓郁;地热资源丰富,已开发出前营仙人咀温泉、哈达碑沟汤温泉;交通便利,境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与沈阳、大连、鞍山等大城市相连,距省会沈阳公里,距鞍山公里。
岫岩满族自治县现有6个园区和17个乡镇。
大洋河临港产业区:
该园区于年5月市编委会下文批复成立,同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成为全省第43个重点开发园区,享受省级园区优惠政策。自年1月雅河工业园合并该区后,目前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北区下辖大宁街道办事处和雅河办事处;南区下辖洋河镇。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总人口近4万人。该产业区南区以高分子材料为主导产业,北区规划建设以满族文化、玉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和北方配饰品加工产业园。
玉都新城:
该园区于年6月市编委会下文批复成立,下辖阜昌街道办事处和哈达碑镇,属市级开发园区。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91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人,下辖15个行政村、8个社区。玉都新城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型中等城市和独具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区。
岫岩食品工业园区:
该园区始建于9年2月,于年6月市编委会下文批复成立,属市级开发园区。该园区毗邻县城,位于岫庄铁路、丹岫海高速公路、新岫产业大道交汇处,辖区总面积59.1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人口总数1万余人。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
偏岭矿产品深加工园区:
该园区于年7月县编委办公室下文正式成立,属县级园区。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32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总人口约2.64万人。该园区工业基础雄厚,矿产资源丰富,以菱镁、方解石生产为主,农业上以食用菌、禽畜饲养为主。
兴隆经济区:
该园区于年7月县编委办公室下文正式成立,属县级园区。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96个村民组,总人口2.2万人。该园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工业上主要有永安公司、电磁阀厂、液压油缸厂等支柱企业。农业上以食用菌、干鲜果、中药材、柞蚕、畜禽生产为主。
新甸经济区:
目前拟将其定为县级经济开发区。该园区位于县城南30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总人口2.1万人。区域交通便利,张庄公路、岫庄铁路纵贯南北。该园区以轮胎制造为主导产业,工业上有鞍轮集团、翰新石材、京海矿业等大企业,农业上以有机蔬菜、禽畜养殖、观赏鱼养殖为主。
牧牛镇:位于岫岩北部,因境内的牧牛河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83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总人口1.59万人。该镇工业上以铁矿加工为主,农业上主要以香菇生产为主,是"中国香菇第一乡"。
三家子镇:位于岫岩北部,因清乾隆年间史、袁、尤三姓人家首先在此地定居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73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总人口1.79万人。该镇工业上以菱镁加工为主,农业上以食用菌、尖把梨、绒山羊、生猪生产为主。
药山镇:位于岫岩西北部,原名韭菜沟乡,以当地山野遍生野韭菜而得名,境内有国家AAA级风景区——药山风景区,于年11月更名为药山镇。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56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70个居民组,总人口1.27万人。该镇工业上以方解石、铁矿、石材生产为主,农业上以滑子蘑、冬菇种植和黄牛、绒山羊、生猪养殖为主。
石庙子镇:位于岫岩北部边缘,因清道光三年于东沟门修石头庙一座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60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78个村民组,总人口1.74万人。该镇工业上以铁矿、方解石加工为主,农业上以食用菌、中药材、畜禽养殖为主。
清凉山镇:位于岫岩东北部,原名汤沟镇,因境内一温泉而得名,后因境内有国家AAA级风景区——清凉山风景区,于1年5月更名为清凉山镇。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62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总人口1.67万人。该镇工业上以方解石、钾长石和白水泥生产为主,农业上以食用菌、冷棚甜瓜、烟草种植为主。
黄花甸镇:位于岫岩北部,清乾隆年间百姓移民于此定居,其时正值西南大甸子上黄花盛开,因此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45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总人口2.47万人。该镇以商贸服务业为主,是岫岩北部商流、物流中心。
朝阳镇:位于岫岩东北部,因境内哨子河有一深渟,终日朝阳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48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户,总人口1.71万人。该镇工业上以钾钠长石、石材生产为主,农业上以食用菌、核桃、虫草蛋鸡和肉食禽类养殖为主。
大房身镇:位于岫岩西北部,因清时镇政府所在地有一较大的房屋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47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75个村民组,总人口1.39万人。该镇工业上以镁制品、方解石生产为主,农业上以食用菌、中药材、畜禽养殖为主。
大营子镇:位于岫岩东部,元代西北鞑靼族沈姓跑马占田居于此地,俗称鞑子营,后谐音大营子。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45公里。下辖11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总人口2.37万人。该镇工业上以轮胎、轻烧镁、铁矿为主,农业上以林下中草药、林蛙、滑子蘑生产为主。
红旗营子乡:位于岫岩东部,清顺治年间正红旗关姓兄弟4人,由长白山二道沟迁此占地,带兵建营而得名。该乡总面积平方公里,乡政府距县城26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91个村民组,总人口约1.55万人。该乡经济以农业为主,食用菌、柞蚕、绒山羊、肉食鸡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正在积极开发太平洋温泉旅游项目。
苏子沟镇:位于岫岩中部,因该地古时盛产苏子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15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78个村民组,总人口约1.46万人。该镇工业上以镁制品加工为主,农业上以食用菌、花卉、山野菜生产等为主,是全市花卉示范基地。岫岩陨石坑被证实为我国第一个陨石撞击坑。
石灰窑镇:位于岫岩西部,因清代曾有人在今镇政府所在地筑窑烧制石灰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20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总人口2.25万人。该镇工业上以铁矿为主,农业上以食用菌、山野菜、柞蚕生产为主。
前营镇:位于县城西南部,清代曾在今镇政府所在地安营驻兵,因兵营地处山前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13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80个村民组,总人口1.5万人。
龙潭镇:位于岫岩西南部,因境内有著名AAA级风景区——龙潭湾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22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99个村民组,总人口1.65万人。该镇以食用菌、花生、山野菜、五味子生产为主,柞蚕生产及深加工是全镇经济支柱产业。
杨家堡镇:位于岫岩南部,因境内一较大居民点而得名。该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政府距县城13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83个村民组,总人口1.34万人。该镇经济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主要有食用菌、肉食鸡、平欧榛子种植、养殖等。
岭沟乡:位于岫岩东南部,因境内东南部有一条大岭沟,以岭大沟宽而得名。该乡总面积平方公里,乡政府距县城32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59个村民组,总人口1.02万人。该乡工业主要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农业上以板栗、干鲜果生产为主。
哨子河乡:位于岫岩县东南部,因境内有哨子河而得名。该乡总面积平方公里,乡政府距县城37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70个村民组,总人口1.07万人。该乡经济以食用菌生产、禽类养殖等农业为主。
岫岩最主要的旅游资源首先是中国第一候选国石岫玉及岫玉文化。在各种名玉逐渐枯竭的今天,岫岩玉石储量仍然十分丰富,总储量约万吨,是举世闻名的玉石产地,素有"玉石之乡"的美名。
玉皇山
玉皇山文化旅游度假区规划:东起城镇外环洋河古渡,西至哈达碑镇玉石村,景观道路全长37.4公里,总面积80平方公里,将依托玉皇宫、二郎神庙、天龙寺、九龙寺等景区,重点打造集玉文化、满族文化、温泉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力争跻身国家AAAAA级风景区行列。
大洋河
岫岩境内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流多条,总长公里,流域总面积平方公里,总落差.9米,水能储量丰富。境内河流汇集成大洋河、哨子河两大干流。
大洋河是岫岩的"母亲河",其境内流长公里,哨子河境内流长公里,两者回合后流向东南注入黄海。
药山
药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药山镇、三家子镇、石庙子镇三镇交界处,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因盛产药材而得名。当年唐王李世民征东时,军队至此染上疫病,药山的僧人采药医好将士疾病,助唐王大胜,龙颜悦,遂将原名“长乐山”赐封“宝药山”,后人简称“药山”,也称为“养生之山”。
药山现为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由东北向南起伏绵延十余公里,不仅盛产四百多种野生中草药,更集佛、道两教于一山,远在清代就被誉为奉天省(今辽宁省)四大名山之一,同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齐名。
山地景观独特,森林植被茂盛。药山是由四十多座山峰突兀而起、重峦叠嶂构成的多姿多彩的群峰。药山植物生长繁茂,物种丰富,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药山的这一资源优势,在辽宁省内得天独厚。
人文古迹众多,宗教色彩浓郁。药山的佛、道两教,始于隋唐,兴盛于明清,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历代兴建的寺、观、殿、宇等宗教建筑有清华观、遥望洞、三清殿、灵官殿、佛爷殿、宝林寺、朝阳寺、观音阁、碧霞宫、龙王庙、关帝祠、唐塔等诸多古刹。
野生药材丰富,草药名医辈出。据相关部门考察,药山共有自然野生植物多种,其中树木就有34科、72属、多种;中草药材更是随处可见,其中有人参、何首鸟、灵芝、卷柏、贯众、细辛、黄芹、天南星、龙胆草、党参、等珍贵药材。至今流传着“药山草药多,一天挖两车,灵芝不足奇,采来泡酒喝。”的民谣。
药山将开发建设成一个以观赏游览奇峰怪石、溪流瀑布、庙宇碑碣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兼有避暑、度假、科普教育功能的山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不久的将来,药山定会以崭新的面貌、辽宁名山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辽东山区的这颗明珠,一定会重放异彩。
清凉山
清凉山位于岫岩清凉山镇境内,是国家AAA级风景区,也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山因山深林密、气候湿润凉爽而得名。距岫岩县城65公里,其核心景区总面积98平方公里。共有头道沟、二道沟、帽盔山、石湖瀑布和鞭杆沟5大景区。
远望清凉山,山峰连绵不绝,高低错落有致,不仅具有黄山之美、泰山之伟,而且兼具华山之险、峨嵋之秀,是东北地区难得一见的一处山岳型旅游景区。清凉山由大小上千座山峰组成,其中位于景区东部的最高峰——帽盔山海拔.5米,是辽南地区第一高峰。
清凉山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各种植物盘根错节,密密层层,郁郁苍苍,形成清幽秀美的森林景观。清凉山花卉品种繁多,除木本植物天女木兰等外,还有草本的迎春、杜鹃、芍药、丁香等,其中不乏人参、党参、细辛等中药材,从春到秋,这里都是花的海洋。
清凉山自然景观突出,石湖瀑布、棒槌峰、连环洞等景点融奇松、怪石、瀑布、绝壁、兰花、枫叶、溶洞于一体美不胜收;历史古迹众多,景区内有唐朝所筑的拦马墙、葬马石等,辽代石塔、罗汉洞、白云观等众多人文景观以及唐王征东的历史传说。
清凉山空气清新甜润,富含负氧离子,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清凉山四季风景如画:春天清风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润凉爽,处处飞瀑;秋季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冬季则银装素裹,冰雕玉砌。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众多的名胜古迹,浓郁的满族风情,构成了清凉山的天成盛境。
清凉山将以生态观光、避暑度假为主题,融奇松、怪石、瀑布、溶洞、温泉、绝壁、兰花、古庙、塔林、枫叶等于一体,开发建设综合型山岳景区,以滨水休闲旅游、森林避暑旅游、乡村旅游、温泉养生为发展重点,打造岫岩生态旅游龙头景区、辽宁避暑度假名山。
不存在没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民族的文化,各种文化的承载主体永远是该民族的主体人群本身。一个民族的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我们有责任了解和坚守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并能准确地告诉世人。
本文由易编辑整理,部分文字、图片转摘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电子邮箱:
qq.治疗白斑医院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国庆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by/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