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学习针灸秘传十绝招


针灸秘传十绝招

一、身柱妙用

身柱督脉第十二号穴

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针法:用1.5寸8号针(长4.5cm,直径0.3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0分钟至30分钟。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作用:

(一)增加强壮

1.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

.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

3.多次针灸不效者。

(二)预防感冒

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

.感冒流行发生季节;

3.同室的人有感冒时;

4.经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烧

1.感冒高烧至39C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

.常发低烧者。

(四)小儿疾患

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1次。连续3—7天。

病例举要:

1.高烧

年,光明函授大学召开筹备会议时,夜间一代表突发高烧,为针身柱穴。半小时后,周身大汗而烧退。

.感冒

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位教师,经常感冒。每人针身柱3次,从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

二、针刺后遗痛

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问其原因由于针灸后所发生。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做治疗失误,但患者确实疼痛。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例如内关痛针外关,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

病例举要:

王XX女50岁家庭妇女

主诉:左手腕内侧有——小块疼痛,由于怔忡失眠,医生曾作针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扰日常生活。曾去询问原治疗医生,无法解决。针处既无红肿,医生也无责任,但其疼不止,用药无效。我试用相对缪刺而愈。类似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三、大接经

《内经·海论》中叙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的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

具体做法是,只用一根l寸长的8号针,每次只针一侧,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针。每次只针一侧,下次针另一侧。共针4次,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络穴

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二)由络穴到原穴

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

病例举要:

刘X男40岁某设计院会计师

主诉:近3个月来,四肢倦怠,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周身无力,大便秘,小便涩少,经治不愈,而且日渐加重。近来并出现早泄、遗精。

诊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润无苔,神情寞落,六脉沉细,右关左尺,尤为明显。

辨证:四肢倦怠,饮食减少,脾胃两虚。睡眠不安,尿涩早泄,病原肝肾俱亏。宜用针刺补法。取神门以治心,太溪以补肾,是三里健胃,三阴交助脾。久治不效,脉更无神。改用大接经由原到络,由络到原各次。逐渐好转,再针前述各穴5次,面色红润,精神旺盛,饮食增加,二便通畅,遗精、早泄消失,睡眠香甜,神完气足,而病痊愈。

四、腰痛针术

人身的经络都是前后呼应,左右相通。任脉为前正中线,相对督脉脊椎正中线,肾经对华佗夹脊(今名脊穴),胃脉对膀胱第一行,肝、脾对膀胱第二行,手足六经亦前后相应。所以缪刺取穴,往往速效。

治疗腰痛缪刺法:在腰痛部位,用手按压找出最小而最痛的部位,如大面积一片疼痛而找不到最小痛点的不适用此法。

找好痛点,以最痛处一点涂以红色为标记,再找到命门穴为计算总穴。例如最痛点在命门左15厘米,再下6厘米。让病人仰卧,量脐左15厘米再下6厘米处腹部针入1.5寸,恐痛点对得不准,将针刺入,提出1/,再向四周探刺,不留针。让病人翻身俯卧,按压痛点消失,腰痛即愈。

命门督脉第四号穴

部位:俯卧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前方与脐相对,然而练气功的人则脐向下移少许。

此法颇有立竿见影之妙,但找痛点要准,与腹部痛点相对处要准,针刺要准。掌握三准,应手而愈。

病例举要:

夏XX男45岁某工厂司机

患腰痛9个月,俯仰维艰,行步腰椎不敢活动,痛苦很大,不能工作。各处治疗,用药80多付,西药也不少,针灸70多次,其痛不止,焦躁万分。

诊见痛苦病容,面色微暗,精神不振。舌润微黑,脉来沉迟、两尺无力。诊为肾经虚寒之所致。让其俯卧,指头大痛点在命门左3厘米,指压时其痛难忍。画一记号,让其仰卧,翻身时十分吃力。针脐左3厘米,把针提出1/3向前后左右探刺已毕,让其翻身,两脚踏床面竟能抬腰离床5、6厘米,口中连呼“轻快”,俯卧再按其痛点已消失。

当时行走俯仰均未觉痛,大喜而去。第二天来复诊,自己开车来的,满面笑容说:“休息9个月,现在上班了。只觉腰部稍微不适,疼痛全无。”压其痛点,略有微痛,又依法针刺而痊愈。

五、截根疗法

(一)适应症

该法适应于瘰疬,乳腺增生,发际疮,痤疮,疖(节)肿缠绵不愈,此愈彼起,荨麻疹。

(二)针法

找穴:

以乳头为标志。用卷尺一端放在患者左乳头,横拉至右乳头,松开左乳头卷尺,将卷尺

向右肩上伸,过颈部而从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头为止。将两乳头的卷尺比齐,把卷尺由颈前向背后下垂,卷尺尽头是穴。因病人肥瘦而异,其穴约当肝俞附近。

女人乳儿后乳房下垂者,从气户穴直下以第五肋间为准;

针具:

用直径1毫米寸长的针,高压灭菌消毒待用。无此设备条件,用?5%的酒精浸泡30分钟亦可。

针法;

找准穴位,严密消毒,左手拇、食二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针向穴处微斜15度向脊椎方向刺入肌肉中间,病人亦不甚痛。

留针0分钟,病重者可留30分钟,隔3天再针,以痊愈为度。

病例举要

1.乳腺增生

曹X女5岁辽宁省本溪县某校教师

发病已数月,两乳各有硬块如鸽卵大两块,按之有压痛。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黄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情忧郁,六脉无力,两关脉尤甚。经服药不效。用截根法8次,增生硬块已消失,食欲增进,睡眠良好,精神焕发,由此痊愈。

.痤疮

马XX男某大学学生5岁面部痤疮特多,连绵错落,日渐增长,精神与面部均感不适,经治不愈。用截根疗法,4次痊愈。面部光洁,神采奕奕。

六、痛点止痛法

针灸的缪刺取穴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即选好病侧的穴位而针其健侧的同名穴,效果较好,是调整经络平衡的治疗方法。“痛点止痛法”是专为治疗小面积疼痛的一种止痛方法。周身不论何处疼痛都可以使用,但只限于直径1厘米以内的小范围疼痛。

该法操作简便,效果迅速,能够达到针入病除。具体做法是用30号1寸针1支,在其痛点的相对侧快速刺入,其痛无不应针而止。例如痛处恰当内关,可针外关;痛处恰当阳陵泉,可针阴陵泉。头面胸腹四肢任何部位疼痛都可使用这种刺法。也有不很明显的相对处,如头顶部有痛点,由于颈项的关系,不可能两侧相对。比如痛点适当前顶,可针廉泉,如痛点在百会,即无相对处。然而,这仅是很少的局部痛,如果文绉绉“无关宏旨”。周身各部位绝大多处是有对立面的。还有关节部如“网球肘”的痛点下面是肘关节,肉少骨多,不容易找准相对点,其效较差。然而这仅是极少的局部。周身各处绝大多数可以找到绝对的对立面的。

这种方法最为简便,可以“应针取效”,甚至不必留针,点一下子,疼痛如失。

七、快速降压

该法对凡属原发性高血压,不是因其他疾病而继发的效果最好。即或由其他疾病继发的对降压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但因其他引起高血压的疾病不愈则高血压亦不能根治,只能使血压下降而减少其痛苦而已。

针灸穴位:

在八会穴中“血会隔俞”,为针灸界众所周知。膈俞降压法操作简便,只要找准穴位,双侧各埋1号皮内针1支,穴位找准,血压应针而降。冬季可埋5天,夏季因洗澡频繁可埋3天。起针后间隔1天,继续埋针。

膈俞膀胱经第十七号穴八会穴之一(血会)。

定位:俯伏位,在七胸椎棘突下,当督脉至阳穴旁开1.5寸处取穴。

操作方法:

找好隔俞穴,皮肤消毒,用小镊子夹起皮内针,以左手拇、食二指向左右扒紧穴旁皮肤,将皮内针由膈俞穴中间向脊椎方面横刺,皮内针刺入在表皮以内真皮之上,不能超越真皮,针尖要向脊椎方面刺入。针刺入后,剪胶布两块,一小一大,大者不过如指甲大,小者先贴在皮内针柄的下面以免针柄接触皮肤,然后将大块贴在小块胶布和皮内针上,压平即可。

皮内针如刺过真皮,患者会感到疼痛。针入以后应医手指在针上按压,如患者说疼即宜起出重新按常规小心针入。

眼针肝区降压法:

眼针八区十三穴,已有专书,且许多针灸书及中、外针灸杂志报道很多。在这里仅介绍眼针降压的经验。

中医说“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开窍于目”阐述肝经和血液的密切关系。以眼针肝区降压,效果最快。测量血压,如果高于正常范围,血压计不必取下,即在眼的双肝区各刺一针,即再量血压,必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降压针法很多,我曾经提出降压十法。然而十法之中,以膈俞皮内针和眼穴肝区为最快。

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病,有的病人患高血压数十年而不愈。经验告诉我们,一时性降压很容易,完全彻底治愈很难。还有的病人患顽固性高血压,用什么方法也不见下降,这种病人虽占极少数,在临床中也有时遇到。

八、失眠特效穴

失眠是一种极痛苦的疾病,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夜间越失眠,白天越打盹,日久不愈,形成恶性循环,发生神经衰弱症。面色无华,精神萎靡,饮食乏味,头晕头痛,记忆减退等一系列症状,令人苦恼。医治的方法,以及时治疗为好。

针灸治失眠的穴位:

大椎,陶道,神堂,连续使用,疗效较好。另一处方针刺安眠穴,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

大椎督脉第十四号穴

定位: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约与肩平。

陶道督脉第十三号穴

定位:俯卧,或正坐低头。在后正中线上,于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神堂膀胱经第四十四号穴

定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神道穴旁开3寸处。

安眠经外奇穴

定位: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停止部颞乳突下凹陷直下一寸处。左右汁二穴。

九、治脑三穴

穴在哑门穴直下发际中为治脑一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二穴,再下一横指为治脑三穴,用8号针可刺入一寸。

主治:

一切脑系疾病,颈强作痛,中风失语舌强。失语的原因,发音有唇、齿、舌、喉的共同作用。舌短者可刺舌下金津、玉液出血。舌无改变则在喉,可针哑门,但哑门穴之上为延髓,触碰延髓有危险。治脑三穴的第一穴在后发际距延髓较远,无刺伤延髓的危险。

治脑一穴当第二颈椎,治脑二穴当第三颈椎,治脑三穴当第四颈椎,再下一横指当第五颈椎,再下一横指为第六颈椎,再下则为崇骨;横项第二颈椎两边为天柱、翳风,左右共5穴谓之纵横十穴。

十、翳风治牙疼

牙疼的原因很多,翳风穴所治的仅限于齿根骨膜炎的牙疼。其病源由药物治疗的合并症。

有齿根骨膜直接受冲撞,或常吹乐器,常含铁钉,常咬丝线等外伤性的;有细菌由齿髓侵入齿根骨膜传染性的。症状是有的化脓有的不化脓,疼痛同样是自发的,但不带发作性,是连续的痛。在敲打牙齿时,疼痛就更加剧烈,这是与齿髓炎不同的一点,也是齿根膜炎的特征。

齿根膜炎,中医叫风火牙疼。治牙疼的穴位很多,一般针下关,颊车,也有针合谷或足三里、内庭的,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针入以后需要留针十几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止痛,而针翳风穴,有针入痛止立竿见影的效果。

翳风手少阳三焦第十七号穴

定位:正坐位,在耳垂后方,当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取穴。以手压穴则觉耳孔中有牵引性微痛是穴。

针法:用8号1.5寸针,向前下方直刺入1寸,并作轻度旋捻以增强针感。疼痛已止,可立即起针,一般的病人心理希望多留一些时间。实际如针入而牙痛不止时可以久留,此穴针入立即止痛,久留与不留是一样的。

十一、首尾循经治疔毒

疔毒是一种由感染而发生的外科疾病,多发生在露出衣服外边的部位,而且都生在穴位各经的起止部位。最易生在手指尖,赤足的人有的生在脚指上、面部。

初起只是一个小红点,逐渐发生疼痛,伴有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血常规检验则白细胞增高。

治疗的方法,以针刺为最快。因为不论疔毒生在面部和手足都是各经的起止穴位或接近起止穴的各经起止邻近穴。判定是哪一经,则针其另一端的穴位。如疔毒发生在起端穴则针其止端穴,发生在止端穴则针其起端穴。起止穴或名首尾穴,针入以后,疼痛立止,恶心、心闹、头晕等症状立即消失。0分钟后再检验白细胞则恢复正常值。

还有在疔毒所起处有淋巴管发炎,一般叫做起红线。红线也是与经络走行一致的,所以章太炎说“经络就是淋巴”。

治疗淋巴管炎的方法也用针刺,用粗针或三棱针在淋巴管的前进的末端扎一针,挤出黑色的血液,其所谓红线自然消失。如果从发炎的淋巴管上每隔一寸扎一针,并挤出少许黑血,淋巴管炎消失恢复得更快。在疔毒上边涂点消炎的药就自然逐渐痊愈。

病例举要

张XX女19岁学生

忽然在面部起一个红点,遂即发烧,心闹,头晕,恶心,似欲呕吐,而面部的红点灼热作痛。面赤舌黄,脉来沉数,右关尤为明显。视其面部有黄豆大红点恰在地仓穴上,病名“锁口疔”。虽非在胃经的起穴,但是距起穴很近的第四穴,急针胃经的止穴历兑,针后恶心、头晕等症状消失。0分钟后再次检验血常规,白细胞由第一次检验时变为,疔毒已渐愈。翌日复诊,一切症状消失,只在生疔毒的地仓穴尚且有痕迹可见。一般在数日后完全恢复。

十二、四缝穴的效验

四缝穴在手指食、中、无名、小4个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5个经。手指为神经终末反应灵敏,治病的疗效很好。

主治:

小儿疳疾,气管炎,蛔虫,消化不良,身体羸瘦,发育不良均有特效。

针刺方法:

穴位皮肤消毒,用助手由指尖向指根推几下,然后在第一指节上边以指捏住,术者则由指根向前推捏,用6号针刺入穴上,当即有白粘液随针而出,挤净擦干。每隔4天一次,一般4—5次可愈。针后白色粘液渐少,即是好的现象,白粘液渐消失,而针出血液则痊愈。

患儿面黄肌瘦,头发打缕,食欲不振,视其腹部微胀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块,是为疳疾。

一般针一次即食欲旺盛,数次痊愈。

用该法治小儿疳疾,效果极好。对成年人形态消瘦,食欲不振,体重达不到正常标准,依法针之,效果显著。对哮喘亦有良效。

手指感觉灵敏,人多畏痛拒针。对成年人作解释劝服,儿童则由其父母强行使之针刺,有的哭闹拒针,须数人帮助施术。针孔由初针几次挤出白粘液而变为出血,即痊愈的象征。

病例举要:

1.疳疾

李XX男7岁

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头发打缕,肚大筋青,是为疳疾。

针其四缝穴4次,逐渐饮食增进,精神旺盛,举动活泼。其父半开玩笑地说:“孩子好了,能吃饭,我们受其影响,也食欲旺盛,这可费粮食了。”他虽是玩笑,也是事实。独生子女为家庭的宝贝,由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变成能吃能喝,精神活泼,父母一高兴,自然也食欲旺盛。

.气管炎

孟XX男57岁某工厂经理

患气管炎多年,冬天严重,有时夏天也发作,久治不愈。针四缝穴挤出白粘液不少,但每次逐渐减少,咳喘亦随之减轻。计针8次痊愈,迄今数年一直未发作。

十三、皮内针十法

皮内针最初只用它调整经络,我们临床使用多年,积累经验计有以下十种使用方法:

1.调整经络,初用测定香,以后用仪器测定,调整平衡。在50年代我曾经用经络现象来预测生死的实验。即住院病人,濒于死亡,已通知其家属作精神准备者,前后计有6人,男3女3。其中有的十二经脉在仪表指针读数最小者并有数经为零,而气血尚存;有的十二经均很低,只有数经较好但气血为零;结果前者均转危为安,而后者皆死亡;说明人身以气血为主,经络为气血的循环路,此说颇可研究。

.一度冻疮,红肿痒甚。在疮面中心埋藏一支皮内针。数日痊愈。

3.疼痛不止,针刺无效时,可在痛点埋皮内针可以止痛。另有一法,例如腰痛不效,让病人站立,身体随便向前后左右扭动,在感觉最痛之处埋皮内针,可以止痛。

4.针刺疗效不巩固,在有效的穴位埋皮内针,有助于疗效时间之延长。

5.失眠症用其他方法不效时,可在安眠穴埋皮内针。

6.小儿尿床。取双侧三阴交穴。一针由下往上刺,一针由上往下刺,两针刺入方向颠倒,则疗效觉佳。

7.妇人产后乳汁不足,在膻中穴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按压多次,可促进乳汁的分泌。

8.眼针穴用皮内针埋藏,可延长其疗效。

9.减肥在双听宫穴内侧耳垂中间各埋皮内针一支,每天用手指按压多次,平常感觉饥饿时以手按压数分钟即不觉饥饿。在每次饭前手压5分钟。

10.单纯膝关节疼痛,在膝上寸的范围内,用手指遍压,在最痛处埋皮内针一支,可以止痛。但按压无痛点时则不宜使用。

病例举要

陈XX男8岁

因打冰螺旋,冰忽塌落,骤然惊吓,夜不成眠,连续六七天不能合眼。服药无效,在安眠穴埋皮内针左右各一支,当夜即能安睡。

十种皮内针疗法均有病例,不暇一一列举。

十四、甩针挂钩疗法

面瘫初起,不超过两周的容易治愈。病程越久治愈的机会愈少。病程过久的则形成倒错现象,看不出哪一侧是病侧,更觉难治。

对初诊病人作下关试验,可知预后良否。其方法比较简便,即在患侧下关穴针刺,按正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为阴证(一),能达到应刺的深度为阳症(+)易愈。不能深入的原因是因为上下颌骨有炎症导致领骨错位阻碍针不得入。

还有双侧面瘫,面部肌肉弛缓,无表情,不能瞬目运动,全面部皮肤变形,就像戴假面具一样。双侧面瘫很少见,数十年来只遇见5例,3例治愈,治疗时间长达数月。两例怎么治也不见好转,成为后遗症。

针灸治疗面瘫我曾总结并发表十种针刺方法,其中的甩针挂钩疗法效果较好。其法用六寸长针一支,从患侧颊车下方进针,先深后浅,能看见针在皮下前进以针尖上对口角至唇边为度,然后把针向一个方向旋捻,左手轻压针体部,隔腮看见针尖接近口吻时稍微用力拉针柄,则面皮皱成深纹数条,一拉一松,拉十余次让患者自己手捏针柄,初起的数次可愈。病程久的也有一定的效果。

长针在皮肤表皮下刺入,沿皮横刺,难度较大,须经过反复练习,针到一定部位即停止前进而旋捻针柄,针尖挂住以后手提针柄向上提十余次,一提一松,然后留0分钟起针。

这种挂钩疗法能适用胃下垂,由右幽门穴进针,斜向胃左,至与脐相平时即旋捻针柄稍用力上提,让另一人握其足胫向上屈腿推之.其动作和提针一致。将病人的腿屈伸上推3次,然后让病人自己手提针柄30分钟而起针。

子宫脱垂由维胞(关元旁6寸)进针,斜向生殖器方向,旋捻提针屈腿上推,然后提针柄的操作都相同。

维胞穴亦治肾下垂,谓之“三垂疗法”。

挂钩针法,起针时手捏针柄用力甩出,故又名“甩针疗法”。

十五、肝肾四穴

中医对疝气分为厥疝、盘疝、寒疝、症疝、复疝、气疝、脉疝七种。大致寒疝,能够还纳,或只有睾丸肿大或下垂者此方有效。如疝气不能还纳,西医谓之脱肠。肝肾四穴只限于寒疝和气疝。

肝肾两经对睾丸关系至为密切。此方选用肝经大敦、太冲、肾经太溪、睥经三阴交四穴。

大敦肝经第一号穴

定位:在足拇趾上面趾节间三毛之际(此穴一说在足拇趾爪甲角外1毫米),针时以手捏拇趾抻拉而针趾节缝处。

太冲肝经第三号穴

定位:在足背,足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好像手的合谷,但不能使跖骨张开。

太溪肾经第三号穴

定位:在足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三阴交脾经第六号穴

定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在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十六、腹结通便

便秘是常见病,亦老年人的多发病。主要是结肠蠕动迟缓,粪便久积结肠不能排出,引起再吸收,使粪中之毒素入血液,上则口燥舌干头晕目眩,下而固结不能进入直肠。痛苦之状不可忍受。

治法:在左腹结穴埋一皮内针,往往当日排便。

腹结脾经第十四号穴

定位:仰卧,脐旁4寸的大横穴,直下1.3寸,上与乳腺相对。

左腹结与下行结肠相适应,皮内针不断刺激结肠使肠蠕动加快则粪便自然容易排出。

病例举要:

刘XX女60岁家庭妇女

患习常便秘,近来加重,久不排便,导致头晕口干舌燥,腹部闷塞,食欲不振,总有排便感而排之不出。曾用开塞露无效,内服麻仁滋脾、承气汤、桃仁承气均无效。便秘已一个月,痛苦不堪。来诊时有忧郁表情。在左腹结埋皮内针一支,翌晨排便,疾病如失。满面笑容来复诊,与以调理脾胃之药而愈。

十七、局部多刺治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多因抻、扭伤而起,易发于手腕、手背部,有大有小,往往数年不愈,或逐渐增长。针刺治疗,其法颇简便。

刺法:

左手固定囊肿处,用0.5寸短针,以8号为宜,右手持针根据肿囊的大小而酌用针刺之多少。一般在肿处以扬刺即中心一针,四周各一针,肿块大的还可以沿根部横刺之。或出粘液,用干棉球揩之。隔日一次,数次即愈。病例甚多,不胜枚举。

十八、慢性喉炎

慢性喉炎不痛,但音哑,久不愈。

穴名:喇嘛穴传自藏医,甚有效。

部位:在背后腋窝缝的缝纹头。

针刺手法:

初诊以毫针刺少商,三棱针刺金津、玉液出血。隔日复诊时单刺喇嘛穴,深度1寸至1.5寸因病人肥瘦而异。

手法:少商、金津、玉液点刺出血。喇嘛穴则慢慢旋捻,平补平泻手法三进三退至5分钟。

以后单用喇嘛穴,隔日1次。留针0分钟再行前述手法,此手法旋捻要慢,不可使病人疼痛,隔10分钟行第三次手法。得气时针感下行至手指,再旋捻则上行直达于咽喉,病人感到轻快,再留10分钟起针。

初诊隔日1次,一周后每周两次,继则每周1次。以愈为度。

注意事项:

使声带休息,不要大声讲话,更不要喊叫。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忌烟酒,讲话不宜太多。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以上资料提供参考。请不要模仿,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延伸阅读

拔罐的传统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

拔罐,在日常生活中因简单实用易学,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保健兼治疗手段。可对于拔罐的机理以及不同拔罐法所适应的病症,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跟随中易行者刘兵老师一起学习下吧!

古称“角法”,属非药物外治法的一种,此法由来已久,在民间广泛流传,俗称“拔罐子”、“吸筒”,《本草纲目拾遗》称作“火罐气”,《外科正宗》又叫“拔筒法”。

正因拔罐相对于中医其他疗法,操作简单,副作用小,医院,还是居家自我保健,都普遍应用。然据笔者研究大量的拔罐现代文献,以及观察较多的临床开展情况来看,拔罐并未真正得到其应有的疗效。

也就是说,目前的拔罐大都作为保健或辅助疗法,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由,概因未能较好地运用中医的传统思维来进行拔罐治疗,笔者不揣浅陋,试述其理,乞同道者教正。

1.拔罐的整体中医思维与偏泻特性

针灸、推拿、拔罐等均是通过刺激患者的经络、经筋或皮部,而达到调整患者阴阳、气血,使之趋于平衡的非药物外治疗法。然观当今医者,大都执著于选穴、选经的作用特点,而忽视了疗法本身具有的治疗机理。

比如,对于灸法,就有“陷下则灸之”的论述,即灸法本身具有偏于温补的特性;当然有医家认为实热证也可用灸,取其“火郁发之”之理,这也体现灸法本身的作用特点。

拔罐也是如此,无论用何种罐具,其刺激的作用途径皆是通过造成罐内负压进行吸拔皮部,有吸邪外出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方面,罐具通过负压将皮肤吸起并使局部腠理开泄,让邪出有去路;另一方面,这种频繁(闪罐)或长时(留罐)的吸拔力,可将病邪不断由里至表拔出体外。拔罐后紫红色的罐斑、小水珠或血丝等即是驱邪外出的表现。

拔罐在古代的初始用法就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提到:“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气水出,风寒尽出。”由上可见,纯虚无实的患者当慎用或不用拔罐疗法,以免造成“补泻反则病益笃”的失误。

.几种拔罐法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应用

.1闪罐法

闪罐法吸拔一次作用于体表的时间一般较短,拔下即起罐,再拔再起。其对经穴或患部的吸拔力量相对较弱且不持久,不易将体内深部的病邪吸之外出。闪罐多用火罐法,对体表还有一个通过不断温热刺激开腠理的作用,边轻开腠理,边轻吸其邪,故而闪罐多用于外感表症,如风寒感冒、荨麻疹等。再者,由于闪罐是多次反复吸拔,有一定频率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体表皮部,所以,闪罐还常用于因皮部经气不盛造成的皮肤感觉障碍,以及各种络病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天气寒冷有风或室内有冷风吹时,不宜选用闪罐法,因其通过反复刺激使腠理一直处在轻开泄状态,并有约一半时间(闪罐间歇)暴露在外面(留罐是开泄的腠理暴露在罐内),风寒之邪很容易乘虚而入,我们就犯了“开门揖盗”的错误了。现在临床上有不少医者无论遇到什么疾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选用闪罐疗法进行治疗,是需要反思并加以修正的。

.拔罐发泡法

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以及患者还不完全了解中医作用机理的现状下,对于拔罐发泡疗法,医患两者往往都采取排斥态度。其不知,若辨证准确,使用得当,仅拔罐发泡的单一疗法即可解决许多疑难杂症。下面谈一下它的机理。首先,拔罐发泡一般需要的留罐的时间较长,大约为15~60分钟,即对穴位进行长时间刺激,非陈疾久痼不必选用此法。其次,发泡即是要拔出水泡,有时水泡中还夹有血水,那么这个水泡按照中医的传统思维理解就是拔出来的“痰浊”、“水湿”或“水瘀互结”之邪,这正是“菀陈则除之”的《内经》治则。再者,起泡后,无论放不放水,对穴位都还有一段长时间的持续、均衡刺激,可使慢性疾患在潜移默化中好转或渐愈。

综上,拔罐发泡最宜于治疗慢性痰湿或久病痰瘀之疾,如顽固性湿疹、长期咳痰等。这里要注意的是,若患者虽有水湿之邪但正气大虚,或痰湿不甚又皮肤薄弱,则要慎用拔罐发泡法。因此法在拔出痰湿的同时,正气也常常随之而泄。

.3留罐法与刺络拔罐法

把这两种方法放在一起来探讨,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医者已经对其有了足够的应用认识。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中医传统思维认为,留罐的罐斑颜色越深,病邪越深。不知大家有无这样的体会,有些患者最初来诊的时候,第一次拔罐的罐斑颜色紫黑较甚,但随着病情的好转,以后的罐斑颜色会越来越浅,即使增加留罐时间,罐斑也渐趋正常皮色,这就是疾病向愈的征兆。

但读者可能会质疑,说他治过的病人皮色已趋正常,但病情并未完全缓解。对于这种情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体内病邪不能单靠吸拔即可排除(可能还需要发泡出水湿或刺络出瘀血等);二是患者邪气已出但正气不足,“不荣则痛”,留罐难以补足正气。

再一个内容,笔者认为留罐出现的黑色罐斑多为寒邪或瘀血,前者是因“黑”与“寒”五行同属水,有同气相感之意;后者因血瘀久可变黑,在刺络疗法里就有“血变而止”的治则,“黑血(深色血)”变红即说明瘀已排尽。若通过单纯留罐仍不能吸除瘀血,则必须通过刺络拔罐来完成。刺络可造成瘀血有出路;拔罐可促进瘀血排出。以上所述也体现出拔罐疗法偏泻的特性。

3.应用中医传统思维拔罐典型案例

患者,王×,男,7岁,慢性湿疹半年,加重1周来我处就诊。年3月始,因居处潮湿,手指缝与脚趾缝(相当于奇穴“八风”、“八邪”的位置)出现许多淡黄色小水泡,瘙痒,不痛,挠破即出水,医院皮肤科诊为慢性湿疹。半年来间断服用60多副中药自行调理,疗效尚可,但未根除,近一周来水泡出水较多,瘙痒更甚。治疗取膀胱经双侧背俞穴排罐,留罐60分钟,起罐后所拔各处全部出现水泡(少量含有血丝),任其自然吸收。1次即愈。随访两年未复发。

综上所述,对于看似简单的拔罐,不同的操作方法却有其特定的深意与可供挖掘的更大的应用价值;而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证,我们在传统中医思维的指导下,亦应选择较为恰当的罐疗方法。如是,则可做到罐尽其用,医尽其才了。

本文发表于《江苏中医药》杂志年第6期,由中医集结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与原作者。

辛杏林学院校训

沐圣贤德辉,立大医远志,

研习经典,尊敬师长;

博极医源,海纳百川。

救死扶伤,不藏私欲;

珍爱生命,不分贵贱。

携手同仁,砥砺创新,

弘扬国粹,造福苍生,

光大杏林,弘德善医!

辛杏林学院文化环境辛杏林学院课程班级

1、中医针灸系统班:15号、30号

、中医小儿推拿班:13号3、中医脊柱整复班:19号4、中医推拿理疗班:5号5、中医韦氏正骨高级班:6号6、中医产后康复班:30号7、外治疗法膏药班:16号辛杏林学院资质报考

1、确有专长证书(助理医师报考凭证):适合民间无证中医走中医执业医师之路

、高级健康管理师(卫健委颁发):适合健康行业人士报考,行业跨度大,可以申请国家补贴,积分入户。3、康复理疗师(人社局颁发),健康理疗中医行业技能类证书,上岗或其他证书:公共营养师、心里咨询师、亚健康调理师、养生保健师、小儿推拿保健师、母婴保健师、中医催乳技术、整脊调理师、美容师、保健刮痧、化妆、灸疗、美甲等等。

辛杏林学院

联系方式

报名小刘老师学习                







































孩子得了白癜风
北京有哪些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by/40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