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作者简介
程虹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医院肾内科主任。曾于年9月至年11月,德国汉堡大学医疗中心肾病研究室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医师分会副总干事长、常委,北京医师协会肾脏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医院学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近年来主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1项以及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3项,参与卫生部重大科研项目(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多项基金的研究。
最近,我们报道了一个目前国内最大的MUC1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管间质肾病(ADTKD-MUC1)家系,由于MUC1突变基因检测存在一定困难,此类家系国内罕有报道,以下是这个家系的主要诊断经过。
病例介绍
这个家系的先证者,是一个53岁汉族女性,因发现肾功能异常7年于年2月收入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SCr为μmol/L,UA.5μmol/L。尿常规:蛋白±,尿沉渣镜检阴性。24小时尿蛋白0.22g。血清ANA、ANCA等免疫指标均正常。肾脏超声和MRI显示双肾大小正常,可见皮髓质多发的小囊肿。
肾活检病理显示免疫荧光为阴性。肾小球为缺血性硬化或基本正常,肾小管萎缩,肾间质可见多灶状纤维化。肾小动脉壁轻度增厚。病理诊断为慢性小管间质肾病(图1)。
图1先证者肾脏病理表现:
(A)弥漫间质纤维化(Masson染色);
(B)肾小管萎缩伴肾小管基底膜增厚(PASM染色);
(C)肾小球基本正常(PAS染色)。
同年,先证者29岁的儿子也因肾功能异常,超声示双肾多发小囊肿,行肾活检病理检查同样诊断为慢性小管间质肾病。
家系调查
在询问病史过程中,得知先证者的父亲、两个哥哥都因尿毒症去世,1个姐姐在进行透析治疗,于是我们对这个家系进行了调查,包括五代共人。家系中已有18人死于尿毒症或其并发症,3人正在透析治疗。家系调查结果显示此家系的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2)。
图2家系图
基因检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管间质肾病(Autosomaldominanttubulointerstitialkidneydisease,ADTKD)是一类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发表了ADTKD诊断、分类和管理的专家共识,明确此病为单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疾病。延伸阅读:KDIGO常染色体显性小管间质性肾病诊断、分类和管理
指南巡礼根据致病基因不同,KDIGO将ADTKD分为ADTKD-UMOD、ADTKD-MUC1、ADTKD-HNF1B和ADTKD-REN等4个不同类型,最近有研究发现SEC61A1基因的突变也可导致ADTKD。
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方法,我们证实先证者UMOD、REN、HNF1B及SEC61A1基因均无突变。由于MUC1基因的突变位点主要发生在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numbertandemrepeats,VNTR)区域,此区域包含以60个核酸为单位的重复序列(不同个体重复20-次不等),而突变仅发生在其中一个重复单位中;且此区域GC含量极高(接近90%),常规的Sanger测序及全外显子测序均难以检测到此区域的突变,故导致ADTKD-MUC1的基因诊断极为困难。
难点
SMRT显神威
本研究中,我们选择单分子实时(longreadsinglemoleculerealtime,SMRT)测序技术进行MUC1VNTR片段的检测。SMRT测序也称为第三代测序技术,具有单分子测序和超长读长的特点。通过SMRT测序,我们发现了先证者MUC1基因VNTR区域的第二个重复序列中,正常的连续7个胞嘧啶(7C)后插入了一个异常的胞嘧啶,变为连续8个胞嘧啶(7C→8C)(图3)。这一插入突变导致转录后的MUC1mRNA在翻译时出现移码,并产生全新的移码突变蛋白(MUC1frameshiftprotein,MUC1fs)。
图3先证者的MUC1基因突变位点
佐证
肾组织及尿脱落细胞的MUC1fs染色
为进一步验证这个家系基因异常者体内确有异常突变蛋白MUC1fs的产生,我们自行制备了MUC1fs的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并对先证者肾组织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尿脱落细胞进行了MUC1fs的染色,结果显示两种细胞的胞浆中均有MUC1fs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图4,图5)。
图4先证者肾小管上皮细胞MUC1fs免疫荧光染色。
(L)肾小管上皮细胞MUC1fs染色(红色);
(M)肾小管上皮细胞CK19染色(绿色);
(N)荧光染色图片融合。
图5先证者尿脱落细胞MUC1fs免疫荧光染色。
(A)尿脱落细胞MUC1fs染色(红色);
(B)尿脱落细胞CK19染色(绿色);
(C)荧光染色图片融合。
最终诊断
结合肾脏病理、家系调查和基因检测结果,本家系被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管间质肾病MUC1型(ADTKD-MUC1)。
随访
之后,我们对家系中28名成员进行了5年的随访。5年中家系又有3人进入透析,1人出现肾功能异常,目前有6名携带者尚未发病。基因携带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年龄在35岁以上(中位年龄46岁),进入肾衰竭的中位年龄为52.5岁。基因携带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基因携带者,但均无痛风发作。基因携带者中基线尿α1微球蛋白更高者在随访中肾功能下降更显著。
讨论
ADTK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既往国外文献报道,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遗传家系之间异质性较大。往往表现为尿中无或轻度蛋白尿,无尿红细胞,肾功能逐渐进展,部分患者可伴有肾脏多发囊肿等。肾脏病理表现为慢性间质小管病,肾小管萎缩和小管间质纤维化。目前认为ADTKD中的MUC1基因突变的类型并不少见,发病率仅次于ADTKD-UMOD,但国际上报道的家系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欧洲裔或欧洲美国裔,其余为澳洲、非洲美国裔、中东等。在国内,由于MUC1基因检测的困难而鲜有患病家系被发现。
本家系为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ADTKD-MUC1家系,我们应用SMRT测序技术有效的检测出患者MUC1基因的突变位点。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尿脱落细胞中进行突变蛋白MUC1fs的检测进一步明确了ADTKD-MUC1的诊断。通过对本家系的临床检测和5年的随访,总结出该家系的一些临床特点,可以为我们初筛ADTKD-MUC1患者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此外,利用MUC1fs抗体进行尿脱落细胞染色,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ADTKD-MUC1家系筛查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快速地对临床怀疑为ADTKD-MUC1的家系进行初步的筛查。
详细内容,见「阅读原文」
参考文献
1.WangGQ,RuiHL,DongHR,ChengH,etal.SMRTsequencingrevealedtobeaneffectivemethodforADTKD-MUC1diagnosisthroughfollow-upanalysisofaChinesefamily.SciRep.;10:.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hg/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