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肾下垂 > 肾下垂危害 > 养生用祛湿古方ldquo温胆汤
当前位置: 双肾下垂 > 肾下垂危害 > 养生用祛湿古方ldquo温胆汤
一个人痰湿体质的形成,
一方面是体内正气不足(气虚),
另一方面是因为喝水太多,
液体摄入过多,或者吃得过多,吃得过好。
常表现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
胸闷,痰多,容易困倦,
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
痰湿体质的舌象是怎样的?
1.舌上有黏腻水液,或舌苔厚腻、
白得像霜,要注意“三高”问题;
2.舌苔很腻、很厚,舌质红,
说明体内营养过剩,无法化热,
会引起更严重的失调。
用千年祛湿化痰古方“温胆汤”来泡脚,
可以帮助赶走体内痰湿。
用上十副八副泡脚,
之后身体就会觉得很舒服。
加上多锻炼身体,多吃疏菜,
身体就能逐渐调整过来。
配方:
茯苓30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
竹茹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方中药材熬水,开锅30分钟,
滤出药汁,然后将药汁分成两份,
早晚兑入温水泡脚,每次20分钟,
注意:
水温不要太热,
水淹过脚面就可以啦~
“温胆汤”,作用是“清热”,把体内的热凉下来,所以湿热可以用这个方子。寒湿更建议用艾叶、藏红花来泡脚哦~
温胆汤可以喝吗?一般人出现痰湿,多数都是脾胃运转有问题,人体内湿气就重了,痰湿就跟着来。痰湿堵在里边,脾胃不吸收,吃中药反而不起作用了。这时,泡脚的效果反而比吃药更好。如果想喝这个方子,要请医生帮助辩证分析一下,根据体质具体加减来用。
温胆汤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温胆汤》这张方。这张方,我相信大家之前都或多或少听说过,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一张方,也是我用得最多的一张方。这首方以“温胆”来命名,说明这首方子主要是用来治胆的。可是,这胆有什么好治的呢?在现代解剖学上,胆不过就是一个装胆汁的袋子,在现代医学看来,胆病无非就是胆结石、胆囊炎这些。可中医不这么认为,中医认为凡十一脏均取决于胆,认为胆的功能在人体起着非常重要作用,调理胆就可以调全身。温胆,就是让胆温和起来,只有温和的环境,功能才会正常。
这首方子经历了数代医家的升级迭代,最终才形成了今天如此好用的“温胆汤”。
刚开始的“温胆汤”是对胆寒证来用的,原方里没有茯苓和大枣,生姜和半夏的用量偏大,性味偏温,体现了一个“温”字。后来这首方子到了南宋的陈无择,他把生姜的用量改小,另外加入了茯苓和大枣,这样它主治方向就变了,从治胆寒变成了治“心虚胆怯”。改过之后的方子就不简单了:温胆汤很简单(只有6味药),可它能调理的病机可不简单。
有人曾经问过我:温胆汤到底治什么样的病?
这个问题,我到现在还没想好该怎么回答。
可以这么说,我能想得到的和没能想到的,至少不下50个症状,都是可以用温胆汤来调。
精神方面的问题,心神方面的问题,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皮肤科,内科,妇科等,我都用过,而且效果都很好。
温胆汤这张方主治什么证呢?
其实,我觉得无论我怎么表达还是无法把这个“证”准确表达出来。
咱们教材上说温胆汤主治“胆郁痰扰证”,胆郁痰扰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胆胃里面有痰,痰阻滞了气机,导致胆郁结了。我们经常说肝郁,却很少听说胆郁,有没有胆郁呢?实际上是有的,因为肝胆相照,肝气郁结了,胆能独善其身吗?胆堵住了,肝能好过吗?
我觉得呢,除了教材上讲的“胆郁痰扰”,温胆汤主要是在调整胆的气机,它主治“胆胃上逆”。
“胆胃上逆”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胆胃里面有痰堵住了,然后气机就堵塞了,胆胃本来都是要以降为顺的,现在堵住了,这个胆胃之气就降不下去了,降不下去就会反弹回来。
不论是“胆郁痰扰”还是“胆胃上逆”,我觉得还是不论准确表达作者的意思,大家就细细体会吧。
温胆汤方子组成,原方是8味药:枳实9、半夏9、竹茹9、茯苓30、陈皮6、灸甘草6,红枣一枚,生姜5片。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首方里的生姜和红枣,我的个人习惯是不用姜枣,我只用6味药组成的温胆汤。为什么不用?等会在后面给大家解答。
这6味药是再平常不过的常用药,从组方来看,就是一个二陈汤加上了枳实和竹茹。
二陈汤是一个化痰的方,加上枳实理气破气的,竹茹也是个化痰的,
就这么个方子,是怎么成为千古神方的,我们还是按照梯队思路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第一个梯队是单味药“枳实”。枳实是一味破气下气的药,为什么要破气下气呢?因为原来胆胃里面有痰阻,就好比围墙外有一堆垃圾,我现在要去清理这堆垃圾,枳实就是推倒这面围墙的先锋部队。正所谓不破不立,用枳实的破气是为了更好的清理胆胃里的痰。
第二个梯队这首方里的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化痰祛痰。用枳实把气的通道打开之后,接着就是干最要紧的活,把胆胃里的痰化掉。
那化掉痰之后该怎么办呢?
得把痰排出去,从哪里排,怎么排?
第三个梯队的工作,单用竹茹用来做善后工作,负责把胆胃化掉的痰顺着胃肠这条通道排出体外。
这3个梯队的6味药分工合作,配合的天衣无缝,像是流水线作业一样流畅,围绕这胆胃里的痰阻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将这个病机完美解决。
除此之外,我们从气机的角度来做分析。原来是有痰阻堵住了通道,导致胆胃不降,所以整首方子里采用的思路便是降胆胃。
半夏是降的,茯苓是降的,竹茹是降的,其目的就是要把胆胃降下去,降下去则身体安和。
温胆汤方子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用呢?真的太多,没办法一一给大家把症状列出来。但是大家记住一点:怪病皆因痰作祟,怪病请先想到温胆汤。给大家举几个适合用温胆汤的症状:
1头发油腻用温胆汤效果好。为什么头发油,这是因为浊阴不降。浊阴为什么不降,很大的可能原因就是胆胃降不下去,所以,用温胆汤来调效果好的很。
2.脸上长粉刺,能不能用温胆汤的思路来治?能!道理也是一样,长粉刺痘痘是因为毒素累积,毒素为什么累积在上部,因为毒素不能从下窍排出去。为什么不能从下窍排出去?很有可能原因也是胆胃不降,所以用温胆汤能治粉刺。
3顽固性失眠,能不能用温胆汤?能!人要入睡,得阳入阴。阳怎么入阴?得靠胆胃这个通道,如果胆胃不降,阳无法入阴。所以温胆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效果奇好。
4胆虚怕黑,睡到半夜醒来能不能用温胆汤?能。
还有很多很多,这里没法给大家一一列举了。
温胆汤方子的随证加减:
1.如果心烦重,提示心有热,加黄连来清心,加了黄连之后成了附方:黄连温胆汤。
2.如果惊悸,怕黑怕见生人,说明是心胆气虚,考虑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来安神定志。
3.如果呃逆呕吐严重,提示胃气上逆严重,考虑加苏梗、枇杷叶、旋复花等降肺胃之气;
另外,在开头跟大家提到,我在用温胆汤习惯把姜枣去掉,为什么去掉?
因为我用的是温胆汤的降胆胃这个效果,姜枣配伍是辛甘化阳思路,针对胆虚来用可以,但我不想让生姜的辛散影响了降胆胃的效果,所以我不用姜枣。
最后,我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我对于这首方的一些心得:
1.它在现代实用性很广,90%的人用得着,尤其是脑力劳动者,生活压力大的人,有症状的可以改善症状,没症状的可以提高精神状态。
2.对于不想喝汤药的人,改为泡脚同样有很好的效果。
3.温胆汤的适应证是《胆郁痰扰》,这个痰指的是无形之痰,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会有无形之痰的,所以不用纠结体内到底有没有痰,请放心大胆用。
稍微注意一下的是,有2类人要谨慎使用温胆汤:
1.中气下陷的人,因为这首方子是降的,会更加导致气的下陷。
2,阴虚火旺之人。因为这个方子还是偏温偏燥的,化痰会更伤阴分,会导致更加阴虚的。
备注:①阴虚火旺(别名:阴虚火炎、虚火、阴虚火炽、阴火),又有阴虚火炎、虚火、阴虚火炽、阴火等称法,是指阴液亏虚,虚火亢旺,阴虚则阳亢并生热化为虚火,以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盗汗遗精、性欲亢进、两颧潮红、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咳血、衄血,或舌体、口腔溃疡,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常见证候。病因病机:
阴分的主要功能,除了滋养、濡养各脏腑组织外,还负责制约阳气,以免阳气外露。阳气是以热、动、升为特点,阴分则以寒、静、降相对应。若阴分亏虚,无力制约阳气,人体会出现阳气偏盛的虚热状态,所谓“阴虚则生内热”。《内经》:“年过四十,阴气自半。”随着年纪增长,或热病之后,或房事不节等,均易耗损真阴。
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一般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而阴虚火旺,其临床火热征象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如阴虚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潮热、颧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
临床表现:
阴虚火旺往往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阴虚火旺证可偏重于不同的脏腑,临床以心、肺、肝、肾的病证为主,主证多见咽干口燥,心烦易怒,轰热升火,舌质红绛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夜寐多梦,心悸,小便短赤等心火征象;或头痛,面红,目干涩痛,口苦大便干结,脉弦等肝火证候;或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的肺火病症;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伴头昏,腰酸乏力等,男子遗精,甚则阳强易举,女子梦交等肾火病状。各脏的火旺可以交叉出现。
辨证施治:
证候: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体温比常人高;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伴头昏,腰酸乏力等。治则:育阴泄火。主方:黄连阿胶汤。方药:黄连、黄芩、阿胶(烊化,冲)、白芍、生鸡子黄。水煎、去滓,纳胶详尽,再纳鸡子黄搅合,分3次服,每日一剂。
若偏于心火亢盛,而见口舌生疮者,可加莲子心、竹叶、灯芯;若偏于阴虚甚者,可加生地、麦冬、女贞子;若兼气虚者,可加黄芪、太子参、或西洋参另炖兑服,若小便短赤不畅者,可加白茅根、车前草;兼胃阴虚者,加石斛、玉竹、荸荠汁(兑服),若失眠者,可加远志、合欢花。
对症中药:对症中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玉女煎等。具体是否需要服药、需服何种药,请经中医师诊断后由医生确定。
②中气下陷,属气陷证的一种,多由气虚发展而来,是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下陷,降多升少,对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内脏器官位置相对下移,脾气虚陷,可导致清浊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故可并见少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之症,可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病因病机多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运化无权,清阳下陷所致。正如李东垣所说:"皆有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脾胃论》)。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肛脱、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其形成原因主要有:脾气虚发展,久泄久痢,久病体虚,劳累过度。以上诸因,引起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导致中气下陷。本证大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脱肛候》:"肛门大肠候也,大肠虚冷,其气下冲者,肛门反出。亦有因产用力努偃,气冲其肛,亦令反出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阴挺出下脱候》:"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诊其少阴脉浮动,浮则为虚,动则为悸,故脱也。"临床表现多兼有气虚和气陷两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出现饮食减少,体倦肢乏,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大便稀溏,舌质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阴挺等。伴有头晕目眩,肢体困重倦怠,声低懒言。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1.脘腹重坠作胀,食入尤甚──脾气虚升举无力内脏下垂,进食胃腑重坠更甚。2.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中气下陷。3.久痢不止,甚或脱肛──久痢脾气虚甚,不能固摄。4.子宫下垂──脾气升举无力。5.尿浊如米泔──脾虚气陷精微不能输布而下流膀胱。6.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全身机能减退。7.头晕目眩──清阳不升。8.舌淡苔白──脾气虚弱。9.脉弱──脾气虚弱,不能营养血脉。审证要点1.有脾气虚的病理基础:病程长、食少、便溏、疲乏。2.胀、坠、久泻等气陷的特征表现。久泄久痢,甚则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小便混浊如米泔。其证以胀、坠、久泻等气陷的鉴别诊断中气下陷证与脾气虚证鉴别:1.脾气虚证有脾气虚的病理基础(病程长、食少、便溏、疲乏),其证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2.中气下陷证临床可见脾气虚证的一般临床症状,证见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久泄久痢,甚则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小便混浊如米泔。其证以胀、坠、久泻等气陷的特征表现。辨证施治辨证要点:脾气虚证和脏器下垂为主要辨证依据。症候分析:清阳之气不升,则自觉气短气坠头晕眼花;气陷而机体失却营精的充养,则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下趋,则见大便稀溏、小便混浊。气陷无力升举,不能维持脏器正常位置,故见脘腹坠胀,甚至出现内脏下垂。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剂:补中益气汤。方药: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本订阅号免责声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杭州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白癜风有效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ungana.com/scwh/4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