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蹻(qiao1)脉、阳蹻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包括哪些?
1、奇经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功能:
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八脉
1、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2、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3、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4、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5、6、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7、8、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一)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三)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里所说的“太冲脉”,即指冲脉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五)阴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六)阳跷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骄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运动。
(七)阴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八)阳维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系阳经。
05月19日大连—5月23日武汉胡青耀授课
连环锁一病一锁之开锁疗法是以道家气血学说、阴阳学说、中医脏腑理论,结合现代医学、人体空间自然医学,采用鸳鸯叠掌氏手法补元气、调气血、平阴阳、通脏腑,从而使元气充足、气血经脉运行通畅、百病不生、益寿延年,用道家千年不传的连环锁开锁手法针对各种男科、妇科、内科以及全身各种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病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连环锁也包含流传于民间的八把半锁,就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来同属于《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变迁变成了两本书,而八把半锁就像《金匮要略》一样流传于民间。此疗法在古代只使用于皇家和王公贵族的身心调理及疑难病症的治疗,而平常百姓却无缘体会到此疗法的神奇疗效。八把半锁流传于民间,很多人都听说过此疗法的神奇传说,但是很少人知道正确的开锁方法,达到传说中的神奇疗效。只有八把半锁配合连环锁才可以达到锁开病自消的神奇效果!
连环锁包括:
身体前侧:内四环锁、外四环锁、太极锁、通关锁、天根锁
身体后侧:内四环锁、外四环锁、通阳锁、乾坤锁、通天锁、千金锁
八把半锁:青龙锁、返魂锁、紫金锁、白虎锁各一对,外加总锁
连环锁疗法共计32把锁。
疗法特点:
1、不使用任何药物,徒手操作,没有任何副作用,安全有效无任何风险。
2、一病一锁易学易掌握,效果持久不易复发。
3、掌握此疗法就像掌握人体疾病开关一样,本疗法适应症广泛没有任何副作用。
本疗法适应症
男科:
各种原因引起的阳痿、早泄、性功能减退、阴囊潮湿、睾丸炎、睾丸下坠、前列腺炎、尿频、尿急、尿等待、尿分叉等等。
妇科:
月经推迟(提前)、月经过少、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卵巢功能异常、雌激素分泌过低、更年期综合症、面部长斑、白带异常、子宫下垂、阴道松弛、性冷淡、遗尿、盆腔炎等等。
伤科:
颈椎病、肩周炎、手麻、前中斜角肌综合征、背部酸困、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臀大肌综合征、臀中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痛、腰大肌综合征、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膝关节痛、下肢酸困、四肢怕冷、手脚冰凉等等。
内科:
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浑身乏力、精神不振、肾虚所致的腰酸腿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胃炎、胃痛、消化不良、腹痛、便秘、腹泻、心悸、心慌、胸闷、打嗝、乳腺炎、乳腺增生等等。
推拿绝技“八把半锁”疗法
推拿绝技“八把半锁”推拿疗法,在中国历史悠久,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无数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其手法之灵巧,疗效之确切,令人惊叹。然而,自古至今,凡推拿之功,皆为私传,擅长推拿手法的医生,人数极少,而大多却是民间草医药郎。推拿中的精华,尤算开关,而真正懂得开关的则更少,此手法却是秘而不传的。有些医生光会按摩,却不懂开关,遇到危重病人就束手无策。
内环锁白虎锁开锁视频
天根锁开锁视频
课程安排
第一天
1、道家与中医的渊源;
2、连环锁与道家理论、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之间的关联;
3、连环锁的妙用及妙解。
第二天
连环锁的位置及手法操作。
第三天
一病一锁的开锁方法及临床应用。
至于锁的名称,只是前人根据“锁”在人体的部位及其作用,为了便于记忆而取的。现把“八把半锁”及其开锁方法介绍如下:青龙锁——位于颈肩交接的斜方肌处,左右各一把。民间也有称为“井锁”或肩筋。开锁方法:患者坐卧皆可,术者面向患者或站立背后,两足分开,取站立势(坐)或马步桩势(卧)。操作时采用蝴蝶手法,即四指拼拢微屈,与大拇指相对,用食指第一、二节指外侧缘,与大拇指外侧缘捏住肩筋的斜方肌,根据患者承受力程度,用劲拧动即可。用劲要由轻到重,不能突然用力,动作须缓和,只要具有一定的指力,能恰到好处用劲,瞬间的挤压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小孩着力应轻柔。
返魂锁——左右各一把。位于腋窝处,有前、中、后三关,前为腋窝的前壁肌(胸大肌),中为腋窝与手臂接壤处(相当于肱二头肌的上段,包括通过腋窝的神经组织),后为腋窝的后壁肌(背阔肌)。民间医生把返魂锁三关从前至后依次定为大定、返魂、后亭,也有称前为总筋,中为痹筋(拿此筋手臂有麻痹感),后为背筋。新经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wh/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