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肾下垂 > 肾下垂用药 > 闻泰科技解析ODM一骑绝尘,收购安世得尔
当前位置: 双肾下垂 > 肾下垂用药 > 闻泰科技解析ODM一骑绝尘,收购安世得尔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耿琛)
一、ODM业务一骑绝尘,收购安世、得尔塔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一)十年磨一剑,ODM龙头地位稳固
闻泰科技为ODM龙头,向“ODM+半导体”双轮驱动的制造龙头转变。公司包括通讯和半导体两大业务板块,通讯板块业务主要系通讯终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业务,公ODM业务龙头地位稳固;半导体板块业务主要系半导体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和制造业务,在分立器件、逻辑器件、MOSFET等细分领域处于业内领先位置。
公司自年创立起从事手机方案设计,年从IDH转型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ODM公司,年成功借壳中茵股份上市,年收购安世半导体,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通讯和半导体双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年半导体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期。年2月闻泰科技发布公告,收购欧菲光针对特定客户的摄像头模组业务,同年7月宣布将收购NewportWaferFab,以补充8寸晶圆产能。
致力于打造一体化制造平台,业务已在全球范围布局。公司目前已经形成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半导体封装测试到通讯终端、笔记本电脑、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的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庞大产业布局,研发中心和制造封测厂遍布全球。公司通讯业务和半导体业务优势互补、客户共享、资源互通,能够提升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
公司加法与减法并用,打造ODM垂直一体化龙头。公司自年借壳上市以来,持续践行“紧紧围绕通讯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逐步剥离房地产业务。年5月9日公司与云南省城投签署协议,公司将与房地产业务相关的全部资产及相关子公司的股权出售给云南省城投及/或其指定的控股子公司,年房地产业务占比已低于0.3%。年公司成功并购荷兰半导体巨头安世集团,年收购Newport晶圆厂、欧菲光针对特定客户的镜头模组业务,贯通器件-模组-整体全链条,ODM垂直一体化布局初步成型。
ODM领域强者恒强。根据CounterpointResearch数据,年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同比萎缩2%,但ODM订单猛增18%,ODM和IDH的出货量同比增长4%,这主要得益于三星、LG电子、小米、OPPO和Realme等品牌商将越来越多的中低端手机订单交付给外包制造商。由于ODM行业集中度高,行业市场空间增长的情况下,龙头企业料将充分受益。闻泰科技是全球手机出货量最大的ODM龙头公司之一,是全行业唯一拥有自建模具厂和完善的智能化生产线的企业,市场趋势预判能力和客户需求敏感度较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和交付速度优势突出。
主流手机品牌均与ODM厂商合作。ODM厂商长期耕耘中低端机型,在成本控制方面颇有优势,充分体现了ODM厂商在中低端机型的竞争力。各品牌厂商集中资源布局高端机型,将中低端机型交由ODM厂商制造。目前全球Top10手机厂商除特定大客户和vivo外均开始与ODM厂商合作。
持续导入主流手机品牌客户,稳坐ODM龙头宝座。年,三星为在海外市场与小米等中国品牌竞争,在关闭中国境内最后一家手机生产厂的同时,选择与闻泰合作进行代工生产,合作规模快速增长,显示了ODM模式在智能手机大规模量产上的优势。年,公司已成为全球十大手机品牌的主力ODM供应商,优质的客户资源巩固公司的龙头地位。
(二)优质管理层经营,“内生+外延”造就电子制造综合龙头
1、公司管理团队经验丰富
公司实际控制人张学政先生深耕电子通信领域多年。根据公司公告,为继续收购安世股份进行配套融资后,张学政及其一致行动人闻天下共控制公司15.33%股份,张学政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张学政先生出生于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自年起在意法半导体、中兴通讯、永盛通讯、闻泰科技等公司先后担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总经理、董事长等要职。年,闻天下持有中茵股份的股权比例由0%增至24.16%,为中茵股份第一大股东,闻泰科技实现借壳上市。年6月,闻泰集团斥资亿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交易获批,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正式就任安世半导体董事长。
2、战略绑定下游重点客户
公司通过股权的方式深度绑定下游重点客户,有望取得较好的战略及业务协同。至年6月30日,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闻天下投资有限公司,持股占总股本的12.36%,前十大股东持股占比52.95%。格力电器为公司Top10股东之一,格力作为功率半导体的重要下游客户,与安世半导体有较好的业务协同,格力的战略投资对闻泰的长远发展有积极影响。
股权激励彰显公司长期业绩信心。年5月6日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草案,拟向激励对象授予股票.9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28%,其中包含.16万份股票期权和.76万股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每份.04元,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每股56.02元。行权考核目标为:-年,各年营收相较于年增幅分别不低于20%、70%、95%、%、%,净利润增幅分别不低于50%、%、%、%、%。年,公司营收较年增长24.36%、净利增长78.32%,已达成第一个行权期的目标。股权激励计划和可观考核的目标,显现公司对未来业绩的良好信心。
(三)收购安世营收规模迎跃升,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收购安世完成并表,助力公司营收突破亿元大关。年并表安世,给公司带来近16亿元的半导体营收,公司整体营收达近亿元。年公司实现对安世的全年并表,半导体业务收入增至98.92亿元,带动公司总收入达到.07亿元。盈利方面,安世并表亦带来公司利润规模的大幅抬升,-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12.54、24.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92.68%。整体而言,安世并表大大增厚了公司业绩规模。
安世被收购后经营稳定,年有望迎来经营拐点。-年,安世营收分别达.3、.1亿元,整体保持稳定。年营收为98.9亿元,同比有所下滑,主要系疫情影响下,公司在菲律宾卡布尧、马来西亚芙蓉市的封装工厂均受到阶段性停工影响,同时欧洲重点汽车客户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停工,对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半导体业务构成较大影响。受疫情带来的成本上升影响,年安世半导体毛利率为27%,低于-年的35%水位。然而,随着整合工作的完成,安世集团在CEO张学政先生带领下,积极应对疫情,半导体业务重回增长轨道。伴随20Q4整个半导体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半导体业务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1Q1营收达5.2亿美元(按6.43汇率折合人民币33.4亿元),毛利率亦快速回升至34.1%,安世有望于年迎来经营拐点。
大刀阔斧调整客户结构,生产基地全球布局,公司ODM业务实现规模跃迁。年公司ODM业务收入从.19亿元增至年的.86亿元,增幅高达.4%,主要系公司大幅调整客户结构,年引入的OPPO、三星等大客户于年快速释放订单量,同时积极开拓北美市场;而在产能端,公司印尼、印度工厂同年投产,打造全球交付体系,有力支撑公司营收体量短期内快速增长。
携手大客户加大研发投入,率先布局卡位5G风口。-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7.88/10.49/20.87/28.01亿元,研发支出占比分别为4.66%/6.05%/5.02%/5.42%。公司研发支出连年增加,为快速响应市场、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扩充研发团队,年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21.75%。年公司携手中国联通建立5G联合研发中心,率先布局5G领域,并推出全球首款柔性折叠屏手机。年公司位于云南昆明的5G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进度进入收尾阶段,将牢牢把握未来数年5G手机大批量出货带来的量价齐升红利。
闻泰与安世协同效应进一步升级,收购得尔塔构建ODM垂直一体化。年闻泰控股后,安世将通过闻泰获得业务和客户资源、技术以及资金等多方面支持,进一步拓展消费电子业务,同时作为内资企业将享受国产替代红利,有望在中国汽车电子、工业与动力等多领域市场持续发力。而对闻泰来讲,安世不断丰富的半导体器件矩阵,有望承担闻泰部分零部件的采购需求,达到降本增质的效果。21M5,公司完成对广州得尔塔的收购,顺利进入光学模组领域,使得其ODM业务垂直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完善。
(四)ODM与半导体业务相互促进,垂直一体化下共享国产替代红利
1、国产半导体龙头自有产能,充分受益于行业高景气
从交期维度看,20M10以来功率半导体交期一路上行,景气度未见缓解迹象。交期是反映行业产品供给紧张程度的重要指标。据富昌电子(ECIA)统计,20M10半导体交期在75天附近,处于历史平均水位,此后半导体产品交期一路上行,于21Q1达到上一轮景气周期的高点90天水位,并在接下来的季度持续上探,在21M8突破天——达到近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位,反映了供给紧张状况在进入21H2后进一步加剧。
全球8寸产能紧缺局面下,自有产能成竞争的核心优势。年底,台积电时隔15年后再度兴建8寸晶圆产能。此外,三星、SK海力士、世界先进等均在同期公布了8寸晶圆扩产计划。全行业来看,SEMI预计-年全球将会新建16座8寸晶圆厂,其中量产的有14座,月产能增加70万片,对应-年CAGR仅为4.5%。此种局面下,那些采取IDM模式的半导体器件厂商,有望凭借自有产能顺利提升市场份额,在此轮半导体景气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安世半导体通过内生产能、外协并购的方式增加产能,有望充分受益于半导体高景气周期:
内生:安世集团原有的在英国、德国的产能。此外,21M1闻泰科技12英寸车规级半导体晶圆制造中心项目在上海临港开工,预计年量产。
外协:公司年外协年产能在40万片8寸产能。
外购:公司收购英国芯片生产商NewportWaferFab,每月产能接近3.5万片8寸晶圆。
其次,通过技改和优化产能结构,自有产能可增加10%、有效产能可扩产3%。
2、ODM收购原特定客户镜头模组业务,主动拥抱行业变革
与一流优质客户合作,提升自采比例。年三星战略转向,将部分手机的开发和生产,以及零部件的采购交由中国ODM厂商负责,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而三星在中国的主要合作方,即是闻泰科技。年三星手机出货量达2.97亿台,其中2万台采取全外包的方式交由ODM厂商生产,占闻泰同年ODM出货量的近23%。而三星采取的“全外包”模式,无疑抬升了闻泰整体的自采比例,从而提升了公司当年的盈利水平。
从ODM拓展至镜头外销,闻泰科技有望迎业绩和盈利的双提升。广州得尔塔的镜头模组业务,不同于闻泰传统的ODM制造模式,而是专注于镜头模组的研发设计、并完成对外部客户的销售。得尔塔的年营收年近46亿元,江西晶润同年营收近26亿元,二者合计72亿元,占闻泰科技年亿营收的近14%;利润方面,得尔塔与晶润年合计近3.6亿元,占闻泰同年净利润的14.6%:营收和利润的边际增幅较为可观。
涉足镜头模组,有望实现半导体与ODM制造的真正贯通。原先闻泰科技的布局为上游的安世半导体,负责半导体器件的研制,以及下游的ODM整机制造。虽然安世半导体具备业界领先的SiP封装技术,但公司整体产品布局上依旧缺乏中间模组环节的自产品类别。收购镜头模组的意义在于:1)产品布局上,半导体器件-模组-终端将均有涉足。2)激发SiP封装的应用潜力。借助镜头模组下游对接的终端产品(手机、平板、笔电、IoT等),闻泰科技可以将安世半导体业界领先的SiP封装技术向多种电子终端拓展,潜力空间巨大。
借助得尔塔,闻泰科技有望进入北美客户组装供应链。当前北美客户组装供应商,主要由台系厂商主导,如富士康、和硕、纬创、仁宝、广达等,近年大陆厂商则从Airpods、iPad等领域逐步切入北美客户供应链。闻泰科技,则借助收购得尔塔摄像头模组业务,得以与特定大客户建立联系,未来有望承接北美客户更多品类终端整机的ODM业务。
3、上下游全线布局,电子制造全能选手呼之欲出
收购安世,开启上游零部件自供之路。-年,闻泰科技历经近2年时间完成对安世集团的收购,正式进军半导体器件领域。收购安世后,闻泰加大对半导体业务的研发力度,此后陆续将安世的5GPASiP、TWSSiP、Cat1IoT模块、Cat4IoT模块、65WGaN快充SiP等众多SiP产品应用到多款硬件产品中,测试和市场反馈的情况较好。年,安世5GPA/TWS/IoT模块等多款SiP产品纷纷下线,进一步丰富了上游模块的产品矩阵。至此,相比于其他ODM同行,掌控上游部分功能IC器件的闻泰无疑具备更强的原材料掌控能力。
收购欧菲光镜头模组业务,涉足原特定大客户产业链。M3闻泰科技披露了《关于收购广州得尔塔影像技术有限公司%股权及相关经营性资产的公告》,公司拟以现金方式购买广州得尔塔影像技术有限公司%股权以及江西晶润光学有限公司拥有的相关设备,交易作价合计为24.2亿元,广州得尔塔原为欧菲光的全资子公司。由闻泰科技与格力创投共同出资设立珠海得尔塔公司,作为收购主体。珠海得尔塔公司注册资金为30亿元,闻泰科技以货币方式出资21亿元,占注册资本的70%,格力创投以货币方式出资9亿元,占注册资本的30%。
安卓与苹果供应链若形成协同,则有望促进公司电子制造地位的提升。假若闻泰科技进入北美客户供应链,则可从业界一流的电子产业体系中,吸收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以及制造理念。而对于闻泰科技本身,一旦进入特定大客户链,横向上公司将成为业内首家横跨安卓、特定大客户两大阵营的ODM厂商,纵向上成为半导体、模组、整机制造垂直一体化的ODM综合龙头,公司独特性将进一步凸显,行业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原材料涨价高峰已过,ODM业务多元化前景广阔
进入21H1涨价高峰已过,闻泰ODM业务全线扩张势头转好。近期全球疫情有所缓解,东南亚、欧美多地复产率有望提升,原本受疫情管控压抑的产能有望边际增加,全球电子器件产能紧缺状况或边际有所改善。进入21H2消费电子旺季,公司在产新机型占比提升,同时得尔塔资产的梳理工作开展顺利,在北美客户供应链有望取得突破,多方面因素共振下公司ODM业务发展态势有望全面复苏。
多元化开拓,ODM长远可期。1)闻泰科技ODM业务从手机向其他电子终端延伸,而通常智能穿戴、AIoT产品毛利率高于手机,ODM整体盈利能力有望增强。2)从整机制造向模具、注塑、喷涂、CNC精密加工拓展。对比业内主营此类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营毛利率普遍在15%以上,较单纯手机ODM毛利率更高。3)假若进入北美客户供应链,一方面可拓展至镜头模组之外的部件,一方面可向其他电子终端组装拓展,想象空间被大大打开。4)公司行业地位有望提升,营收规模、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改善。
二、安世为全球标准器件龙头,高景气下积极扩产助力业绩增长
(一)功率半导体市场快速发展,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1、功率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长,下游领域需求旺盛
功率半导体主要分为功率器件和功IC,年功率器件占功率半导体市场的45.7%。功率半导体器件是用于对电流、电压、频率、相位、相数等进行变换和控制,以实现整流(AC/DC)、逆变(DC/AC)、斩波(DC/DC)、开关、放大等各种功能的半导体电子器件。功率半导体主要分为功率器件和功率IC,其中功率器件主要包括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三大类别,晶体管市场份额最大;功率IC是由功率半导体与驱动电路、电源管理芯片等集成而来的模块,主要应用在小电流和低电压的环境。年功率器件和功率IC分别占功率半导体市场的45.7%和54.3%。
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达亿美元,汽车领域是最大的下游应用。随着汽车电子化和数字化持续推进,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中汽车领域占比提升至35.4%,工业、消费电子领域分别占比26.8%和13.2%。电气化程度加深等因素推动市场需求增加,供需格局改变带动价格增长,-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增长较快,市场规模由亿美元提升至亿美元,CAGR为6%。年受经贸摩擦加剧、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行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同比增3.3%。然而,自年以来伴随半导体景气周期上行,功率板块增长较快,且下游新能源车销量复苏,对功率半导体需求形成进一步拉动,IHSMarkit预计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有望达美元,同比增4.5%。
MOSFET和IGBT未来增长强劲,各自市场空间均有望超60亿美元,为功率半导体市场主要驱动力之一。据ICInsights,得益于新能源车、光伏新能源等领域的爆发式需求,各类功率半导体产品中,未来增长最强劲的产品将是MOSFET与IGBT。据《功率MOSFET市场及技术趋势-版》,MOSFET全球市场空间年达85亿美元,至年将接近75亿美元;另据博思数据,IGBT年市场空间有望达60亿美元,至年有望达到67亿美元。
全球来看,Top10功率半导体厂商均为海外企业,其中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居前三强。据Yole统计,年按功率器件模组销售额计,英飞凌以近35亿美元的营收居于第一,其次为安森美(近20亿美元)和意法(近12亿美元)。按地区划分,全球Top15功率半导体厂商,欧系占4席,美国占5席,日本占5席,中国占1席(年闻泰集团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
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迅速增长,下游领域广泛。近年来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据Yole预测,年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约为亿美元,至年有望升至亿美元,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从应用领域来看,年消费电子领域占比约为18.57%,汽车领域需求最大,占比达到27.41%,下游领域分布较为广泛。
从销售额看,安世半导体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功率器件厂商。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排名,年安世半导体凭借98.9亿元的营收,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功率器件厂商,华润微以69.8亿元的营收居第二位。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功率半导体行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技术实力与海外龙头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中高端功率产品仍一定程度依赖进口——闻泰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使得中国具备了达到全球一线水平的功率半导体厂商,一定程度改变了这种局面。
中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国产替代存在巨大空间。国内功率半导体企业以低端产品为主,中高端MOSFET及IGBT器件中90%依赖于进口。年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英飞凌在产值上占据35.93%的市场份额,闻泰科技(安世半导体)占据21.57%,士兰微占据8.15%的比重。随着行业技术发展,国内厂商在电力领域的中高端MOSFET以及轨道交通领域的IGBT器件方面已取得明显进步,但在对成本及性能要求更为严格的领域仍有较大不足,国产替代存在巨大空间。
2、全球8寸产能紧缺,功率半导体领域“产能为王”
(1)供给:8寸扩产有限,海外疫情对产能造成一定冲击
面对强劲需求,代工厂开始扩张8寸晶圆产能,但增幅有限。年底,台积电时隔15年后再度兴建8寸晶圆产能。此外,三星、SK海力士、世界先进等均在同期公布了8寸晶圆扩产计划。全行业来看,SEMI预计-年全球将会新建16座8寸晶圆厂,其中量产的有14座,月产能增加70万片,对应-年CAGR仅为4.5%。
年新冠疫情爆发,影响半导体产品的全球供给。半导体产业链全球分工,环节众多、高度复杂。一条产线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上游原材料、设备维护、配件供应三方面的配合。从全球产业链分工来看,东南亚为全球IDM制造和封测的重镇,据统计全球十大IDM和封测企业中,均有7家在东南亚设立工厂。年H1疫情的爆发,东南亚各国采取限制生产密度和交通等措施,对半导体产品生产与交期势必造成影响。
(2)需求:新能源车销量复苏,5G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
需求侧,消费电子原有升级趋势仍在进行。年指纹识别向中低端机型渗透,至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据CINNOResearch,年屏下指纹渗透率达到40%。同时,手机双摄向三摄、四摄演进,据Counterpoint,Q1手机单机摄像头数量达到3.5个,三摄、四摄渗透率持续提升。增加的摄像头主要以中低像素的辅助镜头为主,与屏下指纹一道,拉动对8寸晶圆生产的中低像素CIS芯片的需求。
5G大规模商用,开启手机快充等新一轮创新周期,带来全新增量市场。5G信号高功率、高数据吞吐量的特性,使得5G手机电量消耗远高于4G。据Tom’sGuide网站测试,iPhone12开启5G后续航较仅适用4G网络减少2小时。在电池大小受限的前提下,通过快充来解决续航问题成为业界的一致方向。BCCResearch预计年快充占比将达21%,整体充电器市场空间近亿美元,为MOSFET等产品带来显著需求。
5G同时驱动基站及数据中心升级,打开高压功率半导体增长空间。基站端,MassiveMIMO天线技术使得单站天线部分的功率器件价值量达美元,为传统基站4倍;同时5G基站由于更短的覆盖半径,未来预测建站数要超出4G基站近1倍。在数据中心市场,5G应用带来数据流量爆发,驱动数据中心扩容,降耗需求应运而生,UPS逆变器中IGBT、SCR等器件向高功率升级以提升降耗性能,从而带动数通市场功率器件的量价齐升。
疫情影响下,人们增加了远程办公和短途出行的需求,NB/PAD和新能源车销量回暖:
疫情让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的渗透大大加速,带动对NB/PAD类设备的需求。据Canalys,Q2-21Q2,全球PC(含平板电脑)季度出货量,持续保持同比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进入年,Q1、Q2单季度PC出货量均在万台以上,同比增速分别为54.6%、12.9%,仍显现良好的需求景气。
疫情限制长途出行,利好新能源车市场。海外疫情持续、国内零星案例爆发,人们减少远途出行,周边游需求上升。以北京、上海为例,中秋国庆期间北京郊区饭店平均出租率同比升10.9pct,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累计接待人次同比增加52.5%。短途出行趋势下,牌照政策友好、续航里程可覆盖近郊的新能源车受到青睐,市场回暖明显。据商务部统计,M1-M9,中国新能源车辆累计达.7万辆,同比增近%;进入9月,中国新能源单月销量达33.4万辆,月度环比增33.8%,更是显现新能源车良好需求景气。
华虹半导体作为成熟制程代工龙头,其8寸线产能利用率的变化亦能较好反映市场对产能需求的紧迫程度。-年上一轮半导体景气周期中,华虹半导体产能利用率维持在99%-%的满载状态;而在自20Q2以来的此轮半导体景气周期中,华虹半导体产能利用率于20Q2即突破%,并在随后的季度里持续向上,至21Q2更是达到.1%的历史高位,可见下游强劲需求晶圆产能的紧张程度。
3、“内生+外购+外协”三管齐下,半导体产能高速扩张支撑业绩成长
内生:安世集团为IDM模式企业,被收购之初,在英国和德国分别拥有一座前端晶圆加工工厂,在中国广东、马来西亚、菲律宾分别拥有一座后端封装测试工厂。母公司则在完成对安世的收购后,在英国曼彻斯特晶圆工厂增加8英寸产线的产能,第一阶段计划于年第三季度完成,并对东莞、律宾(LFPAK)和马来西亚(夹粘合)的产能进行扩充。截至21M5,公司在国汉堡和英国曼彻斯特的晶圆厂合计有95万片-万片的8寸年产能。此外,21M1闻泰科技12英寸车规级半导体晶圆制造中心项目在上海临港开工,该项目预计年产晶圆片40万片,最终投产时点为22年底。
外协:公司年外协年产能在40万片8寸产能。
外购:21M7公司发布公告,称将收购英国芯片生产商NewportWaferFab,每月产能大概为3.5万片8寸晶圆,最大产能可扩充至每月片8寸晶圆(据芯智讯)。故对Newport的收购,一方面在短期内可缓解半导体业务产能紧缺的状况,一方面亦以低价购入优质资产,未来面临的折旧压力相对较小。
通过技改,自有产能可以提高超过10%。其次优化产品结构,有效产能可扩充3%(据财联社),则预计至年,公司内生8寸产能可达万片(97.5*%*%),假设届时外协产能规模40万片不变,Newport年产能为38.4万片(保守按3.2万片*12),则年产能相比年增长15.3%(.9/.8-1),至年伴随临港产能开出并假设Newport扩至每月4.4万片(全年52.8万片),公司总产能预计边际增长近55%(.3/.9-1)——产能的快速扩张将有力支撑公司半导体业务在行业高景气下的高速成长。
4、国产替代呈现加速趋势,安世为国内功率半导体龙头有望充分受益
中国疫情管控得当,全球半导体制造加速向大陆集中。凭借良好的社会管控措施,中国大陆于20H2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另一方面,疫情在半导体重镇如东南亚、非洲、北美的蔓延,造成了这些地区半导体生产的中断——全球半导体制造加速向中国大陆集中。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年中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口金额超过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4.6%,创下历史新高。
(二)新能源车新材料扩容行业空间,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1、汽车电气化浪潮迭起,安世集团有望持续受益
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相对较低,新能源汽车发展潜力巨大。年受中国市场影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速有所下降,全年共销售万辆,同比增长10%,渗透率同比增加0.4pct至2.5%。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年升至81.57%(据华经产业研究院)。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长期来看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占比超过50%,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加上国六切换引发国五车型的恐慌性抛售,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出现下滑,全年销售同比下降4.0%至.6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完成97.2万辆,占比80.60%。长期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销量的4.6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渗透率将达到25%左右。前瞻产业研究院以年新车销量万辆计算,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或将达到万辆左右,是年销量的6倍,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有望迎来高增长。
政策加码下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欧洲对全球气候变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yy/1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