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出现湿气重的表现,平时很明显的感到自己的身体很沉重,并且还总是怕冷,祛湿的药也没少吃,但是就是不见效果,体内的湿气还是很重,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在中医上认为,是由于你没有补阳,中医把湿邪称为阴邪,属水性,水性这种物质偏凉,由于它是流动性的,很容易流至我们的四肢经络,由于属凉性物质,在体内来回流窜就容易出现身体四肢出现冰凉,身体沉重怕冷的现象。
身体可不是一个机器那么简单的运作,身体的阴阳是互生互补的,所以一旦阳虚久了,阴也会跟着虚,反之亦然。
重要的事情,再强调一下,你的身体阴阳都需要调补。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桂附地黄丸,这个药应该很多朋友都不陌生,可以说是温阳补肾第一方,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它是一个阴阳双补的药,我们看它的组成,把肉桂、附子两味药去掉,就是补阴名方六味地黄丸,所以说桂附地黄丸是有补肾阴作用的。
地黄丸这三个字,是不是很熟,中国人上了40岁以上的朋友,几乎无人不知六味地黄丸吧。但是六味加了2味,肉桂和附子,就变成了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配伍:
肉桂、制附子、熟地、山茱萸、牡丹皮、山药、泽泻、茯苓。
虽然,你看介绍说明上,强调的是温补肾阳,实际上暗藏玄机,它是阴阳双补,为什么呢,看看配方解读就懂了。
这个方子的底方,就是六味地黄丸的搭配,应该是迄今为止知名度最高的中成药之一,而且懂中医的还知道,这是钱乙的“发明”。科普一下,钱乙是谁,是宋代最著名的中医大神,儿科专家,医术高明且名气很大,堪称中医界的苏东坡。但是我要在此强调的是,六味地黄丸不是钱乙的首创发明,他是在前人基础上改良的方子,这个原始方子就是类似我们今天主角桂附地黄丸。
源于《金匮要略》的金匮肾气丸,它的组成是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六味地黄丸的成分在里面。是不是很惊讶呀。
为什么要改良,钱乙不能直接用老方子吗,因为钱乙擅长治儿童病,还专门出了,他肯定知道,儿童是纯阳之体,只能用纯阴来调。所以钱乙就把补阳气的桂枝和附子去掉,就变成了六味地黄丸了,沿用到至今,远胜过其他的地黄丸的名头。但由此看,六味地黄丸就是真阴圣药,儿童用药。
所以三补三泻,中医最最巧妙的搭配手法,把六味药材通过补泻结合的方式,调补了身体的阴虚状态。
此方以熟地黄为君药,用以滋阴补肾,益精填髓;
以山茱萸、山药为臣,补肝脾,益精血;同时臣以附子、肉桂,二药皆为辛热之品,助命门温阳化气。君臣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取阴中求阳之意;
再佐泽泻、茯苓,用以利水渗湿而泄浊;
使丹皮,以清泄肝火,补中寓泻,祛邪而补力,又可防滋阴而腻滞。
诸药合用,补阳为主,却不忘滋阴不腻,阴中求阳,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若无法辨证自身情况,最好是经过专业医生辨证分析后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yy/12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