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八篇通评虚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学习传承中医经典,运用现代医疗科技,中西结合,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本篇要点:

一:重点论述虚实的原因与病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并以脏腑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二:推论各种虚实,如五脏的虚实、四时的虚实、血气的虚实、重实、重虚、经虚络满、经满络虚、脉症虚实、病情虚实等等。

三:叙述了四时针刺的所宜部位,并介绍痈肿、霍乱、惊风等疾患的针刺治疗的方法,以及消瘅、偏枯、痿厥、癫狂等疾患的病因及所表现的症状。

原文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①。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②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③。脉虚者,不像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④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⑤。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⑥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⑦,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⑧。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⑨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⑩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剌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注释

①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指风寒暑湿之邪,邪盛则为实证;精气,指人体的正气;夺,是虚损的意思。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即邪气盛,就是实证,正气被伤,就是虚证。

②脉口热而尺寒:用热来代表热象的脉,寒代表寒涩的脉。即寸口脉滑而尺脉涩滞。

③恇然:怯弱的意思。

④形尽满:指身体虚浮肿胀。

⑤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四肢皆禀气于胃,所以阳受气于四末,如果手足温暖,说明胃气犹存,有生的希望,如果手足冰凉,说明胃气已绝,病重难治。

⑥喘鸣肩息:喘息有声,张口抬肩,形容呼吸困难。

⑦肠澼下白沫:痢疾的一种,大便以白色脓液为主,现在辨证为寒痢。

⑧以脏期之:指以五脏相克之日来定死期。

⑨癫疾:这里指癫痫病。

⑩消瘅:消,消耗;瘅,内热;消瘅,即消渴病。

痏:针灸后留下的瘢痕。

缨:指头部系冠带的部位。

大骨之会:即肩贞穴。

募:通膜,指胸腹部经气结聚的地方。

刺经:指循经取穴。

偏枯:指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气满发逆:气满,指气急而粗;发逆,即上逆。

蹠跛:蹠,指脚;跛,行不正;蹠跛,即跛行的意思。

1,气逆:火热之气逆乱上冲之证。《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气逆,火病也。”“皆由火热上冲,气不得顺之所致也。然则治逆,惟有散火,而散火必先降气,气降则火自清,火清而逆自平也。”气逆亦可由痰壅、食积、形寒饮冷、上实下虚等因所致。参见气病等条。气逆证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指气应下降而反上逆所产生的病变。临床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

2,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本句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篇首,讨论虚实之时,在述及气虚的段中附带交代的相关内容。本句的句眼是“其”字,意思是: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相当于英语中的that。

  本句的直译白话为:不是在那个时侯(的话)就有生机,(如果)正值那个时候就没有生机。

  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关键在于搞清楚这个“其”在这里说的是什么东东。由于本篇的侧重点在与评虚实,所以没有过多地交代背景,因而似乎难以考证,其实则不然。在目前流行的唐王冰版的《内经》中,早在本篇之前就详细论述过类似的情况,原句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讲述五运之气太过与不及的“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可做为参考。有以上作为参考,这里的“其”指代的是“虚脏所不胜之气”而言,是五运之气的范畴。如:肺气虚,肺金所不胜为火,则火气当令之时,肺气虚损更甚,非火气当令之时,病情较缓。

  这里是通常的看法,一般医家从此说。当然,如果参照本篇开头对虚实的定义,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这里的“其”亦可指代邪气而言,即通常所说的外感六淫邪气。仍以肺脏为例,如:肺为寒邪所伤,则冯冬令寒盛之时加重;若为燥邪所伤,则秋令气燥之时加重。

3,重(chóng,下同)实:实证误用补药使实证更实。

4,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类始,类似。中医强调取象比类法,或者说天人合一。看见自然界的什么状况,就联想比类到人体。这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

5,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络气,与经气相对应,行于络脉之气。人体有十二正经,外加任督二脉,这些经脉的走向大都是从头至脚的,是纵向的。而络脉,则多是横向的。通常,经脉是主干,而络脉是支线。就如城市主干道和支线小路的道理一样。我在给客户按摩的疏皮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很多人络脉堵的厉害。这可以理解为络气不足。这种人最好的调理办法,就是疏皮、刮痧、走罐。

6,重(chóng)虚:脉学名词。指虚脉重见。《素问·通评虚实论》:“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

7,乳子,指婴儿。《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

8,喘鸣肩息者:肩息,指呼吸困难,抬肩以助呼吸的状态。哮喘病人或其它原因引起缺氧时均可出现这种情况。

9,肠澼便血:肠澼,中医古病证名,大便脓血之病证,可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漏等肠道疾病。见于中医经典《内经》。澼,(音pi僻),便泄脓血。杨上善《太素·调阴阳》注云:“澼,音僻,泄脓血也。”

10,身热则死,寒则生:热为血败,故死。寒为荣气在,故生也。按∶注非也。下利之病,多由七情郁结,食饮内伤,积而未化,或肾虚气衰,不能腐熟,以致成痢。若更外感风寒,又加身热等证,有如伤寒,有如疟状。治此证者,单表外邪,则痢积逼迫,专攻痢积,则痢下里虚,外邪乘虚而入愈深,治之最难,故多死者。

11,肠澼之属:属,从属,类,指肠澼这类的病。

12,消瘅(dān),消渴病证之古称,和西医的糖尿病差不多。消瘅之病名,在《内经》全书共见17次,其中《素问》2次,《灵枢》15次,高于其他任何一种消渴病之名称的使用频率。秦汉时期,消瘅作为一种病名被广泛认可和使用,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有“肺消瘅”之病名。历代医家或多宗之而列“消瘅门”论述“三消证”,如明·楼英《医学纲目·消瘅门》:“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纵览《内经》全书发现,消瘅之病名,其义有二,⑴指消渴病之中消证,⑵指消渴病之三消证。

13,痈疽(yōngjū),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这样的毒疮被现代医学解释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14,形度,诊断学名词。形体盛衰的测度。可作为辨证施治的参考。《素问·通评虚实论》:“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15,骨度,骨骼长短和大小的度数,是古人测定人体周身部位和骨骼的长度、大小的标准数值,并可作为测量人体部位(主要是穴位)的重要参考依据。

16,脉度,经脉长短的度数,也就是古人测定人体经脉长度的一种数据记录。

17,筋度,中医古诊法“五度”(或称“十度”)之一。即衡量、测度筋的阴阳虚实。

18,春亟治经络,亟,急切、应该之意,下同。

  

19,仆击,病名。出《素问·通评虚实论》。又名击仆,指突然仆倒的病症,即卒中。多由人体正气先虚,而为邪风入中所致。

20,偏枯,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

21,痿厥,病证名。痿病兼见气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为主证。

22,跖跛,足部病变而致跛行。

译文

黄帝问道:什么叫做虚实呢?

岐伯答说:邪气盛,就是实证,正气被伤,就是虚证。

黄帝问:那么虚实的情况各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说:肺主气,气虚,实质上是肺虚,必定发生气逆足寒的症状。如果不是肺正被克的时令,则病好治,如遇相克的时令,病人就会死。其余各脏的虚实,也是同样。

黄帝问:怎样叫做重实?

岐伯说:所谓重实,是说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脉象又极盛满,这就叫做重实。

黄帝道:经络俱实情况是怎样的?用什么方法治疗?

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脉急而尺脉缓,经与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脉滑象征着气血畅盛,叫做顺;脉涩象征着气血虚滞,叫做逆。大凡人体虚实的情况和生物是一样的,就是说呈现圆润现象的都为生,呈现枯涩现象的都为死。若一个人五脏骨肉滑利,生命是可以长久的。

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热而尺脉却寒的情况。秋冬之时见到这样现象的,为逆;而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需要治疗的是那种主病的逆象。

黄帝问:经虚络实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经虚络实,是指尺脉热满而脉口寒涩,这种现象,若在春夏则死,若在秋冬则生。

黄帝问:怎样治疗这种病呢?

岐伯说:络实经虚的,灸阴刺阳;经实络虚的,刺阴灸阳。

黄帝问:什么叫做重虚?

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这就叫做重虚。

黄帝问:怎样辨别呢?

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膻中之气不足,表现为语言不能连续;所谓尺虚,是尺脉脆弱,表现为行步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气血都弱,阴阳不能应象。所有表现上面这些现象的病人,脉象滑利的,可以生;如果脉象涩滞,就会死的。

黄帝问:寒气上攻,脉气盛满而实,情况怎样?

岐伯说:脉实而有滑利之象的主生,脉实而有逆涩之象的主死。

黄帝问:脉象实满,手足皆寒,头部热,情况如何?

岐伯说:在春秋可生,在冬夏就会死。有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又发热的也会死的。

黄帝问:身形虚浮肿胀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所谓身形虚浮肿胀,是指脉口急大而坚,尺脉却反涩滞,像这样,顺就可生,逆就会死。

黄帝问:怎样叫顺则生、逆则死?

岐伯说:所谓顺,就是手足温和;所谓逆,就是手足寒冷。

黄帝问:新产后而患热病,脉象悬小,它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如手足寒冷,就会死的。

黄帝问:乳子中风热,出现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的症状,它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脉象浮缓,尚有胃气的,可生;如果脉现小急,是真脏脉现,就会死的。

黄帝问:肠中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痢兼发热的,则死;身体寒冷不发热的,则生。

黄帝问:肠澼而下白沫的,其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沉则生,浮则死。

黄帝问:肠澼而脓血俱下的,其变化又如何呢?

岐伯说:脉象小涩的会死;滑大的则生。

黄帝问:如果身热,脉不小涩,又如何呢?

岐伯说:脉象滑大的可生;脉象涩小的,则死。至于死在什么时候,那要根据克胜之日来决定。

黄帝问:癫疾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脉象搏击,但大而且滑的,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治好;如果脉象又小,而且坚急的,那是实结不通,就死也不可以治了。

黄帝问:癫疾之脉,虚实情况怎样?

岐伯说:脉象虚缓的可治,而坚实的就会死。

黄帝问:消瘅病的虚实情况怎样?

岐伯说:脉象实大的,病虽长久,但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的时间又较长,那就不能治了。

黄帝说:春季治病取用络穴,夏季治病用各经的腧穴,秋季治病用六腑的合穴。冬季是闭塞的季节,既已闭塞就要多用药品,少用针石。但少用针石,不是指痈疽等病说的,痈疽等病,是顷刻也不许迟疑不决的。痈毒初起,不知它发在何处,按之也找不到,痛的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可在手太阴之傍三刺,颈部左右各两刺。腋痈的病人,全身大热,应刺足少阴五次,针刺以后,如热仍不退,可刺手心主三次,刺手太阴经的络穴和肩贞穴各三次。急性痈肿,筋缩,随着痈肿的分肉而痛,痛得汗出不尽,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针刺其经的腧穴。

腹部突然胀痛,按之胀痛不减的,应该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就是胃的募穴和少阴肾腧穴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腧两旁的志室穴五次,足阳明胃腧及肾腧外两傍胃仓穴,刺三次。惊痫的刺法有五点:针手太阴经的经渠穴五次;刺手太阳小肠经的阳谷穴五次;刺手少阴经络傍的支正穴一次;刺足阳明经解溪穴一次;刺足踝上五寸的筑宾穴三次。

凡诊治消瘅、突然跌倒、半身不遂、气逆、气满等病需分清肥丰的贵人,是吃肉类精米太多所造成的。隔噎就会气闭不行,上下不通,那是暴怒或忧虑所引起的病。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那是内气上迫引起的病。有的病,不从内起,外中风寒,因为风邪留滞,久之化热,肌肉消瘦,是极其明显的。有的人行走偏跛,那是因为着寒或是风湿而形成的病。

黄帝道:黄疸、突然发生剧痛、癫狂、气逆等症,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所造成的。五脏不和,是由于六腑闭塞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由于肠胃病变所造成的。

大道至简,中医基础治病方法:

一,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推拿疗法是在其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1,基本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筋散结,.正骨复位。

2,作用原理:力学作用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直接作用于机体解除局部病变直接作用

感觉刺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神经系统调节调整内脏功能间接作用3,适应症:扭伤、挫伤、软组织劳损、落枕、肌肉萎缩、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关节运动功能障碍、骨折愈后功能恢复期、腱鞘炎、腱鞘囊肿、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感冒、早期高血压、头痛、失眠、呃逆、面瘫、偏瘫、截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乳腺炎、痛经等。

4,禁忌症: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出血倾向、精神分裂症、结核病进展期、恶病质、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有血栓性静脉炎、淋巴管炎、皮肤病者禁用。妇女孕期和月经期腰骶、腹部及下肢不宜按摩。

二,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1、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

2、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3、扶阳固脱,挽救垂危病人

4、升阳举陷,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5、拔毒泄热,调节机体功能

6、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

灸疗的适应证与针刺、药物同样是十分广泛的,内、外、妇、儿各科急、慢性疾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艾灸疗法的适应证。总的原则是阴、里、虚、寒证多灸;阳、表、实、热证少灸。但有些实热证、急性病,如疔痈疮毒、虚脱、厥逆等,也可选用灸法。凡属慢性久病,阳气衰弱,风寒湿痹,麻木萎软,疮疡瘰疬久不收口,则非灸不为功。灸法亦可用于回阳救逆、固脱,如腹泻、脉伏、指冷、晕厥、休克可急灸之,令脉起温。归纳起来,艾灸的功能及适应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5、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肌长肉的作用。

6、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证,如脚气冲心、肝阳上升之证可灸涌泉治之。

7、防病保健。灸法可以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无病自灸,可增强抗病能力,使精力充沛,长寿不衰。现代临床发现,常灸足三里、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三,砭术:“砭——为针灸刮痧之母”,具有活血益气、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防病治病的作用。

四,拔罐疗法:拔火罐疗法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五,刮痧疗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本疗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淋巴液的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据研究证明,本疗法还有明显的退热镇痛作用。

六,刺血疗法: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

万物唯心造治病先调心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健康管理刻不容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yy/58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