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语言与精神分析


白斑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简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欧精神分析互动联合会副主席、欧洲精神分析组织间联盟成都中心主任、促进精神分析在中国发展国际联合会(筹)常务委员、四川省哲学学会成都精神分析中心主任。从事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与教学、科研工作,中国精神分析第一人。

目录:

第一讲弗洛伊德生平和精神分析三大领域

第二讲三点补充内容:意识、它我(E)、德语中第一人称单数

第三讲癔症

第四讲失语症(APHASIA)

第五讲总结

第六讲机器的构成

第七讲机器的构造

第八讲象征性symbolisime

第九讲神话与梦

第十讲俄狄浦斯情结的历史

第十一讲荣格对象征性的探索

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题目,我准备讲的课的题目地“语言与精神分析”,它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弗洛伊德理论与语言的关系;

2.拉康的语言精神分析理论;

3.对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精神分析。

这个学期可能只讲第一个方面,这一讲也就主要是介绍弗洛伊德的生平和理论。下面是他的一个简要的年表:

关于弗洛伊德生平琼斯著有三卷本的《弗洛伊德的生活与工作》,张燕云译《梦的释义》(辽宁出版社,年),车文博主编五卷本的《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年)后有弗洛伊德年表。对于他的成长过程和理论创造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一、童年与少年

父亲娶母亲时年事已高,两个哥哥与母亲年龄相仿。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证明叙了原始的类群体的状况,在这个群体中,父亲占有一切女人、禁止别的男人与女人有性关系,这引起了其它男人们即该父亲的儿子们的不满,他们杀了父亲,在庆祝胜利时他们突然心生内疚,于是决定塑造父亲的形象、时时祭祀他。这就构成了图腾的起源。同时他们还决定不与自己群体中的女人发生性关系,只与其它群体的女人发生性关系。这就构成了禁忌的起源。图腾与禁忌的起源构成文明起源的基本内容。

有研究者认为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所描叙的原始群体的状况与他的早期的家庭结构类似:老父亲禁止儿子们(弗洛伊德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和他本人)与女人(弗洛伊德的母亲)有性关系。

同时,犹太家庭中信旧约、其《创世纪》说,上帝先造了亚当,然后再造了夏娃。意味着父亲创造儿子或者男人,尔后再以男人的肋骨创造了女人,强调了父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作用。而在《新约》中我们看到的则主要是圣母与圣子的故事上帝(父亲)差不多是一个虚设的遥远的存在。荣格属于新教,属于后一个宗教传统。他与弗洛伊德的分裂的背景显然潜藏着《旧约》传统与《新约》传统的对立与冲突,是这两个不同的宗教的不同的表达。

年5月6日,生于当时为奥地利所属的摩拉维亚的弗莱堡的一个犹太毛织品商人的家庭,排行第三,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年、4岁,迁至维也纳。其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度过。

二、至年,青年期教育与训练。

除了坚实的严格、系统的医学训练之外弗洛伊德还拥有一个包括文学哲学逻辑等方面的广博知识。同时他在实验室的工作又使他深谙我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他在实验室中所做出的关于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当时均属第一流的成果。他因此而准备献身于生理科学的研究工作。

但是在当时的奥地利教育体制下作为教授的研究助手是没有薪俸的、而弗洛伊德的家庭的经济状况又无力再向他提供在担任研究助手的若干个中的生活费用,经济的压力促使他不得不放弃从事纯粹研究志向转作一位临床医生。曾有人认为弗洛伊德的这一职业转变使人类失掉了一个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获得者,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学科——精神分析的诞生,接受了一个精神上的蜕变的洗礼。

无论是前期的科学研究的训练、还是后期的行医经历,弗洛伊德都幸运地得到名师的指点。前期是布鲁克、克劳斯、布连坦若等人;后期则是沙柯。同时老师兼朋友的布劳伊尔和弗利斯的友谊也对弗洛伊德最终创立精神分析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年、17岁,以优等成绩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接受生理学家布鲁克、动物学家克劳斯和哲学家布连坦若的教育。

年、20岁,进入布鲁克生理学研究室,研究低等动物的神经结构与机能。并结识布劳伊尔教授。首次发表关于《鳗的生殖腺的形式及结构》的论文。

年、22岁,发表论文《八目鳗的脊髓补给系统》和《甲壳虫来蛄神经细胞的研究》。来蛄,甲壳类动物的一种,生活在淡水中、肉可食,是日希吸虫的中间宿主。

年、24岁,服兵役,其间翻译了英国哲学家穆勒的五篇著作,并接触到柏拉图的学说。

年、25岁,医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年、26岁,与犹太姑娘玛莎·柏内斯订婚,此后四年里写了多封情书,这充分显示了弗洛伊德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外科工作。

年、28岁,转为神经科医生,发表可卡因在临床用于麻醉的研究。

年、29岁,秋天到巴黎留学,跟随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沙柯,研究精神病、癔症和催眠疗法。发表关于神经根的论文。

年、30岁,春天三月回国,四月在维也纳开私人诊所,十月在学会作《关于男性癔症》的报告。因为当时的传统看法是癔症属于妇女的疾病,故旨氏受到医学界的冷落。翻译沙可的《神经学疾病尤其有关癔之新讲义》。

年、31岁,与柏林朋友威廉·弗利斯建立了通信联系,此后两人讨论了精神分析在早期发展的所有问题,弗洛伊德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在临床中使用催眠术,与布劳伊尔合作,将对癔症治疗所使用的“渲泄法”改为“自由联想法”。

年、32岁,翻译法国精神病学家伯恩海姆的《暗示及其治疗作用》一文。年、33岁对一名叫杜拉的少女作了分析,首次分析了病人的梦,成为经典案例。

年、35岁,发表《论失语症》

三、成年期(至年),也就是弗洛伊德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期。

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关于人类精神结构的即无意识前意识与意识的理论。由于这一理论建立在对神经症、梦和过失行为的研究的基础上,因而后三者亦顺理成章地成为精神分析的三大临床领域。

同时通过对这三大领域的研究弗洛伊德完善了以自由联想法为核心为基础的一整套分析方法与谈话治疗的手段。

在这时期的前半段弗洛伊德总是孤独的差不多是单枪匹马的进行研究和从事治疗实践到后期(年)阿德勒等人的加入才逐渐改变他的孤独局面、精神分析亦因此在维也纳的知识分子圈子中逐渐传开。

强调了无意识中性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学者系统地讨论了性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

年、39岁,与布劳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出版、意味着精神分析的诞生。发表《科学心理学规划》。同年彻底放弃催眠疗法、完全使用自由联想法。

年、40岁,首次使用“精神分析”一词,精神分析作为一个学科诞生了。

年、41岁,开始自我分析。

1年、44岁,《释梦》出版,此后八年里只出售了本。在维也纳大学开课,只有三个听众。

年、46岁,维也纳大学教授(有一说是副教授)。与阿德勒等四人组成精神分析周三讨论会、在弗洛伊德的家中举行。

年,48岁,发表《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研究语误与过失行为的意义。

四、壮年期,至年,这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向深层和广度扩展的时期

向深层如《性学三论》和《元心理学》(本有11篇,后人只找到5篇)的写

作为代表,《性学三论》是对弗洛伊德从接触神经症与精神病之初就时时遇到的性问题在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系统地阐释了与性变态有关的种种问题,正面地研究了幼儿期的性欲发展及性欲在青春期的变化,并进而有俄底浦斯情结的提出,对性欲与人格的心理性关系的如此系统的研究,这在人类认识自身历史上不仅是第一次而且也是唯一的。尽管弗洛伊德的观点受到了从公众到专家的广泛抨击.尽管在晚年弗洛伊德亦试图对自己的理论有一个根本性修改,然而一个新的系统性的足以替代弗洛伊德的性欲决定人格的理论迄今仍没有产生。

《元心理学》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战争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病人有所减少从而为他提供了空闲时间进行写作有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对本能.压抑.无意识和梦等基本概念作了理论性的系统阐述。

向广度扩展当以对达·芬奇作品的分析和《图腾与禁忌》的写作为代表,向广度的扩展是精神分析从三大临床领域扩大到人类学、神话学、文学.宗教学等领域。这一扩展意味着精神分析从个体研究与治疗的层面进到群体研究与治疗的层面。同时亦意味着精神分析的从生物学转向文献学。

同时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访美之行使精神分析不仅在欧洲而且也在新大陆蓬勃发展.阿德勒与荣格的自立门户之举亦应视为精神分析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理论是正统的弗洛伊德的衍生物,它们不能脱离弗洛伊德理论而独立存在。

年,53岁,《性学三论》出版、专门探讨人类幼年的性经验。

年,50岁,与容格通信。

年,52岁,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德国举行。

年,55岁,应邀与荣格一起到美国克拉克大学讲学,从此精神分析在美国展开。

年,54岁,分析达芬奇的作品。

年,55岁,与阿德勒分裂。

年,57岁,与容格分裂。同年出版《图腾与禁忌》,研究宗教、文化、人类学。

年,59岁,《元心理学》出版。

五、晚年,至年

弗洛伊德晚年在理论上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1)生本能与死本能这一概念对子的提出、企图将早、中期提出的服从于快乐原则的性本能与自我本能都归结在生本能范畴之中,与之相对的则是死亡本能.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弗洛伊德试图将长期性欲决定人格理论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理论框架中,是对性欲理论作一种根本性的修改的努力。但是这一努力并没有真正地彻底地完成。

(2)它我.自我.超我的概念的提出,相对于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认知性三元结构而言,它我.自我.超我的系统可以被视为人格的三元结构。然而这两个心理的三元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相当模糊的。

弗洛伊德在其晚年所做的新的理论建设的工作中提出的问题其解决的问题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是一个尚未完成的体系。

年,64岁,《超越快乐原则》,提出生本能与死本能。

年,65岁,发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年,67岁,出版《自我与它我》,提出它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的概念。

年,维也纳开始筹集弗洛伊德全集。

年、74岁,发表《文明及其不满》,研究宗教的起源。

年、81岁,《有结束的分析与无结束的分析》。

年、82岁,纳粹入侵奥地利,弗洛伊德流亡到伦敦。

年、83岁,年9月23日在写一本精神分析的概论期间去世,死因是口腔癌。

有必要说明的是,我们用它我这个术语取代了本我这一术语。其理由在于在德语中被汉译为“本我”的单词是Es,对应于英语是Id和法语是Ca,因此我们有这样一个等式:

Id(拉丁)=Es(德文),it(英文)=es(德文),Ca(法文)=that(英文)

Id本是拉丁文,为了翻译德文的Es而被引入到英文中。而Es在德文中作为第三人称单数中性,直译应为“它”。弗洛伊德使用Es是表示在无意识中异于自我的东西,代表着本能的冲动。字典对Id的解释是:它作为无意识的一个部份与生俱来、个人的本能的固有的冲动。可能是英语中无法翻译Es,才从拉丁语中引入Id这个词。可见,“本我”其实应译为“它我”。(也许当时译为本我是由于与“本能”有关)。开始时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一口坩锅,但在引入俄底浦斯三角结构与人格三分的结构之后,无意识就结构化了。

关于这个三分结构的其它两概念即自我与超我其在德文、英文和法文中是:

自我,Ich(德文),ego(英文),moi(法文);

超我,Uber-Ich(德文),Super-ego(英文),sur-moi(法文)。

根据三种文字的对照,它们的中文翻译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参考书:

1.JohnForrester,LanguageandOriginesofpsychoanalysis,TheMacmillanPress,London.作者年出生在伦敦,然后在普林斯顿学哲学和科学史。现为牛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我的整个关于弗洛伊德语言学理论的演讲都以此书为蓝本,而有所增减。

2.失语症

3.弗洛伊德原著:

《论失语症》(未收入英文标准版)

《科学心理学规划》

《癔症研究》

《释梦》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精神分析引论》

提问

1.三分中的关系,是否把本我改成它我意味着重点的转移?

答:改成它我,更忠实于弗洛伊德的愿意。弗洛伊德强调的是本能冲动异于自我的特征,由于理论的出发点是自我,弗洛伊德是站在自我三分上来谈论本能冲动的,故使用Es(它我)来表示本能冲动与自我的对立性。

2.癔症与失语症的定义是什么?失语症可以通过学习中国语言治疗吗?

答:第一个问题下一次再谈。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医院中对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训练未分析中西语言的差别,不过中国语言中确有些东西是西方失语症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这将是对中国语言和文字的精神分析的内容之一。

3.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了性的作用,中西如何接轨?

答: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了性的作用有其临床的因素,在强迫症、癔症中性是十分重要的,我的临床分析也如此。

但弗洛伊德忽略了亲子在性游戏(同性相吸、异性相斥)之外的亲子关系。当一个人将父母的异性者和兄弟姐妹的异性者视为性对象时而产生犯罪感之事实本身就证明规则的插入是在先的。对于异性父母、兄弟姊妹的性的兴趣是在后的。否则就无犯罪感可言我有论文《代情结》:与俄底浦斯情结相比代情结更为基本、在西方也是如此、只是表现不如在中国那么明显。

4.能否在讲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同时也讲及现实的生活问题?

答:我收集的个案很少,而弗洛伊德收集的经典案例是其理论的必要证明。为了讲清楚其理论的观点必须举弗洛伊德所举的例子。不过可以举一些未经深入分析的例子来作为佐证。

5.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是精神病患者、从而他本人也是精神病患者。那么他的理论的可信度有多大?

答:在你所说的假设之下其与牛顿力学的可信度一样大,都是可以被怀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弗洛伊德理论是真理,我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可证伪的工作假设,比如在中国我们找不到俄底浦斯神话的相似物,在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被证伪了所以它是科学理论。

6.1)性冲动要在它我(本我)中才可以逻辑地进入自我和超我?

答:关于自我与它我的关系请看弗洛伊德的〈自我与它我〉一书。它我、自我与超我之间当然有一个很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我用它我替代本我,一方面希望通过“它”字来表示三者的相异性;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我”来表示三者的相关性与统一性。

7.目前中文版本的翻译杂乱问题,您如何看待?

答:都从英文版翻译,英文与德语有差异,同时译者本人不仅不是专门搞精神分析的,而且还对精神分析持反对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有好的译本产生。

8.弗洛伊德认为女儿最初也是亲母亲的?

答:弗洛伊德在这一点上很含混,因为在西文中“人”(比如英文的“man”)可指男人,也可指包括“男、女”在内的人类。所以弗洛伊德讲“人”对母亲怎样怎样也因此有两种可能的意思。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为了建立理论,强调性别差异。他认为女性人格发展晚于男性,但事实上相反,这是一个很重要、很明显的漏洞。

9.自卑情结也能解释弗洛伊德的临床问题,表明二者并列。如何看待?

答:我认为Adler可以归入精神分析理论框架中成为代情结、俄底浦斯情结之后的一个情结,即一个第三阶的情结。不过Adler理论比荣格更弱。

第二讲补充三点内容年3月8日

上次我们通过讲述弗洛伊德的生平而讲述了精神分析的三大领域,即梦、症状和过失。从中又抽象出两个理论:第一是认知的,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第二是人格的,即超我、自我和它我。今天再补充三点:

1.在德语、英语和法语中,“意识”有两个含义,一是形容词的,指意识的,如英语中beingconscious,二是名词的,指意识,如英语中的consciousness。前者指意识到的东西,后者指意识,两者的这种差别对于理解无意识是很重要的。因为粗略地讲,无意识是指意识不到的那些东西、那些状态、那些机制和那些心理的存在。但在中文中“意识”与“意识的”之间的区别不如上述那样显著。

2.Es(它我)的用法:根据上海译林出版社《德汉词典》,Es用于某些动词的无人称形式、表现人身感受和周围环境,例如Esfrientmich.我感到冷。直译为:它冷我。Eshungertmich.我感到饿。直译为:它饿我。由此我们猜测弗洛伊德正是利用了Es对人自身内部的生理感受和对外部环境的感受的表达作用而将其转换为对自身内部的心理感受。

3.德语中第一人称单数的大写与小写具有不同的所指,其中小写ich相当于英语的I,大写Ich则相当于英语的ego。

从症状学的角度上讲,精神分析是一个治疗的理论,在最原始的形式下是一个谈话疗法(talkingcure),是通过语言而不是用其它方法来治疗神经症、以消除症状的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前,治疗神经症使用水疗法、电疗法等物理性疗法。当弗洛伊德引入新的疗法后,物理法作为主导方法就结束了。

医生和病人这一个对子,两者之间的一种辩证性互动,语言为媒介,从而达到疗效。目前在理论界、哲学界中话语discours已经为人们所熟悉。为了理解理论的话语与治疗的话语的关系,我们要首先理解治疗情势创造了一个治愈严重疾病的必需的条件的观念是怎样在弗洛伊德内心中诞生的、以及他是怎样看待这些语言、或者更一般地说所有的对治愈而言所必需的条件。

为了构造他的理论,弗洛伊德将精神psyche看作一个他所使用的全部说明性的概念的汇聚地、他描述了一个精神的机构,根据这个机构,事件被一系列数量的移动所代表或者再代表。而通常所说的移情transference,是精神机构从边周向中心的移动。移情是治疗的前提。患者有谈话的愿望、想倾述心中的痛苦和不能向其它人讲的秘密。中国人有句老话:“话不投机半句多”,而谈话的效果和话语的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两个主要方面。对于语言而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语言首先指患者的自言自语或者说独白monologue。第一个例子是Breuer的AnnaO.,中文译为安娜。她是一个年青的姑娘,十分聪明,容易受暗示,富有同情心,言语和行为的风格比较夸张。(这是典型的癔症气质)。无爱情史,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极富幻想、爱做白日梦。因为父亲患胸膜脓肿,她夜里守护,而发病,癔症发作,开始治疗,近两年,分为四个阶段(典型的癔症症状):

第一阶段,潜伏期,80年7月中旬至80年12月。

第二阶段,显露期,80年12月至81年4月。各种症状,比如语言障碍,忘掉母语即德语而使用英语和法语,名词的遗忘,句法丧失,使用分词混乱;视觉障碍例如眼睛内斜视;躯体障碍例如两下肢瘫痪、左上臂麻木、右臂痉挛,等等。

第三阶段,持续期,81年4月至81年12月。一系列症状持续存在,梦游状态与正常状态反复交替。

第四阶段,治愈期,81年12月至82年6月,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除。

此案例在三个方面即气质、疾病过程和症状都是典型的。在对AnnaO这一个案的处理,Breuer与Freud均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如果人们成功地将脱钩的事件的记忆重新清楚地回忆起来、如果人们成功地唤起与脱钩的事件相联系的情绪、接着病人非常细节化地描述出现在头脑中的这一切、并对他们自身的情绪给予一个话语的表达,那么任何一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即消失并再也不会回复。”这是他们的总结,同时这一事实也意味着两点:

1.在治疗的过程中,词逐渐代替症状。

2.词将它们的特殊性赋予症状。为了考虑每一个症状的特殊性,显然必须假设每一个症状都是一个话语信息的等价物:词=症状

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语言信息的等价物,并不是话语本身。我们在前面使用术语词与观念。因此有必要对词与观念这两个术语做一区分。粗略地说,观念idee、同样表示着观念运动的思维的行动本质上构成了记忆痕迹的投注。观念被自身所编码,从而形成了一个与语言系统相似的并与语言系统联姻的系统。我们既能够在观念中看到观念所代表的对象的苍白的复制品,观念在思维的现实中有其自身的位置。观念的系统与词的表象所组成的系统是不同的。词的表象与意识相联系,而无意识却属于前语言的思想、与观念系统相匹配。

我们能够在弗洛伊德思想中找到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个具有元心理学的优先权的是无意识的表象系统和一个独立的词的表象系统,对后一系统的感知对应着意识的思想。第二概念是强调意识构成了在精神分析中的唯一的参照点。精神分析的经验证据是由后一个系统即词表象系统所提供。

上述是我们所依据的书《语言与精神分析的起源》一书作者的说法。从我们的角度看它相当粗略,我们有必要对上面提出的几个概念做进一步的引证与考察:引证第一是关于复现表象(德语是,法语译为representation,英语译为presentation或者idea)。在J.Laplanch和J.-B.Pontalis所著的《精神分析词汇》(Vocabulairedelapsychanalyse,P.U.F.,,Paris)中他们定义表象“是一个哲学与心理学的经典术语,为了指示人们再现出的那个东西,这个东西构成了一个思维的行动的具体内容,特别地构成了一个过去感知的再现。弗洛伊德将复现表象与情感对立起来。在心理过程中,这两个元素的每一个均经历一个不同的命运。”(VPp)

国内有人经常将表象译为“表征”,但我感到不妥当。“征”使人联想到特征、有反思性的含义;而表象则是感知性的东西。它包括物表象thingpresentation和词表象wordpresentation。“在梦的元心理学的文献中,后两个术语被弗洛伊德利用来区别两种不同类型的表象。其一在本质上是视觉的、源于事物,其一在本质上是听觉的、源于词语。这种区别对于弗洛伊德而言,具有元心理学的意义。从物表象到词表象的联结对应着前意识-意识系统到无意识系统的联结,后者只包括物表象。”(p)压抑就在于割断事物的复现表象与词的复现表象的联系.亦即割断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联结。

因此我们有如下的公式:

词表象意识

-------------==------------(前意识)

物表象无意识

上述公式中,中间的横线代表压抑、检查机制和前意识系统。等号的左边是材料的,内容性的,右边是概念的、理论的。左边的式子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为:

物表象2+词表象

-------------------------------

物表象2+物表象1

物表象2是可以翻转为词表象或直接进入意识。

《精神分析词汇》的作者们进一步指出:“物表象与词表象的区别来自于年青的弗洛伊德对失语症的研究。物表象的观念很早就与一个非常相邻的术语——记忆痕迹(tracemnesique)——一起出现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由弗洛伊德给予的最为确切的定义是:‘在事物的直接的记忆象之外,事物的表象构成一种投注、一种远离事物的直接记忆象的但又来源于这些记忆象的记忆痕迹的投注’(SE++)。

这个定义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

1)表象很清楚地与记忆痕迹相区别,前者再投注、再现了仅仅是事物的简单登录的后者。

2)物表象并不包括事物整体的精神类似物。事物的因自身的不同方面而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系统与各种不同的联合情结中。

词表象被引进在一个将话语叙述与意识的觉悟联结起来的概念中。在《科学心理学规划》中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在与一个言词表象相联系时,记忆象才能获得意识的特殊性质的征兆。这一看法是理解从原初过程到次级过程的转变、从知觉的同一性到思维的同一性的转变。关于这一点弗洛伊德在《无意识》()这篇文章中以另一种方式强调了其区域性价值:意识的表象包括了物表象和与这相联的词表象,无意识只包括物表象。

至于词表象怎样与词表象所代表的前词语的意义相联系?

物表象与词表象和知觉之间有何关系?

什么条件可以赋与它们一个幻觉的在埸(即怎样区别一真实的物表象与一个虚幻的物表象——译者注)?

什么样的条件能够确定它们相对于语言符号的优势地位?

弗洛伊德都做了若干努力以回答上述问题。”(《精神分析词汇》,P-)

语言符号更为抽象,而词表象则更为具象、更为情感化、个人化。但另一方面,词表象、物表象与情感是不同的东西。

提问

1.无意识中的物表象2是未被压抑的部份、构成了属于意识的部份。

答:对于属于视觉的物表象而言,其能够被语言表达等价于能够被意识。

2.前思维与前语言的区别?

答:要区分知觉与思维,首先存在对外的知觉,除此之外有一个对内的知觉——看到图像浮现出来、能感知到,然后在这个条件之上,思维是把这些本质上是视觉的或者主要是视觉图像的重新整合、重新组织的一个过程。前语言的感知觉是未与语言匹配但仍然有组织的外与内的感知觉。

3.词表象与词有何不同?

答:词表象强调被意识到的、被听到(在脑中)这样一个词的听觉特征。语言是第二阶的东西,它不能从外部直接越过压抑机制,所以只能通过换喻和隐喻的方法才能曲折地下去。我们不能告诉病人他所压抑的物表象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4.拉康如何看待词表象与物表象的?

答:拉康没有涉及物表象.词表象他所涉及的是能指与所指的概念不过我们显然可以将这两个对子并列起来,比如我们可以说,在索绪尔那里,是这样的:

物表象所指

---------------------------

词表象能指

到了拉康,做了颠倒:

词表象能指意识

--------------------------------------------

物表象所指无意识

理论话语:理论构造。

治疗话语:在临床中如何使压抑了的东西被回忆起来。

5.请问失语症能用笔写他所失去的语言吗?

答:失语症有各种类型,失讲、失写、失听、失看。如果患者没患失写症那么他就能书写。

6.请解释一下投注是什么意思?

法文Investissement(英文cathexis)中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指陈如下一个事实,即某一个心理能量与一个复现表象或一组复现表象一某一部分.一个客体等等之间的联结的事实。

7.(张晶燕的问题)

如原始人、儿童的艺术表象。

第三讲癔症月年3月15日

今天我们这一讲主要是讲癔症,也就是专门讲一下癔症的历史和理论。在19世纪末,一个叫沙可的法国精神病学家,在当时的国际精神病学界是最伟大的专家。在他的影响之下,人们从医学思想和解剖学的方法这两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歇斯底里的问题,并且成为精神病学界统治地位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要解决歇斯底里的方法集中在两个方面:1.在没有器官损伤的情况下,将歇斯底里的症状与暗示和自动暗示联系起来,并非常注意外部刺激对病人的影响、由此造成了歇斯底里一个相当主要的原因。2.给予歇斯底里以其它疾病相同的重要性,同时在它的症状中有着一个与神经学方面的疾病那样的确定性,如花粉过敏,等同起来。有民神经学的基础,这是在沙可的影响下国际精神病学界对歇斯底里的两个基本态度。相反,弗氏和布劳伊尔在安娜O之后认为,如果回忆出来创伤的经历和情绪则症状消失。强调了语言的力量。相对前面的沙可,弗氏更强调词的力量。弗氏说词构成了精神治疗的本质性的工具。外行人很难理解精神与身体上病理性躁动、精神与身体上病理性躁动怎样能被词简单的消解,外行人有一种被要求去相信巫术的感觉,如果真的如此则它离真理不太远,因为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词并非其它的东西、仅仅是弱化了的巫术(S.E.V.7,P.,)沙可的病例:年《论在癔症治疗中的隔离》一文,认为青春期病人的隔离构成了治愈最复杂的癔症的必要而且充分条件。举了厌食症。女孩,13岁,在外省,到处求医。、其父给沙可写了一封信介绍了其女的情况。沙可回信到“一个简短的旅行是无用的,建议到巴黎后安置到某个水疗院,然后离开或者至少让她相信你们已经离开巴黎,余下的均由我负责。”但是其父母送到水疗院后,一方面与沙可取得联系,一方面留在巴黎照顾孩子。在沙可强烈要求下才离去,在其走后的一个小时,小姑娘不停地哭,然后吃东西;十四天坐起来,两个月后治愈。沙可问她为什么。她答到:“在爸妈未离开的时候、你还未取得胜利时,我想我的病并不十分严重。由于饭让我感到恶心,所以不吃。由于看到你的权威,我害怕了,所以尽管厌恶还是吃了。”病人的畏惧与医生的权威,孩子与双亲之间的复杂的家庭情结。但是沙可并未提出理论,他仍然坚持暗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而事实上,对于年轻姑娘身上发生的是情感平衡的改善,源于医生的在场,而他的出现同时也宣布了父母的缺席。弗洛伊德注意到,是医生给予的命令和表达此语言的结果才是主要的。因此才将重点转到词的力量上,治疗的成功依赖于患者自己能否将词放置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的能力,正是这一恰当的位置的术语使弗氏与沙氏的神经学概念拉开距离。当患者的词语与他的疾病是不可分割的时候,神经系统就显示出它无力满足于这些词语的定位。也正是这一关于词语定位与神经结构之间的关系推动弗氏去进行失语症的研究、进而到精神分析。准确地用词来表达自己被压抑了的东西。

癔症作为神经症的典型在临床的名单上代表了五花八门的各种症状,它具有两个被很好地确定的症状形式:一是转换性癔症,在该症状中,心理的冲突被各种不同的身体症状所象征,这些症状是阵发性的,比如戏剧化的情绪性喊叫,或者持续时间更长,比如感知缺失、瘫痪、等等;二是焦虑性癔症,在该症状中,焦虑以稳定和不稳定的方式与外界的某一对象相联系,正是在弗氏发现了转换性癔症的主要特征的前提之下,精神分析才能够赋予五花八门的癔症变体以一个相同的结构,癔症的独特性能够在俄底浦斯冲突中找到、而后者原则上在性的和口腔的力比多登录中表现出来(VPP、)

弗氏想把一切症状归纳到癔症中,后者又分为上述一两种形式:

症状1

症状2

癔症=转换性+焦虑性

症状n

——————————————————————————————

性幻想的压抑——俄底浦斯情结——一般人格结构

转换性:在弗氏最初的工作中,转换性癔症这一术语未出现,但转换的机制刻划了癔症的一般性。通过小汉斯的分析(弗氏的朋友的小孩,他有广场恐怖、怕马、怕长颈鹿、狮子。其父作了详细记录,首次发现其对父母的性的恐惧、再投射到动物)。弗氏在一个“焦虑性癔症”的名义下,将恐怖的症侯与癔症联系起来,转换性癔症的术语的出现是为了指示一个癔症的形式,存在着一个无任何焦虑的纯粹的转换性癔症,如同存在一个简单的焦虑性癔症,后者由焦虑的感觉与恐怖所表现而无任何转换的加入(V。10P,VPP)

转换:是在癔症、尤其是转换性癔症的症状形式中起作用的症状出现的机制、包括躯体运动,比如麻庳,瘫痪,或者感觉障碍比如感觉缺失的局部的疼痛感的症状,是一个心理冲突的转置和解决这一冲突的努力,它们是通过身体表达了被压抑的表象。

焦虑性症状:弗氏引入的一个术语,为了分离出一个其症状中心是恐怖的神经症和为了强调它与转换性癔症在结构上的类似性。这一新的术语的出现的理由在于:A)恐怖症的症状存在于不同的神经与精神疾病中,人们能够在强迫性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中观察到它们,根据弗氏观点甚至在焦虑性神经症中人们也能够看到恐怖形式的某些症状;B)然而存在着一种神经症,该症状中恐怖构成了中心的症状,弗氏在最初并未将之分离出来,在他的第一批概念中恐怖或与强迫症相联或如同现实神经症那样与焦虑神经症相联,是小汉斯分析向他提供了解恐怖神经症的机会和指出其与转换性神经症结构类似的机会。事实上,在两者中压抑的行动在本质上趋于将情感从表象中割裂出来,但弗氏强调一个本质性差异,在焦虑性癔症中,因压抑而脱离了病原材料的力比多并没有被转换而是在焦虑的形式下被释放。

提问

1.现实性神经症

答:现实事件引起的但弗氏认为其背后仍然是幼儿期的性幻想

2.在

答:杨彦春对强迫症的分类中表明强迫症也可有抽搐

3.神经症性焦虑和现实性焦虑

答:纯粹的焦虑无对象性是神经症的,有对象的是恐怖、是现实的、是应激的。当然有时对象是一种替换。

4.现实的恐怖也有原因

答:对的

弗氏早期使用后放弃的两个术语

1)停滞性癔症:到与布劳伊尔引进的、为了区别另外两种癔症形式即类催眠癔症和防御性癔症。类催眠状态如安娜欧。停滞性癔症病原学特征由如下一个事实给定,情感特别在不利的外部情势的作用下不能被渲泻。该术语消失是因为弗氏考虑它时遇到了防御机制VP

2)防御性癔症:是一种由弗氏在到6年引入的、区别于另外两种形式的癔症及类催眠癔症、停滞性癔症的癔症形式。它被患者实施的反对极易激起不快乐的情感的表象的防御性活动所规定。当弗氏认识到在每一个癔症案例中防御都起着作用时他就不再使用防御性癔症和他所假设的区别。

5.癔症与少年期的经验有关吗

答:是

6.癔症治疗是否采用心理治疗

答:是

7.转换性癔症与焦虑性癔症有交叉吗?可以相互转化吗?

答:是

8.二者都是力比多的特殊释放形式吗?

答:是

9.药物使焦虑性癔症向转换性癔症转化,前者吃药后不焦虑但抽搐

10.中国人的癔症也是性的

答:症状上讲是性,从理论上讲是代情结

第四讲失语症你3月22日

作业做一个梦,下周交上来

今天讲失语症APHASIA

19世纪末,失语症的研究代表了科学界中若干科学的汇合点。弗氏当时对之试图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它所涉及到的问题做一个评估或总结。年写了ONAPHSIA另外二十世纪几个哲学家、语言学家做了综合研究:

1.伯格森BERGSON(-),法国人,生命哲学,在巴黎开讲座人很多《物质与记忆》。

2Cassier卡西尔(-),德国人,《人论》、《符号形式的哲学》第二卷关于神话思维、第一卷语言、第三卷认识的现象学。神话思维有汉译本《人论》

1)Jackobson雅各布逊,年写了《儿童语言、失语症、普通语言学》,捷克人。20世纪初,布拉格学派兴盛于两战之间,结构主义语言学,二战期间雅各布逊到了美国。认识Levy——strauss(结构主义人类学),后者把前者的观点引入人类学。然后,拉康借用前者的观点、引入精神分析。失语症涉及心理学、哲学、语言学和医学四个学科,只有CASSIER清醒地认识到此结合是一个事实,都应归入研究的方向中。我认为弗氏之后有种种学派,但革命性的贡献是拉康。

失语症研究历史

年开始,法国医生BROCA(-),他出生在法国,获巴黎大学医学学位,是著名外科医生。年在巴黎郊区精神失常的病人发音器官正常但不能讲话除了“TAN”,只用手表示。三天之后死了,BROCA尸检,左半球前叶损坏。BROCA认为失语的原因是前叶损坏,在《人类学学会》上发表。

年德国人精神病学家WERNICKE(-)采用BROCA的结论将语言发音功能定位于左半球的第2、第3聂回上,并用此提出挛生的范畴:感知性失语和运动性失语。

在感知性失语的范畴中应有两个不同的概念(1)语聋:患者不能够理解别人的语言,虽然听力和智力正常,语言对他如同一团混乱的东西。他们使用的语汇仍保持着。相比之下,失听症更广泛。2)词盲:一般的失读(失认)他们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但不能理解书写和印刷符号的意义,只复写独立的字母(中文中的独立的笔划)视野的缩小。

运动性失语

(1)真性运动性失语或失讲

(2)失写症或沙可称为的手的失语症

例子:(1)关于语聋,有一个成年人问他:“你好些吗?”答:“这个比那个好”问:“你叫什么名字?”答:“我知道有这个。”问的话他完全不懂他说的不难也倒语法。

(2)关于运动性障碍北京回龙观介绍自己的工作:”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如电报句。

传导性失语(联结性失语)指上图的各元素在联结中的问题

下面介绍弗氏通过失语症的研究怎样引入精神分析

1.在WERNICKE之后,有一个英国神经学家JACKSON(-)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命题而非单词,“语言为了其存在要求有一个结构和句法”。弗氏借用此观点把症状与话语之间匹配起来应用于歇斯底里中。

(1)歇斯底里失语

(2)意义的非语言的而是身体的表达。

ANNAO四个阶段在第2阶段有歇斯底里性失语,BREUER描述:在她的语言中出现了深入的功能性障碍(A)找不到恰当的词,逐渐增多(B)其后她失去了语法和句法的要求,如动词变位只会用不定式,省略定冠词(C)随着时间的延后和发展,几乎不能使用语言,试图想说但说不出来。BREUER猜测她因为某件事而十分恼怒、并决定不说此事。所以催促她说出来,从而症状消失。(D)使用英语同时自己完全没意识。

(3)重复刻板的简单的话语:弗氏的病人埃米冯夫人(40岁)隔两三分钟大声叫:“保持安静,不要说任何话,不要碰我”。

(4)我的强迫症病人:“脏”重复地说,在九眼桥上农民样的人稍碰一下即要回来洗衣服,洗衣服时他人的泡沫溅到也要重洗。

(5)意义和思想的症状的表达等价于意义与思想的语言的表达。在此意义上精神分析的实践使用了两个方法:(1)找到症状的语言翻译(2)要重新找到这一翻译的所属于的那一时刻

这两者作为一个对子代表了研究的唯一的调查方法的不可分的两个侧面。

2.弗氏为了建立一个病理学单位与解剖学单位的同一性,将观念的联想理论视为失语症的理论的中心、强调了感知材料的可结合性,每一个感知都被编码,因此感知的整体构成一个系统、在其中个体的因素显得很不重要,因为那些复合的感知联合才构成了神经元信息的携带者。弗氏所持的联想主义理性已超越了原子论、跨向了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由于神经元信息的编码构成了一个结构和观念系统。弗氏的联想主义十分清楚地显示出与古典联想主义的区别:前者将最高的权力归约到知觉的元素上而不是感觉的元素上、对应到观念的联想,从而引用了任意元素的结构性,这里的所谓任意性是指每一个元素只有在被它与其它元素的关系所定义之后它才拥有信息的价值。在这里弗氏是一个二元论主义,他强调了表象与表象所代表的对象的区别。选择了翻译的方式就是在知觉自己的语言中翻译整个知觉,而它的自身的语言与神经系统因各有特征仅有很少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弗氏拒绝了在语言水平上乃至于在解剖水平上的“中枢”的概念,他提出了语言区的概念代之,从而打开了语言的自由空间不受神经系统的约束,而正是这个语言的概念被视为弗氏失语症研究的一个主要贡献。

BROCA和WERNICKE强调中枢概念,但之后有人反对它、反对定位,此即整体学说。弗氏与之相联系。但50年代之后整体学说又重新兴起。

3.弗氏使用了JACKSON功能退行的理论,为了解释失语症某些形式中的语言功

能的消失,不同的失语症退行到不同的语言学习阶段:首先是感知听觉中枢、其次是运动中枢、接下来是视觉中枢、最后是书写中枢。越后获得的功能,越不稳定,越易受创伤而丧失。

4.弗氏拒绝了WERNICK提出的感知性失语症与运动性失语症的范畴,重新引出一些区别,并将它们作为语言的心理学的出发点。他说:“词是语言的功能单位,词是由听觉、视觉及运动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表象”。他的论证引导出一个物表象与词表象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lue)

词的表象如同一个封闭的表象群,相反物表象如同一个开放的表象群。词表象并非通过它的全部构成成份与物表象发生关系。在物表象中,视觉映象与表示词的听觉映象相同的方式表示着客体。因此词是一个复杂的表象。由上述所指示的映象所组成。换言之,词对应着一个复杂的联想过程。在此过程中上述标举的由视觉、听觉、运动觉而来的各个因素相互联系到一起,根据弗氏的假设是听觉映象构成了词的中心地位,同样的是客体的视觉方面代表着事物联想的最重要部份。这样一个模型允许弗氏重新定义WERNICK的两个失语范畴,用言语性失语和说示不能性失语来替代。在言语性失语症中,紊乱仅仅存在于词表象的各个被孤立的元素的联想中。而说示不能性失语症,紊乱同时存在于物表象和词表象中。因此这样一个图示就将词与物的二元主义同时放置在对失语症的研究与心理主义的理论的中心位置。

5.弗氏并非要否认在大脑解剖学与失语症的关系,相反地,他相当多的论证均是以仔细检查创伤性区域为其出发点的。他强调的仅仅是给予影响一个复杂精神活动紊乱以一个确切定位的困难,其次他提出在人们承认紊乱既是功能性的又是器官性的时候心理学的调节原则远比生理学的调节原则更为重要。

6.弗氏提出了语言机构的概念,后来在《释梦》第七章有关于心理机构概念的第一次提法。

提问

1.语聋第一例中有些理解有程度上差异

2.歇斯底里与失语症不一定相联,严格意义的失语症是大脑损伤,只是歇斯底里中无器官性损伤也失语。知觉的心理的系统对于神经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3.每个人都有语误、压抑,所以每个人都有失语。“说不出”是什么意思?可以帮他说吗?

答:替他说是一种技术(内容是他已经浮现而不愿说的)对更深层的本质的压抑只能是隐喻和换喻。

4.文盲与失语

脑眼手的配合强于脑口的配合,后者后起

5.儿童只有物表象有压抑吗

答3-5岁才压抑,无词表象,压抑较弱,只有无意识,无意识,原发性压抑,次生性压抑,前者更广泛。

第五讲总结

一、失语症研究的意义

A表象心理学的建立:对于失语症的研究使弗氏建立一个表象的心理学,两个系统:一个词表象,一个物表象,都独立于身体和外部世界的秩序和编码。

B歇斯底里创伤的独立性,因为有一个独立的表象的心理学,歇斯底里有一个与失语症的相似性,但造成歇斯底里失语症的创伤与失语症的创伤不同,不是在脑损伤而是词表象/物表象系统的损伤。

二、症状形成的原因

A过度兴奋,强烈的情感刺激

B创伤性的经验(观念、思想)

c现实的创伤性经验:有青春期和以后的创伤经验,又和早年的被压抑的性经验相联系的相互作用/共鸣/刺激

D神经症气质作为个体而言有易于感染的创伤,同时首次创伤(童年)产生于他有能用语言来表达这些事件之前,在前语言阶段所形成的以后歇斯底里的基础是神经元的最初经验。

E俄底浦斯性结:弗氏假设是人格的最基本结构()“出现在我脑海的是仅有的具有母亲的爱的情感和对于我父亲的嫉妒的情感。我认为这些情感是所有的孩子都共同具有的,即使它们的出现并不与具有歇斯底里的孩子那么早(SEV1P)”。这是自我分析。

三、症状特征

二元关系:焦虑与转换

A焦虑与转换,词的表象

B词的表象与物的表象关系被割断了所以不能被声音表达,现在由身体表达

C词与物表象的混淆无法由言词的意识来表达调节回忆

D从回忆的平面上创伤记忆被消失了、构成了记忆链条中和表达的平面上一个缺失,就如同一个没有发生过的事件,同时被压抑的思想如同一个没有发生过的思想。

四、记忆缺失的原因

A从一般的角度讲,弗氏说:幼年记忆的单一登录具有一个不可回忆性,要多次登录(至少两次)才能回忆。

B创伤性经验无法被回忆,怎样确定?是从各种线索、蛛丝马迹中推测出来的仍然有两种可能:真实事件/幻想事件。二者的区别如女性歇斯底里患者回忆出早年有被强奸的经历(诱奸的理论)后来有更多的个案后才发现是幻想。

五、记忆的缺失从认知角度讲,可理解为事件与对象的不可思想性(思考指意识的语言的不指无意识过程)

A心智的发展未成熟到可以理解某个事情的程度如小汉斯怕马怕大动物因为他看到父母亲做爱无法理解、无法获得一个准确的概念。

B某些主题本身是思想难以对付的,性欲感情的特征这个大范畴都是思想难以对付的主题。

C某些事件之所以不能被思考,是因为语言材料的不能够被运用性。意识=语言,有此图象不能翻译成语言,所以能够回忆,但不能充分思考。

D分析允许人们去思考他们不能够思考的东西

(1)幼年经验,极端的是诞生经验,重新体验到被诞生

(2)能够想象死亡的状态

六、语言治疗

A通过谈话与自由联想让创伤经验重新出现并被翻译成言词,弗氏说:“如果他在他面前看到某些具有很强烈情绪的色彩的事物时,我们会观察到他完全处在被某一个情绪所控制的状态中。如果我们强迫他将这一情绪翻译成言词,我们将观察到在这一剧烈情绪在他身上出现那一刻,构成他的痛苦的现象以一人突出的方式重新出现。从这一刻始症状作为长期的临床表现就消失了。据此一个仅有的说得过去的假设应是:心理的创伤在患者身上仍继续处在活跃的状态。歇斯底里现象亦如此、以致于当患者能讲述它时它就消失了(SE3P35)”。

当视觉记忆被翻译成言语则视觉记忆就自动消失了

B这意味着对创伤性事件的事后修改,亦词表象与物表象之间的障碍被分析中的话语事后修改

C这意味着患者的过去的历史的象征性重建

D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1)话语被理解成处在意义的特殊维度中的存在

(2)同时它也被理解为能让紧张状态松驰和过度兴奋状态减缓焉的机制

(3)它还被理解成为与神经系统兴奋相类似的心理性刺激物

提问

1.视觉表象翻译为言语症状消失,翻译的表达是不是唯一的?

答:不一定。恰当性。要求语言与视觉有一个严格的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这样隐喻和换喻才能立足。

2.创伤性经验被描述后分析师要解释吗?

答:不,患者自己解释

3.情绪要么粘着于、要么分离于经验

4.话语:特殊维度中的存在

答:物表象和词表象。特殊维度指语言的存在是内部的既独立于外部也独立于神经系统

5.单一登录不可回忆的阶段

答:前语言期的创伤是

6.NATO轰炸南联盟,语言不行而用行动,是歇斯底里吗?

答:是的

7.中文例子中所说与所想有联系吗?患者理解

答:病人所说的与其所想的有联系:相近的,相远的,相反的

随机地说表明意识十分松驰完全听命于无意识

8.如何区别患者提供的真实/幻想事件?

答:唯一方法(1)仍然是从他对它的描述中扑克其啤酒丝马迹来扑克是否真实(2)若真实其充要条件是极大缓解症状

9.分析师是否诱导中层得而使幻想发生

答:分析师不断提供可能性诱导患去回忆各种事件的可能

10.俄底浦斯情结

神经症气质特征

创伤性经验

青春期创伤

纯粹的焦虑状态是兴奋状态词表象物表象皆与情绪割裂开

情绪被身体所吸收

情绪被压抑到无意识

情绪与记忆分开

所以,俄底浦斯情结,弗氏的自我分析。强调夫妻关系先于亲子关系神话平面的材料都支持弗氏理论

犹太人为什么那么强调父亲的作用

11.如果小汉斯反复看见父母做爱,如何?

答:崩溃和麻木。

12.生下后送修道院则完全是清教徒,有可能患歇斯底里?

答:若患歇斯底里则一定是有经验上的原因。

第六讲机器的构成

A.机器的构成

年《心理科学大纲》代表着弗氏将高度自主的心理学理论与那些涉及歇斯底里的症状结构和病原学概念结合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独立运作的心理机器的语言区的确切的功能上。为了了解后者,要对整个大纲的内容给予说明。弗氏把精神结构分成两个系统。

一、心理机构的二元区分

1.系统φ,其功能在于接受外部的刺激,此即感知系统。

2.系统ψ,有三个特征:A、受φ的保护;B、登记外部刺激;C、接受内源性刺激。

3.系统ψ把能量Q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通过对量Q的抑止而控制其过早的释放。

4.ψ的核心是自我,通过修改“易化”的相对值而获得其抑止性功能,从而阻止量Q流入运动神经元。

“易化”FACILITATION(FRAYAGE)是弗氏给予精神机构功能的一种神经学模式的术语,即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通道中的兴奋必然要克服某些抵抗,一当如此的一个通道引起了这样的抵抗的持久的降低,人们于是说这里有易化。同时,兴奋总是偏向于选择易化了的道路而不是非易化的道路。

如N1————N2的易化大于N1————N3

则兴奋N1————N2

Q————φ——————ψ——————运动系统

(作用为隔离)

二、ψ的易化等级对应着记忆系统

A、对于Q————φ————ψ的记录改变了ψ的易化状态;

B、允许高负载的释放的行为创造了一些易化状态;

儿童饥饿时具有一个解除饥饿的行为:吸母亲的乳。饥饿(内部)到母亲的乳房的视觉记忆进入ψ再有吸吮的行动的记载,即

乳房的视觉映象+吮吸的运动映象+饥饿的刺激

从而形成联想经验,重复,形成易化结构。当他感知到饥饿则犹如母亲不在,则情绪表达即哭叫,允许获得一个所谓的中介帮助,愿望帮助婴儿的人则把乳房或乳头送去:哭叫引出人来帮助,在无能为力的婴儿与他人之间的理解,由此构成道德的基础。

三、必须将不可避免的痛苦(不快乐)维持在最低的水平

1.自我系统通过对量Q流动的控制而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2.由ψ所接受的现实征象带来了关于在ψ中负载的神经元信息(如乳房的映象与内心的映象匹配引起吮吸,降低、释放了因饥饿而神经元的高负载,这也是自我的自卸负载;

3.身体控制的必须性。

四、第三个系统ω的引入

1.自我如何区分φ————ψ的量Q的通过而有的投注和属于思想活动自身的投注(即ψ系统内的兴奋)。

2.ω系统的作用在于记录外部————φ————ψ的刺激的性质。

3.对性质的记录对应着意识的知觉,ω实质上是监控系统。

4.ω系统对φ的刺激有反应,而对于来源于ψ的刺激无直接的反应,所以对思想无判断。

五、言词联想系统的引入

1.为了保证言词与思想相联系,言词系统具有两个特征:有限性与排

它性。由于语言提供了性质的征象允许做到这一点。

弗氏说:“言词的系统使认识成为可能”但语言还允许记录思想、允许把后者视为一个过去的事件。但是,如果知觉的结果与思想过程的结果都被φ中改进了的异化所表达,那么自我如何对二者做出区别?而对此弗氏无具体分析。仔细推敲,我们发现:

2.知觉的记忆=ψ的易化+性质的征象;

思想的记忆=ψ中的易化+语言的性质的征象;

性质的征象=索引,不是性质本身。

六、物的联想概念的引入:言词的联想/物的联想

1.言词的联想具有有限性和排它性,后者如汉语,有固定的语音、语法和词法,有封闭性。

2.物的联想的基本元素的无限性与包容性,言词联想的有限性。

弗氏说:“言词联想构成了与ψ的神经元的联系,这些神经元服务于声音的表象并与语言运动映象有很紧密的联系。相对其它而言,语言具有一种双重的优越: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并有排它性,数量有限的构成自然语言的基本元素的声音使封闭的词表象系统能用其包含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知觉系列中基本元素的有限性而立即再认,正因为言词系统的数量有限性特征能允许我们将词的构成成份与任何一个其它声音区别开来(即区分语言与其它声音)。这个区分不是完全绝对的,存在着一些对象、一些知觉,因为它们是痛苦的原因而让人们哭叫。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个由声音到知觉的联系强调了童年的敌对特征并用于指导知觉的注意。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因为痛苦我们就不能接受任何来自性质的清楚的征象,我们自己的哭叫的记录具有摸索对象的效果,这一联系因此而成为使痛苦的记忆被意识、使不快乐的来源被意识的注意。同时易吸引起它们的注意的方式,意识系统的第一个范畴也因此而建立。”(SE1,P)

3.语言或者说从产生的角度上作为语言的先驱的哭叫在不唤起与该对

象相联系的痛苦时就引起了思想这个痛苦原因的可能性,思想能够在不唤起痛苦的条件下思想作为痛苦原因的对象,同时语言使认知的理论与思考成为可能,思想有能力检查ψ传导的任何通路。

弗氏更明确地把思想区别为两类:

1)与痛苦回忆相联系的思想;

2)与知觉回忆相区分的思想。

在第二类时,当人们自愿地发出声音时,意味着人们使一个涉及不在场的思想成为可能。同样,源于与痛苦原因的对象相联系的哭叫的话语使在该对象的表象丧失时意识性思想成为可能。此乃因为,无论在意识的水平或者在正常过程的水平上,这一是痛苦根源的对象的唤起已被原初的防御性行为所阻止,此思想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言词传导的通路起着一个在整体上替代一个痛苦的记忆的思想的传导通路的作用。它们(言词)传导通路对认知思想过程进行了第二次编码,这就使思想能够在对象缺失的情况下持续一段时间。

言词联想功能三点(大纲)

1.在与现实被知觉所再认的相同水平上,话语使另一种现实即思想的现实(心理的现实)成为可能;

2.通过让记忆的系统进入一个其投注与卸载都具有知觉特征的系统而非来自于外部的行为,话语使意识的回忆成为可能;

3.话语允许对快乐与痛苦的避免从而使精神机构的所有部份(ψ与ω)都能够被思想过程所加工(无意识的过程)

提问

1.量Q是什么能量

答:神经元工作的能量

2.语言与情绪的关系

3.“性质”指什么?

答:量Q与性质相对,性质指刺激的类型其中特殊性质如声音

其中又分亚类:语音

其中又分亚类:各种意义的语音

4.有人认为弗氏是用电路的模型来考虑神经元的

快乐——低负载

痛苦——高负载

5.物的联想的无限性——包容性,指什么?

答:包容性指任何东西都可以进入φ,无限性指不断地、有新的东西

6.当词表象表达物表象时物表象则消失,为什么?

Marr理论,习惯视觉,惯常性

第七讲谈话机器

A.谈话机器

一、机器构造

相对于ψ、φ、ω,在《释梦》第七章F节构造了一个不为人们所广泛知道的系统,其构成如下

刺激——知觉——知觉记忆——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知觉指意识系统和它相联的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并不贮存抵达它们的痕迹,正好构成了记忆与意识之间的区别性。知觉记忆完全不能达到意识,只依前后顺序而安置,而无意识构成了第二次登记。无意识的痕迹可能对应于那些概念化的回忆,但不能进入意识,然后是前意识,是第三次登记,与言词表象相联系,构成了自我。根据第三次登记可以进入意识,意识可由于言词表象的幻想性被活化。意识状态的神经元仍然属于知觉神经元,但后者与记忆无关系。

弗氏说上述系统的新颖性在于记忆不是一次而是多次登记。

二、翻译的问题

弗氏说:“我坚持让人们注意:连续的记录代表生命连续阶段中的心理的发生,正是在这两个阶段的范围内,心理材料的翻译必然被实施。通过假设某些材料没有被翻译,我表达了心理性疾病的特殊性,即是翻译的缺乏构成了我们在临床上称为压抑的东西”(SE1,-)

压抑在这里很简单,即记忆不能成功地翻译成言词,而正是这一事实就允许不能被翻译成言词的记忆成了各种神经症的原材料。

记忆就是进入意识系统、特别是与适当的言词的联系即联想的言词的表象,在歇斯底里中,性的场面的产生构成了歇斯底里的创伤性经验,是童年的第一个时期即四岁以前,此间记忆的痕迹不能被翻译成言词的表象,此临床假设与上述心理机构混合在一块,都是围绕了一个核心的概念,即翻译失败:1)孩子的翻译不能;2)有了语言能力后仍无法翻译。在前一点,弗氏的分期很犹豫,心理机构的发展阶段与性发展阶段相匹配时很矛盾,比如弗氏给Fliess第46封信:将前语言的经验和要对歇斯底里负责的性创伤之间的关系确定为4岁,但是在构造(*),言词翻译的出现是在8-15岁。给Fliess第55封信中将此时间定为1岁3个月到1岁半之间。

三、新系统与旧系统之间的关系

在第七章对大纲的修改中重新将ψ、φ、ω放在最初给定它们的地位中,但是在未给定神经元的条件下,并且三者都在意识与言词所占的位置在与其在《大纲》中的位置是一样的,但是差别在于:知觉系统非常清楚地与无意识相区别,并且包括在量Q的巨大流动过程中,意识自身及ω自身是一个用于心理诸性质记录的系统,弗氏在《释梦》中将意识理解为心理诸系统的一个器官,仍把言词痕迹系统看作使意识的思想成为可能。

弗氏认为ψ(Pcs)需要吸引意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zd/49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