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术后不ldquo嘘嘘rdquo,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08569.html

尿潴留

尿潴留,是手术术后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运用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能有效、快速地促进患者自行排尿,甚至排空膀胱,达到满意的效果。向显衡教授在治疗术后尿潴留经验亦丰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耳提面命,获益匪浅,今摘录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1验案实录

患者郭某,女,65岁,年9月1日初诊。主诉:小便导尿管保留导尿三月余。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因腰部疼痛,呈绞痛,疼痛难忍,医院就诊,行腹部B超、泌尿系CT成像,显示:“双肾多发性结石”、“膀胱结石”、“左输尿管下段多发结石”、“双肾积水”、“右肾囊肿”,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在与家人商量之下,年6月19医院在腰麻下经尿道行膀胱及左输尿管下段腔内钬激光碎石取石+右输尿管探查+DJ管制入术,术后予以抗炎、补液、改善血液循环等对症支持处理,KUB显示结石较前减少,拔尿管后患者仍有尿潴留,测膀胱残余尿量ml,予以再次保留导尿。复查尿常规显示:亚硝酸盐2+,浊度1+,白细胞3+,白细胞.30/ul,细菌.70/ul。肾功能生化检查大致正常。考虑患者因长期导尿管导尿所致,出现了“尿路感染”,予以抗炎等对症治疗,但患者导尿管仍不能拔取。遂在家人的陪同下来针灸门诊请求协助治疗。现症见:患者表情稍痛苦,面色微黄润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夜寐欠安,大便调,保留导尿管通畅,小便清亮。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中医诊断:癃闭,脾肾两虚证;西医诊断:尿潴留;治则:健脾补肾,化气利水;取穴原则:经络与脏腑辨证相结合。第一组:太溪、地机、归来、五枢、足三里、中极、气海;第二组:三阴交、会阴、八髎、气海俞、三焦俞、肾俞、脾俞。操作:第一组穴采取仰卧位,第二组穴采取俯卧位,每日一次,每次选取其中一组穴位,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进行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毫针0.30mm×50mm,气海、关元、中极、归来、五枢穴,根据此患者体型直刺进针0.8寸左右,使针感向外阴部、少腹部放射,不宜直刺过深,以免刺伤膀胱。三阴交、地机、足三里穴针刺1.0-1.2寸,予以提插、捻转补法,直达病所;会阴穴位置比较特殊,容易污染,故必须严格消毒。会阴穴针刺深度一般为1寸左右,患者采取左侧卧位或去膝胸位,下肢稍屈曲,快速进针,行针得气,使针感向会阴部周围扩散。余穴根据部位不同直刺0.8-1.2寸,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须得气。腹部及背部的穴位,予以温针灸。完毕之后,配合穴位注射,药物为维生素Bmg(规格为mg,只抽取50mg)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0.5mg,分别注射同侧的膀胱俞、髀关穴,左右侧穴位交替使用。以上操作均为每天一次,治疗三次之后患者自觉有尿意感,尝试拔出导尿管,自行排出小便ml,行腹部膀胱B超,测膀胱残余尿量ml;继续巩固治疗,予以针刺三次,再次行膀胱B超,测膀胱残余尿量为10ml,患者能够自行解小便。六个月之后随访,患者未复发。

2按语

中医理论认为,手术后尿潴留属于中医“癃闭”范畴,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一、术前禁食,导致脾胃阳虚、气机失调,不能行气利水;二、患者素体脾虚,脾主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日久伤及肾阳,从而导致全身水液代谢障碍;三、加上麻醉等原因致正气损伤;综合上述因素诸可导致全身气机失调,膀胱气化失司,不能顺利通畅小便。中医理论认为,癃闭的病因病机有膀胱湿热、肝郁气滞、脾气不升、肾阳虚衰。向师认为本案例患者发病日久,结合患者“双肾多发性结石”、“膀胱结石”、“左输尿管下段多发结石”等病史,术后严重影响了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辨病为:癃闭;辨证为:脾肾两虚证;根据针灸选穴原则,脏腑与经络辨证相结合选取了脾经、胃经、肾经、膀胱经、任脉上的穴位,治以健脾补肾,化气利水。

本验案选取膀胱俞、髀关两个穴位进行穴位注射,髀关为阳明胃经的穴位,为局部取穴,选取近治的作用。膀胱俞为膀胱的背俞穴,能够激发膀胱经气,促进膀胱气化功能正常,使小便自利。

本验案提示:针刺结合温针灸,再配合穴位注射,可以使临床疗效达到最佳效果。即温针灸的功效有助于提高排尿中枢的兴奋性的水平,穴位注射亦可达到针刺与药物的双重效果,多管齐下,从而以促进调节膀胱功能,从而使膀胱的排尿功能障碍得以减少甚至消失。

3总结

向师治疗该病的诊疗思想:①经络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注重辨证取穴。本验案,患者发病日久,长期时期使用了抗生素,耗伤了人体的正气,结合病史,辨证为:脾肾两虚证;根据针灸选穴原则,辨证取穴主要选取了脾经、胃经、肾经、膀胱经、任脉上的穴位,治以健脾补肾,化气利水。②灵活地运用特定穴—背俞穴,俞募配穴法治疗。背俞穴即可单独治疗相应地脏腑疾病,还能与募穴配合治疗,达到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具有取穴少,疗效好的特点。本病案,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了肾俞、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极等穴,其中膀胱俞与中极分别为膀胱的俞穴、募穴,组合是俞募配穴法,具有调节膀胱气化功能,以通利小便的目的。③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思想。向师“尊古而又不泥古”,必要时配合穴位注射,因为穴位注射能够达到药物与针刺治疗的双重效果,本病选择甲钴胺与维生素B1注射药液,具有调节神经功能及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更有向师认为此二药之色为一白一红,善于调节气血阴阳,促进疾病康复。④善于将针与灸相结合。本病案运用了温针灸,重点部位在腹部及腰骶部的穴位,具有温通肾阳,调节膀胱气化功能,更能体现了中医的特色疗法,提高了临床疗效。⑤取穴精而少。认为交替针刺、分组取穴能够减少每次针刺腧穴的同时,又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二组腧穴交替使用,既能增加刺激点,增加针刺的总腧穴数量,又能扩大刺激分布范围,使腧穴轮休,能够保持穴位的兴奋性及对针刺刺激的敏感性,缓解穴位疲劳的出现,从而使疗效更佳。⑥手法娴熟,注重穴位的得气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向教授从事临床几十年,一直非常注重针刺的得气感,要求针刺的每个穴位都能够得气,局部酸麻、胀痛感或向远端放射等得气感;本病案,选取少腹部局部的穴位,运用手法行针使针感向少腹部及会阴部周围扩射,如果患者出现频频地尿意感,临床疗效会更佳。

作者:廖玲

编辑:胡莎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zd/50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