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节
语
音
语音课内容戳这里收听↑
也可以点击这里?到喜马拉雅收听喜马拉雅-讲薛立斋
医案原文链接
本节文字复习对应的语音原版内容点这里查看→把体表的虚火“收回来”,这就叫“引火归源”
深宫御医薛立斋
文
字
版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明朝的御医薛立斋看妇科病的故事。今天这位是薛立斋的表弟写的。他是在他医案里边有一些是自己周围的人、学生等等,家人被他治好病了给写了。
这位是他表弟,叫方乾,“乾内钱氏”,也就是他表弟的媳妇儿钱氏,年龄五十岁了,大家看到,五十岁这应该是年龄稍微有点大了。
“辛丑患崩”,什么是崩?我们经常说崩漏,这崩和漏什么区别?崩是月经量突然特别大,大出血,控制不住叫崩;漏是淋漓不尽,量少,但淋漓不尽叫漏。所以她“患崩”了,那就是血出的很多。
“诸药罔效”,就吃了很多药,没什么效果。“壬寅八月”,这年八月,“身热肢痛”,就身体感觉发热,身体发热,然后四肢感觉疼痛。
然后“头晕涕出”,头晕,然后鼻涕出来了。“吐痰”,你看到没有?鼻涕和痰都很多,“吐痰少食”,这胃口不好,吃不进去东西。
这时候因为她“身热肢痛”,身热这四肢痛嘛,大家觉得这是有火,于是当作有火给治,结果“转炽绝粒”,这病情严重了,到什么程度?“绝粒”就不能吃东西了,这一粒米都吃下去了。
“数日淹淹伏枕”,这时候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就趴在这床上,动不了了。“仅存呼吸”,这时候就剩下喘气了,这人已经基本不行了。
正好薛立斋,“兄方浙归诊之”,从浙江归来,浙江归来,正好给看看病吧,赶快看。薛立斋一看,说“谓脾胃虚寒”,其实应该可能是脾肾虚寒,但是记载有可能,他弟弟不懂医,所以记的时候有可能会记成脾胃虚寒,而且古代胃和肾字很像,写的时候可能会写错,也有可能。
说脾胃虚寒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更准确应该是脾肾虚寒。就是你看的热象是假证,实际上是内有寒,这个情况其实根本是肾精不足。肾精不足的时候容易,根据体质不同,向肾阴虚方向发展,或者向肾阳虚方向发展,这阴阳两方面都有可能。
像这位应该是向着阳虚方向发展,所以里边虚寒、肾精亏引起的里边的寒症。这个时候极易引起这仅存的阳气跑到外边体表来,跑到上边来,是一种虚火,跑到外边来。
这时候你看着体表热,但是是假象。上边儿你感觉要是比如头面部有肿痛什么,其实好多都是热症,都是假象。这时候应该补肾精、去温阳,也就是桂附地黄丸的思路。
所以薛立斋“用八味丸料一剂”,什么意思?就是用桂附地黄丸,用八味丸,丸的料就用它方子的一剂,但是不是吃丸,用它开出药方来,然后做汤药,“使急煎服”,赶快煎,然后喝掉。
“然胃虚久”,她胃虚的比较时间长了,就一点点往下喝,一点点往下喝。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想喝粥了,喝了几匙粥,因为好几天粒米不进了,吃不进东西了,喝点粥。再喝一副汤药,这时候胃口开始增加了,然后“热减痛止”,热开始往下减少了,疼痛也止住了,就当时关节疼了,“兼服八味丸良愈”,又接着就吃桂附地黄丸,吃丸药了。吃着吃着这病就好了。
然后到后来,这是“癸卯秋”,这是另外一年,“因劳役忧怒”,因为她干活特别累,有什么事儿忙,然后又忧怒、又忧愁、生气、这情绪又不好,“甲辰春夏崩复作”,又开始出现崩的情况了,就崩漏的崩,这月经量特别大,“六月二十日,胸饱发热”,就应该胸膈这开始发热,就觉得胀、发热,然后脊骨痛、“脊痛”,脊骨那里边疼,“腰不可转”,腰都转都转动不了了。
然后“神气怫郁”,神气就精神头开始不足了,这时候“或作内伤”,有人当做内伤病,有的当中暑治,“崩水沸腾,兼以便血”,她当时月经量特别大,然后还便血,“烦渴引饮”,渴,就是烦躁、渴,就想喝水。
“粒米不进”,一点儿米吃不下去。到了这六月二十号,你看没,拖到七月十三号的时候,“昼夜晕愦,时作时止,计无所出”,就白天、晚上开始晕愦了,一会儿醒,一会儿就昏过去了,“时作时止”,已经很重了,“计无所出”,大家一点办法没有。
这时候怎么办?还是请薛立斋,又把薛立斋请来了,一诊脉“脉洪无伦”,脉跳的宏大,跳的简直没有次数了,一按,往下一按,非常微弱。
那薛立斋说,“此无根之火,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就是里边儿还是真寒,但外假热。可是现在因为她气血已经大亏,亏得很厉害,所以先“十全大补加附子一剂”。
这十全大补大家知道什么,我给大家讲过很多次,是补气的四君子汤,加上养血的四物汤,补气、补血的两方加起来,再加上什么?加点肉桂、加点黄芪,就是气血双补,再加点温阳的,再加上附子一剂以后,这基本上朝着温阳的方向发展,补气血、温阳。
喝了一剂以后,“晕止”就不晕了,原来气血不足要到了极点了,这人快不行了,喝下去这就足了。
然后“食粥”开始吃粥“三四匙”。这时候“崩血渐减”,就那个月经往外淌的血,因为当时是崩嘛,非常厉害,血流很大,这时候就开始渐减了。
那接着告诉她每天吃八味丸,“始得痊愈”,后来就彻底好了。这位他的表弟说的,“乾山妻”,“山妻”就是自己的媳妇儿,“两构危疾”,两次得了重病,“命悬须臾”,当时都很危险了。正好承蒙我的兄长来救我,把她救过来了。
所以“处方神良,知无出此”,就处方那种精到,知道没有比他更厉害的了,所以我感激把整个病例给记了下来,记下来,这是他“表弟方乾顿首拜书”,“顿首”就磕头,写了这么一个病案。
这个病例其实看起来挺触目惊心的,因为这她两次病的都非常重。患的崩漏,然后重到什么程度?都是吃不下东西,这人要崩溃了,那要不行了。
这个病例的难点在哪儿?就是她这疑难在哪儿?为什么这些大夫都没看出来,薛立斋来了,一治就好了,这事儿真的耐人寻味。
你说现在就这种病症,拿来了,你说中医来看,真的一下就能看对吗?我有点画个问号,我是有点怀疑的。为什么?诊断到底有什么问题,就容易出错?是这样的,就特别容易出错什么?就我们叫真寒假热,这是真寒假热,体内是真的是寒的,但外边有虚热,这真寒以后就有假的热相,所以容易让人误解。
像这位最主要的情况是崩,她的月经量特别大,这种情况特别让人容易有火的感觉,有热。而且她确实身体发热,她身热,两次都有身热的这症状,这就特别容易让人引起一种想法,就是是不是真的是有热?
所以上来大家看见没,用的是凉药,给她清热,“众作火治”,当做火来给治。那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其实薛立斋他们明朝的医生,应该说基本上把两个问题解决情况,一个是肾精亏引起的虚热,肾精亏或者向肾阴方向发展,肾精亏或者向肾阳方面发展。
但是无论,精亏都会引起虚热在上、虚热在外,这时候你调理要根据补肾精,同时根据它寒热,要么加滋阴的,要么加温阳的,这是方法。
加滋阴的,就是六味地黄丸的思路,六味地黄丸主要构成什么?就是大量的熟地黄,得配山萸肉、配怀山药,加点丹皮、泽泻、茯苓,这就六味地黄丸了。你看它就是熟地为主,你要再配点滋阴的效果更好一些。
八味丸儿就在六味地黄基础上,大量熟地,然后配山药和山萸肉,辅助这熟地。熟地的量是最大的。然后配泽泻、丹皮、茯苓,这都是跟六味地黄丸一样。再配附子和肉桂,也配桂枝,这肉桂配点温阳的。这核心的它的八味丸里边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熟地黄和肉桂。
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一再地讲这熟地黄、肉桂,大量的熟地黄配一点点肉桂,八味丸就桂附地黄丸里边肉桂和附子是很少很少的一点儿,但是大量的是熟地,所以熟地量要大,配一点点肉桂。
这个构成方式是后来其实治肾精不足引起的虚火在外的特别好的一个结构,是一个用药的组合。在明朝的时候,这些医家把这问题基本解决清楚,他们就是用补肾精的方法,然后确实把就体表的虚热能给敛回去,这是我们后世很多看着虚热,以为就是真的有火,就清火清热、清热,怎么清都不行,所以当时他们解决问题这是一个。
另外明朝的首先薛立斋解决元气不足、脾胃气虚引起的虚热、各种火,尤其有点寒,脾胃有点寒的时候,你体外还是显得有火。这是假象,所以补脾、补气,把这火能收敛回来。
所以薛立斋基本上他们这些医家,和这张景岳和这些医家解决这两个问题。后世到清朝的时候,反而这些医家们对这些说法不接受了,走弯路。因为温病诞生以后,温病主要是清热嘛,各种清湿热等,清热的方式。
温病盛行以后,大家更愿意去清热去,所以对于滋补、把这虚火敛回来的这样的方法,大家有点不重视了。所以应该说在清朝的时候,疾病的治疗走了弯路。到现在为止,其实很多人不认识这种病症,就是大家还是跟明朝一样,当作好像是不有热,我给你清热吧。其实未必是。
像薛立斋,像这个医案里边就是这位是阳虚,大家看阳虚。阳虚的根本是精亏,她肾精亏,朝着阳虚方向发展,这时候会有虚热在外,你看她身体会发热,这样人有时候皮肤甚至会起那种疹子,像红色的,你看着像那个是有热,我给你清湿热吧,没用的。
你给她一温阳,往回一收敛这火就好了,是这样的。所以她的崩漏看着像热,实际上她也是一种虚阳在外的表现,导致血崩,确实有点虚热,但是这热是虚热,是虚热,所以是假象。
你要想把这热收敛回来,你必须得温阳、补肾精。如果要分析她的症状,大家看她开始身热,一开始那个病人身热,那身热和患崩是一样的,都是有热在表在外,这就是你把里边儿精补足了,然后温阳再往回收敛,就能收回来。但是现在她就热。
肢痛什么?肢痛是肾精不足导致的,我们中医说“肾主骨生髓”,我们的骨的这些病跟肾有关的,当肾精亏,这时候骨会出问题,她向着阳虚方向发展,所以她的骨关节特别容易痛,冷痛。所以你看她肢痛。
后边那个是什么?第二次发作的时候是脊椎痛,然后身体转都转不了了,这都跟肾精大亏有关。头晕,她这两次发病都是头晕,总是头晕,气血不足,因为她肾精亏,她气血不足。
然后涕出,痰多,为什么?因为阳虚,体内无力运化水湿,所以鼻涕、痰呐都多,都多,第二个病症里边胸膈饱满,也是这原因,也是因为阴寒内盛,寒气在里边盘踞,所以她呼吸觉得不畅又憋闷。
像这样人,我们今天其实看舌头应该能看出来。这样人舌头什么样?这样人舌头一定不是鲜红那种,它应该是什么?应该是那种有点白白胖胖的,有点红,但是带着老红那种感觉,就是有点暗暗的颜色。这样的舌象往往是肾精亏、阳虚的表现。往往是什么?我觉得只能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他的舌质,舌质的颜色会感觉特别暗,特别暗,有点那个那个暗的感觉。说这种情况下往往是肾精不足的表现,如果要是肾精不足往阴虚方向发展,他的舌头会红的,红的像那个柿子一样会红,上面是没有什么舌苔,但是舌头红。
现在这阳虚舌头也是暗淡的,不是那种那个鲜红,是暗淡的。上面唾液应该很多,这样的舌象是比较明显的,就我现在一看舌头,这人舌头那个舌头暗淡那种感觉,我要画个问号,是不是这种情况?
像这样的人一摸膝盖、脚踝应该冰凉,应该冰凉的。就是有很多其他的临床指征,这我们慢慢讲,今天我增加了一个骨头疼吧,大家记住。
其实把薛立斋医案里边,这些病症的症状都总结清楚了,大家慢慢的其实自己也会判断了。今天我们看这个,其实我主要看舌头,然后摸一摸膝盖、摸一摸脚踝,是不是凉,如果是凉的话,高度怀疑。
像这位两次犯病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就是有一个共同的症状,都是吃不下去饭了,就越重越吃不下去饭,一方面是因为病重,身体正气特别不足了。另一方面确实体内阴寒过盛的时候,脾胃运化能力有限,确实都不想吃东西,运化不了。
所以应该说薛立斋他诊断还是比较准确的,就是这样的患者拿来,其实就考一个中医大夫,我觉得能认准症的,这都是高手,能在一片热症里边能认出这是真寒假热的,实际是里边阳虚的,那是高手,你有勇气用这样的方子。
薛立斋两次最后都是用八味丸儿,就桂附地黄丸把这人给救过来了。所以桂附地黄丸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治病的思路。就是用补肾精,再朝着向温肾阳的方向发发展,添点温肾阳的药,这样把精补足、把阳气给旺起来,身体慢慢就恢复了,就是一个重要的治疗这种病的方法。
这么治以后,温阳那虚火就回来了,肉桂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方向叫引火归元,什么意思?肉桂可以引火归元,这个方子如果你只吃熟地的话不行,而且这火会更厉害。一加点肉桂,这是我自己尝试过,你这熟地里边加一片肉桂进去,就手指甲大的,或者一个指节这么大一片肉桂进去,马上这体表的火就收回来,这个是非常奇妙的。
到底怎么解释它,有什么机理,我觉得以后有待研究。但是我的临床实践,就是我的自己的是包括自己的实践,亲身体验,我就觉得我自己做过实验,我觉得这东西太奇妙了,古人怎么悟出来的?就这熟地黄补肾精,然后配点肉桂叫引火归元。就把这火又重新敛到肾精来,敛到肾中来,就给你敛下来。
确实这作用非常明显,是非常神奇的。确实你会看到体表的火是虚火,一回来身体阴阳平衡了,就正常了。所以我经常看到这种神奇的变化,我觉得古人是特别了不起,中国古人真的了不起,就这些食材、这些东西,你看他就琢磨的非常透,他怎么总结出来的?真是佩服,你自己实践一次你就知道了,你要自己单独吃熟地的话可能那火更厉害,就补不进去。
一加肉桂,不用多配,就一点点肉桂,马上这火就给你引回来。所以这是个非常神奇的一个用法,用法来源来自于金匮肾气丸,就是桂附地黄丸。
所以今天给大家来聊聊这个小医案,这小医案里边就是有叫真寒假热,实际是肾精亏、偏阳虚,导致虚热在体表在上边儿,在外边儿,这样会引起各种热症的假象,实际上这种热症你怎么清都清不掉,你只要去补肾精、加点温阳的,我们最简单的就是您用熟地补肾精,您加点肉桂温阳的,它就能把这火引回来。
所以我一直给大家介绍熟地和肉桂的配法,大家有的朋友们就都了解了,就知道有的时候嗓子疼,什么眼睛现在起针眼,上焦热,其实下焦是寒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尝试一下,一煲汤,喝了就好。
这说明肾精不足,现在肾精不足的人非常非常多,非常多,肾精不足引起的体表热症,比如外边皮肤的问题,出血引起的上焦的热症,嗓子疼、咽喉肿痛、三叉神经痛、牙痛、眼睛麦粒肿、耳朵痛等等等等。奇怪了,你只要一补肾精,你加点温阳的,马上引火归元,把这火给引回来了。
像这种治疗方法,我觉得明朝时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后世大家忘了,非常可惜的。所以我反复给大家来聊,好不好?今天的医案就是薛立斋一个演示,他自己家亲戚写的,感恩的不得了,那看整个治疗过程,薛立斋确实是出手准确,认症清晰,然后疗效确切,力挽狂澜。
就这方子,就这八味丸被他给用的神了。那这大家别着急,我们能用那么神?慢慢来,我们慢慢学习,希望以后我们对八味丸、对这桂附地黄丸也有更深的认识,好不好?
各位亲爱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接来讲薛立斋看病的故事。各位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下次再见。
上期回顾
介绍一个气血双补又滋阴的服药方法
薛立斋语音文字复习(←点击即可阅读)
语音文字◎罗大伦
编辑◎紫叶
罗博士的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zd/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