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bdfyy/专题19:风湿病
1.概念: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部位: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最常被累及心脏、关节和血管,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3.具有诊断意义:是Aschoff小体,又称风湿小体。
4.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约1个月)
结缔组织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
病灶中少量浆液和炎症细胞。
(2).增生期(肉芽肿期):(约2~3个月)
Aschoff小体:又称风湿小体,为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周围主要是风湿细胞(纵切呈毛虫样外观,横切呈枭眼样细胞)及少量的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3).纤维化期:(约2~3个月)
纤维素样坏死物被溶解吸收,风湿小体纤维化变为梭形小瘢痕。
(一)风湿性心内膜炎
1.好发部位: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三尖瓣和肺动脉瓣极少受累
2.病变特点:
①早期为浆液性心内膜炎。②中期疣状心内膜炎:发生于二尖瓣闭锁缘上有单行排列的疣状赘生物,附着牢固不易脱落;镜下,疣赘物为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的疣状白色血栓③后期病灶疣赘物机化粘连导致瓣膜病。
(二)风湿性心肌炎:主要累及心肌间的结缔组织。
(三)风湿性心包炎
1.浆液渗出为主→心包炎性积液。
2.纤维蛋白渗为主→绒毛心及缩窄性心包炎。
(三)其他部位的病变
1.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腔内浆液及纤维素渗出。
常侵犯大关节(常见膝和踝关节,其次是肩腕肘关节)不畸形,游走性,多发性,反复发作性,一般不留后遗症。
2.风湿性皮肤病
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无痛可活动),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环形红斑是风湿病时发生在皮肤的渗出性病变,见于躯干和四肢皮肤,出现环形或半环形斑,1-2天可自行消退。
3.中枢神经的病变
多发5-12女孩,主要病变为风湿性动脉炎就轻度的脑膜炎。锥体外系受损可表现为小舞蹈病。躯体四肢不自主不协调的杂乱运动伴表情怪异。
专题20:感染性心内膜炎
概念:有细菌直接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属于化脓性炎症。
分类: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主要有致病力较强的的化脓菌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可引起急性化脓性心内膜炎,正常瓣膜表面的赘生物含大量细菌易脱落形成感染性梗死和继发性脓肿。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有致病力弱的草绿色链球菌,已有病变瓣膜表面的赘生物形成栓子,引起动脉梗塞和动脉炎,一般不引起感染性梗死和脓肿。
专题21:动脉粥样硬化
一、发病机制
概念: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尤其是胆固醇代谢障碍有关,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中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致使管壁变硬,管腔狭窄称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好发于大、中动脉的内膜
病因:
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二、基本病理变化
1.脂纹:最早期,可逆性病变。
(1)肉眼观:内膜平坦黄色小斑点和条纹
(2)光镜下:内皮细胞下可见吞噬了脂质的吞噬细胞叫泡沫细胞,最早进入动脉内膜
2.纤维斑块:
(1)肉眼观:为隆起于内膜表面的浅黄或灰黄→瓷白色斑块。
(2)镜下观:表面纤维结缔组织发生玻璃样变形成维维帽纤维帽下有泡沫细胞及炎细胞。
3.粥样斑块:
(1)肉眼观:内膜浅层白色坚硬组织,深部为黄色或黄白色粥糜样物质。
(2)镜下观:纤维帽玻璃样变老化,深部为胆固醇结晶及钙盐沉积;底部有肉芽组织增生及少许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4.继发病变
(1)斑块内出血:是新生血管易破裂出血造成
(2)斑块破裂:是由纤维帽破裂引起。
(3)血栓形成:暴露内皮下胶原纤维而血栓形成。引起器官动脉阻塞而导致梗死。
(4)钙化:钙盐沉积
(5)动脉瘤形成(不是真正的肿瘤):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三、重要器官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一)冠状动脉粥性心脏病
1.冠心病: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氧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称冠心病。
2.好发部位:左前降支最高,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
3.类型
(1)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肌耗氧量骤增,
导致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称心绞痛
1)病因:心肌耗氧量和供氧量暂时失去平衡。
2)临床表现:阵发性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感;可放射至心前区或左上肢,持续时间短,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可缓解消失。
(2)心肌梗死
1)病因: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2)好发部位:50%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即前降支供血区。
3)病理分型:①心内膜下梗死②透壁性梗死
(二)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1.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较上肢为常见,且较严重。
2.当较大动脉管腔明显狭窄时,可因肢体缺血在行走时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
3.当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继发血栓形成而侧支循环又不能代偿时,可发生供血局部的缺血性坏死发展为干性坏疽。
专题22:高血压病
(一)缓进型高血压病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细小动脉的玻璃样变。
1.功能紊乱期:全身细动脉和小动脉间断性痉挛,本期可逆。
2.动脉病变期:
(1)细动脉硬化→表现为玻璃样变→细动脉变硬,管腔狭窄。
(2)小动脉硬化→内膜胶原纤维、平滑肌弹力纤维增多→表现为管腔狭窄。
(3)大动脉硬化→表现为主动脉粥样硬化。
3.内脏病变期
(1)心脏:代偿期:向心性肥大
失代偿期:离心性肥大(心腔扩张)→心力衰竭
(2)脑:高血压最主要的并发症
①高血压脑病:由于高血压引起脑细小动脉硬化及痉挛,导致神经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
②微梗死:(脑软化)脑细小动脉硬化及痉挛导致区域缺血梗死。
③脑出血:常发生在基底节和内囊,因为此处豆纹动脉从脑膜中动脉垂直发出,动脉变脆以及小动脉瘤的形成所致。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常成为患者死亡原因。
(3)肾脏: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1)大体观:双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弥漫分布大小均匀的细小颗粒,切面肾皮质变薄。
2)镜下观:肾入球小动脉玻璃变性,小叶间动脉、弓形动脉硬化,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相应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侵润,相对正常的肾小球发生代偿性肥大其肾小管扩张。
3)临床病理联系:水肿、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逐渐发展为肾衰和尿毒症。
(4)视网膜: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甚至失明。
(二)急进型高血压病
l病理特点:全身细小动脉的纤维素坏死。
l主要表现: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中青年多见,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病变为肾脏最严重,其次还有脑肠等部位。
医学大橘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hg/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