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ldquo培土生金rdquo


“培土生金”治则的临证经验

四川成都市/孙川

去年9月一位刚从中医药大学毕业不久的学生向笔者求教,说他有一位亲戚,女性,6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轻度肺气肿己多年,每年秋末冬初都要复发,有时一年复发多次,找他求治,治疗月余疗效不佳。笔者听了他的病情介绍与治疗经过后告知他:根据病情描述,他这位亲戚的体质应是脾肺气虚,而他应用的方药则是以肺为主,最好改用“培土生金”之则,补脾益肺,脾肺标本兼治,才能收到较好功效。后来他就按照笔者的意见又给他的亲戚连续治疗约1个月,服药18剂,体质明显改善,胸闷、咳嗽、痰多的症状好转,又服药12剂巩固疗效,病基本痊愈,一冬未再复发。前不久他打电活给我说,过去他对中医的基础理论重视不够,总想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指导治疗和用药,这一次对他教育深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他一定再下功夫好好深入学习,很好补补基础理论这一课。

“培土生金”治则亦称“补脾益肺”,是借用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药物来培补肺气的方法,是缓则治本式的治疗大法。

中医认为,脾胃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所以,脾肺二脏有相互资生之关系。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不散精,肺则虚损;肺失宣降,脾则呆滞。脾肺之气均不足,则水津无以散布,痰湿由此而生。故脾肺气虚,主要表现为脾失健运,肺失宣肃,水津不布,痰湿中阻的病变。

症状表现:短气乏力、面色苍白无华、少气懒言、四肢倦怠、声低气促、咳嗽痰多而稀白、食欲不振,或有腹胀便溏,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多因久咳肺虚,气不布津,影响于脾,或体质虚弱,饮食不节,痰湿内生,损伤脾气,不能输布于肺所致。

脾虚不足以息故气短;脾虚不及于四末,故倦怠乏力;痰湿贮于肺,气不能肃降,故咳喘而痰多清稀;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故食欲不振;脾不运湿,气不行水,水湿泛滥,故面浮足肿。

治疗法则:补脾益肺、温化痰湿,常用方如二陈汤、六君子汤加味,脾虚严重时,笔者也常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加减。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小儿咳喘在中老年人和儿童中的发病率极高,在我国很多地区的秋末以后,冬、春两季尤为多发,特别是年高或体质虚弱的人,最易患病和反复发作。慢阻肺和小儿咳喘症主要应责之于肺,但与其它脏腑特别是脾以及肾也有密切关系。老年人由于年高,脏腑组织虚衰,往往脾虚胃弱,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常会出现“脾常不足”之象,加之咳喘日久,子病及母,导致脾气更虚。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焦,通联上下,是升降之枢纽。《金匮要略》中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后代医家也有“脾为之卫”之论,说明脾气功能强弱可影响到卫气的生成、元气的充盛、正气的强弱,特别是“母强子壮”,对肺的强弱影响更大。基于上述观点,中老年慢阻肺患者,特别是体质虚弱常反复发作者,以及小儿咳喘症的缓解期都应该重视培补脾土(在急性期也应注意照顾脾胃),不用或少用苦寒碍脾之品,不但可使老年人和小儿体质增强,也可以令中老年慢阻肺和小儿咳喘症患者及早康复,减少复发。所以,笔者认为,“培土生金”的治疗大法,是增强正气,固表护外,提高机体免疫与防御功能,防治中老年人慢阻肺与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

“培土生金”治疗大法,对中老年人慢阻肺患者,在发作期适用于脾虚湿盛的痰湿型咳喘,一般可用二陈汤为基础方,加苍术、厚朴、薏苡仁、杏仁之类,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咳嗽喘促较重者,可加苏梗、桔梗、麻黄、贝母、款冬花、紫菀等;若证属寒痰者,可加细辛、干姜以温化;属风痰者加制天南星、白附子以祛风化痰;痰滞食阻者,痰多胸痞、食欲不振、苔腻脉滑,可合三子养亲汤。在慢阻肺的缓解期,表现为脾肺气虚者,轻者笔者用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加薏苡仁、山药、五味子等;脾虚较严重或兼有腹胀便溏等症者,则用参苓白术散去砂仁为基础方加五味子、贝母等;若表虚自汗可加炙黄芪、浮小麦或制附片和龙骨、牡蛎以敛汗固卫。若表现为脾肾双虚者,则还应培本益肾、脾肾双补。

对小儿咳喘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咳嗽、喘促、发热气粗、面红目赤、口渴等症状的肺热型,多以麻杏石甘汤加苏子、葶苈子、桔梗、贝母、黄芩、鱼腥草、金银花等;表现为体胖倦怠、咳嗽痰多的痰湿型,则多以二陈汤加苏子、杏仁、桔梗、前胡、贝母等。对小儿咳喘来说,缓解期的治疗极为重要,但又常常被家长所忽视,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应抓紧这个环节,重视扶正固本,防患于未然,力图根治。根据笔者经验,在缓解期一般宜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陈皮、半夏、防风、贝母、砂仁等药共为细面,每次2~4克,每日2次,白开水冲服,10天1疗程,一般连用2~3个疗程,可使患儿食量增加、体质增强、症状减轻、复发减少,使多数患儿的咳喘得以根治和康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

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资讯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孙川

本文编辑:秀泷

点击阅读原文

查阅更多精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wh/9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