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双肾下垂 > 肾下垂用药 > 为什么东台最富为什么扬州之根在东台
当前位置: 双肾下垂 > 肾下垂用药 > 为什么东台最富为什么扬州之根在东台
活动公告
1、
幸福东台最新活动已上线,详情请戳最下文“阅读原文”。2、
幸福东台最新活动已上线,详情请戳最下文“阅读原文”。成功注册
幸福东台微会员,并累积积分5分即可参加活动。也可输入“砸金蛋”参加活动。奖品有移动话费充值卡、充电宝及大流量上网套餐。以下进入正文阅读年初,一部反映清朝盐运历史题材电视剧《大清盐商》在央视热播,同时引发东台人的广泛 旷古的大海邂逅淮夷的黎民,个春秋,衍生成平方公里的厚土,输送出亿万吨莹雪晶玉的食盐,留传下华丽而沧桑的不尽宝藏。
战国刀布,两宋钱币,元季香炉,清代盐丿,展示着历史的鲜活。先民们水中制卤,火中取盐,在锅丿中结晶文化,炉鼎中缔缘慈善,籴粜中书写文明,一路执着如大海的韵律。西周青铜花角觚,荡漾清酒的醇风;宋时鹧鸪斑瓷盏,传递和茶的良俗。
仓令官印,西溪书院,记述先贤的政德。仕于东台的范仲淹,力辩詈议,智挽狂澜,濒海修筑捍海堰,留下一道横亘千年的范公长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从政胸襟,先忧后乐的高洁志行,传承为东台城市的精神。
灶民文集,东淘精舍,见证先哲的睿思。儒于东台的王心斋,千年第一声为民而呼,“百姓日用即道”,将安丰之学拓成赤手搏龙蛇的泰州学派,掀起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狂澜,科技文化创新的大潮。处江湖之远敢为帝王师的创新胆魄,熔铸成东台跨越的力量。
回眸历史,海韵洗礼心灵;展望新桃,盐魂升华未来。
一、石器时代文明渊源
东台,地属古淮夷。天生湿地,扶江接海,麋鹿成群,菰葑遍野。先民们登沙阜磨制石器,临淘浦制作陶皿,或狩猎于草荡,或燔盐于海涂;从事着人类早期艰辛的拓荒,斯为东台文明之源。
南沈灶三友村古贝壳遗址,距今多年;范公堤西多处麋鹿角亚化石遗址,距今多年;溱东开庄村先民生活遗址,距今-年;见证着先民们的求索和拓展。
汉武帝年间(公元前—87年)建立广陵县西溪镇,汉元狩六年(公元前年)建海陵县,海隅散布煎盐亭灶,斯为东台官盐生产之始。
二、煮海煎盐赋甲千秋
汉初至清末,东台为淮盐重点产区。自吴王刘濞(前年)组织移民煮海为盐,至清末民初张謇(年)废灶兴垦,多年的东台经济史,就是一部煮海煎盐的盐业生产发展史。
东台盐产量及税赋额居两淮之冠。唐代海陵监驻西溪,年产盐六十万石,居全国十大盐监之首。清乾隆四十一年(年),东台县产盐引,合吨,占两淮三十个盐场总产量的47%。盐民们水中制卤、火中取盐,世世代代用汗水和生命,支付着赋甲两淮的税赋,支撑着州府的繁华、国帑的充盈。
灶、团、丿、墩、仓、总,由盐而起的地名遍布域中,组合为场镇的兴盛、古城的繁荣。
1、盐粟盈仓淮南名郡
三国魏晋南北朝,江淮战争频仍。东台成为淮北山东等地南下难民躲避战祸聚居之所,生产生活相对稳定。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年),东台地域设置一郡两县,时称“淮南名郡”。
隋文帝时代,海陵青盐红粟,“仓储糜穷”。
隋炀帝大业九年(年),赵破阵、杜伏威先后率灶丁义军在海陵一带击败隋朝禁军,威震江淮。
2、唐塔惠民盐监居首
唐贞观年间,海春轩塔建于西溪。
武德九年(年),宁海县署(西溪)改海陵盐监,监东台、金沙(海门)、竹溪(草堰)等南北八盐场,东台地名见于世。南唐升元元年(年),海陵监移驻东台场,年产盐60万石,居全国十大监之首。
唐大历二年(年),淮南黜陟使李承修筑常丰堰,楚州至海陵盐农得以乐业,称之为“李堤”。
3、淮盐鼎盛赋甲一域
宋代海陵监盐赋,最低为淳化年间70万贯,最高为嘉定年间万贯。
明初裁撤海陵监,设两淮盐转运使司泰州分司。武宗正德十五年(年),泰州分司移驻东台,辖东台域内十盐场,称“淮南中十场”。分司年盐赋额为引,折为吨,值白银两。
清康熙五年,两淮盐赋占全国总课额的64.5%。
两淮盐赋甲天下,东台课税甲两淮。
4、西溪盐官北宋三相
北宋开宝七年(年),海陵监移迁,西溪设盐仓监管五盐场。
景德、天圣年间(—年),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先后来西溪任盐官,理盐政、恤民生,浚晏溪河,垒中州山,修捍海堰,育牡丹园,建书院,拓坊道,做了一系列实事善事,后相继入朝为相,成为西溪佳话。
5、范公修堤忧民御海
北宋天圣元年(年),范仲淹官监西溪盐仓,见常丰堰久废不治,海潮倒灌,淹灶漂庐,奏请修堰。天圣二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泰州知州张纶、两淮盐转运使胡令仪支持下,动员通、泰、楚、海四州四万多民工,历经四年,筑成捍海堰,北起阜宁庙湾场,南至栟茶场,全长余华里。沿海一带农、盐两利,后人尊为“范公堤”。
三、人文荟萃思想启蒙
煮海煎盐衍生出东台的经济结构,熔炼出东台的社会人文。从宋代晏殊、富弼、元代缪思恭的词作传世,到清代东淘十一子的诗群崛起;从明代高谷入相五朝元老力倡良政,到清末丁氏五翰林参与维新,石莲检验着盐品,锅丿结晶着盐魂。
如果说,监管西溪盐仓的范仲淹常因催税“猛且贱民、缓则罹咎”而忧虑,由此孕育了先忧后乐的从政情怀;那么,自幼烧盐的王艮在丁役中悟出“百姓日用即道”的理论,无疑锤炼出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盐魂。
于是,产生于东台的安丰之学,发展为传承中外的泰州学派,掀起了明末社会思想启蒙的浪潮;与同期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启蒙相呼应,蔚为古代人类思想进步的东西方大观。
1、书院社学肇兴教育
北宋晏殊任职西溪时,创建西溪书院,“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停废,自晏殊始,重启兴学教育之事。”范仲淹任西溪盐官时,改书院名为晏溪书院。
东台“盐场之有社学(元明清三代的地方教育机关和学校),盖自判官徐鹏举始。明弘治二年(年),鹏举分治泰州十场,乃场置一学”,东台教育由此肇兴。
2、王艮学说传播中外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年),明代安丰场盐民,成化蒙童,弘治灶丁,正德盐商,嘉靖学者,是自学成才平民思想启蒙家、哲学家。提出“百姓日用即道”民本理论,创立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启蒙学派——泰州学派,通过九传弟子人传承扬厉,在明清时代掀起思想启蒙大潮,成为媲美西方文艺复兴、科技启蒙的东方思想文化大观。
3、人聚福地文化融合
东台是一个移民大家庭。语言:江淮官话下江区泰如片方言;菜肴:淮扬菜,盐帮菜;住所:盐灶、农村大多为“丁头府”茅草房,城镇大多为“硬山造”式青砖小瓦庭院;融合成多种元素的地域文化。
自汉初以来,经历多次内外人口的融合,至清嘉庆二十一年(年),全县编户户,人口人,成为黄海之滨的一等大县。
四、良吏贤士民本垂范
清乾隆三十三年(年)东台建县,以产盐供赋为主的海隅诸场,有了近靠政治经济中心择居从业的机制,贤良方正更能常见。吴提举修建泥泞路、杨御史减免交际费、叶分司宽待欠税户、汤大使献身抗海潮,欧阳锴、冯道立、魏源、张謇等良吏贤士明官德、守良知、恤百姓、利民生,实践了孔孟的民贵学说,弘扬了王艮“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的民本思想。
“民知终事之义,士服礼义之方,濒海泻卤之地,焕然文明之乡”,三百多年前地方文献描摹东台“文明”的措词,比西方国家“文明”用语的出现,早了半个多世纪。
1、盐民伉俪诗词联袂
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年),安丰盐民。他一生写下0多首诗,是一位坚持高尚气节、反映盐民生活的爱国诗人,有《陋轩诗》集传世。
吴嘉纪夫人王睿(—年),清代女词人,著有《陋轩词》集。夫妇二人珠联璧合,甘守清贫,为人所敬崇。
2.东台建县明清八景
清乾隆年间(-年),东台地域面积方百里,人口超百万,设泰州水利同知署驻东台场管辖下河水利。乾隆三十三年(年),以泰州东北的栟茶、角斜、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小海、草堰十盐场和溱潼、时堰、南芗、西北四乡境,设东台县,属扬州府,县治驻东台镇。
明清八景,再现了东台的历史风貌。
3、宗教悠久高僧广布
盐市旺而求安定,拜佛崇道成为信仰民俗。汉代始有广福寺,明清两代寺庙多达余所,称“丛林”者14处。
东台寺庙,吸引培养了一批贫家后生的皈依之僧,在本土三昧寺启惠佛学院钻研教理,或在东台名僧主办的上海、武昌、镇江、常州等地佛学院精修,产生众多大德高僧,先后入主各大名山古刹,进入全国佛教高端,影响深远。
4.道立治水大禹风范
清代水利学家冯道立目睹淮扬水灾,深入江淮河湖堤实地考察,了解水路来龙去脉,测绘上百图记,完成了《淮扬治水论》、《淮扬治水图说》等专著,为治理下河水患作出重要贡献。
冯道立一生著作甚丰,已刻印传世6种(未刻印36种),成为大学专用教材。
5、虎阜殉节东淘留靴
东台悠久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盐、政官吏,或能循良优,或庸贪酷虐,度过使命任期先后离去。其中的贤明之士,恪守良知,仿效先贤,谨于王命,勤于民生,做了不少爱民利民之事,在东台留下名节。
安丰(古称东淘)场大使张仁芬,富安(古称虎阜)场大使吕应兴,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和祭祀。
6、欧阳首倡植棉织布
欧阳锴,字双南,广东三水县举人。清同治七年(年)与九年,两度任东台知县。他在民间了解盐民生活困难,提出“废灶兴垦,广种棉花,纺纱织布”的主张,极力倡导垦荒植棉,出资购来纺织机器,培训棉纺技术,开始进行木机手工织布生产,扭转了“织事弗兴,尺布寸缕,仰贸于邻”的局面,为东台大面积植棉奠定基础。
7、状元张謇情系母里
张謇(—年),字季直,南通人,晚清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开拓者。一生创办20多个企业,多所学校。
张謇母亲是东台人,他在东台创办母里师范、大达轮船公司,淮南泰属贫民工场、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五家盐垦公司、废灶兴垦植棉,促进东台由盐业向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的转变。
五、淮南名郡商贾兴市
明清时期,京畿晋徽浙赣湖广等地的客商云集东台城,九条老街商家卜居,九十九条深巷移民共处。嘉庆二十年(年)士民商绅捐银两千两铺筑七里石街,行庄店坊旗幡招展,楼堂馆院鳞次栉比,士商农工摩肩接踵,南北交流百业兴旺,东台成为汇聚多元文化、名享淮南的商贸中心。“小扬州”之名遐迩传扬,“淮南名郡”之誉载入史籍。
1、陆陈熙攘百业兴旺
东台陆陈行业兴起较早。南宋至明嘉靖年间,湖广、江西的商船,经通、泰口岸到东台通商贸易。
东台产大、小、元麦,堤西盛产水稻,堤东主产玉米、黄豆、蚕豆;粮源充足,价格公道。台城、富安、安丰、时堰等集镇,成为里下河地区的市场集散中心。水上舳舻相接,岸边陆陈熙攘,年吞吐量数千万担。
2、明清台城街市繁华
明清两代的东台城,盐业发达,交通便利,安徽、浙江、京口等地客商相继涌入,县府街、彩衣街等九条古街甚为热闹。百年老店,名号飘香,曲尺柜台,前店后坊;各地货物,门类齐全,“日出斗金,日落斗银”;成为汇聚南北多元文化的商品旺交市场,赢得“小扬州”美誉。
六、辛亥举旗东台光复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纲领的吸引下,东台的有识之士秘密参加了同盟会,海隅县城点燃民主革命的星火。
宣统辛亥年,周甘尘、曾鲁、丁国忠、缪振鸿等东台热血青年,投笔从戎跻身辛亥革命,追随孙中山起义北伐。在家乡策应革命的杨葆寅、丁立棠、袁承业等革命志士计议反清,从扬州迎来革命军,粉碎清军洗劫台城的阴谋,东台宣告光复。
年11月24日,东台县民政署成立,翻开东台近代史的新篇章。
东台境内地名与盐
东台古为产盐之地。从唐玄宗时代至清中叶,东台沿海都是全国重点产盐区。如今,偌大的盐区内,虽早已不见当年的亭场盐灶、锅丿仓垛,但由烧盐而留下的地名遍布境内范公堤以东广大地区。
一、场
盐场是古代所设的一种产盐的专业机构,始设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年西溪盐场),东台老政区内曾设有木并茶场、角斜场、富安场、安丰场、梁垛场、东台场、何垛场、丁溪场、小海场、草堰场等10个盐场,即历史上著名的“淮南中十场”。后因场署周围居住的人多了而形成了村庄,场名便成了地名,如当今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等,所不同的是在原盐场名称后面去掉了“场”字。因当时各盐场是沿范公堤而建的,所以,由“盐场”而得名之地均分布在原范公堤一线,也是东台境内最早设专场烧盐之地。
二、亭
按《旧唐书.食货志》载:煎盐处为“亭场”。《宋史.食货志》亦称“煮海为盐,其煮盐之地曰亭场”,即取卤制盐的地点为亭场。由于东台为重产盐区,至宋代已亭场林立,故“东台”便又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出现了“东亭”这个名称。
三、团
自汉代,煎盐工具使用的是官铸官给的巨大“盘铁”,一副盘铁分四角,每角又分数块,分户保管,使用时再用铁栓拼成一盘,彼此牵制严防盐民私煎、私贩。到了唐代,废盘铁,改用又高又大的铁锅,铁锅虽比盘铁改进,但仍比较笨重。所以,这一时期的盐灶都比较大,每灶都有亭户数家,轮流共煎,亦称团煎、团煮。直至明万历年间(—年),官府改造煎具,制造统一轻便的小型铁锅丿,推行小灶制,从此,传统的“团煎”改为“散煎”。但带“团煎”之意的地名却仍沿用至今。如正团、中心团、杨家团、新团、南垛团、西海团等。由于“团煎”之际,境内盐灶分布在范公堤沿岸及其以东附近,所以带“团”字的地名大都分布在今梁垛、台东、四灶等镇乡。
四、灶
特指旧时煮海水煎盐所用的盐灶,由土垡砌成,灶台圆型,四周开灶门,用以烧草,上按煎盐的锅丿煎具。北宋开宝七年(年),西溪设盐仓监管盐场后,各场煎盐均为官盐制,为防盐民私煎,曾规定每场设盐灶10座,每灶有灶民20户,按场造册,划3至5灶为1甲,每甲设1名甲头,专门监视盐灶起火、停火,督催灶民纳盐归仓。于是,每座盐灶便有了各自不同的名称。后来,有些盐灶周围住房多了,发展成村庄,灶名便成了地名。一般以灶户的姓氏、称谓或绰号而命名者居多,如沈灶、包灶、朱灶、陈章灶、张家灶、孟家灶、刘家灶、袁三灶、练七灶、李四灶、野花灶等。另一种是以灶所处的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命名,如南张家灶、北张家灶、中张家灶、东顾家灶、西柳家灶等。再有一种是以灶排列的顺序号命名,一是单纯顺序号,如头灶、一灶、三灶、六灶,最多编号为十六灶;二是顺序号前加姓氏,如朱家一灶、丁家五灶、何家十灶;三是顺序号前加方位,如东七灶、西八灶。也有以事物命名的,如福兴灶(今属范公镇),相传宋开宝年间(—年),虽累遭水灾,该灶却丝毫无损,有福兴旺盛之兆,故得名。安丰原有座盐灶,被海水冲毁后重建,因而取名“新灶”。“货郎灶”则是因邻户是一家挑货郎担做生意的。灶名起用于宋代,至明代,因盐区东播至范公堤以东附近,所以,带“灶”字的地名也随盐区的逐渐东移而由范公堤逐渐东播至今头灶、六灶、南沈灶一带。
五、丿
是煎盐用的一种敞口的铁丿锅,直径1米,深7厘米。兴用于明万历年间(—年),当时废大灶改小灶,统一推行轻便的锅丿煎具,灶台置前丿后锅,一灶一锅两丿或三丿,锅预热盐卤,然后再将热卤入丿,经猛火直烧,结晶成盐。至清代,盐区再度东播至今黄海公路附近,新增盐灶周围居住的人也日渐增多而形成了村庄,这些村庄便以姓氏后加一个“丿”字命名,以示该姓氏的人曾在此烧过盐。如曹丿、华丿、练丿、潘家丿、孙家丿等等。
六、仓
指盐区积贮盐民所煎之盐的盐仓。西没时吴王刘濞在今泰州设置海陵仓,用于积贮如皋蟋溪地区所煮海盐。唐开元二十二年(年),扬州设仓,堆存转输通、泰场盐。北宁建隆年间(—年),泰州盐区(东台原属泰州)仅设仓一处。至明洪武元年(年),泰州盐运分司下辖各盐场均建仓贮盐。凡灶户所煎之盐一律经报数、过秤、登记、捆包、验收后入仓堆存,待转输运销。一时间,东台境内设仓若干。至今仍带有“仓”字的地名有:一仓、三仓、四仓、五仓、东仓、西仓等等。主要分布在明清时储盐集中的今三仓一带。
七、总
“荡为草源,草为盐母”,各盐场把沿海草荡划分为与海岸线垂直的若干长条块,高价出租给灶户煎盐,时称长条块为“总”。如头总、五总、八总、十总、十二总、十八总等等。这些地名以当年茂草丛生的今许河、新街、唐洋等地居多。
八、垛
盐民煎盐烧火用的是柴草,每逢秋冬季节,盐民们将租得的海滩草荡柴草收割,堆成一个个巨大的草堆,又称“草垛”,以便来年煎盐之备用,一些地方便由“垛”而得名,如梁垛、何垛等。
诸如此类因烧盐而得名的地名象闪烁的繁星,随时空隧道有规律地分布在东台境内范公堤以东的广大地区,巧妙地记述着古人在这块土地上“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烈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的生活经历,拓荒者的姓氏也永远地镶嵌在这片热土上。
图为西溪古城里的三相阁
东台三灶有一古铁镬,通高90厘米,直径厘米,深80厘米,壁厚10厘米,底小于面。边阔15厘米,在边的四周,附有6个分布对称、宽5厘米、长10厘米突出的小边,铁镬约重公斤。由于年代久远,通体锈蚀斑驳,呈暗红色。 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东台南三灶等地有铁镬,……相传为汉煮盐牢盆,或曰镇水物也,如邵伯铁犀之类,未知孰是。” 三灶铁镬,是牢盆?是镇水物?《东台县志》没有肯定,我们从名物、形制方面加以考订。 《史记·平淮书》“……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这是史书最早的记载,确定了牢盆是煎盐的工具,但未说明形状。 明代进步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作咸》中,为我们留下了牢盆的详细记载和插图:“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盆周阔数丈,径亦丈许,以铁打成叶片,铁钉拴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缝合处,一经卤汁结塞,永无隙缝,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 我国古代煎盐工具,汉曰牢盆,唐宋曰盘铁。盘铁由八九角合并,中曰主铁,旁曰月铁,余曰群铁,灶户家执一角,须合并方能煎盐,盖以杜绝私煎之弊。据此,则牢盆、盘铁,名称不同,形制相似,实为一物。明代后期,才有盐丿的记载,盐丿,则是不分角的盘铁。无论牢盆、盘铁、盐丿,它们的形状,都是似釜而浅,三灶铁镬,似釜而深,很明显不是牢盆。用这样的铁镬煎盐,无论从蒸发、结晶,还是从支承、煎烧等方面考虑,都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至于传说为薛仁贵的行军锅,更属不经之谈。古代的行军锅,名曰刁斗,刁斗铜质,轻巧灵便,朝可炊(烧饭),夜可击(巡更),携带几千公斤的铁镬,怎么行军? 三灶铁镬,经过多少世纪的海潮,洪水冲刷,风霜雨雪侵蚀,又经历大炼钢铁、红卫兵破四旧,刀斫斧吹,烈火燃烧,依旧“顽固不化”岿然独立,幸存下来,确非易事。在考证成陆、水文等方面,留下了一件实物资料。 东台濒临黄海,海潮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一大灾害,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用祈祷、压胜作为消灾降福的心理安慰,所以用铁镬来填海,使之波涛不兴,田禾茂盛,是可以理解的。此铁镬我省盐城、扬州等地,都有实物,经考证,也认为是镇水之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yy/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