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为啥出现后遗症新冠病毒给了身体3次改正机


一个多月前,大家讨论的健康热点话题是“阳没阳”,现在相互打听的是“有没有后遗症”、“有几种”,说明新冠病毒第一波感染高峰虽已过去,但不少人仍出现难受症状,或者身心都有问题,值得重视和分析研究。

从后遗症出现的器官组织看,至少有8大系统问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胃肠道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骨骼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

比较集中的病症有:头痛、脑雾、失眠、脱发、味觉嗅觉异常、听力视力障碍、食欲下降、咳嗽咽痛、腰酸乏力、怕寒畏冷、心悸胸痛、焦虑不安等。

后遗症产生和影响身体运转,目前医学解释主要是两大类:

第一类:新冠病毒除了入侵呼吸道,还渗透进入肌肉、肠胃、肝脏、大脑等部位,随着大量“借壳”繁殖,逐渐引起人体正常细胞大量死亡,导致身体各处产生炎症反应,出现大量微小血栓,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缓解。身体外在表现就是乏力、困顿、疼痛、咳嗽等。

第二类:病毒在人体复制过程,一边高频出错,同时,它们有抑制免疫系统的拿手本领——现在的主流毒株奥密克戎掺杂了艾滋病基因,一边出错、一边抑制免疫细胞发挥作用,最终既引起免疫抑制,又躲过免疫细胞清剿,反复在身体折腾。

另外,一些新冠病毒潜伏到神经系统、眼睛等部位,免疫细胞难以到达,形成免疫“死角”,也诱发了这些器官组织出现问题。

其实,无论新冠病毒如何嚣张,总体上是打不过免疫系统的,人体最后战胜新冠病毒也要靠免疫系统。不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免疫系统作用,重视不够,在免疫系统清除新冠病毒时,站到了新冠病毒那一边,做错了3件事,帮了倒忙,成为后遗症的助推。

换句话说,新冠病毒给了身体3次改正机会,但身体全部错过了。

1、在可以避免后遗症的时候,选择“无视”和“硬扛”。

引起后遗症的逻辑关系是:先患病,再有后遗症。如果在患病初期及时止损,就没有后遗症什么事了。

新冠病毒刚入侵,还没站稳脚跟,尚未大量繁殖,人体免疫系统已派出巨噬细胞、中粒细胞等先期展开清除工作,随之人体出现一些新冠病毒抗体,此时有精神不佳、恹恹和昏昏欲睡等表现。

紧接着,杀灭病毒主力T细胞、B细胞加入和展开工作,此时急需一个中间媒介——整合素,发挥引导作用。整合素是一种高粘度蛋白,将病毒粘住,如同施展定身法,便于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绞杀。

整合素的工作状态,受人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支配,两者呈反比例关系。人处在清醒、兴奋、焦虑状态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旺盛,整合素被压制。一旦人体休息,整合素就活力四射,成为免疫清除的好帮手。

所以,明知身体不适,不休息,不调整,给了病情发展的机会,为后遗症打下基础。

2、在可以赶走后遗症的时候,选择“帮倒忙”。

随着病毒不断发展繁殖,正常细胞受损越来越多,免疫系统调兵遣将消灭病毒,双方剧烈交手、反复拉锯。患者表现出痛、烧、咳、困、颤、冷等问题,大多数人选择用药物缓解不适。

确诊感染新冠后正常服药顺序是:先用抗病毒药物——出现细菌合并感染,用抗生素杀菌——炎症影响生活和工作,用消炎药来控制——如果有心理影响,适时疏导和用药。或者,根据新冠诊疗指南用中药。

只要严格按医嘱,正确用药,病情是较快痊愈且不会留下后遗症的。但一些人在用药上犯错,相当于浪费了赶跑后遗症的机会,给免疫系统帮了倒忙。

一个是:乱用药,药不对症会抑制免疫,干扰杀毒。

一个是:迷信有预防的化学药,即使没事也吃,反而降低了免疫,感染病毒后更容易有后遗症。

一个是:过量或重复吃药,造成肝肾受损,这是后遗症久久难治的重要根源。

一个是:相信偏方,延误治疗,病情加重需要长时间修复,也更容易出现后遗症。

3、在可以减轻后遗症的时候,选择“踩一脚”。

新冠病毒最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感染后即使没用药,也会在7—10天内恢复,病毒检测为阴性,两至三周内各种症状缓解消失。

这个时候,为人体“立下大功”的免疫细胞,生病后需休整的组织细胞,急需营养支持,含维生素A、B、D、E族等,以及辅酶Q10、镁、锌、铁、硒等,应该科学调养,缓补为上,减轻后遗症,有利于身体尽快康复。

不过,有的人继续犯错,选择和病毒坚定站在一起,引起免疫功能失调,成为后遗症的助推。

一个是,该吃的不吃,正常的三餐是可以足够补充营养的;不该吃的乱吃,如酒水、辛辣食物、寒凉食物等,加重呼吸道、肠胃不适。

一个是拒食,主要是高龄老人,其实体内病情仍较重,放松警惕会让病情急剧恶化,铸成大错。

一个是乱补,错误认为要大补、猛补才行,结果身体克化不动,反而成为累赘。

还有就是被身体“好像恢复”的假象蒙蔽,大量熬夜、透支健康,甚至过量运动,悲剧就来了。

总之,后遗症的问题,不可忽视,也不要抱怨,除了新冠病毒引起,也要找自身原因,看看是不是做错了、搞反了,为迎接可能到来的下一波感染,汲取教训。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zd/104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