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说到这个李煜,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吧,可以说是才华横溢,琴、棋、书、画那可是样样精通,上面的那两句词可谓是千古流传,但是这样的才子却是南唐最后的一个皇帝。
李煜的才气可以称的上是艺术家,或许正因为如此,当这个皇帝他并不合适,毕竟艺术家可以说是感性的动物,感性的人怎么可以当得了皇帝呢,皇帝最重要的是要理性。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才能使一个国家更加的强大。
李煜当上皇帝的那一年是公元年,被后人称为李后主。据说李煜是一个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的人,也就是重瞳。那可真是一个异人了,毕竟小编还真没见过谁一直眼睛两个瞳孔的。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皇帝最一个皇朝的最后一任,他就会被打上亡国之君的标记,对于亡国之君,后人就会出现相关与他的争议,为什么亡国,我们的李后主身为葬身于金陵的南唐最后一位皇帝,当然也是饱受后人的争议,后世人们也会诋毁他的无能,都是因为他的昏庸导致的灭国,这就被抹黑的很惨了。
虽然李煜是亡国之君,但是他也并不像后人说的那样昏庸无能,他不想商纣王残暴不堪,只能说他出生的不是时候,那个时候那么混乱。如果他出生在一个太平盛世,豪杰辈出,那就有用文之地了,或许他还会是一代明君,毕竟他开始执政的时候,也算是知人善用。
李煜登基为南唐之主的时候,已经是混乱不堪了,再灿烂辉煌的花朵也会迎来凋谢的时候,唐朝已经犹如要凋谢的花朵,摇摇欲坠,就像那种半死不活的,只有一口气吊着。单单靠李煜一个人呢,也是力有不逮,改变不了什么的。更有甚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陈桥事变,南唐此时的情况,对于强大的围剿已经是无能为力了。
大家也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吧,他也是一代枭雄,古语有云:成王败寇,毕竟他是一个开国皇帝,他成功了,不管其性格如果,靠的的是谁,枭雄就是枭雄,可以称的上是用兵如神。
如果李煜自己的文采,加上赵匡胤的用兵之道,两者结合,估计南唐的盛世到来也并非幻想。
开宝八年,南唐的终于迎来的末日,都城沦陷,南唐之主投降,南唐灭亡,李后主成为俘虏,被押往汴京。
其实一开始,赵匡胤或许是欣赏他的才干,或者是彰显自己的仁慈,也只是将李煜关押,并未杀掉他,然后,李煜可能就有点作死了,就是写了《虞美人》,这首诗语文课本也有,思念自己的故土,你说国家都灭亡了,你还思念干嘛。你思念就思念了,还要写一首词出来,让大家都看的到,这样还能留着你吗?要是一有机会,你就起兵造反了,于是可悲的李煜,就是因为一首词被毒死了,不作死就不会死展现的也是淋漓尽致。
我们熟悉李煜大都不是因为他是一位皇帝,而是他的文采,他所作的词也是千古流传,最出名的是虞美人、浪淘沙。这两首都是在语文课本都有出现过,更是必背的词。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深入人心。
我们再来说一下李煜的国家,为什么叫做南唐呢,其实也就是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因为都城在江南,而其的国家又称为唐国,因此也被称为南唐了。该国家一共历经三代,也就是开国皇帝李熠的爷爷李昪,然后就是李熠的老爹唐元宗李璟,最后也就是末代皇帝的自己了。
其实李熠只是他老爹的第六个儿子,出生在昇元元年,秉性善良,不喜欢宫廷的尔虞我诈,一心沉醉于文学,一身书生气,没有什么帝王气概,因此也不是皇帝继承人的第一人选。
李熠的大哥,也是唐元宗的嫡子,其可谓英勇非凡,立下了喜多的汗马功劳。不过因为其对权利的欲望太重,让的自己的父亲不太喜欢,因为唐元宗李璟也算是一个仁德之君,竟然把自己的弟弟立为皇太弟,这是准备继承人的节奏吗?这着令得李煜的大哥狗急跳墙,不得了,自己的皇位即将失去,于是就把自己的叔父给毒死了。后来事情败露,这也正常,毕竟不透风的墙还是很少的。李璟就废除其职位。后来据说李煜的大哥是被叔父的鬼魂给吓死的,亏心事做太多了,也有可能。
然后李煜害怕自己被卷入此争权夺利的战争,也就表明了自己对权利没有欲望的立场,自己只喜欢文学,于是整天和一些文人吟诗作对,不亦乐乎。本来他的大哥也是想除掉他的,但是看他弱不禁风,一点帝王气概都没有,就放弃了。没想到老爹偏偏就喜欢上了他的文采,将皇位给了他,这令得李煜也是万万没想到,可以说意外当上了皇帝,不过既来之则安之。
其实李煜也是挺聪明的一个人,文采那么好,如果他把全部心思用在治国安邦之上,也不见得就会输给了宋太祖,一个异人,天生双瞳孔的他,身为千古词王的他,相比一心一意做什么事都不会比别人差吧。
关于李煜的死也是存在着许多争议的,我们在惋惜这一代词王的不得善终的同时,也该引以为鉴,居安思危,不要等无能为力了才来感慨自己的不尽力。清人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中曾经说过:“李后主之卒,它书多言赐鸩非善终”。
李煜真的是作死吗?其实不然,就当时那种情况,就算他不写那首诗,也有其它原因导致死亡,毕竟前朝之主还活着,也是令人寝食难安,生怕哪一天死灰复燃。这也不能说宋太祖手段残忍,只能说是时也命也,大家觉得呢。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zd/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