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1.概述(1)是先天性遗传性疾病。(2)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骥肾(ARPKD)。两种疾病的遗传学特点、发病年龄、临床特点、伴发病症状、病程进展以及预后截然不同。(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较为多见。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1)特点:当多发囊性肾脏疾病在出生时即出现者多为ARPKD。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多在青春期前发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询问家族史要包括三代中该疾病的发病情况。(2)临床表现①类型:根据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将ARPKD分为四种类型——围生期型、新生儿型、婴儿型和少年型。②症状:若出生时就出现症状,约50%的患儿常常死于出生后的几小时或几天,l岁以后的儿童发病率极低,能够活下来的新生儿中50%可生存到10岁,但几乎没有能活过20岁的病例报道。发病时间越早,往往提示疾病越严重。③死因:新生儿、婴幼儿发病者多死于肾功能衰竭,当患儿活到13-19岁才发病者,死亡原因多为肝脏并发症和门静脉高压症。④主要病变:ARPKD主要病变在肝脏和肾脏,在肾脏主要为肾集合管扩张,肾脏切面上肉眼可见肾乳头处的梭形囊肿,肾皮质也可见满布的小囊泡,肾蒂、肾盂和输尿管均正常。在肝脏主要的病变为胆管增生和扩张以及门静脉周围纤维化。⑤围生期和新生儿期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出生后就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出生后BUN会立即升高,另一方面增大的肾脏压迫胸廓使肺发育不良,所以,这一年龄组的患儿多半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死于肾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⑥少年期:出现症状的患儿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的发展相对较慢,而相对较为严重的临床问题是肝脏的病变,即门静脉纤维化造成的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肝、脾肿大,这一年龄组的患儿死亡原因多为肝脏的并发症和门静脉高压症。(3)诊断与鉴别诊断①家族史:对怀疑患有ARPKD的患儿,详细询问至少三代的家族史将有助于诊断。②临床表现因发病时期不同而不完全相同。l岁以前发病者以肾功能衰竭和呼吸功能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l岁以后随着肾脏的发育,肾功能有所代偿,使肾功能不全发展缓慢。③临床表现:生长发育迟缓、贫血、高血压等,同时肝脏的损害日渐加重。5-10岁出现门静脉高压症和肝功能不全,胃底及食管静脉曲张和继发于门静脉高压症的肝、脾肿大,以及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④鉴别诊断:需要进行鉴别的有双肾积水、多囊性肾发育不全和先天性肝纤维化增殖症,前两者不伴有肝脏的病变,而后者无肾脏的病变。⑤诊断方法:B超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一般鉴别诊断并不困难。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l)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多囊肾,是最为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2)ADPKD的特点:外显率为I00%,呈家族内聚集发病,男、女受累机会相等,子代中每人都有50%的机会被遗传到致病基因而发病。(3)临床表现①ADPKD的囊肿在出生时即已存在,但患者一般在30-50岁才会出现症状和体征。②主要临床表现: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腰部钝痛。当伴有囊内急性出血或包膜下出血时,疼痛的性质及程度会发生变化。除此之外,囊内的感染会引起腰痛的症状加剧,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和尿路刺激症状。③高血压常常为首发症状。④随疾病的发展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并会出现相应的头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慢性肾功能不全往往出现在40岁之后。⑤30q0-40%的患者同时伴有肝囊肿,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早期通常无症状。(4)诊断与鉴别诊断①详细询问家族史对ADPKD的诊断非常重要,至少要询问三代家族成员中该病的发病情况。②根据B超检查双肾多发囊肿同时伴有多囊肝,并结合家族史、肾功能减退及高血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③CT检查显示双肾增大,外形呈分叶状,囊肿壁薄并可发现囊内出血。④这种病需与双肾积水、肾多发性囊肿、VonHippel-Lindau病等进行鉴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zd/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