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下垂

盘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15所高校


我是环保人,我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二级学科)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源于年设立的市政工程系,在我国环境工程学科的奠基人陶葆楷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逐步发展壮大。年建立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年成立环境工程系,年被评为我国唯一的环境工程重点学科;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年和年两次蝉联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年和年两次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第一名;年在清华大学喜庆百年华诞之际发展为环境学院。

  在最近的数十年中,在教育部、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校院党委和行政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拼搏,环境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建立了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市政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生态学为重点的学科体系,组建了一支以钱易院士、郝吉明院士和贺克斌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了一大批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已经有7名环境学科的教师和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立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地区协调中心”等高水平的开放式研究机构,长期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为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服务、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撑,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在我国的环境保护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

8、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二级学科)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成立于年5月,其前身是我校原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院成立以来,环境学科先后被学校确定为“工程”和“工程”重点建设的新型学科。目前,“环境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辽宁省专业学位培养培训基地,拥有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国家甲级证书。年,“环境工程”专业以优秀成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年,获批“持久性有毒物质的污染预防与控制”创新引智基地,年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名列全国高校第五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高工24人、中级人员16人,包括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名、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获得者1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辽宁省十大科技英才1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6名。学院还聘请了11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任兼职教授。

  学院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实力,在工业污染控制工程理论、工业生态设计与规划原理和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拥有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水专项课题、课题、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余项,发表SCI论文余篇(EST上49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年),省部级奖励5项(一等奖3项),获授权专利80多件,10余项专利技术已成功实现工程化应用。学院科研条件先进,建有环境分析测试平台、工业污染防治模拟平台和生态模拟与工业仿真平台,拥有扫描电镜、高效液相色谱-串级质谱、顺磁共振波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大型仪器和十几套中试设备。

  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有各类学生余名。环境实验室现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科教育始终是学院教育的基础。近年来,通过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的跨国交流实习体系等,使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学院注重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学成果-“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获得年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注重产、学、研的结合,与地方政府、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学院非常注重国际合作,与美国滨州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熊本大学、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等十几所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关系。

9、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二级学科)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简称环资学院)成立于年7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相关系(所、室、中心)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现有3个系、9个研究所(室)及1个实验教学中心,有教学科研用房近平方米。

  学院现有教职工人,其中正高职称42人,副高职称52人,博士生指导教师6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41人。目前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特级专家2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求是特聘教授7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1人。现有在站博士后27人,研究生人(博士研究生人,硕士研究生人),本科生人。

  学院现有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环境工程),浙江省重点学科1个(环境科学)。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三个自主设置的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4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水体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有机污染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建有“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系统健康”教育部创新团队,“产地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安全”农业部创新团队,“水处理功能材料及应用”、“燃煤工业锅炉炉窑烟气污染控制技术”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10、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二级学科)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有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2个二级学科,年获环境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年获环境科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同年获准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学科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教育部年学科评估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排名第8位。现有在校本科生约人,研究生约人。

  目前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所)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1人、首届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1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十五”主题专家(首届)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环境科学与工程组成员1人,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1人,国家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首届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其中37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8人是国家项目、课题负责人)。

 多年来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特色明显,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建设成绩显著,科学研究层次较高,中外学术交流活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5个稳定且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环境系统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与垃圾资源化、环境毒理与生态工程,而且均已取得丰硕成果。该领域已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四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部级二等奖18项、省部级三等奖40项;教学研究成果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近5年发表SCI论文篇、EI论文篇;出版教材及专著28部。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VOL的《SCIENCE》(年7月18日出版),EditedbyGilbertChin的Editor‘sChoice“Highlightsoftherecentliterature”对我系夏旭华教授和谢争教授发表在System.Biol.52,()的论文“Sequenceandstructure”给予高度评价;曾光明教授、黄国和教授负责的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获国家教育部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还进入全国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2等奖初评(专业组评审)通过的28个项目(国科奖字[]号文);曾光明教授、袁兴中副教授负责的项目“废塑料裂解炼油的理论、方法及示范工程”获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等奖;曾光明教授、刘云国教授负责的项目“理工文融合、教学和科研结合、与国际接轨,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获年度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该领域建立有“中德环境技术中心”(年),“中加能源环境生态中心”(年),举办了国际医疗垃圾国际会议(年)、第四届室内空气品质-通风与建筑节能国际学术会议(年)、世界能源与环境学术会议(年),承办(与加拿大Regina大学工学院合作)有SCI国际刊物《JournalofEnvironmentalInformatics》(byInternationalSocietyforEnvironmentalInformationSciences-ISEIS),与德国、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香港等地的大学和研究结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极为密切。

  近5年来,该领域还申请了系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主要成果包括国家发明专利25项---“城市垃圾两步厌氧消化处理工艺”、“厌氧好氧一体化堆肥反应装置”、“复合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生活垃圾堆肥中的应用”、“一种酯肽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生活垃圾堆肥化中的应用”、“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生活垃圾堆肥中的应用”、“利用废塑料、废油和重油混合裂解制取燃料油的方法”、“废塑料炼油用裂解气解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除臭剂、除臭改良剂及其垃圾堆肥除臭处理的方法”、“除臭剂”、“垃圾渗透液处理方法”、“两次接种微生物复合菌剂堆肥法”、“套筒式湿法除尘脱硫装置”、“固体有机废物堆肥装置”、“利用城市有机废物生产有机堆肥的好氧堆肥法”、“用于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研究的SBR自动化装置”、“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羥基丙烯酸酯醚化甘油环缩甲醛及其合成方法”、“羥基丙烯酸酯醚化脲甲醛树脂”、“PDDA环保型工艺”、“三(甲基)丙烯酸环氧酯基异氰尿酸酯及其合成方法”、“羥基丙烯酸酯醚化氨基树脂中游离甲醛的去除方法”、“多聚赖氨酸淀粉纳米颗粒与制备方法及作为基因载体的应用”、“无污染湿法再生回收废铅蓄电池技术”、“砷硫矿湿法提砷新技术”、以及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厌氧好氧一体化堆肥反应装置”、“固体有机废物堆肥装置”、“套筒式湿法除尘脱硫装置”、“一种脱硫除尘装置”。

  该学科持有国家环保局和国家建设部颁发的环境工程设计综合类乙级证书、国家环保局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同时,环境工程学科和环境工程专业已被分别列入湖南省“十五”重点学科、湖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以及国家十五项目湖南大学6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该学科目前承担在研项目78项,总经费4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国际重大合作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0项、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6项、国家教育部“高校教师奖”基金项目3项、中加重大合作项目1项、中德重大合作项目1项、中荷重大合作项目1项以及长沙市、湖南省政府资助的重大环境项目3项。

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二级学科)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其前身为年并校时的卫生工程系,年更名为环境工程系,年更名为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至今已走过58年的历程。目前拥有4个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4个硕士点(环境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材料、环境化学)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专业为最早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环境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和陕西省重点学科。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全部层次和规格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是我国环境类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人,硕士生人,博士生人,博士后4人。每年招收本科生余人,硕士生余人,博士生30余人。

  学院目前拥有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筑环境科学技术中心、国家级“环境类专业”实验示范中心、陕西省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美国哈希-西安建大联合水质实验室等教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建筑面积达00m2,可以充分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宝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等国内一流企业及设计院所签订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协议,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培养计划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院现有教师92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81.5%,形成了教育部“水环境系列课程”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成了国家级“环境类人才创新实验区”、陕西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水文学”为国家精品课程、“环境学”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文学”、“空气调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工艺设备基础”等10门课程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近3年来,学院主持或完成了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项目、国家预研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青年)基金项目等40余项国家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同时,教育部“长江学者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验收,有2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获准立项建设。学院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人,硕士生人,博士生人,以侯立安院士为代表的众多杰出校友已经成为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教学科研单位的学术带头人,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社会普遍好评。

12、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二级学科)

  环境学院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前身可追溯到年经水利部批准设立的环境水利科学研究所。年在农田水利系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年成立环境工程系,年成立环境科学及工程学院,年与水资源水文系合并成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年独立设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年更名为环境学院。学院设有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化学中心、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所、现代水处理技术研究所、水环境模拟与生态水力学研究所、环境规划与评价研究所、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循环利用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水污染控制研究所、污水资源化与低碳发展技术研究所、环境水利科学研究所、实验中心等机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甲级)。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挂靠我院建设与管理。

  学院的环境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最新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七,并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设有3个本科专业、4个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在校本科生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余名,外国留学生20余名。

  全院现有教职工81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2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学院现有教授16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员)25名。拥有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53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96%。学院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团队,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江苏省创新团队3个。

  近五年来,学院深入开展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形成以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饮用水安全、环境评价、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为特色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观测实验基地。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和省部级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科研任务等余项。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30余部。学院年均科研经费0余万元,发表SCI、EI检索论文余篇,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50余项。

13、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二级学科)

  前身为年成立的原昆明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年更名为环境工程系,年更名为环境工程及化学工程系,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云南省特聘教授1人,云南省首批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8人;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16人,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学术层次明显提升。目前在册学生人人,其中本科生人,硕士研究生人,博士研究生84人,留学生7人,在站博士后8人。

  年以来,昆明理工大学担任多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单位,现任该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年被原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授予“全国环境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年被教育部列为“中日城市环境核心大学”;年被批准为“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6年获“云南省一类重点学科”,年,环境工程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年通过首批专业认证,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同年批准建设环境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云南省特色专业1个,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

  学院现已具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监测等资质;设有固体废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碳一化工研发中心、云南省高校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下设三个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年起,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按环境科学与工程大专业统一招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设有固体废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云南省高校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云南省创新团队;

  ■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环境土壤科学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环境生态科学与工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及无害化、高原水环境污染防治、先进环境功能材料5个校级创新团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云南省一类重点学科”;

  ■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4、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二级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是哈工大层次较高、规模较大、整体实力较强、发展势头良好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市政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建筑热能工程系等。此外,学院下设一个实验中心,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先进的仪器分析设备齐全,可为教学、科研等提供优质服务。

  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人,其中教授42人(含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3人,博士生导师35人),副教授53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63%,45周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学院在校生人,其中本科生人,硕士生人,博士生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现有:

  ★4个国家重点学科:市政工程、环境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流体力学

  ★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环境科学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

  ★2个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3名长江学者和1名千人计划入选者

  ★4个本科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环境生物技术、水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臭氧应用技术与设备开发

  ★6个博士点: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城市水资源、环境微生物

  ★8个硕士点: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微生物学、城市水资源

  在人才规格方面,学院现有:

  ★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1名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

  ★1名千人计划入选者

  ★2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3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

  ★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8名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

  在科研方面,近五年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80项(其中包括国家项目、国家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9项,发表论文近一千余篇。由于我院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所作的贡献,我院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模范职工小家”光荣称号。

  在国际合作方面,到目前为止,已经与美国、法国、英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德国、伊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著名大学及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

  目前,学院在保持学科优势和特色基础上,开辟新兴学科方向,实现学科交叉、理工渗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全体师生正满怀热情,为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的市政环境工程学院而努力奋斗。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招生专业包括: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包含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城市燃气工程)2个专业方向)。

15、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二级学科)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以学院建制成立的环境教育和科研学术机构。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给水排水专业)三个二级学科专业,均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截止至6年9月,该院共有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59人(含博导),学院目前教授42人(其中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人),副教授40人(其中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人)。

 学院与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及港台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主持了“水环境国际研讨会”、“国际水污染控制及水处理技术”、“中日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海峡两岸环保学术研讨会”、“中德合作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研讨会”、“中国-瑞士固体废物管理与技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日本城市环境研讨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等国际学术会议和双向交流活动。

  国际合作中法研究生班每年输送10多名学生到法国巴黎高科理工大学学习,学生获得同济大学工学和巴黎高科理工大学理学双硕士学位。6年,联合国学院面向亚太地区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

  五十多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环境保护和给水排水领域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校内优势”、“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的学科地位。

  近年来,学院相关课题组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国家及部委重大科研项目,已完成“”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15项,主持和参加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来源:OFweek节能环保网









































北京白癜风主治医院哪里好
白殿疯发展期什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angshenxiachui.com/sczd/1776.html


当前时间: